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红梅(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江苏省徐州市)
在极力提倡语文教学课堂的有效教学、高效教学的情况下,在导学课堂模式的构建中,许多教师都在让学生去多“预学”。但从具体的“预学”情形看,所存在的问题比较多,一些学生所进行的“预学”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学”。语文教学应该基于“学”之角度的“预学”设计重构,以帮助学生从“预学”走向“会学”。
围绕学生的语文学习,在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贯穿于语文教学全程的当下,人们将学生的“预学”列入教学的议事日程去思考,多组织学生进行“预学”。但小学生是否就是真的在“预学”?从学生们所“预学”的结果来看,他们所进行的“预学”不是很真。首先从内容来看,通常情况下,教师让学生进行“预学”,一般布置的任务是抄抄写写的内容,其抄写的是什么?有字、词和句,甚至还有文本中比较精彩的段落。这样的抄抄写写能够体现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预学”么?应当是不能说明的,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知识训练。从某种角度来看,这样的学其本身不是真学,那学生也就获取不到“学”之结果。所以,教师在设计“预学”的过程中,要多加思考。教师所设计的学习内容应该学生充分感兴趣。应当说,教材文本就是字词句段篇的有效组合,文本中的字词句段篇都在可设计之列。但无须去重蹈覆辙,即使是新学文本,也不需要简单地让学生进行“读字、读句、读文”,要放弃让学生感到无聊的“预学”。要想让学生感兴趣,只要教师设计的“预学”内容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新鲜感即可,学生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影视资料,让学生们欣赏瀑布。学生们对庐山瀑布产生一定的了解后,会惊叹于庐山瀑布的美。在欣赏瀑布的基础上,教师以充沛的情感,充满磁力的声音范读《望庐山瀑布》。范读时,教师还利用相关的空间语言去无声地传递情感,这种情感是教师对诗作的赞美。因为教师在尽情地朗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在这样的引领下,学生对《望庐山瀑布》的感悟则会进一步加深。有了这样的引领,可以有效促使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之角度的“预学”境界。
小学生由于年纪较小,在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小学生学习语文时,往往也是这样。如,有的教师利用相关的学习报上的内容,带领学生进行“学”之角度的“预学”。学生在回答相关阅读感悟的内容时,将参考答案中的“只要所回答的内容能够沾得上边即可”填写在横线上,弄得教师哭笑不得。不知是应该训斥,还是应该处分。其实,之所以产生这一问题,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关。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学”之角度的“预学”能够学得实,不能去做的拿来主义者,对“学”之角度的“预学”内容也需要去进行认真的思考和科学的设计。就是让学生去读文,也需要设计出学生可读的内容。
例如,让学生预学《半截蜡烛》这篇课文时,笔者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在充满危险的战争年代,很多人为了保护军事机密,凭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与敌人进行周旋,《半截蜡烛》中的人物是怎样和德国军人周旋的呢?相信大家能够读出自己的感悟来。”短短数语,学生便抓住“周旋”二字进入阅读探求的状态,预学的效果也比较好。让学生“学”之角度的“预学”能够学得实,作为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要关注学生的预学结果,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要帮助学生建立有意义的预学,特别要让那些预学有困难的学生,也要能够跟上预学的节拍。在课堂上进行预学时,教师不要把注意力都集中在学有余力的学生身上,应该帮助那些学有困难的学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期待,及时为他们排忧解难。“学”之角度“预学”的学生学得实,还需要考虑的是学生所进行的学习活动要贴近生活。语文教师不是万能的,在学生的预学中,学生有能力去解决阅读感悟的相关问题,但学生不可能去解决阅读过程中的所有问题。
小学生的价值观正在形成,他们具有一定辨别是非的能力。在教师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他们也会表达出不满。如学生好端端的阅读感悟,却在表达后被教师直接否定。他们最担心自己个性化的阅读感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为什么学生的阅读感悟得不到教师的肯定?因为他们的感悟与辅导材料上的感悟有距离,有的虽然距离不是很大,却还是被教师直接否定。所以,一般的小学生都会有这样的心理,预学不预学都是无关紧要的。学生怀有这样的心理,“学”之角度的“预学”也就成为水中捞月。因此,“学”之角度的“预学”设计重构需要让学生能够学得好。也许人们会以为,“学”之角度的“预学”让学生能够学得好是比较困难的,然而这正是语文教师存在的意义。其实,这样的想法是比较片面的。要想实现“学”之角度的“预学”学生学得好,是完全有可能的。如教学相关的阅读文本,我们要注意让学生去利用相关的非连续文本资源,或者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学生提升阅读感悟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学”之角度的“预学”也就完全可以学得好。
教师在教学展现人民教师光辉形象的《最后的姿势》时,为了学生能够真正预学得好,多次引领学生利用教材文本中的两幅插图进行思考。课文中的两幅插图,一幅是谭秋千教师的肖像图,另一幅是谭秋千教师英雄壮举的形象图。学生们仔细端详着文首的图,谭教师善良的形象出现在学生们的眼前,大家透过教师善良的面容思考着这样的问题,这位教师是一位爱生如子的教师,说明他是一位具有强烈责任心的教师;学生们仔细端详着文尾的图,谭教师壮烈的形象出现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欣赏文中插图的基础上,再去读文,学生会产生许多不一样的感受。如大家了解到谭教师之所以能够在地震来临时表现出临危不惧,就是因为他非常爱自己的学生,这说明他太具有责任心了。学生为什么能够说出这样的话语,因为学生从文尾不同对象的述说中,对谭秋千教师的英雄形象产生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们由图到文进行预学,并且由读到感进行预学,为提高教学效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也说明学生“学”之角度的“预学”是能够学得好的。
