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茜 赵明波 李伟超
(广东省台山市中医院内六科 台山 52920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炎症性、慢性、系统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老年人免疫能力下降,是该病的高发群体[1]。该病表现为关节疼痛,并逐步发展为功能障碍、关节畸形,病情呈慢性进行性持续加重,是老年致残的重要原因[2]。西医治疗该病主要采用抗风湿药物、激素类药物、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等治疗,甲氨蝶呤是治疗RA 的常用药物,可有效减轻患者关节症状,但无法抑制RA 进展,且存在不良反应等问题[3]。近年来,中医药在该病治疗中的疗效得到肯定,与西药可形成互补。中医学将RA 归属于“痹症、历节风”等范畴,认为该病是由寒邪、湿邪、风邪所致,临床实践发现该病以寒热错杂证较为常见[4]。《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篇》中记载的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寒热错杂证的常用方剂。本研究探讨在西药治疗老年RA 患者基础上联合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2 月医院收治的老年RA 患者98 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 例。对照组男25 例,女24例;年龄61~80 岁,平均(70.25±3.97)岁;体质量指数18.6~29.7 kg/m2,平均(23.42±1.25)kg/m2;关节功能障碍分级:Ⅰ级14 例,Ⅱ级29 例,Ⅲ级6 例;病程1~6 年,平均(3.23±0.50)年。观察组男27 例,女22 例;年龄61~79 岁,平均(69.97±4.01)岁;体质量指数18.5~29.3 kg/m2,平均(23.37±1.26)kg/m2;关节功能障碍分级:Ⅰ级13 例,Ⅱ级30 例,Ⅲ级6 例;病程1~6 年,平均(3.18±0.47)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15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指南》制定[5]:关节压痛≥6 个;关节肿胀≥6 个;血沉>28 mm/h;晨僵持续时间>45 min。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辨证为寒热错杂,证见关节肿痛,局部灼热,肢冷畏风寒;关节冷痛,筋脉拘急,烦躁,口干苦(主症);关节红肿热痛,局部畏寒,得暖则舒;肌肉关节冷痛拘急,潮热、盜汗,麻木不仁。关节疼痛,自觉局部发热,触之不热,或自觉局部怕冷,但触之发热;皮肤红斑,四肢不温;发热,口干,肢体困重,喜热饮或不欲饮(次症)。舌红苔白,脉弦数或弦紧(舌脉象)。
1.3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年龄>60 岁;临床资料完整;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排除标准:合并关节先天畸形、残疾及关节其他病变者;合并严重骨质疏松者;对本研究所使用药物过敏者;有认知障碍、无法沟通者;严重精神障碍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结核病等;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者;合并心、肝、肾等严重功能不全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甲氨蝶呤片(国药准字H22022674)治疗,10 mg/次,1 次/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组方:知母、麻黄、防风、桂枝各12 g,炮附子10 g,白术、生姜各15 g,白芍9 g,甘草6 g。炮附子先煎30 min,之后加水1 200 ml 煮沸后再用文火煎煮30~40 min,取汤液300 ml,分早晚2 次温服,1 剂/d。两组均连续治疗12 周。
1.5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参照《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诊疗》[7]评估,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等实验室指标接近正常值,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70%为显效;RF、ESR 等实验室指标均有所改善,症状及体征积分减少>35%且<70%为有效;未达上述标准为无效。(2)症状体征。于治疗前、治疗12 周后对患者关节疼痛指数、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及晨僵时间进行评估,其中关节疼痛指数按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 分、1 分、2 分、3 分。(3)实验室指标。抽取患者治疗前、治疗12 周后空腹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F、ESR、C 反应蛋白(CRP)水平。(4)生活质量。治疗前、治疗12 周后采用斯坦福大学关节病健康评价量表(HAQ)评估,包含洗漱、进食、行走、站立、抓握、伸手取物、穿衣和修饰、活动等8 项日常活动,每项按照无困难、稍有困难、很困难、无法完成分别计0 分、1 分、2 分、3 分。(5)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下降、恶心呕吐等。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2.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情况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关节疼痛指数评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低于对照组,晨僵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情况比较()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情况比较()
?
2.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前实验室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RF、ESR、CRP 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表3 两组治疗前后实验室指标比较()
?
2.4 两组治疗前后HAQ 评分比较 治疗后观察组HAQ 各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AQ 评分比较(分,)
表4 两组治疗前后HAQ 评分比较(分,)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对照组出现恶心呕吐2 例,肝功能损害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12%(3/49);观察组出现恶心呕吐3 例,肝功能损害、白细胞下降各1 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20%(5/49)。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6,P=0.461)。
中医学认为RA 的病因是因老年人气血亏虚,正气虚弱,脏腑功能失调,复感风寒湿邪,致使肌肉筋骨关节产生痹症,瘀血内生,血行不畅,形成寒热错杂之证[8]。寒热错杂证与其他证型不同,病理变化过程中寒凝、热毒的病理反应明显矛盾,畏寒肢冷与关节局部灼热存在反差[9~10]。风寒湿邪侵袭可导致血循环处于收缩状态,引起微循环障碍,加重炎症反应。基于寒热错杂这一纷乱错杂的反应,平衡寒热是关键。
桂枝芍药知母汤中知母性寒,具有润燥生津、清热解毒之效;麻黄性辛、温,具有利水解表之效;防风性微温,具有祛湿止痛、解表祛风之效;桂枝性辛、温,具有温通心阳、发汗解表之效;炮附子性热,具有散寒止痛、补火助阳之效;白术性温,具有利水消肿、健脾燥湿之效;生姜性微温,具有解表散寒之效;白芍性微寒,具有调经止痛养血之效;甘草调和诸药。桂枝芍药知母汤中温阳散寒、平调寒热、清热解毒合用,寒热并调,温热之药可驱邪外出,寒凉之药可养血制热,刚柔并济,邪出而不伤正,可祛除顽固的经络血脉之痹[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较高,治疗后晨僵时间较短,关节疼痛指数评分、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HAQ 各项评分较低,说明老年RA 患者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较佳,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升其生活质量。吴凤嘉[13]研究显示,寒热错杂型RA 患者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西药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惠婷等[14]研究显示,RA 患者应用加味桂枝芍药知母汤加西药治疗可保护关节功能,降低关节肿痛程度。相关药理学研究显示,桂枝可扩张皮肤下汗腺及周围微毛细血管,改善关节周围微循环;白芍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对急慢性及免疫性炎症反应均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炮附子可直接作用于中枢阿片受体而发挥镇痛作用,并能够改善微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知母能够减轻关节腔内慢性炎症反应[15~17]。RF 是目前临床诊断RA 的主要指标之一,可反映RA 病情及骨侵蚀程度;ESR 也是诊断RA 的重要指标之一,可反映关节疼痛程度;CRP 是当前临床上常用的炎症标志物,当机体处于应激状态时其水平显著升高,RA 患者存在关节炎性病变,故CRP 水平呈高水平表达[18~20]。观察组治疗后RF、ESR、CRP 水平较低,提示老年RA 患者应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联合西药治疗可有效改善RF、ESR、CRP 水平。与西药甲氨蝶呤的治疗效果形成互补,能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且从安全性角度分析,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安全性好,利于患者预后。
综上所述,在西药甲氨蝶呤治疗老年RA 的基础上联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可提升疗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