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 燕,刘翅琼,方福如
(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医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5)
随着SARS、禽流感、埃博拉出血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基层医疗机构成为应对突发事件的前沿阵地,在突发事件日常监测、预防和应急处置中,基层公共卫生人员扮演了重要角色。未来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仍有可能发生,这就要求高职预防医学专业面向基层培养出一大批实践能力强、综合素养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实用型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其中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是重点。高职高专教学改革中,实践课教学一直是重头戏[1]。由于高职预防医学专业重新办学时间不长,招收相关专业的高职院校不多,因而办学经验还不太丰富,在实践能力培养上尚有一些待改进之处。本文即基于此,通过深入调研分析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办学经验与教训,试图探讨高职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课教学改革的合适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教学方法是连接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媒介与桥梁,深刻影响着教学质量与学习效果[2]。高职院校的教法不同于本科阶段,更强调与企业一线的连接,需考量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否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某种技能。基于这样的理念,信息化教学在各高职院校得到长足发展。然而,调研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容易被各种信息化教学方法所禁锢,过度生搬硬套教学方法,其效果反而可能适得其反。高职预防医学实践课程实用性非常强,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既往实践课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造成学生分神,一部分学生偷懒,不愿意训练也不容易被发现,致使高职预防医学实践课程难以产生真正的效果,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现场处置技能实训效果也难以落到实处。
在高职高专阶段的预防医学实践课教学中,一部分教学内容仍以传统的本科阶段内容为主,实践课中“验证性实验”占比较大,由教师把具体的实验步骤告诉学生,学生按操作规程练习,最后得出与教师或教材一致的结果,即为实验取得成功。事实上,国家对高职高专类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是能切实解决基层公共卫生实际问题,为基层社区培养实用型、高技能的公共卫生人才。验证性的实验中,学生较难发挥创新、主动、积极的特点,特别是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每次突发事件的原因及表现都不一样,很难有绝对标准、唯一的处理方法,需要现场工作人员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处置,因而实践内容需能够激发学生的自我创新能力。
教材的选择对于教学质量影响较大,高职高专对课程的实用性有突出要求,“理论够用、实践为主”是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原则,实践课教材也需要体现这一特点[3]。高职预防医学专业曾经因为停办而使专业发展出现断层现象,导致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课缺乏具备高职特色的实训教材与实训指南。一些院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训课中使用的为本科预防医学实训教材,这类教材对高职高专的“实用性”特色体现稍显欠缺;也有一些院校使用校编教材,但是由于其使用范围较小,其准确性和实用性也有待进一步证实。
在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课中,突发事件的现场处置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该实践内容,学生需要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迅速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做出反应及处理。而在实训室中,很难模拟出突发事件现场的紧急状况。只有置身于突发现场,才能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处置问题的决心,从而对该内容印象深刻[4]。当我们处于危险的突发事件中时往往会一时不知所措,从而影响对事件的处置,因而需要帮助学生加强这方面的临场训练。但是即便通过情景模拟、现场再现、观看视频等手段,仍很难营造出突发事件的紧急、危险、突发的体验感,这成为制约学生实践学习的一个难题。
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是实践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1],一套适合学生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能够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加,也能够让学生对自己的实践技能操作有更准确的认知。高职预防医学专业属于医学的三大分支之一,虽然同属于医学,但与基础医学、临床医学不同,该专业操作技能更加偏重学生对事情的全局把控,因而医学类传统的实践评价方法显然无法全面评价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实践技能。
1.相对于考核评价,教师更注重学生操作练习。教师在实践课中,认真备课,准备教学内容及操作技能点,授课过程中认真执教,学生操作练习中及时指导,以至于没有足够的精力来给学生的技能操作进行评价,导致无法达到评价效果。
2.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全面,过于单一。预防医学专业由于其专业特殊性,如果仅对操作技能点进行评价,则无法准确反映学生的技能知识掌握情况。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践课中,学生需要掌握的不仅有现场采样、实地检测等操作流程,还需要有沉着、冷静的临场应对能力,以及对整个处理流程的把握、与其他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等,这些素质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
3.教师不能是唯一的评价主体。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教师是绝对的主体和主要成员,这样的教学评价容易形成思维固化,影响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发展。
4.评价结果反馈是否及时。学生都会关心实践操作的评价,及时而准确的评价反馈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一个重要原因。
