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桂才
据《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 年)统一岭南,“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徒民,与越杂处十三岁”,由此,“桂林”一词出现在典籍上,但其郡治治所的具体位置没有指出,后人多有争议,至今都难有定论。
目前大致有四种说法:一说在如今的桂平市蒙圩镇新德村古城屯;一说在如今的贵港市(古时候的布山县),理由是今贵港市港北区政府旧址有布山古城遗址;一说在如今的来宾市象州县罗秀镇,理由是军田村旁有一座整体呈圆角等边三角形的古城址;一说在如今的桂林市兴安县溶江镇,理由是该镇通济村有“秦城遗址”和出土文物。
笔者认为,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判断一个地方是否曾为郡治所在之地,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一是该地点存有当时的古城遗址。二是该地出土有当时的墓葬和当时以及更早的文物。三是古城遗址的格局要超过一般意义上的县城,至少是有周边的县城规模。现存的桂北地区的秦代县城有洮阳、观阳及始安县城,这些秦朝县城遗址长度均长约300 米、宽约200 米,面积大致在6 万平方米。上述县城都是楚国时期就有的。作为郡治,遗址至少应该达到这个规模。四是应该有古代记载的历史资料以及有说服力的旁证资料。笔者认为,上述四种说法都不符合以上条件。
首先排除象州。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桂林郡从郁林郡析出,治所在武安县(今象州县境),潭中县属桂林郡。象州曾是桂林郡治所,但象州只是三国时期吴国的桂林郡治所,不是秦朝的,这个没有争议。
其次排除贵港。贵港布山古城遗址是有一定规模的,但史料很明确,秦朝时,布山县是桂林郡下辖的一个县。赵佗的侄儿赵光出任苍梧王,管辖桂林郡和象郡,后将桂林郡改名为郁林郡,郡治设在布山县(今桂平市蒙圩镇新德古城遗址)。按照这样的说法,那就是郡、县治所同在一个地方。这个说法成立的可能性较大,但笔者依然不赞同。
先来说说象郡。象郡是秦朝岭南三郡之一,辖境北达今广西西南部、西北部,贵州南部以及越南中部。有人说象郡治在临尘县(今广西崇左市江州区境内),按照此说法,如果桂林郡治在广西贵港(桂平),而南海郡却在广东番禺,这样布局合理吗?岭南三郡同一年设置,会这样布局吗?
据有关资料,南海郡辖境南濒南海,西到今广西贺州,北连南岭,广东大部分地区属南海郡。此外,湛江等地属象郡,粤西部分属桂林郡,粤北部分属长沙郡。这里需注意两点,一是南海郡的辖区范围西到如今的广西贺州,资料只说“西到”,没讲包括贺州;二是资料说粤西部分属于桂林郡,也就是说,如今的广东肇庆、清远一带属桂林郡。
所以笔者认为,桂林郡的治所在贵港(桂平)是不成立的,距离粤西太远而距离象郡太近。汉武帝时期,岭南3 个郡扩为9 个郡,由桂林郡改名郁林郡,设在布山,这样的布局才合理。
然后排除兴安县溶江镇。先秦时期,今荔浦市(含荔浦)以北的桂北地区各县均属于楚国零陵郡始安县。西汉元鼎六年(前111年),还在如今的桂林设始安县,隶属荆州零陵郡。直到明朝,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被封为靖江王,藩国桂林,明洪武五年(1372 年)修建府第,改静江府为桂林府。可以说,在明洪武五年(1372 年)前,“桂林”这个名称跟今天的桂林没什么关系。
秦朝的桂林郡应该在哪里?
