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工具使用偏好与优化策略研究*

2023-11-06 10:47叶晓力徐培鑫蔡敬民
当代教育论坛 2023年5期
关键词:省域工具分类

叶晓力 徐培鑫 蔡敬民

一、问题提出

2021 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构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体系”[1]。可见,高校分类发展已经成为打造中国式一流高等教育的重要路径。鉴于我国的高等教育是通过政策性机制实现高校分类分层建设和特色发展的典型[2],从政策本身入手,研究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纵观我国学界关于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相关研究,大体经历了从关注地方高校及新建本科高校转型发展[3],到学习国外高等教育分类政策经验[4],再到中央高校分类政策演进等阶段[5]。伴随着国家高校分类发展宏观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已然进入公共政策议程。

近年来,国家通过出台高校分类发展的宏观指导性政策文件,在一定范围内为省级政府的政策调适提供了因地制宜的弹性空间。省级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举办主体,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中扮演着国家意志具体执行者的角色。高校分类发展工作能否得到进一步推进,关键在于各省域高校分类发展配套政策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针对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学界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了一定的探索性研究。例如,贺武华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沪浙地区高校分类管理的政策动机与行动逻辑进行解读[6];王利利基于政策内容分析,认为目前省域高校分类评价政策存在科学性不足、引领力有待提升等具体问题[7];雷家彬立足“双一流”建设,从价值取向、体系设计以及分化机制三个方面论述当前省域高校分化政策存在的悖论以及应对机制[8]。然而,既有研究更侧重对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而从政策工具使用的角度系统检视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研究较少,因此难以从顶层设计层面评价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供给的科学性。基于此,本研究从政策工具视角出发,对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旨在厘清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设计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优化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政策文本选择

本研究主要依据以下标准进行政策文本的选择:第一,从政策的发布时间来看,自2010 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推动高校分类发展之后,部分省域开始跟随中央重大战略决策探索省域实践方案,因此本研究所选的政策发布时间起点为2010 年;第二,从政策的发文机构来看,本研究选取的均为省域层面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即政策的颁布主体为省级政府或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等,中央层面颁布的政策不在样本范围内;第三,为了确保政策的有效性,选取的政策文本均为与高校分类发展直接相关的专项政策,即政策内容明确且主要论述高校分类这一议题,“双一流”建设政策、地方新建本科高校转型政策等此类稍有提及但并非主要阐述高校分类发展问题的政策不在分析范围内;第四,为了确保政策的规范性,选取的政策文本类型主要为意见、办法等。在此标准之下,以“高校分类”“高校分类发展”以及“高校发展定位”为关键词,使用各省域的人民政府网、教育厅官网,以及北大法宝数据库等线上平台进行检索,最终收集到17 个省域出台的21 份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文本。

(二)政策分析框架

1.X 维度:政策工具

政策工具是政府为完成政策目标而采取的手段。关于政策工具的分类,诸多学者依据不同的标准对政策工具进行划分,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麦克唐奈(Mcdonnell)和艾尔莫尔(Elmore)的分类,他们依据对政策目标群体的影响将政策工具分为命令工具、激励工具、能力建设工具、劝告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9]。本研究结合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具体特征和政策工具理论的解释力,主要借鉴了麦克唐奈等学者的这一政策工具分类方式,将以下五种政策工具作为政策分析的X 维度(见表1)。事实上,麦克唐奈等学者的政策工具分类方式之所以适用于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研究,源于该分类方式与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具有较高的契合度。具体而言,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既强调省域政府对于分类发展工作的统筹安排,又注重通过鼓励、引导的方式调动省域高校参与分类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麦克唐奈等学者的政策工具分类方式既保留了政策工具的强制性特征,突显政府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又适应了当前“放管服”改革的时代背景,兼顾高校在分类发展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这无疑与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核心思想不谋而合。因此,运用此种政策工具分类方式分析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具有较强适切性。

表1 政策工具及其具体解释

2.Y 维度:政策主题

政策主题是从政策内容中所提取的基本要素。根据德国学者伍多·库卡茨的观点,文本分析方法中对文本材料进行处理的方法可分为“归纳式类目建构”和“推论式类目建构”[10]。前者主要根据材料中体现的主题等进行归纳,后者则可以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本研究的主旨进行自主建构类目。本研究通过对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文本内容进行仔细研读、梳理与分析,将政策文本内容提炼概括为“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三大类目,基本能够涵盖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主要内涵,满足“归纳式”的基本要求。基于此,本研究以“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三大主题维度作为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分析框架的纵向维度,同时每一政策内容主题下包括具体内容主题(见表2)。