“学”之角度的“预学”其关键在“预学”,从一定角度上看,“预学”与正常的课堂学习不同。“学”之角度的“预学”多是学生的自主行为,一般的“预学”也都是在教师的布置下,学生自主去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布置不一定能够促使学生去学习,有一部分学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之角度的“预学”中就会与到问题,不能踏踏实实地进行“学”之角度的“预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种,一是教师让学生所进行的“学”之角度的“预学”都是学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学”之角度的“预学”要求过高,甚至就是太高。二是有的学生在“学”之角度的“预学”中稍微学有所成了,就飘飘然起来。应当说,这样的“学”之角度的“预学”,是不可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应当对“学”之角度的“预学”做出深刻的思考,要使得“学”之角度的“预学”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为了“学”之角度的“预学”促使学生更好的学习,在组织预学的过程中,不能仅仅考虑让学生学有所获,还要思考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进行预学,让他们首先思考问题,如何从诗歌的字里行间去感悟诗人的情怀。在设计“学”之角度的“预学”要求时,教师要多思考,尤其是要对“学”之角度的“预学”的具体内容进行周密的考虑。例如,在古诗教学中,怎样才能够让学生在预学中探究出诗人所抒发的爱国情怀。教师可以让学生在预学前了解作者的生平,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饱受生活磨难的诗人。朝廷的军队收复了蓟北,喜讯如春雷炸响,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最终写下了这首诗歌。这样,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就会读出诗人所抒发的情怀,比较理想地完成预学任务,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如果想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我们首先要在头脑中确立这样一个观点“学生才是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主人”。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要从以往的教学思维中转变过来,教学的目标不再是教师讲学生听,而是在教授学生知识的同时重点去培养学生自学的本领,让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语文,这才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注重学生知识吸收的过程,学生有理解不到位,不正确的地方要对他们进行必要的关心和引导。语文的教学方式往往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教师在讲台上照本宣科,讲台下的学生浑浑噩噩,死记硬背,学习效果极差。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下,学生完全处在一个被动学习的状态,在语文课上没有动脑思考,没有谈论,他们甚至感觉学习语文简直就是为教师而学,不知道学习语文到底有什么用处,学生们都对语文知识产生了反感,更不用谈兴趣了,语文成绩自然也不会有所提高。 所以说,教师要打破旧观念旧方式,要尊重和相信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能够独立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做主,让他们能够自己负责,为自己的学习画出独特而宏伟的轨迹。并从这个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提高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让他们为自己学习的过程感到骄傲和自豪。
夸美纽斯曾经说过一句话:打铁匠会先把铁烧热再去捶打。作为教师,在开展正式的教学前,要先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望。这句话十分贴切地表明了想让学生学习知识,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的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学生对语文缺少兴趣,学习的动力势必会慢慢散去,直到最后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展学习活动,是得不到想要的效果的。因此,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自在的气氛,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首先,教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从以自我为主导转换为以学生为中心。这个观点与前文中提出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学生学习道路上,指导学生前行的一盏明灯,教师要做的是使学生对知识的海洋充满无限的向往,对未知的领域充满无限的渴求。教师要灵活多变,不要在教学过程中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不要让学生的思维受到条条框框的束缚。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发散,精神自由放松,让他们能够随心所想,敢为人先,大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勇于创新,在学习过程中产生自己独特的见解,这不仅是学生所追求的,也是教师所追求的教学目标。如果能给学生创造一种不受约束的环境和氛围,学生将会有更加充足的学习动力,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
其次,教师在课前五分钟进行导学是非常重要的,需要精心安排。导语部分为这节课奠定了基础,决定着这堂课的质量。作为课堂的开场白,精彩的头五分钟会刺激学生的中枢神经,让他们竖起耳朵,开动脑筋,紧随教师的引导,进入到教学状态。在课堂导入过程中,教师会把主动权交给讲台下的学生,他可能会提出一个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有趣问题,让学生去尽情开动脑筋,激起学生对这节课所讲内容的兴趣。有些教师不知道短短几分钟的导语对这节课的重要性,他们的导入过程索然无味,或者一上课就直接进入正题,让学生失去了上课的激情和兴趣,而且还会影响到学生思考和理解的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制定解决办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理解和实际情况,巧妙地设计导入环节,让学生能够获得更大的发挥空间,从而在这一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最后,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梳理总结。归纳梳理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思考,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摆正姿态,端正态度,养成正确健康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此同时,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自由让他们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而且要重视新奇的观点和想法,也要让他们学会接受不同的观点,并能够将自己的想法与其他同学的综合在一起进行思考。每次课程结束之后,都要让学生谈谈本次课所讲的内容给他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或者结合自己的理解做一个简要的总结。
总之,预习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保证。而基于“学”之角度的“预学”设计重构,能够从根本上帮助学生开展预习活动,既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以,我们应该不断探索与实践这样的教学模式,力求让语文课堂教学更加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