高校保健班学生健康促进的运动干预研究

2023-11-07 05:56:26闫生张宝军
当代体育科技 2023年29期
关键词:教学实验太极拳保健

闫生 张宝军

(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部 黑龙江哈尔滨 150001)

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教育的最终阶段,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的关键环节。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高校对学生体检标准的放宽,高校病、残和体弱学生的比例逐年增加。调查显示,仅2017年,全国就有10 000多名特殊学生进入高校学习[1-2]。体育保健课是普通高校体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病、残和体弱大学生开设的公共必修课程,确保了这些学生也能参与到体育教育过程中,体现了有教无类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3]。随着高校对病、残和体弱大学生群体接受体育教育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如何有效实施体育教学,提高该群体的运动参与程度,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是实现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和全民健康的国情所需,也是当前高校体育教学中所面临的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1 研究对象

该研究以高校保健班学生健康促进的运动干预为研究对象,选取哈尔滨工业大学2020级和2021级保健班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实施运动干预实验。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整理、分析国内高校体育保健课教学研究现状及进展,为搭建整体研究框架提供理论支撑。

2.2 访谈法

通过对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级保健班学生进行交流、访谈,了解该群体对当前课程的满意程度、学习态度以及体育健康需求。

2.3 教学实验法

该研究根据保健班学生体质的特殊性,在前期教学反馈基础上,采取统一与分类相结合的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为24式太极拳,针对学生身体健康和运动能力水平差异,分类设计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使其对于恢复肢体功能更具有针对性。要求学生每周课外自主进行3次以上太极拳练习,使用RPE(主观运动强度量表)对自身运动量进行监控。

2.4 个案分析法

该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体育保健课教学为个案,通过设计教学实验,对教学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提出优化方案,为完善我国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教学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案例分析。

2.5 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教学实验结果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6 比较法

通过对教学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提出优化解决方案。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学生群体特点

选择参加保健课的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身体原因,学生的个体差异既有个性,又有共性。对保健班学生群体构成特点进行分析,发现保健班学生中伤、病学生所占比例最大,残疾学生的人数较少[3]。针对身体损伤、术后恢复和超重等情况,学生可以通过一定时间的恢复练习来选择是否参加正常的体育课程。而对于体弱、患有慢性病及肢体残疾的学生,则可以通过适当的体育锻炼来提高其体质和健康水平。将学生根据伤、病、肢体障碍、体质虚弱等群体特征合理分组进行分类组织教学,便于教师深入研究不同类型群体学生的身心特征(表1),制订更加合理完善的教学方案。

表1 保健班学生群体构成类型

3.2 指标评价分析

由于保健班学生在体质健康状况方面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教学实验选择了运动负荷相对安全的指标。身体形态选取BMI指数,身体机能选取安静心率和肺活量,身体素质选取平衡、力量和柔韧性指标进行评价。

3.2.1 身体形态指标

BMI指数是用来衡量体重与身高比例关系的指标,在健康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太极拳是相对温和的运动方式,通过太极拳的锻炼,可以影响身体新陈代谢水平,有效改善身体机能,从而间接地减轻体重。研究显示,长期的太极拳练习可以显著降低肥胖大学生的体脂率和BMI指数[4-5]。

对本次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发现2020级和2021级学生在教学前后BMI指数评分未发生变化,指数虽然有变化(表2),但是均在评分标准区间内,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一年太极拳系统教学,学生都能够按照要求完成整套动作,但仅能达到初步掌握太极拳动作、规格的基本教学要求,远未达到舒缓、轻柔、形神兼备的拳术水平。初学者在练习时参与动用的肌群相对较少,所以对BMI指数改变的影响收益相对较差[6]。太极拳练习时注重体态松静自然,掌控好重心移动,对体质方面的要求不高,并且受学生健康水平的差异性影响,课堂教学中无法强制要求学生进行间歇练习时的运动强度,对学生课后自主练习的监督也不易掌握,因此对BMI指数的影响在结果稳定性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表2 教学实验前、后学生BMI指数

