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珊 杨晓仙 谢春宗 李刚
中医称银屑病为“白疕”, 是以鳞屑性红色斑块伴发瘙痒为主要特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1]。银屑病经常伴发心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抑郁症等全身性疾病, 是皮肤科中常见的身心疾病。目前银屑病病因不明, 西医常用免疫抑制剂、生物制剂等治疗,特别是近年来生物制剂在临床治疗中重度银屑病中广泛应用[2]。但长期应用生物制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亟待观察, 且一旦停用仍会复发[3], 故而研究银屑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治则治法仍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李刚教授是济南市临床重点专科——皮肤科的学术及学科带头人, 主任医师, 教授, 济南市名中医, 第三批山东省五级中医药师承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外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5 年, 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皮肤病。本文试从“湿热毒蕴”理论探讨银屑病病机, 并引用李刚教授在临床治疗银屑病的2 个经典案例进行讨论,以期对银屑病的中医诊疗思路提供新视角。
1. 1 湿热毒蕴是银屑病的重要病机 李刚教授认为银屑病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湿热毒蕴, 患者多因恣食肥甘厚味之品伤及脾胃, 情志内伤损伤肝脏,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 肝失条达, 气机壅滞, 水谷运化不利, 水反为湿, 谷反为滞, 湿和滞久则化热。“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气积成热”[4], 可见肥甘之品易从湿化热。临床中银屑病患者多为壮年男性, 病易从阳化热,故而银屑病的病机关键在于湿阻浊聚, 久蕴化热, 热势较盛, 蕴酿成毒, 临床可见全身鲜红斑块、脓疱、关节肿痛等表现。患者体内湿热毒蕴久羁, 耗气伤阴, 阴损及阳, 可致虚实夹杂, 病程反复, 缠绵难愈。故而李刚教授提出从“湿热毒蕴”理论论治银屑病的观点。
1. 2 湿热毒蕴久羁, 变生他证 银屑病病程漫长, 缠绵难愈, 湿热毒蕴久羁, 变生新的病理因素, 如痰、瘀等, 病程日久出现虚实夹杂之证。因而李刚教授认为治疗银屑病不能固定思维, 一派清热利湿解毒, 临床辨证需根据患者症状, 审证求机, 即抓主证、兼次证。
1. 2. 1 痰瘀互结 或因病初脾胃功能失调, 或久病脾肾亏虚, 导致痰湿出现, 阻塞脉络, 从而导致气血运行不畅, 则出现瘀血。而瘀血易阻塞脉络, 导致水湿的代谢运化失常, 聚湿成痰;或因久病热邪炼液成痰, 煎熬血液为瘀。痰瘀往往胶结难解, 互为因果。
1. 2. 2 瘀热相搏 银屑病病程缠绵, “病得之稍久则成郁, 久郁则蒸热”[5]。火热毒邪壅于血分, 搏血为瘀,血瘀日久又可化热生火, 助长热势, 以致血热、血瘀两种病理因素互为搏结、相合为患。瘀热亦互为因果,日久暗耗脏腑阴液。
1. 2. 3 虚实夹杂 银屑病初期皮损处为红色斑块, 触之灼热, 一派血热之实证表现;疾病日久耗气, 伤及阴血, 出现气短、潮热、盗汗、五心烦躁等症状, 皮损呈淡红或暗红之色, 鳞屑较薄易脱落, 此为血燥之象;病久痰浊瘀血困遏, 或阴损及阳, 可出现乏力倦怠、肢体沉重、头重如裹、胸闷不舒、肥胖、舌有齿痕等阳气虚衰的表现。
针对“湿热毒蕴”理论的基本病机, 以清热利湿解毒为治疗大法, 同时应辨湿、热、毒、痰、瘀等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 制定合理的治法, 以指导临床遣方用药。
