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 松 温馨扬 崔 鸿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育体系指明了方向[1]。2021 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支撑。教师教育体系是教师教育机构确保其顺利运转的制度的统一体[2],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是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根本保障。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区块链技术为代表,其具有的去中心化、点对点传输、共识机制、加密算法和智能合约等特点,成为推进基于教育大数据评价过程的诚信化、有效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的突破口[3],能有效化解传统教师教育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因此,构建以数据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为特征的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成为时代诉求。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的目标是推进教师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包括:一是教师教育机构的高质量发展,即以高师院校、地方政府和中小学校为主体的高质量协同培养与培训机构,为高质量教师教育提供保障和支撑;二是教师教育对象的高质量发展,即教师在职前培养、入职与职后培训等各阶段均得到高质量发展,以成长为具备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特质的新时代卓越教师,是高质量教师教育的宗旨和中心。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能有效推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4]。
当前,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职前培养与职后专业发展脱节、一体化培养机制不完善等。第一,一体化评价体系不健全,导致评价孤岛效应。教师专业发展要经历职前、入职与职后等阶段,与之相对应的评价彼此缺乏有效联通,容易形成相对独立的评价孤岛,即多个独立的评价中心。例如,高师院校重点关注教师职前专业发展、教师资格认证等,对于职后专业实践与持续发展关注较少。高师院校与地方政府、用人单位虽然建立了“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但是目前还未能形成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线的一体化评价体系[5]。第二,评价主客体权责不明确,其评价责任易分散。教师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高师院校、地方政府、用人单位以及社会等多方协同、共同参与,明确评价主体与客体的权责是教师培养评价有效实施的基础。现阶段,评价主体与客体之间还未形成明确的权责关系,未能基于教师教育一体化而确立各自评价的具体责任及权重,在操作过程中容易导致评价责任分散和削弱[6]。第三,评价反馈促改进落实不到位,不利于高质量发展。当前教师教育评价仍以过关、达标为主,以评价促改进与发展成效不明显。以教师教育课程学习和教师培训为例,过程性与终结性测试达到一定分数标准,即认定为过关,测试所反映出的缺点和不足鲜有反馈,教师教育对象难以有针对性地认识自身发展之不足,影响其专业的持续、高质量发展。
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是区块链的一种类型。本质上,区块链(Blockchain)技术是一个分布式数据库系统,该系统基于P2P 网络、由网络上的节点构成,不需要中心化的数据库或服务器,其数据无法窜改[7-8]。依据用户的准入机制,区块链分为公有链(Public Blockchain)、联盟链(Consortium Blockchain)和私有链(Private Blockchain)。公有链对用户完全开放,完全去中心化,完全公开。私有链完全中心化、完全封闭。联盟链则介于两者之间,具有半公开、多中心化等特点,一般由联盟成员通过协商确定账本的记账人,适用于某个群体或组织内部[9]。
国内外研究者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在学分管理、学业证书与学位认证、学习成果评估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例如,尼科西亚大学运用区块链技术记录学生在MOOC(慕课)平台上的学习情况,并在学习结束后依据学习成果和所获得的学分颁发证书,成为第一所通过区块链技术为MOOC 平台颁发证书的大学[10]。英国开放大学、马耳他大学等欧洲教育机构采用区块链技术进行学分管理和认证[11]。此外,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也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教育认证系统并颁发数字证书[12]。另外是基于区块链技术设计整体性的教育框架。例如,有研究者构建了一个由大学、公司和其他同意合作的高等教育机构组成的全球区块链可信教育框架[13]。有研究者基于区块链技术提出了一个永久性分布式的学习信息、荣誉和奖励的教育记录系统。我国有关区块链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研究多为理论阐述以及框架设计与构建。例如,基于区块链技术推动基础教育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设计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构建各级各类教育评价体系,提高教育评价的公信力[14-15];采用联盟链改革教育评估模式,联盟节点主要包含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评估机构和专家、社会等[16]。概言之,区块链技术能够促进教育评价改革,助力教育评价机制、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模式等各个方面的推陈出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区块链技术由理论向实践层面的转化,积极探索实践模式,使其成为核心技术创新的突破口[17]。