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机制研究

2023-11-06 19:07范伟丽
教育教学论坛 2023年33期
关键词:院校教材高职

范伟丽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应用法律系,河北 石家庄 050061)

一、“三教”改革与课程建设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教20条)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教育部、财政部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要求“组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探索教师分工协作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深化教材与教法改革,推动课堂革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更是进一步明确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

“三教”改革就是职业院校中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培养适应行业、企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是直接关系到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得以实现的重要问题。人才培养目标是借助课程完成的,人才培养质量直接由课程质量决定。保证课程质量必须抓好课程建设,并让课程建设可持续性发展提升。教师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主体因素,提高职业院校教师素质,特别是双师素质,对学生的职业培养大有益处;教材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载体与依托,要吸收行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创新教材形态,满足学生职业发展需求;教法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要推动“课堂革命”,将课程教学改革推向纵深,适应学生多样化特点[1]。

由教师主导,将教材、教法等教学改革成果落实到课程建设中来,实现“三教”改革与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三教”改革对课程建设的要求

(一)教师方面,提高个人能力,发挥团队优势

教师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主体因素,既要注重教师个人教学教改能力的培养,又要借助课程组成员之间的相互协作,取长补短,为课程建设的持续完善增添后续力量。

教师个人能力提高,首先可以从源头加以把握把控。高职院校选取教师时,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并重,能讲能说又能练能干,其次,对教师持续培训,紧跟时代要求组织专业知识培训和教学改革培训,督促教师参加到工作实践中,从实战中学习,从实践中锻炼。

教师课程团队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交流课程中发现的问题,集思广益,探讨解决方案。团队现有成员“一对一”“老带新”,将好的经验做法传递下去,并在新的环境背景下有更新形式的展现,达到青出于蓝的效果。团队成员中的专职教师与行业人士“一对一”“专行结组”,将教学模式与实践操作相对接,寻求最佳结合点,实现优势互补,让课程建设开启新的思路。

课程团队积极参加教学能力、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比赛,以赛促建。在比赛准备中,接受课程建设新标准、新要求的洗礼,让新的变化成为今后课程建设的基础;在比赛过程中,接受专家们的验收,查找课程建设中的不足与欠缺,为今后课程建设确定重点与难点;在比赛结束后,复盘总结,为今后课程建设持续完善指明方向。

(二)教材方面,总结课程建设成果,定期完善提升

教材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载体与依托。借助教材编写对课程建设中的成果经验进行阶段性总结,将课程教学中的教学理念在教材中充分体现,将课程教学中的具体操作方法在教材中予以固定,课程团队就可以在课程建设前期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提高,同时,利用教材编写进行系统性提炼总结,还会发现课程建设中的问题,为持续发展建设排除“绊脚石”。

编写完成的教材会在使用过程中与学生多重碰撞。课程建设最终影响的就是学生,听取学生使用中的意见建议尤为必要,将学生的要求想法回馈到课程建设中,挖掘痛点,寻求解决途径,修改提升,让课程建设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教材编写与反馈修改,形成定期完善的基本制度,及时总结,加以改进提升,让教材永远行走在时代的脉搏上,充满生机活力。

(三)教法方面,针对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

教法是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与手段。

高职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差且参差不齐,学习热情不足,不愿学习相对枯燥的知识,更喜欢操作动手。针对学生的基本特征,课程展示方式要富于变化,教学方法要具有吸引力,否则徒劳无功。

首先,使用学生喜爱的且易于接受的数字信息形式承载专业知识,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让他们愿意接触,提高其学习积极性。其次,无论线上线下教学,都要满足他们的动手偏好,将知识点趣味化转化成实践问题,由学生自主学习,相互协商,共同探索,寻求答案,拿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与学习兴趣。最后,将课程整合成慕课在平台上运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状况,有选择地学习相关知识或查漏补缺,拓展提高,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让课程建设的所有成果,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能为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贡献,并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反馈意见调整并完善,实现持续发展,与学生的培养相辅相成,良性运转,持续提高。

