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敏
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其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服务类型也日益多样。基于此,创建新型文化空间成为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新型文化空间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进步和区域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其不仅能为城市注入新的活力,吸引人们的关注,还能够促进区域间的文化交流和合作,推动整个区域的文化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应关注并思考如何创建具有创新性和多样性的新型文化空间,以推动城市的发展和区域化建设。
“文化空间”也被称为“文化场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使用的一个专有名词,主要用来指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的形态和样式。公共文化空间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具有多重功能作用。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因此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打造创新型都市文化空间,积极营造开放与共享互动的绿色生态文化空间,提高和谐城市建设水平,是现代化城市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关服务条例的制定体现出相关部门对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重视。目前,国内陆续开始探索新型城市文化空间模式,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卓有成效,未来发展前景可期。建设新型文化空间有利于直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文化产业发展。如今,我国已经真正进入全面高质量协调发展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必须着力满足当代人民群众对社会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现阶段,新型文化空间逐渐朝着更加完善的方向发展,进而能够推动中国城市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将多种业态相结合能有效提升公共文化空间的功能性,具体表现为简单的服务空间朝着能满足人民群众丰富精神文化需求的空间发展,即城市功能更新。相关部门在出台相关政策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城市的经济发展状况,还要考虑农村的发展状况,将二者结合起来;与此同时,还要引导地方政府根据地方实际创建公共文化空间。
对于文化经济走势较好、文化艺术产业园区数量增长率较高的城市,相关部门一定要注重发挥城市的区位优势,进一步着力提升城市公共文化空间的实用性。
对于偏远农村,相关部门需要结合当地农村生活的实际问题,重点打造具有特色的多功能乡村文化空间,并积极探索创建具有农村文化特色的艺术空间,如结合当地文化艺术和村民的日常生活,创建有利于当地发展的公共文化空间。
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意味着我国社会经济服务主体的组织方式已经发生转变,即经济文化与服务要素供给组合方式结构发生了变化。嵌入式公共文化空间模式有利于促进社区公共区域中的各类文化资源更好地满足当地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社区文化生活及其服务内容更加深入人心。
研究“嵌入”公共文化空间的一个重要方向是探索其如何将文化、生活和服务相结合,以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即不仅要关注公共文化空间的内部结构,还要关注如何将它们融入社会服务中。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公共文化产品及其服务空间规模不断扩大,新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形式也在不断演变,以满足当今社会的发展需求。基于此,相关部门必须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以满足群众对更丰富、更有价值的文化空间的需求。
此外,要想将新型城市社区的公共文化空间功能嵌入未来新建住宅社区、景区、商业综合体项目群等一些特定公共区域,相关部门必须重新布局新型城市功能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打造该区域公共生活文化及管理的服务组织方式的强劲引擎。
为了更好地进行公共文化空间的投资运营,应确保社会力量有效地参与进来,避免项目参与方利益的单一性,从而达到最佳的投资运营效果。社会力量主体包括专业服务型企业、协会、社团组织、志愿者等,它们通过提供专业的公益文化策划创意和服务为社会公共文化空间的开发、管理、运营提供支持,并积极参与各类大型公益文化活动,以促进公益文化空间的有效运营。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嵌入式和智能化的公共文化空间和服务产品的发展,而且还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相关区域调控试点政策方案明确提到未来的都市商圈、文化园区可以考虑引入社会力量参与进驻其中的试点区域。在都市商圈和文化园区项目中,相关部门应当构建综合文化商业业态规划系统,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新运营管理模式,打造多业态发展集群,不断提高项目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创建公共文化空间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从理论方面分析了其发展历程,还在具体实践中不断探索新模式。本文旨在探讨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趋势,并提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三个层次,即柔性拓展实体空间外延、不断扩展文化空间的“意涵”、双向互动创新发展深化整合。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独特之处在于对实体空间模式的进一步延伸。传统意义上的公共文化空间拓展体现在图书馆、文化馆等大型固定场馆的总分馆建设方面。
空间柔性化延伸包括对以下两类公共空间资源的有效拓展及延伸,一是对原有商业街区、社区空间、城市公共空闲空间的再利用,二是与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各种其他文体场馆、商业文化空间、第三空间在资源上的充分合作,以相对灵活、柔性化的利用方式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的物理范围。
柔性空间拓展的基本理念是通过对多样的文化空间资源进行整合运用,实现公共文化空间的全覆盖,从而使公共文化空间的使用价值和资源效益最大化。例如,城市书房、文化驿站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就是实体空间项目不断向柔性空间拓展的具体实践。
柔性空间拓展还体现在建筑内外部的相融,其打破了传统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的诸多硬性标准限制,真正有效地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与公共文化空间中的文化自由流动属性有机协调起来,构建空间柔性拓展关联。全国各地现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服务体系虽然发展情况不同,但是其柔性拓展适用于打造各类新型现代公共文化空间,能够助推社区公共文化空间服务提质升级。
文化空间“意涵”学中所谓的“意涵”是指大众对文化空间蕴含的某种意义形式和价值内涵的普遍理解。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大量出现使得现代公共文化空间不再只是一个物理空间,而是人们休闲、交流与文化传播的重要场所。
公共文化空间逐渐由“文化符号”的场所转变为大众生产研究文化、创造享受文化、传播与弘扬文化的活动场所,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市民纷纷参与到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衍生创作出更多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内容。这一转变不仅使得公共文化空间的社会“意涵”得到了丰富,也使得文化的生产和传播更加多元化。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意涵”的扩展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公共文化空间扩展延伸为文化生活服务的社会空间。城市书房文化空间的文化精神内涵已经不再是相对固定的城市公共的读书休闲活动场所,而是成为市民参与文化活动与交流学习的重要场所之一。
第二,公共文化空间逐渐延伸为更加抽象的社会公共文化空间。随着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体系的初步创建,能够满足当前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各类主题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如线上云课堂、线下亲子阅读、传统文化手工课堂等活动的推出,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参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机会,还通过各种方式将相关文化信息传递给更多的人。公共文化空间体系及其本身包含的公共文化空间“意涵”也得到了进一步深化。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工作不仅应着眼于原有物理空间格局的有效改造及升级,同时也要注重引导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空间的建设中,调动其参与各类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进一步扩大文化的传播范围,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创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基本原则是“双管齐下”,即通过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共同努力实现创建公共文化空间的目标。在这一公共文化空间发展模式下,政府部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需要注重发挥引导作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技术指导,并制定相关政策,保障公共文化空间的正常运营;同时,鼓励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公共文化空间的快速发展。
此外,在创建公共文化空间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文化空间的多元化发展,避免文化空间过于单一化,缺乏吸引力。因此,相关部门应该注重文化空间的多样化发展,例如增加不同类型的文化空间类型,如音乐厅、美术馆等;还要注意文化空间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从而吸引更多群众。
综上,新型文化空间是文旅融合的突破口、农村和城市发展的重要“会客厅”,创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有利于增强群众的社会认同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日益增长,而新型文化空间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活动和服务,满足了人民群众对高品质、高便利性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追求。未来,新型文化空间应不断适应新的需求和变化,不断更新服务内容和形式,以保持活力和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