3.2.2 身体机能指标

心率是运动生理学中一项重要的生理指标,它与运动强度成正比,通常用来评价心脏功能、训练水平和运动强度。在长期进行体育锻炼时,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心率的适应性表现为安静心率会随锻炼水平提高而逐渐降低,因此,安静心率是评价锻炼效果的常用指标。研究证实,安静心率可作为反映心血管病患者风险因素以及死亡率的独立指标[7]。有氧运动和有氧抗阻混合运动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病患者安静心率,安静心率的降低可以减少心力衰竭患者的死亡率[8]。太极拳作为一种以平静、柔和的动作为主的锻炼方式,经常练习有助于降低安静状态下的心率,并能提高心律的稳定性。研究表明,长期、规律的太极拳练习可提高受试者心脏的自主调控能力,在增强副交感神经活动的同时,降低交感神经的活动,从而提高心脏功能[9-10]。研究显示,练习太极拳能有效地提高自主神经的总体活性,太极拳干预对于降低安静心率,改善心率变异性有积极作用[11-12]。

肺活量是反映人体呼吸机能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显示,规律合理的运动可以显著提高哮喘患儿的生活质量和心肺功能,有效改善哮喘控制水平,而太极拳运动对于稳定期慢性阻塞肺疾病患者肺功能具有明显改善[13-14]。太极拳练习过程中悠长、均匀的呼吸可以有效促进肺部气流的流动,增加肺泡的容积,提高肺的通气能力以及氧气的吸收率,从而改善肺部功能和提高肺活量。研究证实,太极拳干预可以改善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增加肺活量,使肺泡和血液的氧交换能力增强[5,14]。

对2020级和2021级大学一年级保健班学生实验前后的身体机能指标进行对比(表3),发现学生安静心率和肺活量在教学前后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实验对于学生心肺功能的提升影响不明显。安静心率和肺活量是相对稳定的生理指标,提高其机能水平需要经过长期、系统的锻炼。运动可以有效改善心肺系统机能,但不同的锻炼内容(包括强度、持续时间、频率等)对机体的刺激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干预效果。该研究的保健课程主要教学和练习内容为太极拳,二十四式太极拳属于中低强度的运动[15],强度大小与动作熟练程度、动作幅度和练习时间有关。为确保运动安全,在教学中采用密度低、强度较小、安全系数较高的训练方案,采用的其他身体素质练习,在运动时心率也控制在100~140次/min之间。虽然太极拳的动作复杂多变并且需要上下协调配合,但对于初学者并不需要过高的身体素质。在初学阶段,学生的动作不熟练,主要精力集中于掌握动作本身,练习时经常出现停顿,难以实现动作自然流畅,节节贯串,因此,教学中的二十四式太极拳练习对保健班学生而言,属于低强度运动。如果运动负荷不能构成有效的刺激,则无法产生超量恢复和累积效应,对身体机能改善影响也会较小,导致指标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3 教学实验前、后学生身体机能指标

3.2.3 身体素质指标

平衡能力是人维持身体姿势和稳定重心的能力,是人体进行一切活动的基础。研究表明,太极拳锻炼对于改善各年龄段人群的平衡能力都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16-19]。该研究采用闭眼单脚站立来评价平衡能力,对2020级和2021级教学前后指标测试结果进行对比(见表4),分析发现平衡能力指标有显著提高(P<0.01)。太极拳作为一种全身性的运动方式,要求运动姿势与平衡相结合,在每个定势衔接变化时,都需要保持身体的平衡,对人体平衡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太极拳练习中,上体始终保持直立,腰腹肌群持续处于收缩用力状态,从而使核心肌群也得到较好的锻炼,有效提高了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太极拳练习中,双膝交替半蹲的动作较多,使重心处于动态传递和持续调整过程中,通过反复不断地移动重心,增强下肢肌肉及关节的力量和耐力,增加身体平衡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为身体提供更为牢固的支撑,从而提高人体对身体平衡的感知和控制能力。通过太极拳的练习,可以更好地掌握自己的身体姿态和重心变化,更加准确地感知身体的位置和走向,从而提升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

