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恒 张敏 庄文杰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常见疾病,好发于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之后,也有儿童因为腺样体肥大,慢性鼻窦炎等迁延不愈,鼓膜置管是该病的一种治疗方式,但对于反复发作的,鼓膜置管大于等于3 次,病程迁延不愈大于2 年的这类分泌性中耳炎称为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1]。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通常都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该病主要治疗方式包括吹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但临床效果不一。
咽鼓管有平衡气压,清除耳内分泌物及防噪声和感染等功能,咽鼓管功能障碍可导致较重后果,包括听力损失、慢性中耳炎和胆脂瘤等[2]。然而,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很少,研究发现[3],在咽鼓管功能障碍的病人中,咽鼓管软骨部分的炎症常见,减轻炎症能使症状改善。在咽鼓管软骨段使用球囊充气的研究已报告有效的临床结果[4],该术式没有明显的并发症。本次治疗病例均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病程2 年以上),且均为成年人。
我科引入咽鼓管测压仪(生产厂家:Spiggle&Theis Medizintechnik GmbH(德国宾格),生产批号:国械注进20162212333)及球囊扩张技术用于治疗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分泌性中耳炎,对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术前检测咽鼓管功能。并予术中行鼓膜置管+球囊扩张术,术后按时鼓室注药结合valsalva法吹张等,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研究选取2017 年1 月~2021 年1 月,23 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其中有5 例患者没有配合治疗,后逐渐失访。纳入18 例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患者,其中男10 例,女8 例,单耳16 例(左耳8例,右例8 例),双耳2 例,病史1.5~8 年,平均3.5年。术前常规检测包括耳内镜,鼻内镜、听力检查(电测听,鼓室图声导抗,耳声发射等),咽鼓管功能测定等。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手术同意书。
诊断标准:①咽鼓管功能障碍(病程大于3 个月);②复发性分泌性中耳炎(病程超过2 年,置管大于3 次);③咽鼓管测压得分低于5 分;④鼓室成形术合并咽鼓管功能不良;⑤中耳炎术后出现耳闷,鼓膜内陷;⑥因咽鼓管功能障碍使中耳鼓室成形术失败,需再次手术。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大于18 岁;②咽鼓管功能评分小于5 分;(③有2 次以上的鼓膜置管史;④患者有良好的依从性;⑤耳闷不适超过2 年,反复鼓室积液或鼓膜内陷;⑥中耳炎术后鼓室硬化等。排除标准:①1 周内呼吸道感染病史或急性炎症期;②心肺肝肾功能异常及基础疾病较多不适合全麻手术者:③凝血功能异常;④放疗史;⑤感音性聋;⑥系统性免疫缺陷疾病;⑦唇腭裂修复史。
2.1 术前检查
2.1.1 耳镜检查均发现鼓室内陷或积液,鼓膜完整。鼻内镜检查示鼻咽部清洁,部分咽鼓管咽口闭塞,部分患者鼻黏膜充血。鼻甲肥大,无鼻息肉及器质性病变。
2.1.2 纯音测听
检测500、1000、2000 和4000Hz 气骨导间隙(ABG,air bone condition gap)。鼓室图:第一张鼓室图记录静息状态下中耳压力。第二张鼓室图为捏鼻鼓气(Valsalva)的状态,然后记录中耳压力。第三张鼓室图嘱受试者吞咽几次,然后记录中耳压力。
2.2 咽鼓管功能评分(ETS, Eustachian Tube Score)
检查方法:即咽鼓管测压(TMM, tubomanometry)法。患者耳道内塞入耳塞,将耳压调为Ombar。鼻腔适配器(Spiggle & Theis Medizintechnik Gmbh)塞入患者双鼻腔,堵住通气孔嘱患者吞水,同时给予患者不同的鼻咽部压力(30,40,50mbar)。分别记录各压力下鼻咽部与外耳道内压力的变化曲线,咽鼓管功能根据其咽鼓管开放指数(R 值)和咽鼓管评分进行评价。记录到咽鼓管开放,系统可以计算出R 值,R=P1-C1/C2-C1,其中P1 为耳道感受到压力的起点,P2 为耳道感受到压力的峰值,C1 为鼻咽部或吞咽时感受到压力起点,C2 为鼻咽部或吞咽时感受压力峰值。ETS 评分即为如下5 项评分之和[5],见表1。
表1 咽鼓管评分法
2.3 患者症状严重程度采用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评分(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ETDQ-7)进行评价[6],见表2。
表2 咽鼓管功能障碍问卷(ETDQ-7)
2.4 手术及治疗过程
患者仰卧位,全麻后患耳向上,清理耳道,穿刺针刺破鼓膜,吸出分泌物,耳内镜下置入双翼通风管,见通风管固定良好后重新消毒铺巾,鼻腔副肾棉片收敛鼻腔黏膜,鼻内镜下,将未充盈的压力气囊经由引导管送入咽鼓管咽口进入,使气囊完全没入咽鼓管软骨段,使用生理盐水加压到10mabr(1000kpa),对病变咽鼓管的软骨部分每次加压2min 后退出球囊(双耳患者用1 个球囊)[7]。术后常规进行咽鼓管通气训练,捏鼻鼓气,每周复诊1 次并行地塞米松1mg 注入通风管,持续1 月(共4 次给药)。手术均由同一名术者完成,无并发症发生。术后返回病房后予静脉滴注抗炎、抗水肿药物,鼻喷激素和口服黏液促排剂,减轻术区水肿。术后2~3d 出院,嘱患者保持耳道清洁,避免感冒,半年稳定后取下通气管(咽鼓管功能稳定)。
患者出院后1 月复查鼓室图峰值压力点复查,同时进行ETDQ-7 (eustachian tube dysfunction questionnaire)问卷。术后6 个月复查咽鼓管功能评分,满意度问卷调查.