笔者认为应在如今的梧州市。
《山海经·南山经》对古苍梧国是这样描述的:“招摇之山多桂,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其名曰徃徃,食人善走。”《山海经·海内南经》还说:“徃徃,知人名,其兽如豕而人面,在舜葬西。”由此推论,古苍梧多山,盛产桂树,这里说的古苍梧在今广西的梧州、贺州以及广东西北一带。九嶷山南部地区的人们喜欢将纹身图案画成鳞虫——龙的样子,这就是以“徃徃”为图腾的苍梧族,这里说的九嶷山南部地区正是现在的广西贺州、梧州以及广东连山、怀集一带。
说历史需要物证。“徃徃”是苍梧国的图腾形象,像猪,伏行。梧州、贺州一带不仅产桂树,还盛产桂竹,贺州的一些地方至今还保留桂岭、大桂山等名称。
1991 年,位于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龙中村的山崖墓葬出土青铜神兽尊等一批先秦文物,其中神兽尊是猪足,与苍梧部族的图腾像猪的形象暗合。四足动物的前足膝部都向前突,但神兽尊的前足膝部却向后反曲,正好是“徃徃”伏行善走的样子。神兽尊背部铸有一条头上长角、满身披鳞的蟠龙,这正好印证了史料上说的苍梧国的周围分布有黑齿国、禽人国等。黑齿国主要是指广东肇庆地区,传说古代那一带的人喜欢吃槟榔,牙齿都染黑了,于是人们就以黑齿作为这个部族的标志。神兽尊唇启齿露,特别突出牙齿,那是对黑齿部族牙齿的艺术化。神兽尊尾部攀附着一只鸟,那是禽人国的图腾。将周边部族的图腾都表现在神兽尊身上,说明苍梧国与周边的小国结成了联盟,并且是这个联盟体的盟主。
明朝蒋应镐绘《山海经图绘全像·海内南经》中的“徃徃”形象
贺州市出土的神兽尊
在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的连山镇、白沙镇和湖南永州市江华瑶族自治县的河路口镇一带,如今还生活着一个族群,他们自称“苍梧人”。现在的苍梧属于梧州市管辖,梧州的名头比苍梧响亮,所以他们中的一些人也改称“梧州人”。这个族群的年轻妇女喜穿蓝色上装,梳长辫并用红头绳圈在头上,再用银簪插定;出嫁后改梳发髻,改穿淡绿色上装;天冷时,成年妇女都用自织的花头巾折成3寸来宽的布条围在头上御寒。
这是一个十分古老却又十分独特的族群。有人认为他们是瑶族,国家民委曾组织专家组鉴定,确定他们是南方一支古老的汉族。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有人猜测,他们是帝俊的后裔。
帝俊是东方部族的远古始祖,他的后裔建立了中容、白民、司幽、黑齿、三身、季厘、西周、儋耳、牛黎、殷商10 个方国。阪泉之战,轩辕黄帝打败姜榆罔炎帝,形成炎黄联盟。涿鹿之战,炎黄部落打败九黎族,追逐羲和部落、常羲部落和娥皇部落,战败后,帝俊后人有的融入华夏部落(如娥皇部落),有的南迁。
大舜帝前来苍梧,寻找这一支族群会不会是其中一个目的?
如今梧州市的舜帝庙以及庙前的南熏楼和光华亭两处建筑,都与纪念舜帝相关。明代,梧州城池开有五门,南门称南熏门,有南熏楼。南熏门南熏楼的名字取自《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如今梧州的“阜民路”也是按此意得名。光华亭在白云山南麓,“光华”取自舜帝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光华亭现位于白云山茶花园内。
如今的梧州城大中路与东中路(马王街)之间还有一个叫摩天岭的地名。这个摩天岭可不是高山大岭,而是一条小巷。传说,当年舜帝曾在那里会见地方酋长和百姓。小巷成了百姓朝见天子之路,后来慢慢地就演变成摩天岭,取“摸天”之意。
大量的物证和相关资料说明,大舜帝南巡的最南边地点是如今的梧州。
秦末,北方战乱,赵佗趁机建立南越国,号称“南越武王”。赵佗封赵光为苍梧王,管辖桂林郡和象郡。约公元前183 年,赵光兴建苍梧王城,城周长424 米,面积1.1 万平方米。据此,笔者认为,秦朝时桂林郡的治所应该是在梧州。赵光为苍梧王,一段时间,桂林郡与他的王府同在如今的梧州。后来,桂林郡改为郁林州,治所迁移到布山,不久,重又恢复桂林郡。
西汉元鼎五年(前112 年),汉武帝派路博德率军南下;汉元鼎六年(前111 年),南越国灭亡,汉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日南、九真、交阯郡,后增儋耳、珠崖两郡,改置郁林郡,郡治在布山。郁林郡辖12 个县:布山、阿林、安广、广郁、中留、桂林、潭中、临尘、定周、增食、领方、雍鸡。
同时,汉武帝在苍梧设立广信府,广府文化由此发端。
后来,汉武帝又在苍梧设立交阯刺史部,掌管原来的桂林郡和象郡地盘,包括如今的整个广西和越南中部以北地区。
赵佗和汉武帝等这么看重梧州,是因为梧州的历史文化深厚,地理位置也相当重要,曾是古苍梧和桂林郡的治所所在地。
桂林,就是桂树林,广西简称“桂”,1949 年以前桂林长期作为广西地方的军政中心。关于桂树的最早记载,则与如今的梧州有关。
由北方南下梧州,要翻越一座大山,那就是大桂山。
至于今天的桂平市,在秦设岭南三郡的时候,境内有布山县和阿林县,直到晋朝,那里依然沿用布山和阿林县名。赵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曾将桂林郡改名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古城,后又恢复桂林郡。公元前111 年,南越国灭亡后,岭南三郡增至九郡,桂林郡又更名为郁林郡,郡治在布山县。可以说,今天的桂平市,曾一度成为桂林郡治所。
三国末期,吴末帝孙皓于凤凰三年(274年),将潭中、中留、始安、武安4 个县从郁林郡分出,设置桂林郡,治所设于武安,辖境在今柳江流域(今象州、柳州一带)。六朝皆沿袭旧制。
笔者认为,“桂林”这个地名是由今天的梧州迁往桂平市,然后迁移到象州县,直到明洪武五年(1372 年),才迁移到如今的桂林;布山古城曾一度作为桂林郡的治所,但布山的桂林郡不是秦朝时候的桂林郡,象州的桂林郡则是更晚一个时期的桂林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