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帆
摘 要:在体育课程中融入课程思政是新时代体育教育的根本遵循。基于体育项目繁多而不能精准贯彻课程思政的现实情况,依托项群训练理论,提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运用文献法、逻辑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根据项群训练理论从体育项目的集束性特征、项群的类属聚合方式等方面梳理大学体育课程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对体育项目进行合理分类,从顶层设计、教学设计、主题适配三个维度提出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体育课程;理论逻辑;实践路径
The theoretical logic and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ject group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YANG Fan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 Sichu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31, China;)
Abstract: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into the physical education curriculum is the fundamental observance of physic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ased on the reality that there are many sports projects and cannot accurately implemen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urriculum, relying on the theory of group trai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jects in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proposed. Using literature method, logical method and comparative method, the theoretical logic of the cluster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was sorted out from the aspects of cluster characteristics of sports items and generic aggregation methods of item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theory of item group training. The sports projects are reasonably classified, and the practical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project group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s proposed from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top-level design, teaching design and theme adaptation.
Keywords: college sport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roject group construction;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theoretical logic; Practice path
前言
2020年5月,教育部印發《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指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1]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要求教师在思想上形成价值引导,进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体育是五育并举中重要的一环,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体育课程思政地建设过程中,面对体育项目的丰富与繁多(28个大项),如果按照每门体育课程分别构建课程思政内容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并且体育教师可能还要承担多个项目的课程教学,虽具有可操作性但不具备现实性。如何有效把握不同体育项目所蕴涵的共性思政元素以实现在体育教学中的价值传递和引导,把共性的思政元素提取到个性的体育课程之中,使思政内容高度适配体育项目,从而高质量开展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体育课程思政建设面临的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1 对体育课程思政的反思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不但强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德育功能,而且强调所有课程都要渗透能够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内容。[2]在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的进程中,既需要宏观政策的支持导向,也需要微观教学的实践支撑。然而,宏观政策与微观教学的衔接断层掣肘于中观方法的缺失,体育教师在面对不同体育项目时,感觉无从下手,甚至走向教学与思政呈现“两张皮”的融合困境。主要原因在于宏观政策是从大局出发在顶层设计进行了规划,但缺乏具体的指导方法;而微观课程因其自身特点以及专业视角狭窄而很难从根本上归类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而实现精准的主题匹配。但是,如果以项群为建设起点,就能在中观层面上架构理论,衔接宏观与微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项群理论在解决体育实践分化中的成功经验为解决理论分为提供了方法借鉴,构建一个中层承载体。[3]项群训练理论是田麥久等为揭示不同项群竞技规律与训练规律而构建的训练理论,经过多年发展,在业界已经被广泛借鉴使用,其运用范围已经远远超出运动训练学的使用边界,[4]所谓项群,是指一组具有相似竞技特征及训练要求的竞技项目。不同项目的本质特征所引起的项目之间的异同点是项群训练理论划分项目类属的基本依据,根据各个运动项目固有的特点,将其分别划归不同类属,分别进行专门研究。在项群训练理论启示下,为研究和揭示体育项目具有共同特点的德育元素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先决条件,体育项群思政理论根据项群训练理论对体育项目的划分方法,结合民族性、时代性特点,在原有项群基础上进行扩展,以项群为单位,进行体育课程思政理论研究。