数据采用SPSS 24.0 统计分析软件。纯音听阈,气骨传导间隙等计数资料采用配对t检验。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患者复诊显示通风管固定良好,但有部分患者取下通风管后鼓膜未愈合。球囊扩张后仍有患者重新阻塞,见图1。
图1 左图鼓膜置管后,T 型管固定良好;中间图咽鼓管咽口在球囊扩张前咽口闭塞,右图球囊扩张后咽口开放良好
术前听力均为传导聋,约20 分贝ABG。术后1d纯音听阈值显著低于术前(P<0.05),术后6 个月保持稳定,略有下降。气骨间隙也表现出同样的结果。
术前基本为B 型或C 型。咽鼓管功能的鼓室图压力不到10daPa,并在6 个月后显著增加(P<0.05),见图2。
图2 手术前后的评估表,左图显示术后气骨导差明显恢复至正常水平,并能持续1 年以上;右图显示术后鼓室压力偏差平均可以提升10daPa 以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
显示的是术前、术后各时期18 例的咽鼓管功能评分情况总表,见表3。术前咽鼓管功能评分最高为3 分,最低为2 分,平均2.15,2.23,2.5 分,说明全部耳术前咽鼓管功能不良。术后1 月、6 月时随访18 例的咽鼓管功能均比术前增加。术后6 月,16 例患者症状基本消失,咽鼓管功能评分显著增加,有效率为89%(16/18),见图3。
表3 术前、术后各时期18 例患者咽鼓管功能总分表(平均)
分泌性中耳炎临床常见。大部分病例可经常规治疗后好转,但仍有部分为难治性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本次通过鼓膜置管注药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以及患者配合valsalva 吹张等操作获得了较好的疗效,此次纳入研究的患者适应证选择稍有放宽,因为患者依从性较好能配合后续治疗。听力检查比较常规,本次纳入的患者均经保守药物治疗1个月以上,术后吹张治疗有捏鼻鼓气及波氏球吹张,ETS 及ETS-7 评分系统结合主客观检查来评估咽鼓管功能。本研究的患者均有2 次以上的鼓膜置管史,由于患者耳部症状的复发,所以接受了球囊扩张的治疗。
球囊扩张目前临床应用较广,耳鼻喉科还应用于鼻窦,开放阻塞的额窦等[8]。目前关于长期疗效仍有待验证。鼓室内激素注射是治疗慢性炎症的重要方法,无论对中耳,内耳疾病都有明显的疗效[9],此次咽鼓管功能障碍的分泌性中耳炎患者中,可能有少数的患者为自身免疫性耳病,激素是治疗免疫性疾病的首选药物[10]。开放的鼓室有利于通气,缓解耳闷塞感,鼓室注射激素目前临床应用较广,每次穿刺鼓膜的疼痛感加剧患者的不良就医体验,故留置通风管有助于给药。药物在鼓室内,咽鼓管内可以对黏膜有促进修复作用,并且吹张有利于咽鼓管的通畅。
分泌性中耳炎伴有咽鼓管功能障碍患者中ETS较高者经过治疗,部分咽鼓管功能可以恢复,甚至可以治愈,ETS 较低的患者则短期内难以治愈,可以考虑置管;若置管后ETS 无明显好转,则应尝试球囊扩张治疗,避免发展为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1]。
治疗咽鼓管堵塞还有腭帆张肌腱缩短术,咽口扩大术等[12],但临床疗效不一,鼓膜置管使用T 型管,置入鼓膜后张开的双翼可以固定住,且可以避免鼓膜与鼓岬粘连。手术顺序上,鼓膜置管应该先做,这样可以清理鼓室内分泌物,如果先行球囊扩张,鼓室内为负压,压力增大时可能会损伤内耳[13]。此项研究不足之处在于第一目前样本量较小,且术后随访时间较短,还需大样本临床实验,第二咽鼓管球囊费用较高,通常只能用1 次,患者经济负担较大。目前的研究也仅限于成人,对于儿童难治性分泌性中耳炎没有使用球囊技术,因为儿童咽鼓管的结构和功能与成人有区别。目前后6 个月未达满意效果的2 例患者有烟酒史或其他慢性疾病史,难治性应该保守治疗更长。
目前随访显示,鼓膜置管注药联合咽鼓管球囊扩张术对患者治疗有效率满意度较高,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