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庆丽(河南省驻马店市泌阳县致远学校)
孝道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也是中华民族代代传承的优良文化。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中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类群体的关注。在新时代我国国情下,这种道德风尚已经被人们所认同和接受。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虽然已经逐步形成,但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还有一定的进步空间。孝文化是中华文明与传统美德形成的结晶,它具有积极、正面的教育意义,是我们应不断传承和发扬的优良文化之一。
孝道教育是从个体角度出发,使学生懂得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进而达到“孝”(尊老)的情感教育目标。因此,我们需要实现以下目标:第一,从“读”入手,深入了解孝道文化。由于每个人所处的学习阶段不同,对孝道文化的理解不同,所以我们要通过阅读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文章,通过对孝道文化的理解来加强学生对“孝”文化概念和内容的理解,从而使学生能够通过对“孝”文化精髓的理解,形成孝文化观并践行“孝”文化。
第二,在“写”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孝道文化理论。因为语文课在某些方面来说是思想品德课的延续,所以在写之前必须要进行多方面考虑和思考,必须深入了解孝道文化这一理念,并积极寻找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孝心”方面的事例,加以分析和对比。如七年级上册《散步》一文,就深刻体现了中国尊老的孝道传统。让学生知道哪些行为是孝敬父母长辈的行为,是最正确的、最值得提倡的;哪些行为是不孝行为,是最可耻的、最令人厌恶的,进而帮助学生从内心理解“孝”文化的深刻内涵。
第三,为了更好地开展语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孝道观念,我们语文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渗透“孝”。如对《孟子·尽心下》的理解。孟子说:“百善孝为先。孝道为先,则百善孝为先;事亲为终,则孝为先;顺天命,则百行孝为先,与朋友交,以孝相待,使孝行上上。”意思是说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同时也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一种品质,对同学们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这个过程,语文教师可以让同学们明白:没有良好的个人修养,就不可能获得幸福、快乐。因此要想真正地成为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就要从小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让同学们从小养成良好品质,这是“孝”文化教育的重中之重。
由于学校升学任务重,家校联系不够紧密,进而忽视了家长在孝道观念教学中的模范作用,导致一些家庭中存在父母溺爱孩子的现象。另一些学生在家里缺少良好的家教,父母总是喜欢打骂、训斥他们。这些做法都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家庭教育是培养学生人格发展和道德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的重要环节。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对他的一生有着重要影响。目前,我国许多父母只重视学生的文化学习成绩,而不注重学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与塑造。所以学生孝心缺乏、爱心淡薄,从而导致学生在社会上表现出与父母离心离德、漠不关心、不求上进,甚至犯下严重错误的现象。
一些父母由于个人成长环境等因素,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使孩子养成了任性自私的性格。有时候父母对孩子要求过高、过严,或过分溺爱孩子,容易使孩子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父母对子女的过分溺爱会造成子女缺乏感恩意识,由此变得不孝顺。有些被溺爱长大的孩子缺乏同情心,遇到一点困难就哭闹,这些都会让孩子成为一个没有责任心、不懂得关心他人、缺乏同情心的人。
受社会水平、经济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许多父母疏于对孩子的监督。造成部分学生以“自我为中心”,事事不为别人考虑而想要“被考虑”“让别人做”等,这些思想在新时代被放大了,也给当代学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一些独生子女,父母长期娇惯溺爱孩子,孩子习惯了不听从父母的安排和意见、不听从长辈的指挥,遇到事情就以自己为“老大”去处理和解决问题。当出现矛盾时,更是会认为父母对自己要有求必应,而父母则认为应该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从而引发双方的对立情绪。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中最关键的时期。在初中阶段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由于青少年身心尚未发育成熟,心理上还缺乏安全感和自我意识,行为上往往表现出冲动、孤僻、不合群、懒惰、贪玩等特点,或者出现攻击性、对抗、逆反和自私等行为。因此,如果语文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和引导,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青少年身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例如,通过语文的学习,教师要能够让学生明白父母对子女的爱与关心是无私的,不会将自己的痛苦强加于子女身上;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与帮助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具有积极作用;父母对子女的宽容和理解有利于青少年形成一种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青少年也可以通过孝亲敬老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对社会、对家庭的责任感。因此,教师应该把孝与爱落实到日常教学中,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孩子能及时感知到爱。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孝道教育,会让学生明白“孝”是中华传统美德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孝不仅代表了传统美德中“孝顺”的含义,也代表了新时期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人们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对于“孝”有着根深蒂固的误解和偏见,认为“孝”只不过是对父母或长辈的一种孝顺行为。其实“孝”不仅是对父母或长辈的孝敬行为,更重要的是要向他人传播“孝”文化。只有大力宣传孝亲敬老的先进典型,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才能真正使孝亲敬老这个传统美德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使孝亲敬老成为全社会每个人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形成人人皆为“孝”表率、人人遵守“孝”规范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加强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这也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亟待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孝道教育对学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让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学习到更多的人文素养和道德素养。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集体的精神气质。通过国学经典课程、文学创作班、传统文化教育中心等方式,可以增强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信心,培养他们学习国学、立志报国的情怀。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学生接受孝道教育。
