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意涵、症候与擢升

2023-11-06 12:16张利涛侯子婵
创新 2023年5期
关键词:胜任立德思政

■张利涛 侯子婵

一、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胜任力”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于1973 年提出[1],随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尽管当前学术界对“胜任力”概念没有统一的表述,但是在其具体内涵方面达成了初步共识,即胜任力影响绩效水平;胜任力可习得、可观察、可测量;不同工作岗位所需的胜任力不同[2]。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对思政课教学水平、立德树人成效具有重要影响,特别是新任思政课教师数量显著增加,其能否胜任思政课教学任务直接关乎课程教学实效[3]。不可否认的是,“那些拥有卓越特质、正确工作价值观、扎实专业功底、宽广知识视野及多样化教学方法的教师,教学效果更好”[4]。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5]新时代面临新机遇和新挑战,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高校要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6]基于此,擢升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建设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育人水平高的高素质专业化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二、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主要意涵

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直接关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现,在意涵界定上也有其特殊性。基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笔者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主要体现在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能力及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两个方面。

(一)引领青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能力: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守好教育初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高校要培养“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7]647。因此,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铸魂育人,帮助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他们坚定信仰、信念和信心,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在人生的关键阶段把稳思想之舵、校准人生航向。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的原则,增强自身的理论素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知原义”[8]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基本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按照“理论创新每前进一步,理论武装就要跟进一步”[9]的要求,在学深悟透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推动工作、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尤其要把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开展教育教学的重中之重。“思政课教师首先要明道信道。教师的信仰信念、师德师风成为思政课立德树人的底色。”[10]信仰的坚定根源于理论的清醒。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推动这一思想的“三进”①“三进”指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是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在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引领青年学生成长成才的同时,进一步强化自身思想理论武装,并努力做到先学一步、深学一层、多悟一分,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

人无德不立,品德是为人之本。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5]“立德”不仅要注重个人品德的提升、家庭美德的养成,而且要立社会公德和共产主义大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要对青年学生开展远大理想和共同理想教育,帮助青年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要通过充分运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健全和完善个人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时代新人。事实上,在每个人的道德体系中,个人品德都是重要的基础,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夯实培养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共产主义大德的基石。在立德的方法上,高校思政课教师不能局限于“言传”,更为关键的在于“身教”,思政课教师要在理想信念、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等方面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将优良品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塑造学生。

思政课教师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品德。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根本属性,思政课教师要旗帜鲜明地讲政治。但讲政治不等于机械地理论灌输或理论宣讲,而是要坚持用学术讲政治、用情感讲政治,从而提高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和实效性。思政课的政治属性内在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回答好“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要教育引导青年学生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教育之所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根本原因就在于它直接关乎党和人民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教育主管部门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和考核思政课教学成效的根本标准。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主阵地,高校提高立德树人的成效关键在于提高思政课教学成效。当前,思政课评判主体多元化、评价标准不够科学、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对思政课改革创新造成负面影响。思政课评价的关键标准在于立德树人成效。高校思政课办得到底好不好、育人质量高不高,关键要看立德树人成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关键是要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11]。在新时代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传统机械式理论教学的现象日趋减少,教学方式方法越来越灵活多样,思政课讲道理的实效性日益增强。但少数高校的思政课教学改革中也出现了一些本末倒置、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不良倾向,应警惕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形式上花里胡哨却缺乏实质内容的形式主义课程,思政课教师要致力打造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政“金课”。

(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能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教育是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后继有人的重大问题,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确定以后,人的因素就是最为关键的因素。毫无疑问,人才资源是推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源,但人才培养关键在教育,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发展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立德树人是写好答卷的根本方式。”[12]作为思政课教学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思政课教师必须明确自身肩负的职责使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我国所有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使命,更是思政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归根到底在培养造就一代又一代可靠接班人。”[13]

思政课教师要科学把握为党育人和为国育才的辩证关系。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7]1事实上,中国共产党“从来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任何权势团体、任何特权阶层的利益”[14]9,而是始终与人民生死相依、休戚与共、共同奋斗。因此,在我国,坚持为党育人与为国育才具有内在一致性,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而是要将二者贯穿于高校人才培养的各方面和全过程。

思政课教师要坚持正确的思政课教学方向。既要坚持正确的办学政治方向,又要坚持正确的办学评价导向。在办学政治方向上,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高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之一,思政课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属性,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即使在扩大教育开放中,也“要守住安全底线,确保正确政治方向”[14]340。在办学评价导向上,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重视强化人才的专业技能,也要重视提升人才的道德品质,努力培养更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优秀人才。

