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佩琳,李牧城,白艳维
(1.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2.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儿童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336)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幼儿园美育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培养幼儿拥有美好、善良的心灵,懂得珍惜美好事物,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美、创造美,使幼儿快乐生活、健康成长。‛[1]随着新时代学校美育改革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教育部‚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稳健推进,在乡村幼儿园美育教学与实践过程中,主动提升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有效建立高校支持幼儿园美育协同发展机制,是值得研究的课题。
艺术教育是幼儿园美育的基本手段,儿童有与生俱来的对艺术的爱和天性,可通过美的事物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和谐发展。笔者以‚乡村幼儿园‛‚农村幼儿园‛‚美育‛为主题。检索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发现,目前我国对乡村幼儿园美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美育资源挖掘、美育活动探究、美育课程开发、美育现状分析以及教学质量研究等方面。幼儿园美育研究的文献数量较多,但是针对乡村幼儿园美育研究文献仍然较少,说明以乡村幼儿美育为研究对象的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对幼儿美育缺乏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视角比较单一,多是停留在静态的质性叙事研究,对幼儿园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主观因素较强,研究内容浅显、成果不具代表性[2]。因此,可协同设计学科的参与进行深入研究,运用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综合研究,建构具有本土化、特色化的乡村幼儿园美育实践路径。
教育部自2019 年起开始全面推行‚美育浸润行动计划‛,引导艺术高校师生增强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责任意识,推动艺术赋能乡村发展[3]。一方面从课程设置、人才培养上有意识地组织乡村振兴、传统文化等专题设计项目,另一方面鼓励学生走出校门,通过专业下乡实习、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课程实践等深入基层乡村,了解助力乡村振兴的实际设计需求点,发挥艺术专业优势,有针对性地开展美育实践活动,提供优秀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案。
近十几年来高校助力乡村美育的实践活动为乡村美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美育经验支撑,艺术赋能乡村振兴大格局帮扶成效显著(表1)。笔者希望立足于乡村实际,详细阐述乡村幼儿园美育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实践路径,充分发挥高校艺术人才资源优势,创新乡村幼儿园幼儿美育实践,引导乡村幼儿参与乡村建设,增强文化自信,完成高校与乡村、艺术专业大学生与幼儿园幼儿的价值资源互换,通过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和合作模式,尝试探索一条高校艺术专业助力乡村幼儿园美育的路径。
表1 高校艺术介入乡村美育的常见美育实践活动梳理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要让幼儿从小树立热爱乡村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意识,利用美育课多接触、学习当地的民间美术、非遗等传统文化,了解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根据实地调研与文献资料分析,目前已开展的乡村幼儿园美育活动,大部分是由留守儿童和少数特殊儿童群体组成。由于他们的父母在幼儿审美意识启蒙时期‚长期缺位‛,乡村幼儿在美育活动中的‚被动参与‛角色的固化,导致绝大多数乡村幼儿审美意识淡薄,整体上缺乏自主性[4]。如果任由此类‚自由发展‛,将容易造成乡村幼儿与乡村文化繁荣、乡村振兴相脱节。