比如利用课文中有关尊老敬老之类的孝道内容为切入点进行教学,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活动的兴趣。并且引导孩子们通过“做”这个形式,体会到孝道精神的魅力与真谛,加深他们对孝道思想的认识。如在阅读《子夏遗书》一文时,引导他们通过研读《论语》《孟子》等经典书籍和文章,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对这篇文章思想主张的理解。再如,学习《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让学生把自己的母亲与文中的母亲进行对比,进而更能体会到母亲的伟大,更加孝敬父母。
弘扬孝道文化不仅要言教,更要身教。这就要求所有的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从我做起,从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开始,践行孝道,传播孝道,用孝心的灯点亮校园,努力营造一个浓郁的孝道文化氛围。学校应大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确定阅读时间表,做到“每日早读,一周一节”,每月进行一次集体阅读和讨论,每一年举办一次中华古诗词朗诵比赛。以经典诗句和经典歌曲为载体,在学校和学生中形成良好的阅读气氛。同时,还可以在校内举办《与经典为友》的活动,校园电台播映《感恩的心》《父亲》等关于“孝”的歌曲,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
例如,在学习《背影》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文字、图片宣传“新二十四孝”,重点学习“欣赏感恩”,让孩子懂得孝顺的几个小细节:要热爱自己的父母,心中要有自己的想法;在行为上要协助家长,分担家长的压力;要勤奋,要有上进心,要让家长开心。以“孝”为主题的大幅宣传画、“孝行天下”“百善孝先行”等经典格言随处可见。走进校园处处能感觉到浓郁的“孝道”氛围。学生们通过孝道教育,了解到父母的艰辛,能够积极地为自己的家庭分担压力,从而提高了自己的责任心。在这一背景下,学校可以举办“最美丽的孝道青年”评选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影响周围的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班级其他学生。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作为一名教师应该积极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素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关注社会、关心社会上需要帮助的人;同时还要积极了解、宣传我国文化产业领域中的重大新闻和事件。教师要能够对孝道教育内容进行深入了解和把握,能够灵活地运用传统文化中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教材解读和孝道教育教学活动,能够根据孝道教育内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观点。
1.认识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要想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除了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外,更要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许多值得学习的文化资源,教师也应该积极挖掘其中的价值和内涵,努力将这些优秀经验融入对学生的日常教学活动中。同时,父母是子女最重要的榜样,所以作为父母也要给孩子立原则,让孩子去遵守和学习。这些都是中国孝道文化中的经典名句。
2.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宣传
教师要积极传播传统文化,开展孝道教育。作为教师,我们要把儒家思想、传统文化以及现代教育理念融入自己的教学之中。只有我们自己了解,才能让自己所教过的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关于孝道的故事。通过这种方式,学生更能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发表文章、开办电视讲座等手段,大力宣传孝道教育。只有让全社会都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才能更加有助于孝道教育的实施。
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对孩子产生影响,要想培养出孝顺父母的孩子,方式之一就是在父母身上学习。教师除了日常教育孩子外,还要充分利用致家长的一封信、电话、网络等各种形式向家长宣传孝道,通过举行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培养家长的孝道观念,进而带动学生形成孝道观念。在学校里,教师首先要教给孩子知识、技能。其次,要教给孩子一些人生哲理和处世之道。要让学生真正了解自己所在的家庭是什么样的,自己应该尽到什么样的责任。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体会到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孝道。
再如,在学校举行专题报告会、文艺演出、节日慰问等活动;在班级举办“让孝心伴我行:我爱我身边的人”等主题班会或报告会;开展“孝道经典诵读”活动,组织以“感恩父母、感恩教师”为主题的征文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以及“弘扬中华孝道,共筑中国梦”演讲比赛、“亲子亲情阅读”手抄报比赛、以“孝亲敬老”为主题的文艺汇演等孝亲教育活动。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孝文化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实践和体验当中,逐渐树立起尊老爱幼、孝敬长辈的观念,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努力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感恩意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特别是在课堂上要多利用“孝道”主题日、班集体日开展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了解孝道和传承孝道文化。开展以“孝”为主题、形式多样的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孝道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实践活动中我们不仅要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知识培训活动,而且要引导学生把孝亲敬老作为个人一生学习与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些孝亲敬老的作业并组织 “亲情故事会”,可以开展“寻找身边感动人物”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深刻体会到父母无私的爱。
总之,在新时代背景下,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结合自身所教科目的优势,培养学生孝亲敬老的传统道德观念,为学生树立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美德的思想观念。要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增强学生对祖国前途与命运的关心和自信心;以感恩之心回馈社会;树立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决心与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