实施“三教”改革,教师是其中的主体,是改革的关键。在预防医学实践课中,如何让学生能掌握实践操作技能,需要教师既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又要有专业的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作为职业技能的排头兵,教师要能够及时、敏感地捕捉到行业的最新发展,不断创新技能操作方法,并能与企业一线人才技能要求进行对接,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适合国家发展的高素质预防医学技能型人才[5]。而这正是“双师型”教师的基本要求。我校已开展“双师型”教师认定多年,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师的“双师”率达80%以上。专业授课教师基本上既具有高校教师职业资格,又具有公共卫生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师资力量雄厚。鼓励教师走进企业开展一线锻炼,不断锤炼实践操作能力,对接行业、强化岗位专业技能的培训。我校预防医学专业教师都积极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分批次进行一线锻炼,锻炼地点包括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能科室、综合医院总院感科与公共卫生科、职业病防治院等。通过学习,教师的实践业务能力能够迅速提升。回校后将实践中的经验与成果应用到教学中,使实践课内容更贴近企业一线工作。
国家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中的教法,就是教师实施教学改革的路径。实践课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实践课教学方法改革是当务之急。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认真听讲,模仿练习,并在实践课中及时完成巩固。如何让学生在实践课中保持持续的热情与钻研精神,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贯彻新教学理念。在实践课程中贯彻“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运用翻转课堂、PBL项目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6],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从而使实践教学手段不断丰富、实践效果不断增强。
2.增加实地教学方法。预防医学专业课程内容繁多,一些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陌生,比如环境卫生中的“水体与饮用水卫生”的实践内容,涉及内容非常广泛,通过学校的理论学习后,可增加实地教学环节,如带领学生下企业,去自来水厂、职业场所、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地进行实地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来说效果更直接,而且印象更深刻。
高职高专对学生的培养以职业技能培养为第一要务,实践课内容要与企业、行业进行对接,所以无论是教学体系还是实践内容都需要不断更新,以使学生能接触到最新的行业一线技能,提升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高职预防医学专业面向基层、社区培养公共卫生人才,根据贴合企业一线、符合公共卫生执业(助理)医师、顺应高职预防医学发展趋势的要求,在实践课程设计上,减少单一、孤立的实验内容,可适当打破不同学科壁垒,整合成联合的设计性、探索性、创新性实验。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演练实践课程。在学校开设综合性较强的突发事件应对实践,做到尽量模拟事件发生现场,并可邀请疾控中心、基层卫生机构人员来现场进行技术指导。为能尽量还原事件发生场景,可加快虚拟实训室建设。
高职预防医学专业教学侧重点与本科阶段有较大差别,实践课教材更突出实用性的特点。
1.教材内容的选编要对接行业、企业典型工作任务。预防医学实践课内容繁多,在教材编制过程中,首先需要精炼课程内容。因此,教材编写组要把行业企业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出来,再对接相应的实验实训项目,力求让每一个项目都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同时再结合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开发出有高职特色、适合学生的实验实训教材。
2.教材形式的选择。从2019年开始,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文推动高职专科新型活页式教材的开发与使用。新型活页式教材有诸多优势,比如校企共同开发的“双元制”、按课程内容进行拆解、更新方便等特点,因而在高职教材建设中越来越得到重视[7]。活页式教材有携带方便、操作性强等特点,可与企业人员一起开发、建设预防医学专业活页式教材,使之更契合实际工作场景。
高等职业教育预防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要培养学生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及时地应对基层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及经济损失。因此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突发事件场景难以在实训室再现、学生难以实景训练等原因,需加快创新实训室建设,用信息化手段扩展实训室的功能。如今的虚拟仿真技术可解决以上不足,它通过技术手段,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使学生在特定范围内形成近乎真实的场景体验。
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高等职业教育预防医学实践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提高实践教学效果,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教学评价。
1.提高教师对实践课教学评价的重视程度。运用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把职业技能简单理解为操作技能,而是要把它放到具体的情境中,让学生在做中学,在情境中努力。
2.建立完善的实践评价体系。预防医学专业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对学生的实践要求是,不仅要能进行技能操作,还要能对大局进行整体把握,因而需要建立一个全方位、科学合理的综合评价体系。该体系既要包括技能操作的评分,还需根据岗位特征及用人单位的需要,增加对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处置能力、与多部门分工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的评分。
3.评价主体多元化。在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中,考核主体由预防医学师资队伍、专业负责人、学院教学负责人、教学督导室等成员组成,同时还融入一线预防医学工作者作为评价主体,如疾控中心、社区基层卫生机构的外聘教师,除此以外,还包括学生小组间互评与学生自评。多方位的评价主体各有侧重,使实践教学评价结果更全面、更客观。
4.评价结果及时反馈。及时反馈教学评价结果能够让学生及时进行自我调整,提升教学效果。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课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一部分,占比为60%,评价除了分数以外,还以文字的形式给学生的技能操作提出建议,受到学生的好评。
在当今世界范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频发的情况下,加强应用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尤为重要。作为培养基层公共卫生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预防医学专业,实践课程教学是帮助学生提升专业技能的关键。通过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断完善实践教学手段,创新实践课教学内容,开发编制适配度高的实践教材,加快信息化实训室建设,并进一步重构教学评价体系,切实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他们今后的工作与学打下坚实的基础。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新时代下高等职业教育预防医学专业的发展将是一项浩大而长远的工程,我们要不断努力,持续进行教学改革,助力国家基层公共卫生人才培养走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