表2 政策内容主题及其具体解释

3.“政策工具—政策内容”分析框架

基于横向的政策工具维度和纵向的政策内容维度,构建“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见图1)。政策工具维度包括“命令工具”等五大政策工具类型,每一政策工具类型下又涉及具体政策工具类型,如“能力建设工具”包括“信息提供”“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劝告工具”包括“鼓励”“宣传”“引导”,“系统变革工具”包括“权力调整”“组织变革”。纵向的政策内容维度编码结果划分为“分类设置”“分类管理”与“分类评价”三大政策主题,每一政策内容主题下又包含具体政策内容主题,如“分类设置”包括“设置理念”与“设置标准”两个方面,“分类评价”则聚焦于“评价理念”“评价标准”与“评价内容”三个方面。

图1 “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二维分析框架

(三)文本内容编码

首先,将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文本按照政策内容的主题进行编号。其次,在每个主题内按照“政策主题—年份—次级主题”的基本逻辑进行编码。例如,在“分类管理”这一主题中,按照由远及近的政策年份进行排序,排在第三位的是《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其中有关于“师资队伍”和“社会服务”的内容描述,将其分别编码为“2-3-1”和“2-3-2”。最后,统计文本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见表3)。

表3 政策文本内容编码表

三、文本分析

(一)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X维度分析

对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工具使用频次进行统计(见表4)。从政策工具的使用情况来看,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中劝告工具的使用频次最多(208 次),然后依次为能力建设工具(75次)、命令工具(54 次)、激励工具(10 次)、系统变革工具(6 次),占比分别约为59%、21%、15%、3%、2%。可见,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工具的使用频次存在明显差异,劝告工具已然成为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所使用的主要政策工具类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省域更加倾向于通过柔性的方式推动高校分类发展。从具体政策工具使用情况来看,在命令工具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要求”(50 次),其余依次是“规范”(3 次)、“禁止”(1 次),占比分别约为93%、5%、2%;在激励工具中“财政激励”的使用频次(8 次)高于“授权激励”的使用频次(2 次),占比分别为80%、20%;在能力建设工具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制度建设”(51 次),其余依次是“信息提供”(13 次)、队伍建设(11 次),占比分别约为68%、17%、15%;在劝告工具中使用频次最高的是“引导”(135 次),其余依次是“鼓励”(62 次)、“宣传”(11 次),占比分别约为65%、30%、5%;在系统变革工具中,“权力调整”的使用频次(4 次)高于“组织变革”的使用频次(2 次),占比分别约为67%、33%,具体政策工具使用偏好所存在的明显差异将深刻影响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综合实施效果。

表4 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工具使用频次

(二)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Y 维度分析

对21 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文本进行编码,统计各个主题的使用频次(见表5),发现“分类管理”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高(184 次),占比约为52%;“分类设置”的使用频次紧随其后(107次),占比约为30%;使用频次最低的是“分类评价”(62 次),占比约为18%。分类评价作为检验高校分类发展建设成效的终端环节,仍未受到省域足够的关注,高校分类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高校难以实现合理定位,最终走向发展趋同化。具体而言,在“分类设置”主题中“设置标准”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71 次)远高于“设置理念”的使用频次(36次),占比分别约为66%、34%;在“分类管理”主题中,“人才培养”的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高(42 次),其余依次是“师资队伍”(37 次)、“学科建设”(29次)、“科学研究”(29 次)、“财政投入”(22 次)、“国际合作”(15 次)、“社会服务”(7 次)、“咨询服务”(3 次),占比分别约为22%、20%、16%、16%、12%、8%、4%、2%;在“分类评价”主题中政策工具使用频次最高的是“评价内容”(30 次),其余依次是“评价理念”(22 次)、“评价标准”(10 次),占比分别约为48%、36%、16%。各具体政策内容主题政策工具使用的差异性反映了当前省域高校分类发展工作仍处于局部探索过程,诸多分类建设领域有待进一步深化。