概念是思维的起点,人们必须先具有关于某事物的概念,然后才能做出关于某事物的判断、推理与论证。[5]根据属加种差的逻辑学定义方法,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是根据体育课程中的项目特征及其所涵盖的思政元素进行类属分类后对具有同类思政元素的体育课程进行项目聚合的课程思政研究。其研究目的是在不同的个性体育项目中探寻共性的思政元素并进行归类,进一步整理体育课程思政资源。
2 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2.1 体育项目的集束性特征为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提供先天条件
集束性特征是每个项群内部多个竞技运动项目共同的竞技特点和相似的训练要求。[6]在同项群的竞技运动项目,有着许多共同的竞技特点和相似的训练要求,而在不同项群之间则有着明显不同的竞技特点和要求。例如,篮球、足球、橄榄球都是高度重视运用集体攻防战术获得理想的比赛结果;而田径和健美操分别类属不同项群,前者体现心血管功能、快速力量和肌肉耐力,后者则主要体现在技术难度身以及身体美感的外在表现。
集束性特征是对同项群运动项目的个性特征的共性归纳。也就是说共性归纳首先是对每个运动项目本体的个性特征的挖掘。基于这一理论思想,从运动项目的本体入手挖掘思政元素进而整理归类,为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提供先天条件。通过挖掘各个运动项目中涵盖的思政特征,有助于建设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库,为更加科学、系统地实施课程思政夯实基础。
2.2 项群训练理论的类属聚合方式为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提供方法指导
项群训练理论根据体育项目的竞技特点和相似训练要求的集束性特征,对运动项目进行类属聚合,为归类体育课程思政元素提供了很好的思路。所谓类属聚合,比喻同类的东西总是集聚到一起。[7]在项群训练理论中,根据项目的运动训练特征,把众多的运动项目有序地编织,有着同样运动特征的项目被统一放置于一个模块之中。例如,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和网球的共同特征是隔网对抗,因此就把他们聚合在一起,称为隔网对抗项群;又如健美操、艺术体操等,都是以项目本身的基本动作加上特有的难度动作而进行身体姿态表现或展示的项目,聚合在一起称为表现难美类项群。一个项群涵盖多个运动项目,在不同运动项目的个性中总结共性,聚合为一个项群。
不同体育项目所表现出来的德育教育因子既有同一性,又有差异性,难免使人们在体育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产生混淆。根据项群训练理论中“类属聚合”的指导思想,对体育课程所涵盖的思政元素进行挖掘整理,把各体育项目共性的思政元素聚合在一起,形成体育课程的思政元素聚合。如同场对抗性项群中,篮球、足球具有高度类似的思政元素,德育特征主要表现在团队配合、信任默契、大局意识;格斗对抗性项群中拳击、跆拳道、散打、柔道的德育特征主要表现在勇敢顽强、百折不饶的强大心理。通过类属聚合的指导思想,用聚合的方式归类体育项目的思政元素,聚合同项群体育项目的德育特征,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清晰的思维模式,在体育教学中更加高效地融入课程思政。
2.3 项群训练理论的广泛应用为体育课程思政的项群建设提供实践经验
自从1983年首次提出“项群训练理论”的概念之后,经过40年的发展,已在体育学界得到广泛推广和普适性认可。学界根据项群训练理论在不同研究领域进行了大量研究,在运动训练方面,国内学者逐步对同项群以及不同项群训练理论开展专题研究,在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和技战能主导类项群多有建树。在项群认知方面,广泛应用于运动员选材理论、竞技参赛理论和体育管理学。在课程思政方面,也有学者把项群训练理论运用于体育课程思政领域。例如,谢伟运用项群训练理论进行了体育课程三维进路构建,[8]薛浩从理论逻辑、价值意蕴对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进行了系统梳理。[9]
项群训练理论在各领域的应用为体育课程思政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参考思想。运用项群训练理论的实践经验反映了人类主体对物质客体规律性的认识和把握。在体育教学中高效开展课程思政,教师是体育课程思政的主导者,有效把握体育项目的思政特征的本质规律是首要前提。
3大学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逻辑分析
3.1 体现了政策导向与科学实施的逻辑统一
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是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应然选择,也是体育课程实施课程思政的必然回应。2020年4月,教育部等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10]根据教育部的政策导向,课程建设是在体育教育中科学实施课程思政的先行条件,是新时代体育教育的基本遵循。体育项目种类繁多,涵盖类型丰富,那么怎样在繁多的体育项目中构建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就成了时下亟需解决的问题。这首先要从层次递进和相互支撑的内涵说起。所谓层次递进,是指根据内容的次序按照顺序推进;相互支撑意味着从多个角度受力于中心点以顶住某物或使其不倒。体育项目类型丰富,体育课程思政需要在不同的体育课程中同时开展,构建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体系则要在各门体育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形成涵盖各门体育课程共性的课程设计,实现共性聚合个性分类,以不同维度的课程设计使体育课程思政各单项课程形成支撑体系。
3.2 践行了思政理念与教学实践的逻辑统一