2. 1 以清热利湿解毒为基本治法 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法, 自拟消疕方加减。消疕方原是作者医院皮肤科的经验方, 后经李刚教授不断探索实践优化而成。消疕方组成:金银花、土茯苓、北豆根、大黄、黄连、黄芩、生地黄、赤芍、车前子、白鲜皮。其组方特点是主攻热毒, 重在解决主要矛盾, 抓住清热解毒利湿这一主线贯穿治疗始终。既往研究显示, 应用该方治疗寻常型银屑病血热证疗效满意[6]。消疕方中金银花善清热解毒疗疮, 为“疮疡圣药”, 用之以解表之热毒,配合土茯苓、北豆根加强清热解毒之功;黄连、黄芩、大黄苦寒直折, 泻火解毒, 上下俱清, 兼以燥湿;生地黄、赤芍清热兼凉血;车前子淡渗利湿;白鲜皮清热燥湿、祛风止痒, 且有引药达肌表之意。全方共奏清热利湿解毒之效, 以热毒为主攻方向, 重视祛湿, 湿祛则热无以附, 湿祛则痒止。
2. 2 审证求机, 兼顾他证 李刚教授认为湿热毒蕴可为银屑病主证, 兼有痰瘀胶结或有瘀热相搏等他证, 疾病后期可出现虚实夹杂, 此时需审证求机, 根据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 在治疗上亦有侧重。
2. 2. 1 兼以化痰散瘀、行气通络 若银屑病症状中发现痰瘀胶结为患, 可分清痰、瘀的主次轻重, 加用法半夏、胆南星、海藻、瓜蒌等化痰散结药, 赤芍、牡丹皮、地龙、全蝎等散瘀通经药。由于痰湿为阴邪, 其性重浊黏腻, 易致气机壅滞, 又有“气为血之帅”, 李刚教授的临床经验是多在此时加用陈皮、川芎、香附、木香等行气药宣畅中焦, 可使“气化痰亦化, 气顺血亦和”,从而痰瘀不留。
2. 2. 2 兼以凉血散瘀 正如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所言:“入血就恐耗血动血, 直须凉血散血”。瘀热搏结, 需凉血与散血相结合。热不清则血不宁, 瘀不去则热难除, 两法配伍, 可使热清血宁而无耗血动血之虑, 凉血止血而无冰伏留瘀之弊。临证中需分清瘀、热主次关系。瘀重者, 可加丹参、泽兰、鸡血藤、络石藤、地龙等活血化瘀通络之品;热重者, 可加芦根、玉米须, 使热从小便而解, 加莱菔子、焦槟榔, 使热从大便而去。瘀热并重者, 宜加生地黄、牡丹皮、赤芍等凉血化瘀之品。
2. 2. 3 兼以益气养血、温阳通脉 银屑病反复日久,伤及阴血, 祛邪同时可酌加滋阴养血之品, 如生地黄、玄参、麦冬、石斛、黄精等;“气能行血, 血能载气”,气血俱亏常选用四君、四物配伍应用。疾病后期阳气虚衰, 可酌减苦寒之品, 兼以顾护阳气, 可用桂枝、干姜、附子、麻黄等辛温类药物, 以“温药和之”, 以达温阳化痰, 温通经脉。
2. 3 重视祛湿 中医皮肤学科奠基人赵炳南先生亦认识到“湿”在皮肤病发病中的广泛性, 指出“善治湿者, 当治皮肤病之半”[7], 其中特别指出银屑病的湿疹样变属于中医学“湿疮”范畴的典型病变特征。门纯德认为“内湿外燥”是银屑病的病机核心[8]。李刚教授认为湿可阻碍气血津液输布, 故而皮肤失于濡润, 表现脱屑。银屑病症状中既具燥像, 又具湿像, 二者互为因果、相互化生;燥湿互化并非燥尽化湿、湿尽化燥,实质为燥湿同病, “燥从湿治”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9-11]。为速去湿邪, 广开去路, 增强化湿之效, 李刚教授在临证中注重芳香化湿、苦温燥湿、苦寒燥湿、渗水利湿并用, 有时亦佐以风药以胜湿, 使湿邪或从小便而走, 或从腠理而散。如砂仁、白豆蔻、藿香、佩兰芳香化湿;黄连、黄芩、龙胆、大黄苦寒燥湿;苍术、厚朴苦温燥湿;泽泻、车前子、茯苓、土茯苓、冬瓜皮利水渗湿;白鲜皮、防风、羌活、虎杖祛风胜湿。祛湿之品与方中清热凉血解毒之品配伍, 使燥湿利水而不伤阴, 补阴扶正而不敛邪, 标本兼治, 湿祛热清毒解[12-14]。
银屑病是一种较为难治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 该病病程缠绵难愈[15-18]。李刚教授认为银屑病发病的根本病机在于湿热毒蕴。湿热毒蕴久羁, 变生出新的病理因素, 如痰、瘀等, 可兼有痰瘀胶结或有瘀热相搏等他证, 疾病后期可出现虚实夹杂, 此时需审证求机, 根据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 辨清湿、热、毒、痰、瘀等病理因素的轻重主次, 抓主证, 兼次证, 兼顾化痰散瘀、凉血散瘀、益气养血、温阳通脉等治法。
