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津 张贵勤(郑州信息工程职业学院/河南省郑州市) 冯静芳(中共夏邑县委党校/河南省商丘市)
当前社会信息化特征明显,微信、微博、视频、电子信息网站等等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人们不断通过这些媒介获取着外界的信息,网络时代已经代替传统传媒时代,但与此同时,随着接受事物的数量、种类以及方式不断向多元化扩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注意力也越来越低,然而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化知识都在不断引导着一代又一代的人走向光明,这就更加要求高校对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视程度要不断加强,明确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为学生提供一个完美的传统文化氛围以及学习环境,也为国家的传统文化发扬与传承奠定坚实的基础。
从哲学层面来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传统文化是属于意识层面的东西,说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历代劳动人民发展与实践的产物,优秀的传统文化会对社会的发展起到能动的指导作用,会不断指引新一代的人们通过坚持不懈的奋斗与努力成就更伟大的事业,是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也是开辟新的发展道路的重要指导。
从经济角度来讲,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如此迅猛的情况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基础思想指导,并不断结合新时代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进行更加深入的创新,并运用创新以及实践所得指导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不断坚持以人为本、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等良好的经济理念,推动社会经济友好可持续发展,进入不断攀升的良性循环。
从思想上看,无论对任何一个国家而言,都需要拥有自己坚实的爱国信仰支撑自己的实践行为,并使国家不断走向兴旺,为国家的进步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人民的文化素养任何时候都能够体现出一个国家的整体素质,传统文化的发扬和建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个民族灵魂、精神以及整体素质的建设,其中所宣扬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道德模范都经过了几千年的沉淀,造就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灵魂,形成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
除以上几个方面以外,中华文化的弘扬与发展还渗透在社会的各个角落。由此可见,加强传统文化弘扬意识,将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进行碰撞与融合,形成新的时代精神,在历史长河中将中华文化变得更加包罗万象,形成更加美好的推动社会向更美好方向发展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及行为准则,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独特魅力,是当代以及未来教育事业义不容辞的责任。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设置的一门帮助学生学习汉语以及中国文学方面知识的学科,通过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学生们可以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以及新闻、历史、艺术、哲学等方面的知识,此外还能够拥有阅读典籍、科学研究、实践工作等能力,了解高校最前沿的成就以及发展前景。中国文学属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课程内容的设计与开展需要借助传统文化作为基本的理论及思想支撑,而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课程的讲授又间接起到了宣传传统文化的作用,无形之中成为宣传载体。
另一方面,我国相关法律明确指出,高校汉语言文学课程内容的设置中必须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并对学生产生积极教育,通过教育的过程逐渐号召更多的学子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弘扬传统文化的事业当中,同时进一步推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发展。
调查显示,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不断的发展当中正在逐渐失去关注度,当代社会中有近百分之八十的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十分低,更有甚者对传统文化没有了解的欲望,对国外的事件以及媒体节目却更加关注,这种本末倒置无疑是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悲哀。同时,信息时代的发展速度远远超乎了人们的想象,当代的学生已经与传统文化产生了深深的代沟,这无疑对传统文化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冲击,久而久之,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逐渐变得扭曲。多种文化以及信息的碰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没有认识到自身文化意识逐渐消融的重要性,此时就更加体现了高校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汉语言文学为载体弘扬传统文化成为未来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由于汉语言文学所学内容本身比较晦涩难懂,文言文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但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仍然是比较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教师占有课程的主导权,与学生的交流甚少,一般的交流模式也只是提问、背诵或默写。同时,汉语言课程一般情况下设置的课程形式为“大班课”,上课的人数较多,教师只能顾及其中的一部分同学,这就导致大部分学生在上课的过程中因为听不懂而感到枯燥,也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从而产生消极思想,降低学习兴趣。
另一方面,学生从小接触的事物以及思想都非常先进,需要学习的技术以及新知识变得越来越多,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教师在有限的时间里要尽可能教授学生更多的技能,教学计划当中传统文化教学的比重却越来越少,在眼花缭乱的新鲜事物充斥在周围的同时,家长以及教师对传统文化的引导较少。久而久之,连教师自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在下降,通常是内心知道传统文化很重要,但真正在教学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忽略这方面的引导,这就导致教师在教学以及考试的时候减小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考核比重,题型也只是简单的阅读理解、填空默写,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处于被动接受以及“背重点”应付考试的状态,实际上考试结束以后能够持续记在心里的知识少之又少,而记住的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简单背诵为止。导致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达不到要求,这就为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造成了阻碍。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了解高校的汉语言文学课程对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也确实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学校以及教师产生重视。物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出现可问题并不可怕,没有发现或发现后不及时改进才可怕,以下是针对汉语言文学的现状提出的几点融合并发扬传统文化的策略:
