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倩
扬州“运河风光带”作为扬州城区繁荣的社区音乐活动中心之一,具有一定代表性。人们自发组织各种音乐团体,举办表演活动。这不仅是扬州城市社区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还是人们向往的“精神家园”。器乐、声乐、歌舞、戏曲等表演应有尽有、异彩纷呈。对扬州“运河风光带”社区音乐活动进行全面考察,了解扬州城市社区音乐活动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发展瓶颈,提供参考建议。
20世纪80年代,国务院公布了包括扬州在内的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贯穿整个扬州地区的古运河孕育了古老的扬州文化。扬州当地政府非常重视对古运河以及扬州古建筑的保护。扬州市政府提出了“两古一湖”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辛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千年古运河已经成为扬州的一张城市名片。
20世纪90年代,五台山大桥至南门遗址公园的运河两岸还没有建立一步一景的亭台廊桥,运河两岸是依河而居的居民住宅以及农药厂、皮革厂、水泥厂等企业。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垃圾、工业废水等对运河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运河水质和空气质量不断恶化。扬州市政府对此非常重视,颁布了多项保护政策,治理扬州古运河,不断加大对整个古运河的排水、防洪体系的治理力度。扬州市政府还投入10多亿元对古运河城区段进行全面综合性整治,疏浚淤泥100多万立方米。该工程还改造修缮了沿河五座配套闸站,搬迁居民3200多户,沿河100多家工厂搬离运河沿岸,从此扬州古运河焕然一新。
2005年,扬州启动实施了“运河文化公园”工程,新建了五台胜境广场、便益门广场、凯运水景广场、大王庙广场等新景点。五台山大桥桥头广场至南门遗址公园,开辟了运河游览路线,游客们可以买票乘船,夜游运河,欣赏河堤两岸的风景。这段路线成为扬州城整个运河线路中风景最美、游览人数最多的“运河风光带”。
本文考察研究的“运河风光带”就是五台山大桥桥头广场到南门遗址码头河段两岸。这一河段从扬州城北延续到城南,横跨了五台山大桥、便益门大桥、解放桥、跃进桥、徐凝门桥、渡江桥,这些桥梁将中心城区和城东、城南连接起来,扩大了城区范围。沿河两岸的景点和商业街有普哈丁公园、东关古渡、东关街、个园、卢氏盐商住宅、1912街区、长生寺、何园等。
“运河风光带”丰富的音乐活动加强了居民、游客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在人们娱乐休闲、愉悦身心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良好的环境基础。
“运河风光带”两岸有许多进行歌唱表演的团体,其中演唱的内容有现代歌曲、传统扬剧、扬州清曲等。流行歌曲歌唱团在夜晚的群众音乐活动中表现得较为突出,运河两岸市民、游客对其的观赏兴趣较高,团体成员大多是退休人员。每个流行歌曲歌唱团都配备了点歌台和投影设备,声与画相结合,不仅让演唱形式更加丰富有趣,也极大地激发了歌者的演唱热情。这些歌唱团演唱的歌曲多为中老年群众所熟悉、喜爱的歌曲,以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的电影、电视的插曲以及舞台剧的插曲等为主。节假日期间,这些歌唱团体还会聚集在一起组织歌唱比赛。
除了流行歌曲演唱团之外,在东关古渡北侧的连廊,还有一支演唱扬剧和扬州清曲的团队,这也是“运河风光带”两岸唯一一支表演扬州传统戏曲的团体。该团人数一般固定在10人左右,其中男性7人,女性3人。常见的伴奏乐器有手风琴、二胡、笛子、月琴、木鱼等,省略了手敲碟等传统技艺,形成了类似于“清唱剧”的表演形式。这支唱扬州传统戏曲的团体虽然没有点歌台与投影设备,但是这种淳朴和扎根传统的表演形式吸引了许多中老年戏迷们驻足欣赏。笔者在走访过程中发现戏迷们除了演唱传统戏曲外,偶尔还会演唱红色歌曲和经典老歌等。
“运河风光带”的舞蹈团体有十多个,基本都是以跳广场舞为主。广场舞是一种将传统健美操和舞蹈相结合的新型运动。与一般的有氧运动和专业舞蹈相比,广场舞的动作简单易学,适合各个年龄段人群参与。广场舞动作幅度适宜,配合明快的节奏、动感的节拍,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广大市民的喜爱,特别是深受广大中年女性市民的喜爱。广场舞采用的音乐多为欢快且节奏感较强的当代民族歌曲或通俗歌曲。这种大众化音乐和广场舞的相互融合较好地满足了社区群众休闲娱乐的精神文化需求和健康需求。
“运河风光带”的音乐文化活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传统音乐活动,二是流行音乐活动。虽然表演传统音乐的团体较多,但是扬州传统音乐的发展却远不及流行音乐的发展。这是因为传统音乐的环境发生了变化,听音乐的群体也发生了变化。曾经参加音乐文化活动的听众在儿时都受过传统音乐文化的熏陶,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受到网络歌曲、流行音乐的冲击,听众的喜好逐渐发生转变,因此本就面临发展困境的扬州传统音乐的消亡进程加快。笔者根据这种情况提出以下想法:第一,整理扬州传统戏曲和传统舞蹈的视频,将其发布至网络平台上进行宣传和推广;第二,将一些经典的传统戏曲和舞蹈作品进行二次创作,融入现代流行音乐元素,使年轻群体更易接受,扩大受众范围。