表5 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各主题及其次级主题政策工具使用情况

(三)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X、Y 维度交叉分析

通过对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内容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形成“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二维统计表(见表6)。一方面,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主题及其次级主题的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具有一致性特征。例如,在“分类设置”主题中劝告工具的使用频次最高(80 次),占比约为75%。同时“分类设置”主题中两个次级主题使用频次最高的政策工具类型也均为劝告工具(28次、52 次)。另一方面,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主题及其次级主题的具体政策工具使用情况具有一致性特征。例如,在“分类评价”主题中引导工具的使用频次最高(32 次),占所有使用的具体政策工具的52%。同时“分类评价”主题中三个次级主题对引导工具的使用频次也是最高(13 次、6次、13 次)。各个政策内容维度中,政策工具与具体政策工具使用的一致性特征也从侧面体现了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工具使用存在明显的偏好。

表6 “政策工具—政策内容”二维统计表

四、研究结论

(一)省域之间政策供给具有异质化特征

纵观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发展,发现各个省域出台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第一,在政策发文主体上,江西、陕西等省域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制定主体为省教育行政部门;江苏、福建等省域由省人民政府出台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吉林、重庆等省域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由省教育行政部门联合其他行政部门发布。事实上,相较于省教育行政部门单独发文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由人民政府或多部门协同发文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更具系统性和完善性,更能体现省域对高校分类发展的重视。第二,在具体目标规划上,河南、山东和安徽等省域制定了明确的目标达成计划。例如,河南省提出以2020 年为时间节点,要建成2~3 所高水平综合性大学、5 所特色骨干大学、10 所左右示范性应用技术类型本科院校、30 所左右品牌示范高等职业学校[12]。而天津、陕西等省域仅围绕高校分类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举措进行阐述,并没有具体的发展规划时间与目标,在某种程度上体现其高校分类发展政策设计可能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第三,在分类设置标准上,浙江、上海和吉林等省域提出了明确的分类依据。例如,浙江省根据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等,将普通本科高校分类为研究为主型、教学研究型、教学为主型三种类型[13]。而云南、黑龙江等省域强调在办学历史、办学层次、发展水平等基础上,按照“层次+功能”的方法,将全省高校进行分类。此种以分层带动分类的方式缺乏较为清晰的指导原则,导致高校难以根据自身实际进行精准定位,或将影响高校未来的发展轨迹。第四,在民办高校分类上,仅有陕西、上海和浙江等省域在高校分类发展的相关政策中提及民办高校。例如,陕西省提出应加强对民办高校的指导和管理,结合市场需求培养多元化人才,引导民办高校办出特色、办出水平[14]。而其他诸多省域在政策文本中并未专门对民办高校的分类发展做出详细规划,民办高校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中尚未得到足够关注。

(二)劝告型政策工具使用存在过溢现象

通过对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工具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发现劝告工具使用过溢,在五大政策工具类型中使用占比高达59%。具体而言,通过统计分析各省域出台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文本,发现政策制定者在政策用语上普遍倾向于使用“鼓励”“引导”“支持”等柔性词汇,而非“要求”“应该”“禁止”等刚性词汇。例如,江西省提出通过实施高校分类评价“引导”全省普通本科高校特色发展、争创一流[15]。一方面,劝告工具强调政策执行主体在政策推行过程中不仅作为政策的执行者,更是参与者,有利于激发政策执行主体的内生性动力,与高校分类发展的内在诉求相契合;另一方面,劝告工具使用过溢容易导致政策制定过于弹性化,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因缺少强制性力量的推动而实施困难,引起政策失真。同时,弹性文本也从侧面反映了多数高校分类发展政策较为笼统和模糊,缺乏精确和清晰的策略性措施。实际上,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高校分类发展工作也进入了如何使分类政策真正落地、充分发挥分类政策在促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上的积极功能的新时期。因此,劝告工具的使用有限度和边界,过度使用将难以推动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工作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轨。

(三)政策工具组合配置存在明显的错位

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中的政策工具组合匹配存在不协调情况,影响政策体系整体功能的发挥。一方面,政策工具类型组合匹配不协调,劝告工具在五大政策工具类型中使用占比高达59%,而命令工具、激励工具和系统变革工具使用占比仅为约15%、3%和2%。命令工具体现了政府在高校分类发展工作中作为权力执行者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为高校分类发展工作的持续推进提供体制机制层面的保障,加快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推行进程。激励工具强调投入额外的政策资源创造短期效益, 激发高校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推行过程中的执行动力。系统变革工具则通过体制机制的改革和权力再分配,能够优化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组织环境,从而助推政策的落实。而命令、激励和系统变革工具的“缺位”意味着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将面临操作、监督和动力上的困境。另一方面,同一政策工具类型中具体政策工具组合匹配不协调。例如,在劝告工具中“引导”的使用频次占比约为65%,“鼓励”的使用频次占比约为30%,而“宣传”的使用频次占比仅约5%,说明省域政府在提升高校对于分类发展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方面所做的舆论宣传不足。事实上,政策工具的使用有其适用范围,只有协调与综合使用,才能有效发挥政策工具组合效力。