立德树人既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明确要求,同时也是新的教育理念,贯彻教育理念终将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完成。立德和树人是并列关系,立德是指对思想品行的塑造,树人是指知识技能的传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其本质是要在知识获得的基础上塑造具备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新人。体育课程思政正是对立德树人的思政理念的实践回应,通过在体育教学中贯穿课程思政以完成对学生的思想品行塑造与知识技能传授。
《指导纲要》要求在各门课程中开展课程思政,也就是要把思政理念贯彻到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实践之中。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正是在立德树人的背景下对体育课程进行项群化设计,以便更加科学系统地在体育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既是贯彻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也是践行思政理念的逻辑统一,为高效贯彻思政理念夯实基础。
4 项群课程思政的框架构建
4.1 体育项目中思政元素的归类分析
体育项目的形成源于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文化背景,也是該国家或民族的最终文化产品,其中蕴涵着其文化精神和思维过程。如武术项目起源于我国祖先的生产劳动,发展于古代的军事战争,经过多朝代的更迭和现代科技的冲击,由最初的杀人技演变为至今集表演、搏击和养生于一体的现代武术。虽然演练武术的形式随时代和科技进步有所改变,但蕴涵于其中的武术精神,如尚武精神、自强不息依然激励着人们成长。不同的体育项目所蕴涵的文化精神也不同,那么也就涵盖着不同的德育因子。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的项群分类中,如果根据原有项群训练分类不能有效地对体育项目的思政元素归类,会造成逻辑失误,有必要对体育项目进行重新分类。
根据形式逻辑的划分标准,可以划分为民族传统体育和非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摔跤、抢花炮等划分到民族传统体育;篮球、排球、足球、艺术体操等现代体育项目划分至非民族传统体育,这样就避免了形式逻辑上的混乱。而非民族传统体育这个词语却不为人们所熟悉,根据现代人们对体育的认识,把其称为现代体育会更加贴切。对体育项目中的思政元素进行归类分析,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方面进行归类。其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为家国、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不同的课程项群针对同一思政教育主题蕴涵着不同比重,根据新的项群分类以及思政教育主题尝试构建体育课程项群思政元素矩阵表,教师可参考矩阵表以便于更加便捷地在教学活动中开展课程思政。
4.2 体育课程思政的项群分类
在项群训练理论的最新研究中,按照决定人体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把体育项目分为四个项群大类,分别是体能主导类、技能主导类、技心能主导类和技战能主导类。然而,在体育课程思中如果一成不变的沿用项群训练理论中的项群分类会导致边界模糊与不清。例如,同属表现难美性项群的武术套路和艺术体操,武术套路体现刚柔并济、虚实结合的中国文化精神,艺术体操却不具备此思政元素。因此,为了避免项群德育因素的模糊不清,突显体育项群思政元素特征,在原有项群训练理论的分类基础上,结合体育项目的民族性特点,对体育项目重新进行分类。
把具有民族文化的体育项目从原有项群中抽取出来,按照体育项目的民族属性把体育项目划分为民族传统体育类和非民族传统体育类(现代体育类),在此基础上沿用项群训练理论的划分方法,依据项目特征进行细分为项群小类。这样,既没有违反形式逻辑的划分原则,最大限度地区分了我国传统体育项目与现代体育,同时保持了项群训练理论以竞技特征的划分原则和项目名称,避免产生理解上的混乱。根据思政元素特点和运动项目本身所具有的运动规律,课题组将体育项目的类属做出调整,把体育项目分为两个项群大类,即民族传统体育类和现代体育类。再对其进行细分为各个小类,最大适度保持划分原则的统一性,保证项群分类的延续性和同一性避免广大体育工作者在课程思政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理论上的逻辑混乱。
5 大学体育项群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5.1 加强顶层设计,助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推进
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教学改革,从整合体育课程思政元素与德育因子的资源供给上提高立德树人的现实效能。针对体育项目种类繁多的特点,通过“一个核心、二个大类、三个层面”的顶层设计,助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有序推进。
一个核心是围绕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线构建课程体系。在身体教育的同时加强思想教育。把体育项群的德育元素按计划、分批次的有序融入体育课程的教学单元,内化精神追求、外化身体行动。通过教师的价值引导“穿针”,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判断“引线”,形成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实施框架。
二个大类是基于民族传统体育类和现代体育类项目(7个子项)全面推进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其实质是通过对体育课程思政结构上的优化与思政元素的配置推动课程思政供给的转型升级。换言之,就是在项群课程思政的指导下,以所属项群的体育课程为载体,围绕两个大类七个子项,结合所属项群的思政元素,全面开展体育课程思政使思政之盐浸入体育之汤。
三个层面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人层面的指向和要求植入体育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之中。在国家层面,精选我国成功举办大型赛事的经历以及为国争光如女排精神等思政案例和德育元素,彰显大国风范;在学生心中厚植家国情怀;在社会层面,运用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树立学生自由参与、公平竞争、直观公正的思想意识;在个人层面,精准采用体育项群中追求个人发展等激励事迹对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个体层面内容,引导和规范学生在个人发展上的道德品行。