思政课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练就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过硬本领。高校要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主渠道、主阵地的重要作用,必然需要建设一支理论功底深厚、政治素质过硬、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征鲜明、思想受多元价值观冲击较大,既是正确“三观”形成的机遇期,也是易受错误社会思潮影响的风险期,此时,思政课教师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争做青年学生充分信任的知心人和成长成才的引路人。

三、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现实症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显著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实效性和针对性不断增强,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规模日渐庞大,但水平参差不齐

2020 年1 月7 日,教育部第1 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其中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根据全日制在校生总数,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 的比例核定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公办高等学校要在编制内配足,且不得挪作他用。”[15]截至2021 年11 月底,“登记在库的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12.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超9.1 万人。与2016 年相比,思政课教师总数增加6 万人,其中专职教师增加4.5 万人”[16]。可以看到,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规模明显扩大,但在扩大队伍规模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师水平的提升。思政课教师队伍中,许多是年轻教师,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和技能。尽管近年来教育部积极实施高校思政课教师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在职读博专项计划等,不断提高高校专兼职思政课教师的学历水平和综合能力,着力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但每年能够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思政课教师仍十分有限,尤其是本校没有相关博士授权点的思政课教师,在职读博深造的机会较少、难度较大。在短时期内,高校思政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仍然存在。

(二)积极推动教学评价和考核体系改革,但成效仍待提升

与高校其他学科的教师一样,思政课教师胜任力主要体现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如何科学评价和考核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成果,是提高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关键。在教学评价考核方面,一些高校建立了学生评教,督导听课及专家、领导听课相结合的评价体系,通过“抬头率”和“点头率”等指标评价课堂教学质量,如果师生之间未能在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互动,则说明该课堂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然而,这样的评价方式也会使一些教师更加重视教学方式的多样性,而忽视内容的充实性,课堂上热热闹闹,学生的收获却不大。好的思政课对学生的影响不是一时的,而是长远的,甚至可以让学生受益终生。因此,在制定思政课的评价考核体系时,不能只关注“抬头率”和“点头率”,也要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考核。在科研评价考核方面,一些高校在对思政课教师科研成果的认定上,对刊发在党报党刊的文章没有作出明确的等级界定和计分标准。尽管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推动高校思政课改革的政策和文件(见表1),但是一些高校并未制定针对思政课教师科研工作的激励机制,对思政课教师提升自身科研能力的促进作用不够明显。

表1 近年来有关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文件

(三)教学与科研的矛盾较为突出,难以实现双向赋能

教学和科研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工作内容,但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和科研并不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时会存在矛盾。思政课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学和科研同等重要,教学与科研双向赋能,有助于更好擢升自身的胜任力。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其积极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教学活动予以实现。所以,办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站稳讲台。在教学方面的胜任力,是体现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主要方面。但“重科研—轻教学”已成为高等教育领域长期为之诟病的一个话题[17],加之高校思政课考核评价体系不够健全,有些高校出现了部分思政课教师“马马虎虎搞教学,扎扎实实做科研”的现象。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是扣在部分高校思政课教师头上的“紧箍咒”(职称晋升的重要条件)。毫无疑问,教学与科研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主责主业,也是提升其胜任力的主要着力点。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不以科研为支撑的思政课教学,多是对教材相关知识点的简单重复,易形成照本宣科的现象。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做科研时要以服务教学为导向,将取得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活动,从而更好地提升教学成效。同时,高校思政课教师应强化问题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科研创新的增长点,构建“以解决教学现实问题为基础,以创新教学实践活动为目标演进”[18]的教学学术理论,形成以教促研、教研相长的良性机制,在教学和科研双向赋能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胜任力。

四、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胜任力的擢升之策

2019 年3 月18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教师要做到“六要”①“六要”指“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并提出坚持“八个相统一”②“八个相统一”指“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教学要求[19],这为新时代思政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对照“六要”要求,找准对标之靶

1.政治要强、情怀要深:高校思政课教师须具备的政治素质

思政课的政治性必然要求思政课教师“政治要强”,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是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最基本的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带头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深刻把握“两个确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上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旗帜鲜明地引导青年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信仰。思政课教师要厚植家国情怀,关心和关注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将教育教学活动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自觉增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思政课教师要厚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家国情怀,以自身的爱国行动感染和影响身边的青年学生做新时代的爱国者。

