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新机制知你所需

2023-11-06 06:22马晓丽
文化产业 2023年30期
关键词:馆员学科图书馆

◎马晓丽

自1998年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实质性学科馆员制度,开创面向学科的图书馆服务开始,有关学科服务的建设与研究距今已有20多年,但是至今关于学科服务的定义仍未统一。随着时代的发展,学者钟欢提出学科服务概念:以用户需求为中心,以学科馆员、现代信息技术、资源为共同支撑,以多元交互方式融入用户教学和科研场景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化、系统化和专业化的学科信息和知识服务,且能针对用户的特定需求进行学科服务的产品生产和供给,是一种面向用户需求解决、学科实力增强和个人信息素养提升的图书馆服务。笔者认为这一概括是比较全面且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2017年1月24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教研〔2017〕2号),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学科建设已然成为高校建设的根本抓手,是当前各高校发展的重要任务。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教学、科研保障单位,以高校教学、科研需求为牵引发展学科服务是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及网络调研对“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进行研究,并从学科服务运行机制角度对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运行机制建设策略,以期为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发展提供参考。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建设现状

笔者对42所“双一流”院校的图书馆进行了网络调研,同时参考已有调研数据,对图书馆用户需求获取、学科馆员制度运行、学科服务业务运行三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总结。

用户需求获取情况

调查发现,图书馆获取用户需求的途径包括用户致电、通信工具留言、站内留言等方式反馈,图书馆网站的线上荐购模块反馈,馆员与教研系教师对接获取。设有学科馆员的院校通过与对口系室学科带头人、教授保持密切联系,获取他们对国内外信息的需求及优质资源推荐。

学科馆员制度运行情况

自清华大学设立学科馆员以来,学科馆员制度在高校图书馆陆续建立,可以说,国内高校基本形成了为本校学科建设做好保障工作的意识,但从发展角度来看,学科建设还未成熟。从人员数量和学历结构上看,人员数量不充沛,一人对多个系室和兼职服务的情况并不鲜见;人员在学位结构上以学士居多,最高学位要求一般仅为硕士,缺乏博士学科馆员。在调查中还发现,多数设有学科馆员的院校对外公布了学科馆员的办公电话、通信工具账号、邮箱地址等联系方式,但是针对用户咨询所给予的反馈并不及时,甚至石沉大海,学科馆员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并未真正发挥出应有作用。多数高校在设立学科馆员之初,均将其工作业绩纳入了年底考核重要参考项,但在实际运行中,学科馆员的工作缺少规范和标准,最终并未与年底考核切实挂钩,因此很难形成有效的激励。

学科服务业务开展情况

当前,各高校除了开展学科信息联络、学科资源建设、学科资源宣传、学科资料整理编写、学科信息导航、学科投稿指南等基础学科服务工作外,一些深层次学科服务如学科态势跟踪分析、学科竞争力分析、科研绩效评估、学科情报决策分析、学科数据服务等开展得较少或较不成熟,只有个别顶尖院校开展得可圈可点。同时,已开展的学科服务业务中出现了“虎头蛇尾”情况,开展之初,学科馆员投入巨大热情,但随着人员不足、配合不畅等诸多矛盾出现,学科馆员的工作热情、工作标准大打折扣,力不从心、疲惫倦怠的情况逐渐普遍。在调查中,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很多高校师生对图书馆开展的学科服务没有太多了解,对图书馆所提供的服务满意度并不高。

■从学科服务运行机制角度分析现状

从服务运行机制角度分析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现状,学科服务制度亟待完善,从最基础的需求对接机制,到学科馆员制度,再到学科服务业务运行机制均不完善。这使得学科服务始终无法发挥其作用。

用户需求获取随意化、不规范

经过调查,多数院校图书馆没有形成有足够广度、深度和可常态化、制度化操作的用户需求获取机制。图书馆“等”用户上门仍是常态,而利用这种途径反馈的用户多是有个人资源刚需的用户,个性化程度高、受益面狭窄,对图书馆学科化资源建设的借鉴意义不大。学科馆员联络教研室获取需求的方式对学科资源建设有较高的指导意义,但是从目前实际的运行层面来看,其随意性较大,落实效果差,操作性不强,缺少能够常态化良性发展的机制。