5.2做好教学设计,分类梳理体育项群的育人资源
教学设计是科学实施体育教学的钥匙。所谓教学设计,指教师根据学科教学的原理和教学目标要求,运用系统的方法,对参与教学活动的诸多要素所进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分析和策划。[11]体育课程思政中的教学设计就是在体育教学的基础上精选适配课程思政主题以实现身心健康和价值引领。
体育项群中的课程思政资源来源不同,在资源形态上类型不一。民族传统体育类项群的来源的特征主要体现在民族性,如民族文化、民族英雄、民族事迹等;现代体育项群的来源特征较为广阔,一般体现在体育明显的励志故事或团队事迹,如球王贝利的个人励志故事,中国女排的团队奋斗精神等。但是,如果在乒乓球课程思政中,讲述球王贝利的个人传记显然是与本课程主题相违背的。因为两者不属于同一项群,也不属于同一民族。因此,在体育课程思政中,要根据体育项群特征分类梳理育人资源。
体育课程思政资源可以分为 3 种类型,即现成型资源、整合型资源和生成型资源,每种类型都具有自己独有的育人特性。[12]现成型资源主要是指当前或历史中的优秀体育事迹或者个人的励志事迹;整合型资源是指将适合的课程思政相关资源围绕课程的教学主题进行整合;生成型资源注重不同资源的育人价值的现实生成。精准提炼体育课程思政的育人资源根据体育项群的育人特征进行分类整合,以便高度关联地使用到不同体育课程的教学过程,更加高效地发挥其育人效果。例如,在乒乓球的課程设计中,提炼出中国乒乓球队胸怀祖国、刻苦训练的生成型资源,还可结合本校人文精神的整合型资源融入教学实践,帮助学生从个人事迹、团体精神以及校风校训等方面进行深刻体悟,通过体悟内化为自己拼搏进去和自我超越的精神动力。
5.3适配思政主题,恰当处理教学实践中的价值引导
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初心是将某项群涵盖的共同体育精神、道德、规则等育人因子切实嵌入到体育课程设计中,发挥第一粒扣子的价值引领作用。[9]面对不同体育项群的教学设计,精选适配的思政主题就显得尤为重要。精选适配的思政主题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根据体育项目的本质特征来实现,也就是在本项目的竞技特征基础上挖掘其思政主题,其次根据我国在该项目中所取得的运动成绩和运动精神进行诠释,最后结合该项目所蕴含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实现贯通。
顾拜旦说:“体育教育至少在身心两方面都能取得效果,在发展肌肉力量的同时也在培养他的品质和意志。”[13] 体育课程思政以体育教学内容为载体,通过教师的身教“穿针”,对学生价值判断的引线。首先,通过“身教”树立榜样形象,并切己相关地提出感受与判断,引导学生在一特定情境下关于真、善、美的思考,形成辩证的批判性思维。其次,深入挖掘体育项目所蕴含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技术动作为载体,以文化精神为指导,双管齐下地完成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和性格塑造。最后,从体育竞赛规则树立规矩意识和团体意识例如,根据武术技能规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和高效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体育课程思政是“学”和“思”的结合。通过技能练习和身体锻炼的“学”,结合教师运用体育项目的德育资源对学生价值引领的“思”,培养学生树立具有家国情怀的世界观、奋进拼搏的人生观和文化自信的价值观。从技能学习延伸至文化精神,养成独立思考的和判断的能力,促进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研究思维的形成。
6 结语
体育课程思政是在体育教学中适时进行思政教育的动态过程。其建设过程中因课程思政的宏观图景与体育教学微观现实的二元体系存在衔接不足,而采用项群分类的方法对体育课程思政进行项群化建设,构成中观层面以衔接宏观和微观,弥补其断层,提供其支撑。通过揭示体育项目同项群的共性思政元素,对体育项目的思政特征和竞技特征而进行类属划分,从体育项群中探索共性规律以适配体育课程的思政主题,更好地为高效开展课程思政提供方法论指导,从而提升在体育课程中贯彻课程思政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3-07-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6.htm
王景云.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逻辑互构[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9,(06):186-191.
徐正旭,蔺新茂.构建项群教学理论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1):100-105.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83-2013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第25页
金岳霖.形式逻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第19页
田麦久.项群训练理论的创立与发展1983-2013 [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3,4页
任超奇.中华成语大词典[M].武汉,崇文书局.2006.第843页
谢伟,张矛矛等. 基于项群理论的高校体育课程思政探索[J].体育学刊,2021,48(4),86-93
薛浩,郑国华.我国体育类课程思政项群化建设的理论逻辑、价值意涵与路径选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1,55(04):20-27.
教育部.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EB/OL].(2020-04-22) [2023-07-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5/15/content_5511831.htm
赖绍聪.如何做好课程教学设计[J].中国大学教学,2016,No.314(10):14-18+2.
赵富学,彭小伟.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向度转换与推进理路生成[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2,46(11):1-8
熊斗寅.顾拜旦体育思想研究系列之四 教育是顾拜旦体育思想的核心[J].体育与科学,2003,(06):13-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