幼儿园美育课程以艺术课程为主,如音乐、舞蹈、美术等,乡村幼儿园受活动经费和教师数量限制,很难开发出具有一定乡村特色的艺术课程,教师只能按照教材内容授课,其内容与乡村实际情况往往脱节,美术课很容易成为简单的‚照葫芦画瓢‛[5]。在对宁波市近10 位乡村幼儿园园长和幼儿美术教师的访谈中发现,因缺乏系统的美育课程建设,部分美术教师还是以‚画得是否好看‛‚临摹是否到位‛为主要美育教学评价标准,缺乏培养乡村幼儿创造力的启发式教学和个性化发展手段。同时,美育课堂缺少现代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模式传统,课程内容单一,忽略幼儿乡村情感和审美素养的培养[6]。
由于博物馆、美术馆、歌剧院、图书馆等社会美育资源更多集中在城市,乡村幼儿定期进入这类美育场所的成本过高,社会美育实践很难借力,因此需整合高校、公益组织等各界资源让画画、唱歌、演出等美育活动落地。但这种活动对乡村幼儿园幼儿的影响像是‚昙花一现‛,其活动时长一般为半天或一天,活动成果局限在绘画作品、毛笔字、自制作品等,缺乏转换资源的变现价值。这种美育成果后续发展力量不足,带来的经济收益与产业升级也缺乏可持续性,所以针对当前这种现象,高校艺术专业需要采用多种方式去推动美育成果‚落地‛。
人是构成乡村的主体,也是发展、传承、创新文化的主体。乡村幼儿园美育不仅需要课程活动的支撑,还需要转变幼儿在美育中的角色身份,需要将美育活动的‚被动启蒙者‛变成‚主动参与者‛,将其纳入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角色,即将乡村幼儿园美育活动的主体之一‚幼儿‛纳入到高校艺术设计实践活动中来[7]。
高校需要与乡村幼儿园协同构建幼儿美育支撑平台,通过美育活动、美育课程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乡村非遗技艺、民俗民风、文化节庆活动等非遗活化艺术项目中,鼓励幼儿通过绘画充分表达内心情感和对外部世界的感受,引领他们发掘和享受乡村的非遗之美,培养对乡村文化、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养成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意识,激发幼儿美术创造力,引导乡村幼儿树立文化自信是新时代乡村幼儿园美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起点。
新时代的乡村幼儿园美育场域应超越单一的物理空间场域,如班级环境、校园建设、实践场所等,应将一种外在的、有形的美育资源纳入精神场域,如民俗文化、乡村文化、传统戏剧等,尝试构建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虚拟、本土与创新相互作用的美育资源系统[8]。
一是结合本土精神要素,进行美育文化空间的设计打造、美育活动主题的系列设计和美育课程管理的架构梳理;二是利用现代设计资源与台,制作美育主题课程、活动的数字化展示和讲解,尝试形成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美育场域;三是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积极开展艺术资源的交流互动,灵活运用高校多元的艺术实践形态,并主动联结乡村幼儿的情感状态,开展融入地方特色的美育实践,尝试唤醒幼儿对乡村的文化认同感和主体归属感,进而推动当地乡村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艺术专业师生可以邀请幼儿以画作、录像、文字等形式参与艺术项目,使其在活动中接受美育教育,双方合作完成的实践成果可转换成乡村食物包装设计、幼儿园VI 视觉设计、玩教具设计、广告传播、数字影像设计等。孩子们看到自己的画作与乡村的发展发生了联系,会增强他们对乡村文化、物产的认同与自信,拉近了乡村文化与乡村设计者的距离。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建立健全校村企协同创新机制,将美育产品转化为商品,让乡村文化的特点与产品的功能性对接,为乡村反哺经济价值和教育价值,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例如,‚是光诗歌‛公益组织将收集的7~15 岁留守儿童或乡村儿童的手抄诗进行汇编,众筹插画师配图,最终在2020 年出版诗集《大山里的小诗人》,并与许多品牌有过联名,其美育成果转变成服装、马克杯、保温杯、手机支架、游戏等。
图1 乡村幼儿园美育培育路径
高校艺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专业知识技能,通过艺术实践的形式将源于本土乡村的非遗技艺、民间美术引入乡村幼儿园美育课堂教学中[9]。通过强化乡村幼儿与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双主体‛的文化自信和创新创意意识,建立乡村、高校、社会多位一体的美育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社会参与支持乡村幼儿园美育主体全面成长的氛围。