学科馆员制度不健全

学科馆员职业能力定位不清。高校图书馆不乏存在为了“有”而设置学科馆员的现象,由此导致制度在设立之初没有进行科学考量,学科馆员招聘门槛普遍较低,人员学历结构参差不齐,专业背景与院校学科专业设置存在较大差距,而且很多学科馆员多为兼职状态。这不利于学科服务的深层发展。

体系化培训机制尚未形成。目前,学科馆员鲜有培训机会,为数不多的培训班次也存在零散、不成体系、不深入的问题,且多为短期培训。培训多为完成任务,培训结束后参与者的实际收获微乎其微。

组织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图书馆的职业特征是主动性和服务性而非任务性,要凸显价值,赢得好的口碑,必须靠馆员的工作热情和主动作为。而制定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制度对激发馆员的工作热情、责任心至关重要。

业务运行机制不完善

缺少院校顶层机制的支持。目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多是图书馆单独推进,图书馆单线与学科系对接,以点对点为主,加之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很多在校师生并不知道图书馆有此类业务。由于院校对学科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学科服务制度应由图书馆内部自行规划,因此图书馆与院系、学校之间的配合度不够,学科服务很难更深层次地开展,进而使得服务的影响力、受众面、执行力度都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缺少科学统筹的服务策略。当前,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传统项目多、创新性项目少,机械化地提供同质化服务,缺少“量体裁衣”的针对性服务,缺少科学统筹的服务策略,如对新兴学科的关注点应更多地放在态势跟踪上,一些成熟的优势学科可以在学科竞争力方面提供更多数据参考。

缺少对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学科服务具有高度智力依赖属性,所以“人”是服务中的关键要素。目前,各院校在学科馆员的人力资源分配上多是简单的“分摊到户”,缺少对个人能力特点的细化掌握,缺少人与任务之间的精细匹配,甚至存在一拖二、一拖三的情况;加之其他部门的配合时常脱节、缺位导致学科馆员孤军奋战,应付工作成为常态,潜心提供多层次、深入化服务成为奢望,服务质效可想而知。

■学科服务运行机制策略

要想使学科服务发挥良好作用,图书馆就要在实际工作中形成以需求获取为起点到人才队伍建设再到服务成效的闭环运行机制,使各要素在科学的运转机制下良性带动,常态化运转并不断完善。

建立一体联动的用户需求获取机制

1.建立点对面需求获取机制

建立面向全体师生的推荐机制。定期向全校师生推送资源,包括纸质书刊、专业数据库、多媒体等资源,广大师生可以勾选或自主推荐资源清单并反馈至图书馆。图书馆结合院校学科建设目标和意愿集中倾向进行整理并及时反馈是否列入采购库,由此形成良性运行的共建机制。

建立联建交流会机制。图书馆定期组织召开由教研单位参与的联建交流会,汇报资源建设及服务保障情况,征求与会单位对自身服务的意见、建议,根据与会单位需求制订下一步工作计划,提高需求单位的建设参与度。

2.建立点对点需求获取机制

建立学科联络员制度。由各教研系指定专门联络员负责汇总教学、科研资源需求,定期向图书馆对口联系人(学科馆员)提交,形成双向联动,架起院系学科专业与图书馆之间的桥梁,精准获取教学、科研需求,实现伴随式保障。图书馆联系人(学科馆员)应将资源保障策略及时反馈给院系联络员,形成闭环,产生效益。

建立荣誉馆员制度。由院系推荐学生代表作为图书馆荣誉馆员,负责反馈学科专业的资源需求;图书馆依托荣誉馆员向学生推送特定专业资源并获得反馈。

完善学科馆员队伍建设机制

1.明确学科馆员的职责定位及素质要求

首先,学科馆员是学科服务专门人才,应有扎实的图情专业知识基础和学科专业知识背景,这是连接院校和图书馆的基本条件。其次,学科馆员应具备较强的研究学习能力。不论是学科专业还是图书情报知识,其发展都是日新月异的,学科馆员必须保持对专业知识的敏感度,才可能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服务。最后,学科馆员应具备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善于抓取数据,分析用户行为,确定用户需求方向,提升用户的满意度。