表4 教学实验前、后学生身体素质指标

由于保健班学生体质的特殊性,该研究采用靠墙静蹲评价力量素质。在对教学实验前后指标进行对比时,发现2020级和2021级学生的力量耐力水平有明显增加(P<0.01)。太极拳练习以下肢动作为主,下肢多数情况下是在屈伸状态间进行转换的,身体始终处于半蹲姿态;有些动作需要单腿支撑,还有的动作要屈膝下蹲或伸膝独立,并且动作中向前进步采用较轻的脚后跟落地方式,此时支撑腿承受的负荷相对较大。下肢肌肉多数时候处于离心、向心和等长收缩的交替状态,这种长时间重复克服自身体重的训练可以增强下肢的肌肉力量,从而显著改善力量素质指标。

坐位体前屈是反映人体柔韧素质的主要指标,该研究采用坐位体前屈测试评价学生柔韧素质。有研究显示,太极拳练习可以有效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柔韧素质[5,11]。该研究中,2020级和2021级学生在教学实验前后的柔韧性水平有明显的改善(P<0.05)。太极拳对身体柔韧性素质的改善效果与其独特的动作结构密切相关,太极拳练习需要身体各个关节进行大幅度的运动,可以积极地影响关节的活动范围;太极拳螺旋弧形轨迹的动作能够使全身大部分肌群参与运动,在反复顺逆转动的过程中配合有意识的放松和伸展,使关节处附着的肌肉和韧带等组织得到较大程度的拉伸,从而使肌腱拉伸到一般运动难以达到的长度,增加肌肉和韧带的延展性。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通过实施教学前后对比发现,相对于单纯地进行传统养生保健体育内容的教学,在教学内容中根据学生健康和运动能力水平增加身体素质练习,学生的学习和练习兴趣明显提高,各项指标均呈现积极的变化趋势,但是形态、机能指标在实施教学前后并未表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而身体素质指标则在实施教学前后呈现出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该项教学实验方案能够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产生切实的改善。

4.2 建议

体育锻炼的健康效果需要长期积累,每周仅进行一次课堂练习对健康的促进作用有限。课外体育锻炼是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有益补充,保健课也需要与课外体育活动相互配合,以确保课程的完整性。因此,需要精心设计并制定合理政策,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促进课内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结合,加强课堂体育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的衔接。

为获得最佳锻炼效果,需要完善运动负荷和生理状态监控手段,精确、有效地设计及监控安全运动强度,确定个体最佳运动负荷,在教学中实施针对身体素质的练习。因此,要加强辅助器械设施、检测仪器和医务监督等智能化支持系统建设,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理指标变化及时调整运动负荷,以确保运动强度与负荷满足健康促进和运动安全的要求,有效降低学生参与运动的风险,提高教学设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保健课教学中,需要转变传授运动技术为主的单一目标,深刻理解体医融合的内在逻辑,发挥运动对于疾病康复和肢体障碍恢复的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考虑群体的身体发展特点,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体育健康需求,实现体育与医学相互补充的价值功能。

猜你喜欢
教学实验太极拳保健
练习太极拳的感悟
少林与太极(2023年5期)2023-07-14 03:01:48
练太极拳为什么要一门深入
少林与太极(2023年3期)2023-07-14 02:49:56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中老年保健(2022年4期)2022-08-22 03:02:56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2021年7期)2021-08-22 07:44:52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中老年保健(2021年4期)2021-08-22 07:10:38
气排球与硬式排球技术教学实验对比研究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4:10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武术研究(2020年2期)2020-04-21 10:33:26
基于PLC的冲压成型自动化教学实验系统设计
42式太极拳
少林与太极(2014年3期)2014-04-08 11:5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