由此,基于联盟链所具有的“半公开”和“多中心化”等特点构建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其独特优势表现在:一是基于多中心化解决评价孤岛问题和权责问题,即建立多中心评价共同体,明确各评价主客体的权力和责任,各评价中心和主客体建立有效沟通机制,以实现评价体系的多中心化;二是基于半公开特点化解反馈问题,各评价主客体可及时查询评价结果,对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持续改进,实现评价体系的联盟治理。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涉及国家层面的师范专业建设与认证、高校层面的教师培养系统建设与实施、各省市层面的用人单位教师招聘与评价、社会层面的学生及其家长的满意评价等,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实现各评价主体的共同治理联盟,可获得安全、可靠的评价结果。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构应涵盖教师职前、入职和职后培养培训体系建设三个方面,建立支持质量改进的教师教育大数据系统[18]。基于联盟链设计的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应紧密对接教师培养系统,以教师成长历程为主线,覆盖其发展所要经历的职前、入职与职后全过程,从而实现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整体掌控和对教师培养系统的精确治理。因此,评价系统应以“多元、一体、治理”为基本理念。其一,评价主体多元。教师培养系统主要由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等,分别在师范生成长为卓越教师的各个阶段发挥主体作用,既具有阶段性又具有统一性,构成了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评价主体。其二,评价过程一体。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需要各评价主体密切合作共同完成,从而实现教师职前与职后一体化培养,以及高校、政府与中小学一体化评价,以便从宏观视角整体把控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其三,培养系统治理。教育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管理教育公共事务的过程[19],教师教育评价结果应及时反馈给相关责任机构,不断解决培养系统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优化培养过程,实现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的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区块链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践应用方面仍然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主要由国际大型科技公司研发开源项目,包括一组开源工具和多个子项目,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应用开发。典型代表是由Linux基金会组织,华为、英特尔、IBM 等企业参与搭建的超级账本(Hyperledger),其核心子项目是分布式共享账本,即Hyperledger Fabric,具有较完备的成员管理服务,能够灵活进行共识协议的插拔,可以保障用户数据的隐私安全[20]。本研究依据Hyperledger Fabric 设计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架构,自下而上依次包括:区块链技术基础服务层、数据层、智能合约层、应用层和呈现层(如图1 所示)。
图1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架构
区块链技术基础服务层主要为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提供基础服务,将数字化资源通过网络提供给用户使用和管理,主要包括共识服务、安全服务、密码服务以及管理服务等。基础服务层为评价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有力支撑。数据层负责评价数据的访问、存储等,以数据库和云服务器为硬件基础,分为区块头数据和区块体数据(见图2)。区块头数据包括Merkle 档案(Merkle 根)、评价时间(时间戳)、主体、方式、反馈与改进、随机数以及链式结构等[21]。区块体数据主要为加密存储的交易信息,包括教师培养系统支撑评价数据、教师专业发展达成评价数据、教师培养效果满意评价数据等。评价数据的生成均履行智能合约,即由计算机记录、处理和执行的合约协议,不需要或者尽量减少第三方的参与和支持,合约生成后不能进行修改,在区块中自动执行,最大限度地降低评价数据被窜改或删除的风险,提高评价数据的安全性、保密性和隐私性[22]。在此过程中,需要通过Hash 算法产生Hash 值,评价数据与Hash 值绑定以确保其完整性。智能合约层,主要基于智能合约进一步封装区块数据,主要包括教师专业发展认证合约、招聘合约、考核与评价合约等。应用层展现了评价体系的主要应用范畴,即高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招聘、培训、考核,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与考核,社会反馈。呈现层以手机或电脑为客户端,是评价体系的用户界面,用户可以通过客户端进行注册登录、认证、考核、数据录入、查询分析以及管理等。
评价体系数据模型是由评价模块相连接而形成的链式结构,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时间轴相对应,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数据模型所包含的各个数据模块环环相扣,由培养起点延续至教师养成构成一个连贯的整体,为教师发展所经历的各个阶段提供评价反馈,促进其持续成长与发展;第二,数据模型与教师一体化培养系统相呼应,各数据模块之间紧密联系、相辅相成、不可分割,避免出现评价孤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一体化评价体系的功能与作用;第三,一体化评价数据模型的构建为各评价主体共享评价结果提供便利,即评价结果可以供多方参考和使用,避免进行重复性的评价工作。此外,整合后的评价结果能更加全方位、立体化地评价教师发展的真实情况。
评价体系数据模型聚焦教师成长与发展历程,包括培养系统支撑评价链、专业发展达成评价链和培养效果满意评价链三组评价模块。联盟链主要通过分布式账本和通道两种组件管理账本。分布式账本组件可以将评价结果与评价过程的数据分开,联盟链上仅对评价结果数据进行存储。通道组件分为系统通道和应用通道,系统通过系统通道管理应用通道,用户通过应用通道存储和查询评价数据[23]。基于此,本研究建构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数据模型,其结构见图2。