2.思维要新、视野要广:高校思政课教师须具备的能力素质

教师的能力和素质,直接决定了立德树人的成效。在“思维要新”方面,思政课教师必须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思维方法,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创新教育教学方式,以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深、讲透、讲活党的创新理论,并达到入脑、入心的效果。高校思政课教师要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在教学活动中努力做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让思政课真实反映时代脉搏、有力阐释时代问题、有效回答时代之问。在“视野要广”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开阔的知识视野,综合了解不同学科的知识,可以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在时间维度上,思政课教师要具备历史视野和时代视野,既要运用历史视野解决历史问题,也要运用时代视野解决现实问题;在空间维度上,要具备国内视野和国际视野,既要聚焦国内时政,也要关注国际形势,引导大学生用全球视角看待问题。思政课教师要帮助学生解疑释惑,必须在不断学习中增长学识、活跃思维、拓宽视野,给出能够令青年学生满意和信服的参考答案。

3.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高校思政课教师须具备的道德素质

“正人必先正己,正己才能正人。”[21]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自觉做为学为人的表率,用堂堂正正的人格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大数据时代,监督无处不在,教师不经意间不恰当的言行举止就有可能被无限放大,对整个教师群体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思政课教师必须加强自律,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做到言行一致、课上课下一致。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大数据时代,思政课教师也要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努力成为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践行者,发挥网络的正向传播作用,利用好网络平台,以网络技术赋能思政课建设。

(二)遵循“八个相统一”,做实提升之策

1.在深耕思政课教学内容上下功夫,讲好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道理、学理、哲理

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必须从辩证统一的高度把握思政课的政治性和学理性、价值性和知识性。政治性是思政课的本质属性,但不能将思政课单纯地等同于政治说教或政治宣传,思政课有相关的学理支撑和学科属性,所以在教学中不能机械地进行理论灌输。同时,思政课教学不能浮于表面,要讲清楚问题的本质。深耕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思政课属于综合性的人文社会科学,在教学内容上涉及心理学、历史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门类,拥有相对完备的学科知识体系。然而,思政课教师仅向大学生传授学科知识是远远不够的,知识是价值的载体,要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引导他们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成长成才的正确道路。因此,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讲出思政课应有的深度和精彩。

2.在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将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是守正创新地办好新时代思政课的必然要求。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思政课教学的目标和原则是统一的,但是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方式方法应该多种多样。要支持和鼓励思政课教师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面对统一的教学内容,在讲授的过程中要有不同的侧重点,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更应该灵活多样。在师生关系互动上,要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办好新时代思政课,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认识规律、追求真理、认同价值,也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性作用,让大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由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激发大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思政课真正成为引领大学生成长的关键课程。“只有师生双向互动才能提高教学的‘活’性,增强学生的获得感。”[22]思政课教师有责任有义务营造良好的师生互动关系,努力让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

3.在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信度上下功夫,教育引导青年学生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思政课教师在讲好用好“大思政课”过程中,要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阐释力和说服力。在思政课教学中,要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教育和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反对和抵制假恶丑,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批判精神,引导他们逐步掌握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思政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公共必修课,但任何理论都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实践是一切理论的来源,也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因此,在思政课教学改革中,既要重视理论教学,强化理论灌输,也要加强社会实践,引导大学生用理论阐释实践,从实践中总结理论,把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善用“大思政课”,让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理论的魅力,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阐释力和说服力,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蕴含的学理、道理、哲理。

4.在提高思政课教学的效度上下功夫,确保思政课取得沟通心灵、启润心智、激情斗志的实效

衡量思政课办得好不好,关键要看立德树人成效。思政课教师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成效。实践证明,传统机械式的理论灌输不仅不能收到良好的育人效果,反而令学生产生反感情绪。高校思政课教师要根据青年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政课教学规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主动将先进的思想理论内化为自身的思想行动指南。狂风暴雨式的思政课显性教育法,只能短时期使用,如果长期“大水漫灌”,难免会令学生产生排斥或反感心理。润物无声式的隐性思政教育,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熏陶、受教育,更易于接受。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也要发挥思政课程“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隐性教育作用,真正实现全方位育人。

办好新时代的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提高思政课教师的胜任力。在高校思政课教师的素质结构中,既要有懂教善教的业务胜任力,也要有重教乐教的情怀胜任力,更要有真信真教的信仰胜任力[23]。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切实增强思政课的立德树人成效,着力培养更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5],为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猜你喜欢
胜任立德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胜任性
基于胜任力的人力资源管理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