在部分音乐活动中,传统音乐呈现“同质化”发展趋势。比如,戏迷团体举办的戏曲演唱活动原本应该以表演戏曲节目为主,但是由于组织人员急切地想要获得关注,在演唱内容中融入了过多的流行音乐元素,没有充分展示出传统戏曲的特色;广场舞的音乐伴奏风格千篇一律,与网络音乐、电子音乐的风格类似甚至一致,导致人们的审美水平下降;流行音乐主要受众是年轻人,为了迎合年轻人的喜好,许多传统音乐被改编,其创作风格被流行音乐同化,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这种方式也阻碍了传统音乐的发展。
“运河风光带”的音乐活动大多是居民自发组织的,部分歌唱团体认为其音乐实力强,是专业的“美声”“民族”唱法,但其实这些团体的音乐技艺与专业水准还有一定距离。传统戏曲深受中老年群体的喜爱,但是因为缺少传统音乐文化的滋养与专业指导,传统戏曲的表演质量无法得到保证。
扬州是一座旅游城市,来扬州旅游的人络绎不绝,“运河风光带”两岸的游客数量成倍增长。另外,音乐活动的参与者大多是本地居民。这些音乐活动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音乐活动要想提升质量,需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顺应时代发展,根植于本地居民的生活,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开展音乐活动,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结合扬州本土风俗和节日文化进行演出;还可以在便益门广场、五台胜境广场、东关滨河广场、凯运水景广场、大王庙广场等大型广场,将扬州本土的清曲、扬剧、扬州道情等传统戏剧以节目展演方式呈现给广大市民和游客;同时也可以举办广场舞比赛、歌唱比赛、器乐比赛等活动,在调动“运河风光带”周边居民参加音乐活动积极性的同时,促进居民音乐审美意识、社区音乐活动水平的提高。在举办音乐活动时,可以穿插一些地方特色的小游戏,提升活动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音乐活动不再是表演者对观众的单方面输出,而是表演者与群众的双向互动,能够更好地激发群众的热情,增加体验感。社区音乐活动要做到雅俗共赏,满足群众多样化的音乐活动需求。音乐活动的展演加上“运河风光带”这一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一定能成为扬州宣传自身,彰显文化名城特色的一个良好机会。
政府和文化机构需要对城市的社区音乐活动提供指导,提高专业表演者和非专业表演爱好者的表演水平,为文化活动注入活力。工作人员要充分履行自身职责,增强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人们关注传统音乐以及多参与传统音乐文化活动,让人们从中获得满足感,提升文化自信。政府可以和学校、文化单位合作,让音乐专业的学生、表演人员走近普通市民,走进社区。例如,美声专业教师和学生开设“美声课堂”,不仅提高了居民的演唱水平,还让学生积累了教学经验;扬剧演员对戏迷朋友的身段、唱腔、妆造等方面进行专业指导,将扬州本土戏曲艺术原汁原味地传承下去。
音乐活动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提高群众的审美水平。“运河风光带”音乐活动的开展对传承和弘扬扬州传统音乐艺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扬州传统艺术也需要多开展音乐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推广。扬州居民所希望的就是通过参加业余活动保持身体健康,愉悦心情。居民参与音乐活动可以展现其对音乐的热爱,满足其心理与生理健康的需求。“运河风光带”音乐活动内容相对简单、容易学习,具有娱乐性与广泛性,同时其为各个年龄层的市民、游客提供了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丰富自己的生活,保持愉悦的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心态,交流各自对音乐的理解与表达,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与审美能力。这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有积极作用。
扬州是一座有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名城,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属于扬州自己的文化特色。千年运河是扬州的精神文脉,也承载着宝贵的文化记忆,扬州作为大运河申遗牵头城市,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担负着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任务。依托这些丰厚的历史资源和文化资源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着力打造“世界运河城市之都”,既是时代赋予扬州的使命,也是对扬州的责任担当和能力水平的重大考验。“运河风光带”的文化建设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大运河扬州段的文化资源最为丰富,扬州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运河风光带”文化建设中需要思考的问题。“运河风光带”音乐活动的开展有利于保护、传承和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扬州市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