病例1, 女, 56 岁, 因“皮肤起红斑、脱屑、痒7 年, 加重5 个月”, 于2021 年3 月12 日到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患者自诉发病以来反复中西医治疗, 效果不理想, 皮损一直未消退, 5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 皮损泛发, 以下肢为重, 瘙痒较明显, 曾在当地医院口服中药汤剂治疗, 无明显效果, 后到某省级皮肤病专科医院治疗, 口服维甲酸、环孢素软胶囊及消银颗粒, 外用复方激素类软膏, 皮损逐渐改善, 因不能耐受药物的不良反应自行停药, 皮损又再次加重。就诊时症见:躯干、四肢散发大小不一鳞屑性、浸润性、鲜红色斑块, 以下肢为甚, 呈大片状红斑及斑块, 触之灼热, 口苦, 大便秘结, 小便短赤, 舌红绛, 苔少, 脉滑。西医诊断:银屑病(寻常型)。中医诊断:白疕(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解毒、祛风利湿, 方选消疕方加减, 处方:金银花30 g、槐花15 g、黄连6 g、黄芩12 g、黄柏12 g、北豆根9 g、生地黄15 g、白鲜皮15 g、防风12 g、白蒺藜12 g、生薏仁21 g、苍术12 g、白术12 g、土茯苓30 g、生大黄3 g、车前子15 g、白茅根30 g、甘草6 g。水煎服, 1 剂/d, 共14 剂。配合中药外用, 外洗方:马齿苋30 g、白鲜皮30 g、蒲公英30 g、枯矾10 g、紫草15 g, 水煎外洗, 1 次/d;紫参软膏(济南市中医医院制剂室)外涂, 1 次/d。患者2021 年3 月26 日复诊, 斑块状皮损有所改善, 颜色变暗, 瘙痒减轻, 便秘好转, 仍口苦, 舌红, 苔黄, 脉滑。将上方金银花改35 g, 加大清热解毒之力;去白蒺藜,加滑石15 g, 增强祛湿之力, 共14 剂;外用药不变。2021 年4 月10 日患者前来三诊, 皮损基本消退, 大便1 次/d。嘱停药观察, 并注意避免感冒, 坚持运动, 忌食辛辣之品。随访1 年未复发。
按:此病例病程较长, 就诊前间断以中医治疗为主, 查验其保留的处方大多为清热凉血解毒之品及相似功效的中成药, 揣测其辨证多以血热为主。患者初诊时皮损泛发, 皮损颜色鲜红, 浸润明显, 提示血热;多发于下肢, 湿性趋下, 湿盛则痒, 湿邪阻遏, 阳气不得外达, 郁而化热成毒, 大便秘结, 小便黄赤, 舌红绛少苔, 脉滑为热毒之症。故辨证为湿热毒蕴证, 治宜清热利湿、祛风解毒。外治方亦强调清热解毒祛湿。见图1。
图1 银屑病治疗前后(下肢)
病例2, 男, 19 岁, 因“肛周、会阴红斑、痒1 年,加重2 月”, 于2021 年7 月23 日到本院就诊。患者曾就诊于多家医院, 诊断为反向型银屑病, 经中西医治疗效果可, 但停药后即反复。2 个月前无明显诱因症状加重, 在当地医院口服中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就诊时皮损主要分布于肛周、会阴、阴囊部, 呈大片浸渍性红斑, 边界清楚, 可见少量泛脂样鳞屑, 前发际亦可见类似皮疹。大便稀溏, 尿黄, 舌红, 苔腻, 脉滑数。西医诊断:银屑病(反向型)。中医诊断:白疕(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 方选消疕方加减, 处方:金银花24 g、槐花12 g、黄连6 g、黄芩9 g、黄柏9 g、生地黄12 g、白鲜皮12 g、防风12 g、豆蔻6 g、生薏仁21 g、苍术9 g、白术12 g、土茯苓21 g、茯苓12 g、车前子12 g、白茅根15 g、甘草6 g。水煎服, 1 剂/d, 共14 剂。配合中药外用, 外洗方:马齿苋30 g、白鲜皮30 g、蒲公英30 g、枯矾10 g、紫草15 g, 水煎外洗,1 次/d;紫参软膏(济南市中医医院制剂室)外涂,1 次/d。2021 年8 月6 日患者复诊, 肛周、会阴皮损完全消退, 遗留色素沉着, 前发际处的红斑亦明显改善, 瘙痒消退, 感觉身体轻松, 大便基本成形, 舌体齿痕减轻、苔白腻, 脉滑。效不更方, 上方继服用14 剂以巩固疗效, 随访患者, 诸症悉消, 嘱停药观察, 至今未复发。
按:此病案属个案, 未曾料到服药2 周皮损清退,且至今未复发。作者曾治疗多例反向型银屑病, 大多临床治愈, 治疗关键为清热解毒利湿。本案用药亦是在消疕方的基础上加重利湿之功。该例患者皮损多发于肛周及会阴, 此乃至阴之地, 为湿热下注所为, 患者尿黄, 大便稀溏, 舌红苔腻, 脉滑数, 为脾虚生湿所致,湿邪蕴久化热, 湿热久酿为毒。故治疗当运脾化湿以扶正、清热解毒以祛邪, 湿祛热清毒解, 则效如桴鼓。见图2。
图2 银屑病治疗前后(肛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