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红梅(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哈拉海镇中心小学)
思辨能力培养是一种在课堂上生发,在学习中升华,在生活中回归的教学行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融入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思辨能力锻炼机会。本文主要探索当前小学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现状,以及采用的有效策略,达到全面提高语文课堂思辨能力培养质量目标。
良好的言语表达,必要的沟通能力,正确选择表达方式,能够将语文与生活结合起来,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现。新时代的语文教学应当融入思辨能力培养意识,重视基于语言训练让学生认识语言的逻辑,把握言语的特点,在言语的打磨中思考事物。可以说思辨能力的培养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关系到学生言语运用能力,关系到学生的语文兴趣培养,更关系到学生是否具备从事更高层次学习的基础。思辨能力培养是新时代语文教学的重要构成。
思辨能力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分析和自主体验,在思维的实践中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些语文课堂中的教师主导性过强,具体表现为教师讲授的时间过长,教师过于干涉学生的言语表达练习,甚至表现为过于追求完美的课堂教学效果,这都有可能导致学生在语文学习上的被动,无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感知意识,不利于学生深入开展思考,影响了学生思维能力成长。还有的课堂教学内容过于丰富,留给学生练习和讨论的时间较少,没能就某一问题开展深入的讨论。如果教师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过大压力,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就会减弱,就会对教师产生过度依赖,就会出现记板书、背答案和等讲授的现象,如果在课堂上出现类似的问题是不利于锻炼学生思维的。
虽然素质教育与“双减”政策带动了语文教学的改革,但是教师仍然重视学生获得良好的分数。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难免会渗透“知识点”的概念,自觉不自觉地在教学中把以往的“考点”当作重点,因此有些语文课堂的练习、讲授、讨论不以学生意志为转移,不能就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多做停留。一旦学生在学习中遇到问题,教师不会从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的角度来深度思考,而是以答题“踩点”的思路指导,慢慢地导致学生的思维陷入僵化,使学生陷入对语文课就是识生字、背生词的认知,不利于在一系列的人物形象分析、言语情感表达中生发出学生的创意,导致学生的思维能力停滞不前。
活跃的课堂能保证学生的投入,能带来情感的共鸣,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好的语文课堂需要节奏的控制,更需要教师恰到好处地表达情感和带动学生“一秒入戏”。语文教学需要让学生体会文本的情感,通过思考实现对情感的深化认识,对人物心理的再度揣摩。但是,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上显得缺乏“激情”,不擅于在课堂上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不能更深情地褒扬真善美,不能在课堂上真诚地发现并表扬学生的闪光点,致使语文课堂缺乏必要的感染力,课堂氛围较沉闷,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得课堂缺少创新。
思辨能力是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思辨能力的培养应当渗透到语文课堂实践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在语文知识学习和语文能力练习中进行对比、联想、变换或创新,从而在一系列的思维发散、聚合、抽象、推理实践中形成思辨的能力。一方面,教师需要带领学生对文章进行深入的解读,把生活与文本联系起来,以生活的真实来思考文本中的艺术化表达,在对比中找出异同。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围绕情感与客观现实的冲突进行思考,把认知与现实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思辨中实现情感的升华,掌握作品的言语表达意图。
例如,在《拔苗助长》的教学时,既要让学生理解文本阐释的道理,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解读故事,从而让学生明白尊重自然规律的重要性。这期间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展示在现代科技支持下的“拔苗助长”,让学生观察现代科技作用下植物快速生长的过程,然后引导学生大胆进行想象,从而让学生以辩证的思维看待拔苗助长这一问题现象。
丰富的阅读可以给学生提供思考的“给养”,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大胆的质疑,更有利于为学生提供思辨的素材,让学生在充满童趣、好奇和独特的问题中进行深度思考。教师可以在学生阅读时设置批判性问题,着力将阅读内容的情境用多媒体呈现出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矛盾冲突,鼓励学生基于自己的思考对文本内容提出大胆质疑,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细细品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关系,还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例如,在《守株待兔》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以直接提问学生:文本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说说那个农夫为什么会成为宋国的笑话。这时教师可应一名同学的回答进行质疑,引导更多学生开启哲思,在学生以不同角度进行解读后,所理解的道理都是不同的。多元化的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在思考中获得不一样的阅读收获。
如果说阅读提供了思辨的“素材”,那么言语表达就是对这素材最好的加工,可以由学生烹饪出美味的思辨“盛宴”。小学生的阅读与言语表达能力有待成长,看似杂乱无章的表达实质上展示了学生思维方式与关注的焦点。在阅读教学中进行言语表达训练,鼓励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和由此及彼地进行言语表达,实现由混乱到条理清晰的表达观点,实质上优化了学生的思维方式,理清了学生的思路。
例如,在《跳水》一课中,船长说“向海里跳,快跳,不跳我就开枪了”。教师让学生思考船长一系列有条理的命令,就当时危急的情形进行思考辨析,通过对命令的内在逻辑分析,可以养成学生的思辨意识,更可以让学生在表达中理清其中的逻辑关系,在锤炼学生语言的同时锻炼思辨能力。
小学生语文能力是在好奇心驱使下形成的。当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对某一段内容产生好奇心理时,才会参与训练实践,形成发散思维,并激发学生的思辨能力。教师必须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解答学生学习中的疑问,通过必要的讨论、实践、互动来转变学生思维方式,找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养成学生的思考、判断和创新的意识。写作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法宝”,写作既是表达思想的载体,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对学生习作的研读,实质上是思想的交流与碰撞。语文教师可以在写作课堂上设下一个主题,由学生开动脑筋进行思考,通过不同观点的区分,精彩的辩论,彻底激发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思考,并激发写作的灵感,全面增强学生自我反思的能力。写作好比思辨练习的“由头”,基于习作为学生搭建“天马行空”的桥梁,养成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鼓励学生主动探究知识,才能较好地养成学生的思辨能力。