教师要将传统文化完美地融入汉语言文学的课程中,并使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就要事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可以在教学前进行简单的测试,根据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掌握程度来设置融入课程中的具体内容,确保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了解,避免因不了解导致资源以及时间的浪费,或者难度太高,使学生产生反感。同时,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这个阶段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具体发展情况,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学习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以及学生接触的新思想,缩小与学生之间的代沟,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自己被尊重和理解,树立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促使学生愿意主动跟随教师的思路参与到课堂当中去。
教师作为课堂的引导者,由于教学任务日益繁重,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降低,这就很不利于传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不断加强传统文化教学意识,提高教学重视程度,从而更加认真仔细地面对每一节课,在课堂内容的设置上推陈出新,创设多元的课程融合模式,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高学习传统文化的意识,明确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于学校而言,也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建设的重视,完善学校汉语言文学的师资力量,提高对汉语言文学教师的要求,使教师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相关方面的教学设计,树立终身学习、不断创新的教学意识,从而推动高校传统文化建设的发展,为弘扬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对于汉语言文学这一科目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很显然不能满足学生兴趣方面的需求,并且很容易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反感,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模式上进行学习和创新。改良传统的“说教式”教学,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新对原有课堂的认识,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为此,教师可以定期在课堂当中组织传统文化教学活动,例如,利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传统文化的演讲以及情境演绎活动,通过学生的肢体或语言将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表达出来,并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互交流,了解学生的想法并及时进行引导,进而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印象。教师要注意,在活动期间对课本中的相关知识进行融合,使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的同时对课本的知识也能进行学习,激发其了解课本以及其他传统文化的兴趣,从而达到1+1大于2的效果。
考核是大学期间检验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方式,为了确保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和理解,教师必须要注意对传统文化的考核,在汉语言文学的考试中融入传统文化知识,创新考试题型的设计,加入思考类问题,引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整体思考,并逐一呈现在试卷上。教师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对学生的情况进行了解,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总结,确保学生的学习有始有终。另一方面,学校也要加强对教师的考核,将教师传统文化的教学情况列为年度考核的范围,使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确保教师在授课以及课程设计过程中严谨细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坚实的保障。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学校要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为学生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运用新型的电子信息设备为教师提供更加完善的教学工具,竭尽一切力量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因此,在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教师也要注意新媒体教具的运用,在课程的引导、背景的阐述、作者的介绍等方面,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设备展示视频、音频、图片等,为传统文化教学烘托氛围,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以及榜样的作用,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将传统的思维进行体现,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中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激发其主动学习的欲望,运用他们最常用的获取知识以及娱乐的方式在学生与传统文化之间架起桥梁,刷新学生以往的文化认知,激发其民族自豪感以及为民族发展而奋斗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将青年的热血在教师设置的课堂氛围中点燃。
教材是课堂知识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对于教材的设计需要学校以及教师进行细致严谨逻辑缜密的分析。教师要在课程计划中对所有主干部分的课程进行充分了解,并对其中有关于传统文化的部分进行筛选,在一学期开始的课堂当中对学生进行简要说明并标注,让学生明确知识所在,以便于在学习汉语言知识的过程中对传统文化进行关注。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与设计,确保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留下深刻的印象,深刻领会文化的精髓所在。同时,教师要注意传统文化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相结合,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系列课程,以新旧文化为话题进行开放式探讨,引导学生一起发现文化之间的碰撞并将其进行融合与升华,在课后引导学生进行课外书籍的阅读,学习文化知识,使其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拘泥于课本,促进学生文化素养的整体提升。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灵魂,是民族精神与思想的根基,弘扬传统文化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这种责任在教育界的重要性更加突出。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汉语言文学课程现状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将二者相融合的策略,希望本文的观点与方法能够对未来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一定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