(四)政策内容分类供给呈现结构性失衡

政策内容分类供给不均衡是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存在的重要问题。一方面,政策内容主题之间的供给不均衡,主要表现在“分类设置”“分类管理”的政策供给相对充足,而“分类评价”的政策供给相对欠缺,政策供给占比最小,在三大政策内容中占比约为18%。高校分类评价作为省域政府分类管理的政策工具,与高校资源的获取密切相关[16]。诸多省域对高校分类评价的关注力度不够,将影响分类管理政策的实施效果。实际上,2021 年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 年)》,对“十四五”时期的审核评估工作内容进行了全面指导和详细计划[17]。该方案较好地体现了高校分类评价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为省域高校分类评价提供了国家政策供给。但未来省域政府如何在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的指导下,制订符合省域高校发展实际的评价指标体系,使新一轮审核评估方案充分发挥实效,对省域政府的持续性政策内容供给提出了更高要求。另一方面,政策内容主题内部的次级主题之间的政策供给不均衡。例如,在“分类管理”中“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的政策供给占比高达约23%、20%。与之相对,“国际合作”“社会服务”“咨询服务”的政策供给占比仅为8%、4%和2%。这表明省域政府在高校分类管理上始终围绕人才分类培养、教师分类发展等方面展开,而对不同类型高校如何参与国际交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视程度不足。

五、政策建议

(一)促进政策设计科学系统,完善省域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支持

虽然我国诸多省域出台了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也有部分省域政策内容较为完善,但有些省域政策内容则较少或处于空白,这表明我国省域之间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供给具有明显差异性。系统性是政策体系的内部诉求,也是保障政策有序推进的必要条件,部分省域政策系统性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或将影响我国高校分类发展工作的整体推进。因此,各省域政府应结合高校分类发展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为省域高校分类发展工作提供政策支持,确保政策供给的完整性。具体而言,第一,在政策发文主体方面,应建立跨部门统筹联动机制。高校分类发展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需要明确其所涉及的部门范围,从而合理配置政策制定主体,协同各相关部门联合参与政策制定与实施,提高各方对政策的认可,推动后续政策的落实。实际上,吉林省的政策经验颇具启发,该省在对高校分类发展工作进行整体部署的基础上,将各项任务明确分配给相关部门,由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负责,从而减少各部门在政策实施过程中产生职责懈怠。第二,在具体目标规划上,应明确具体的发展规划时间与目标。高校分类发展作为一项持续性工作,需要省级政府结合本省高等教育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清晰的发展规划,为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指明方向,实现省域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在分类设置标准上,摒弃按照“层次”的方法对高校进行分类,树立以“分类”置换“分层”的理念。确立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的分类体系[18],明确高校之间仅有类型上的不同,而无层次上的差异,避免“分层”所带来的层级效应。第四,在民办高校分类上,出台民办高校分类发展专项政策。与公办高校相比,在经济逻辑的主导下,经济性考量在民办高校的创办、发展过程中占主要地位[19]。由于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发展逻辑的差异,一直以来将公办高校分类发展路径直接套用在民办高校发展上,显然存在不合理之处。因此,省级政府应结合民办高校在分类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特殊困境,为民办高校分类发展提供专项政策支持。

(二)重审劝告型工具二重性,强化省域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约束

目前,我国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基本呈现出以劝告型工具为主导,其他类型政策工具供给相对不足的局面。高校分类发展作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议题,涉及政府、市场、高校、教师以及学生等多元利益主体,且各方主体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高校实为分类发展政策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由于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仍然受传统的办学层次、等级秩序等因素影响,导致研究型大学在现实资源分配中占据主导性优势。在此背景下,其他类型高校为了争取有限发展资源,“不顾基础,不论类别,创所谓‘一流’,争所谓‘名校’”[20],纷纷趋向学术型、综合性的发展方向,对传统研究型大学办学模式产生了强烈的路径依赖。可见,高校自主参与分类发展的意识较低,对自身在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的定位以及学校长远发展目标缺乏科学认知,对于分类发展持被动接受而非主动选择的态度。然而,劝告工具过于关注政策的价值理性,却忽视政策的工具理性,其使用过溢必然导致高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模糊”行为,从而影响政策效用的发挥。实际上,在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实施初期,离不开政府自上而下的强制性规划、管理和监督。省级政府部门应构建具有刚性的高校分类发展体系,提升各类高校政策执行效力[21]。具体而言,省级政府可以按照“胡萝卜”(激励型工具)+“大棒”(命令型工具)的基本模式进行调节,探索以命令工具作为调适点,在此基础上根据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适用场域来调整与优化具体的政策工具使用的结构,既通过命令工具强化高校分类发展的外部动力,又通过激励工具提升高校分类发展的内驱力,以充分发挥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长效性。