图2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数据模型
1.培养系统支撑评价链
培养系统是支撑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础,应从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培养环境的适切性以及系统运行的有效性三个方面展开。首先,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与改革的“灵魂”,培养目标合理性评价应包含以下内容:一是培养目标是否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教师教育的政策要求;二是培养目标是否满足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时代诉求;三是培养目标是否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综合素养的内在需求。其次,培养环境适切性评价。教师培养环境是以教师职前、入职与职后教育一体化理念为基础,统整高师院校、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等教育资源形成的有机整体,是师范生等教师教育对象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以及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直接场域,其评价要素包括教师教育师资和培养资源平台两大方面。最后,系统运行有效性评价。培养系统运行有效性评价的要点包括培养系统运行的反馈调节机制和培养系统的持续改进机制。
2.专业发展达成评价链
专业发展达成评价主要包括课程与实践目标达成、毕业要求达成和职后专业发展达成三个方面。其一,课程与实践目标达成评价。课程与实践是教师职前培养阶段的主体,师范生通过学习各类课程、参与实践活动等构筑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基础和教学基本功。课程包括各类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等,实践包括教育见习、实习、研习、毕业论文以及各种教育实践活动等。课程与实践是支撑毕业要求达成的核心,课程与实践达成评价应注重过程的完整性和操作的精细化。其二,毕业要求达成评价。毕业要求是对教师职前培养成果产出的质量规范。师范类专业认证规定了毕业要求的具体维度,其中第二级对应合格教师标准,第三级对应卓越教师标准,包括师德规范、教育情怀、知识整合、教学能力等11 个指标。其三,职后专业发展评价。教师入职后专业的持续发展是其由合格走向卓越的关键。教师职后阶段专业发展评价应包含: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践行师德的情况、学科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持续更新与发展情况、教育教学实践与研究能力提升情况、融入并引领教研共同体发展情况。
3.培养效果满意评价链
教师培养效果满意度评价主要针对培养对象、用人单位和社会相关方等,是体现教师培养效果的重要方面,可以结合教师核心素养要求,设计测评工具,综合量化分析与定性评价两个方面给出客观的评价。首先,教师对自身成长与发展历程的反思与省察。此方面的评价涵盖教师发展所经历的职前、入职和职后三个阶段全过程,在教师发展的各阶段定期开展评价。教师对照其所应具备的素养标准进行自省反思,并基于此进行溯源分析,即对自身所经历的培养历程进行评价。其次,用人单位对教师在工作岗位上的教育教学表现所进行的考查与评判。用人单位主要包括中小学校和地方教育部门等,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主要平台,是教师从合格教师发展为卓越教师不可或缺的。最后,以学生家长为主的社会相关方对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认可情况。教师通过学生与其家长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家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家庭作业辅导、班级指导以及德育活动等工作会进行评价,也会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建议。因此,以学生家长为主的社会相关方对教师的认可情况是培养效果满意度的要素之一。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应以教师培养系统为依托,构建多元主体参与、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重视成果产出的评价共治机制。第一,建立教师培养系统。教育生态学视域下,教育被视为一个有机的、复杂的、统一的生态系统,由主体部分和环境因素组成,是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24]。教师培养系统的主体部分是师范生,也包括教师教育课程与实践活动专家、教师教育主讲教师、活动指导者以及教育管理者等;环境因素主要包括高等师范院校生态环境、教研机构与中小学等生态环境,是师范生进行教师教育课程学习以及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主要环境。
第二,组建多中心评价共同体。多中心对接多元评价主体,包括培养对象、高师院校、地方政府、教研机构和中小学等,各评价主体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性,即每一个评价主体都可作为评价中心,对教师专业发展状况和教师培养系统进行评价。与此同时,各评价主体具有目标一致性,即培养卓越教师,维持教师培养系统的平衡与稳定,并能持续发展。各评价主体之间紧密联系,基于共同目标,共享评价过程与结果,共同促进师范生的发展与成长,形成评价共同体[25]。多中心评价共同体能够有效避免单独评价可能导致的片面性,确保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公平性、准确性和可信任性,为培养卓越教师提供有力支撑。
第三,健全评价系统运行机制。教师教育需要涉及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以及社会等利益相关方,各方既保持独立性,又需要建立畅通的沟通桥梁,形成教师教育系统以实现教师一体化培养,提升教师教育质量。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伴随着教师由师范生到合格教师再到卓越教师的连贯成长之路,因此需要建立完善的系统运行机制,包括:一是“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三位一体协同评价机制,即以高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为评价主体开展多中心协同评价;二是以“评价—反馈—改进”闭环为基础的“即时反馈—持续改进”教师教育联盟治理机制,使教师教育在顶层设计和具体实践等层面均能基于评价获得多中心联盟治理。