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语文能力的培养应当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基于语文新教改和“双减”理念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养成学生思辨意识,鼓励学生在思辨中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此,语文课堂还要还给学生,以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出发,以思辨的方式帮助学生找出解决学习问题的策略,在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猫》时,教师必须突破模式限制,利用多媒体展示猫的生活习性,要求学生以近距离观察的视角来观察不同猫的特征,然后提出主问题“猫的性格怎样”,谈一谈你对猫的理解,再通过辅助性问题“有些人为什么不愿意养猫”,让学生对猫的习性进行深度思考,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经验抽象出知识,更可以在学生的表达中总结归纳问题的原因,从而养成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形成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新时代的语文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在语文教学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在课堂上设置学生感兴趣和开放性的问题,从而调动学生经验来锻炼学生语文能力,这样才能锻炼学生的语文素养,基于语文问题和语文练习优化学生思维。
新时代的语文课堂具有渗透性、互动性、情境性和参与性,强调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生的思辨兴趣,鼓励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基于校园内外的观察、思考和实践得出结论。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高度重视建设语文课堂的思辨环境,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内课外交流,强化交流氛围设计,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讨论合作,在情感共鸣中实现自主思考。语文课堂的教学还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平等的交流空间畅谈自己的想法与理解,为此,教师可以变换语文课堂的形式,将语文课堂组织成一场辩论会、交流会,或者开辟线上线下互动空间,基于微课引导学生在微信群探讨,或者组织开展学生的小组交流研讨活动等。
例如《两小儿辩日》,故事相对简单,但是其中涉及了一个哲学场景,教师可以由此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让学生进一步思考认识到生活中的问题不止有一个答案,鼓励学生换个角度想问题。教师既可以鼓励学生进行充分的思考与表达,也要发挥导向与控制作用,把握好课堂讨论的时间,控制讨论的节奏与过程,让学生在抒发见解的同时,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辨意识培养不仅要鼓励学生练习,还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在关键时刻促进学生思辨成果的升华,优化学生的思辨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的思辨兴趣。为此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要做到“看破不说破”。鼓励学生在段前、段后的对比中发现矛盾冲突,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形成小学生的语文探究热情。
例如,在《鲁滨逊漂流记》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教学,引导学生按照时间节点顺序对文本进行思考,让学生结合28年的海岛生活历程来分析鲁滨逊这一人物的特点,包括提问:鲁滨逊是怎么在海岛上解决衣食住行的,文章主要说了哪五件事,他第一天在荒岛的生活是怎样的,以后又有何种变化,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收集问题的答案,然后将学生的回答慢慢归结为物质与精神两大类,然后以鲁滨逊为例渗透物质与精神关系的哲学原理,从而在一系列的连环性问题将中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
小学生的思辨主动性不强,处在思辨意识的养成期。这就需要教师设置语文课堂教学的悬念,通过问答形式将学生引入课堂,给学生进行言语表达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文《山居秋冥》的教学中播放一些有关秋的画面,提问学生掌握哪些描写秋的古诗,古诗中写秋景常用哪些意象,在学生的思考中帮助学生进行整理,这样学生对秋景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心中对秋形成较为直观的认识,然后进行《山居秋冥》的文本解读,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诗作的理解水平,而且可以极大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从而达到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实践的效果。必要的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好奇心,可以促进学生主动进行语文探索实践,有助于语文课堂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从而营造思辨意识训练氛围。
思维的训练必须具有长期性和针对性,强调学校、家庭与社会活动的多方协同,从而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此,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还要开展家校合作,实现课内思辨能力训练向课外的有效延伸。首先,教师应当尊重“减负”理念,进一步把控好各学段和年级的家庭作业内容,把思辨能力培养融入语文作业当中,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仔细观察,布置一些调研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家长的辅助下进行自主思考。其次,布置一些家庭中主题性的思辨能力锻炼活动,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畅谈某次旅游经历,就同学们关心的问题展开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如,在“我是小小讲解员”活动中,可以让孩子在家长的辅助下排练博物馆讲解词,然后思考讲解词特点,还可以由家长带领去参观一次博物馆,鼓励学生对讲解词进行分析打磨,只有将课堂思辨练习融入学生生活,才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思辨素养的效果。
思辨能力是小学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思辨能力与语文课堂教学相结合,需要语文教师认识思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设置用于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良好教学情境,以趣味性、实践化、互动性和广泛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养成学生的思辨习惯,并助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蓬勃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