2.设立切实有效的组织培训机制

首先,高校可以在院校内部给图书馆馆员创造学习专业背景知识的机会,提升服务专业素养。其次,全国性图书馆学术组织或联盟可以牵头在典型性院校创办学科馆员进修培训班,提升其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目前,在国内高校中,清华大学图书馆、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学科馆员的建设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值得推广学习。最后,组织国外参观见学是馆员开阔眼界、打开思路的有效途径。

3.完善学科馆员组织管理制度

科学的学科馆员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是学科馆员职业素养提升的重要支撑。图书馆应科学设定馆员队伍层级结构,从初级到高级划定晋升标准,能者上,庸者下;设立评价反馈机制,形成绩效奖惩机制,每半年或一年组织对口服务单位对学科馆员所提供的学科服务进行评价,以此推动学科馆员提高工作积极性、责任感。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业务运行机制

1.建立院校对学科服务的顶层助推机制

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是建立在院校各学科与图书馆之间的,二者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或领导关系。因此,要想使学科服务真正落地,图书馆就必须建立完整的业务运行机制。无疑,院校管理层是最佳助推者,对此,管理层应转变思想,重新审视图书馆的价值与意义,应意识到图书馆依托技术、人才、资源等为院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优势,并在政策上对学科馆员的聘用和绩效考核予以支持,为人才这一重要生产力提供政策保障。在实际运行中,图书馆应作为牵头人,征询院系意见,制定完整的制度体系,由院校审核通过,并以制度的形式发布实施,让院系学科带头人、教师作为主角参与到学科服务当中,使教学科研与图书馆学科服务有机结合,提升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成效,助推院校学科发展。

2.构建系统化的学科服务策略

高效的学科服务应融合传统与新型的学科服务方式,以推动院校学科教育发展和学术科研为方向,形成科学、精准的服务体系。在推动院校学科教育发展方面,图书馆应走访学院教师并与其建立密切、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强双向互动,充分调研院系在学科资源、教学研究等方面的需求,提供学科资源推荐、学科资源导航、机构知识库建设等传统服务,同时要紧跟院校学科教育发展目标,定期推出ESI数据分析、学科竞争力分析、学科发展评估、学科态势跟踪分析、学科预警分析、学者影响力分析、专利竞争力分析等,为院校学科教育建设提供决策支持和基础数据参考。在助推学术科研方面,图书馆应对科研项目实行全程跟踪服务,从项目的基金申请到立项启动、数据搜集、测试分析、版权建议、成果发表、结题验收直至科研报奖、成果转化、学术影响力评价等科研全周期,帮助科研项目顺利进行。各层次学科馆员可以成为科研人员的好帮手、好伙伴,深度融入科研项目的全程生命周期,为科研人员提供嵌入式、协同化优质服务。

3.依据业务需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在充分掌握人员各方面的能力优势、性格特点的基础上,图书馆应针对对口服务单位的特点,对人力配置进行顶层设计,采用由单一馆员对口院系与学科服务团队对口院系相结合的人员组配方式。对口院系学科服务需求较少、服务内容较为单一固定的,可以配置单一馆员对接;对重点院系、重点学科单位,可以依据学科服务链条配置专业性强、素质过硬的学科服务团队,团队设总负责人牵头制订服务方案,并量才用人、分工合作、明确权责,最大程度实现人尽其才,合力为用户提供精准高质的学科服务。

猜你喜欢
馆员学科图书馆
【学科新书导览】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承华、斗尕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图书馆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转聘谢佐等3位馆员为荣誉馆员的决定 青政〔2017〕32号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去图书馆
浅谈图书馆青年馆员职业生涯规划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