幼儿运用美术语言表达个体思考,成为美的欣赏者、表达者和创作者,主动参与主题性的艺术实践活动[10]。大学生在尊重乡土文化、非遗文化的前提下,整合、提取幼儿作品进行再设计,最终将作品转化为乡村文创设计。幼儿看到自己的作品与乡村的发展发生了关联,会建立文化自信的自豪感,实现个体成长与自我期望,建立乡村幼儿自信心。同时,高校艺术专业学生将自己的科研工作、专业技能灵活运用到乡村建设发展中,间接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自豪感,打造了一批专业性、可持续性地助力乡村美育的高校艺术人才队伍,逐渐完善‚双主体‛的美育实践互动机制。
图2 乡村幼儿园美育课程建构路径
1.建立乡村美育资源数据库。高校学生以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乡村文化,并分阶段、分层次设置成浸润式的乡村幼儿园美育课程,鼓励乡村幼师积极利用资源进行日常教学活动,让对口的学生通过毕业设计或实习等进行艺术实践。笔者所在的学院专业学生尝试邀请乡村幼儿园大班幼儿参与‚和平‛主题的文字设计和衍生周边设计。中国文字本身就具有美感,线条长短不一,结构空间多变起伏,这种充满生命力的象形造型让幼儿从审美角度欣赏文字,不探究文字意涵,就可以感受文字之美,感受到美的愉悦。
2.教学融入现代数字技术。高校艺术专业最新的数字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为幼儿美育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多样化手段和技术支撑,为幼儿了解动画、交互、色彩、模型之美等创造条件,拓宽了美育实践的空间场域,让幼儿在虚实结合的情境中感知、探索世界,满足自身的求知欲,充分利用科技的进步必然是未来乡村幼儿园美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合理开发乡村本土特色课程。根据3~6 岁幼儿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明确幼儿园美育课程目标,梳理现有美育课程和知识体系架构,积极开发具有时代特征、本土文化、园所特色和幼儿特点的乡村幼儿园美育实践课程,初步形成小班、中班、大班美育相互衔接、教学逻辑层层递进、美育成果相互结合、幼儿园美育和高校美育相互联系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乡村幼儿园美育浸润式课程体系[11]。
4.定期举办流动的艺术展。高校将美育成果以‚用艺术对话乡村‛主题开展系列艺术展,展览位置不局限在乡村幼儿园、高校、社会机构等实体空间场域,可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形式。线下展览邀请乡村幼儿充当解说员的身份为参观的大人进行讲解。幼儿园其实就是个小社会,当他们主动邀请别人进行互动,增强与外界的社会链接,让他们成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用艺术完成一场乡村与城市的交流与对话。
美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保障支持的持续性。高校艺术助力乡村幼儿园美育实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能够以学年为周期持续性参与艺术乡建,为项目的持续性发展提供一定的支撑条件。高校艺术专业有视觉传达设计、包装设计、产品设计、陶瓷艺术设计、新媒体设计等,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设计元素和设计价值,通过不同的设计载体将乡村特色文化物化展示出来。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作为浙江省唯一一所师范类高职高专院校,产品艺术设计专业(玩教具方向)结合地方特色、以创新创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主动与乡村幼儿园、行业企业产生合作意向,创建美育实践平台。比如,在‚玩教具造型与结构‛课堂开展‚国潮主题玩具设计‛项目化教学,学生以游戏形式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的幼儿园美育活动,让幼儿了解《山海经》、八仙过海、十二生肖等神话故事,将幼儿的画作二次改创为国潮玩具,完成实物打样带给幼儿进行体验玩乐,甚至与企业深化合作落地为商品,完成‚作品—产品—商品‛的成果转化。
新时代乡村幼儿园美育作为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建设力量。它不仅是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熏陶人们心灵的工具。高校艺术专业凭借领域广、投入低、成果多、技术新等特点充分展现了助力乡村幼儿园美育教学优势,优化了美育主体缺乏自主性、美育课程缺乏本土化、美育活动缺乏可持续的难题,并用设计思维驱动乡村振兴发展,艺术设计介入乡村幼儿园美育实践活动,激发幼儿的参与性和创造力,探索一条乡村人才共育体、课程共同体、成果共享体的可持续美育实践路径。笔者希望未来有更多的艺术高校、社会机构、公益组织等加入到美育队伍,充分发挥艺术设计的美学价值和创新价值,提供持续性的志愿服务、课程建构、智力支撑和技术服务,用创新设计策略为乡村幼儿园注入源源不断的艺术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