(三)优化政策工具配置结构,提升省域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实效

科学合理的政策工具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不同类型政策工具的优势,从而达到最佳的政策成效[22]。可见,只有打好政策工具科学配置的“组合拳”,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其作用。因此,省级政府在制定和完善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的过程中, 应根据具体问题对政策工具进行合理组合,切实增强政策工具在具体使用中的协调性,保障高校分类发展政策稳定且高效实行。例如,在“分类管理”中,针对“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政策制定者应在原有通过使用能力建设工具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基础上,适度增加激励工具的使用,通过提高收入待遇、完善晋升制度等激发各类型高校教师投身高等教育事业的积极性,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湛且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又如,关于“财政投入”的改革问题,政策推崇的绩效型经费投入机制强调根据各类高校的综合办学效益,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进行财政拨款,这意味着原本在资源分配中占据优势地位的重点高校或将利益受损,传统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制度与新的政策发展趋势之间的张力,将阻滞高校分类发展的推进。由于既有资源分配制度体系所涉及的权力与利益关系十分复杂,因此,政策制定方应充分发挥系统变革工具的功能,科学核定各类高校生均经费基本标准、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优化高校专项经费支出结构。推进高等教育资源分配机制和制度的改革,打破基于高校身份特征进行高等教育资源分配的旧格局,建立基础拨款与激励拨款相结合的财政资金分配动态调整机制。对于在某一领域作出重大贡献的高校予以重点支持,从而引导不同类型高校科学定位、凝练特色,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23]。通过有效传递绩效导向,提高各类高校办学积极性,以此稳住高校分类发展的大盘,缓解高校利益博弈所带来的冲突和矛盾,为高校分类发展创造更具支持性的制度环境。

(四)均衡政策内容有效供给,健全省域高校分类发展的政策体系

政策内容本身的质量和水平是影响政策实施成效的主要因素,有些政策之所以难以得到有效执行,是因为其政策内容供给的合理性不足。因此,政策制定方理应充分结合高等教育发展实际,均衡高校分类发展政策内容供给,优化高校分类发展政策体系,从而实现全方位分类。例如,针对“分类评价”政策供给相对不足的问题,未来政策设计应着力增加与评价理念、标准相关的政策内容供给。同时,政府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分类评价具体推进方案等相关政策,促进高校分类评价政策的有机衔接和持续跟进[24]。通过构建教育部门、专家学者、师生、行业企业、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高校分类评价政策体系,实现不同类型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办学。又如,在“分类管理”中,“国际合作”“社会服务”以及“咨询服务”作为政策内容供给的薄弱环节,也是制约高校分类发展工作持续推进的瓶颈。因此,未来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政策设计应强化上述三类政策的供给。具体而言,在“国际合作”方面,省域政策设计可以国家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为政策依托,鼓励省域内不同类型高校与境外高水平同类型的高等教育机构开展深度对话与合作,汲取有益的办学发展经验,为省域高校分类发展提供多元化路径。长期以来,我国应用型高校、高职院校等在与国内外同类型高等教育机构的合作中往往相互掣肘,借此“多元赛道争创一流”之政策机遇,理应积极加强合作交流、大力汲取国内外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服务国家与地方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机制。在“社会服务”方面,地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超越高等教育系统本身,积极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省域政府应明确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政策方向,引导不同类型高校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社会课题中充分发挥各自应有的作用,提高分类发展后省域高校在各自领域参与社会服务的能力和水平。在“咨询服务”方面,探索建立由专家学者组成的省域高校分类发展的专业化咨询机构,发挥专门决策咨询机构对省域高校分类发展的建设指导作用,增强高校特色办学水平和自主办学能力。

猜你喜欢
省域工具分类
省域联网收费系统中的可信管控技术应用
分类算一算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分类讨论求坐标
数据分析中的分类讨论
省域高速公路网络信息安全动态防御体系研究
教你一招:数的分类
“巧用”工具
省域通用机场布局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