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应聚焦学习过程与成果产出。一方面,要面向教师专业发展全过程,强化过程性评价。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切合教师教育一体化基本理念,包括针对职前阶段各类课程与实践目标,与毕业要求评价、针对入职阶段的教师资格认证、针对职后的专业持续发展评价与社会相关方的满意度评价等达成一体,便于为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提供参考,及时发现不足并加以改进。另一方面,要重视师范生的学习和教学成果产出。评价的对象主要指向师范生的学习过程表现和学习成果,即以学习成果为基础开展评价,以评价促进学习成果产出。基于此,评价系统为每一位师范生建立成长档案,记录其成长历程。
为确保评价具有较高的信度,应创新评价手段与策略,创建教师培养评价方法体系。评价方法层面,采用多元化评价手段,在传统测试的基础上,运用视频分析、话语与行为表现分析、档案归整与分析等手段,综合评价职前教师在教师核心素养各个维度上的表现情况与发展水平。评价策略层面,一要注重培养全程的持续评价。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有针对性地记录职前教师的专业学习过程、教育实践过程以及过程中的即时评价与反馈等,建立完整的成长档案,实现教师培养的全过程评价,避免评价的碎片化。二要重视关键能力的表现评价。针对职前教师在教育实践和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做法以及取得的成果等进行表现性评价。评价结果层面,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职前教师,使其对不足之处进行改进,最终形成各类学习成果,如专业知识测试成绩,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所进行的教学单元设计、学生学习表现观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设计等,以及专业发展的自我评价陈述,以此支撑教师教育实践能力持续发展与专业水平持续提升。
一方面,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日趋成熟并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教育领域,以信息技术为抓手搭建教师教育评价数据平台成为可能。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需要融合信息技术手段,搭建具有整合性、过程性和发展性的一体化评价数据平台。首先,评价数据平台应与教师培养系统所建立的信息化学习资源平台相连接和融合,如课程资源平台、实践资源平台、文化资源平台等,集教学、学习、评价、反馈、改进等功能于一体。其次,评价数据平台要详细记录师范生学习和使用相应资源的过程,记录其发展与成长历程,并基于此建立教师发展电子档案,实现基于学习过程和证据的评价。最后,评价数据平台能够方便快捷地记录评价过程、录入评价数据、分析评价结果、提供数据查询服务等。在此过程中应确保评价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综合运用人工录入审核与智能采集分析(如视音频识别、图像识别、语义识别、机器学习等技术)的形式进行智能汇聚与审核[26],并基于智能合约,确保数据的隐私性以及保密性。
另一方面,依托一体化评价数据平台可以实现各类数据资源的系统整合和精准共享[27]。例如,华中师范大学积极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构建了信息时代以连接、共享、自主、开放、适切为主要特征的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在有效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发展等各方面的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云课堂,积极开展基于数据的综合评价,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全面采集学情诊断、学业规划所需的教学过程和结果数据;依托云平台开展大数据支持的学习过程跟踪,学生在云课堂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被如实记录,展现基于数据的过程性、发展性评价[28]。虽然云课堂仅针对教师的职前课程学习,与一体化评价数据平台还有一定差距,但是其体现了教师教育一体化的基本理念,为一体化评价数据平台的构建提供了参考。
自然生态系统能够维持动态平衡的基本状态,在“平衡—不平衡—新平衡”中循环往复。该过程的关键是反馈调节,为生态系统自身结构的稳定与功能的发挥提供保障,以实现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以及信息传递等。高质量教师教育评价体系是以多中心培养系统为基础而建立的,是构成教师培养系统的子系统。不管是教师培养系统,还是评价系统,均需要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能依据内部与外部的变化做出及时调整,在此过程中反馈调节不可或缺。反馈调节是培养系统和评价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的基本保证,同时也是教师专业持续改进、不断发展的基础。其一,培养系统应依据评价反馈做出调整。依据评价反馈,审视培养系统的构成要素与运行成效是否满足卓越教师培养的基本要求,包括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的设定、课程与实践活动的设置、教师职前与职后专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与连续性、质量保障与支撑体系的有效性等,确保培养系统能够应对内部构成因素与外部复杂环境的变化。其二,评价系统需要依据评价结果与意见反馈不断优化和改进。评价系统自身的结构与功能应保持相对稳定,即要依据评价反馈及时发现并解决评价的程序设计、方法运用、数据分析、结果处理等各个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概言之,反馈调节是培养系统与评价系统保持稳定性与发展性的基础,基于反馈调节构建生态化的评价保障基础,进而形成生态化的培养系统,为卓越教师培养铸造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