三、“三教”改革背景下,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要求院校里的所有教师全面参与,积极建设,尽职尽责,尽心尽力。这样,整体教学效果才能得以保障,人才培养才能上一个新台阶。这种全方位的参与过程具有长期化特点,需耗费大量精力、时间,于是在实践操作中就出现了如下问题。

(一)一线教师主观上不愿参与课程建设

教师每年要完成大量的教学任务和科研工作,还要参加大量的会议培训等,同时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职业院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在这样繁重的日常工作基础上,还要进行课程建设,教师容易产生排斥心理,但时代背景下,课程建设大势所趋,又不得不做,被迫的、没有主观意愿前提下进行的课程建设,也是敷衍的、应付的、没有含金量的,最多也只能是低水平运行,课程建设的地基都没打好,后续的持续发展更是无从谈起,学生的人才培养目标就难以实现,甚至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

(二)课程建设纷繁复杂,难以正确推进

在国家倡导的高职课程建设理念下,大多数教师还是非常愿意参与其中,为课程建设做出自己的贡献,但是他们更专注于自己的专业知识领域,对教学改革方面的政策精神仅仅知道皮毛,对政策的正确解读,对精神的深入领会有一定的差距,于是,有些教师费心费力地在有偏差的道路上走了很远,最终不得已推倒重来,积极性和工作热情也因此大打折扣。

课程建设与现代技术密切相关,有些教师对课程建设平台的相关规则不明白,对应用与课程建设的现代技术不清楚,这为他们平添了很多课程建设中额外的障碍,走了不少弯路,工作效率大幅下降甚至就此停止,更有甚者不再进行课程建设了。

(三)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停步不前

有些教师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建设,不怕辛苦,不畏艰辛,但是其主要目的是通过课程建设评优获奖,当目的基本达成,取得了相应的荣誉后,就放弃了课程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停步不前。较好的课程建设为学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学生因此收益,但原本的课程建设在运营一段时间后就会被发现不尽如人意的缺陷,而且时代发展速度这么快,不进则退,课程建设仍需与时俱进,逐步完善提高,让课程建设得以持续发展,持续满足学生不断提高的培养要求,适应社会不断改变的需求。

四、构建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系

(一)转变基本理念,变“管理”为“服务”

高职院校在构建课程建设服务体系,助力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时,一定要在“服务”二字上下功夫。

将学生培养成人成才是每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目标,把学生培养好,不仅为学生将来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为高职院校做大做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线教师身上则承担着把学生培养成才的重要责任,为一线教师提供服务,就是在为学生成长助力,为高职院校发展积蓄力量。如何更好地为一线教师服务,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应当成为高职院校的工作重点。

但是大多高职院校习惯于以命令的方式管理教师,与之相对应的就是教师们的不满与抵触情绪,消极怠工、应付了事是最常见的情形,工作效果就可想而知了。大禹治水尚且知道宜疏不宜堵的道理,为什么不能通过正确引导将教师的积极性、主观能动性疏通到正确的路径上来呢?服务教师,帮助教师排忧解难,为教师的工作提供应有的帮助和有针对性的扶植,教师的工作热情才可能被激发、被调动,所以,高职院校应转变原有观念,将管理教师的基本指导思想转变为服务教师,才能真正构建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服务体系,为教师服务,提高院校本身的影响力。

(二)设立课程建设服务专员制度

教师在一线工作,掌握到的政策信息相对有限,解读也不够到位,不知道应该怎么做,即使操作了,具体运作时可能也会出现偏差,出现投入大量人力、时间,做了大量工作,却没有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问题,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受挫。为教师的课程建设提供更好的服务,包括建设前期、中期、后期持续发展方向的服务,才能在课程建设上出成果,并使其可持续发展。

院校可成立课程建设服务的专门机构,内设经过专门培训的课程建设服务专员,并组织内部研讨,让每一名服务专员都对课程建设的政策方针充分理解,并能接触到课程建设发展方向的第一手资料;几门相近的课程配备一名课程服务专员,定期与课程团队召开研讨会,服务专员进行政策方针传达,与教师们就本门课程建设的发展方向共同解读、剖析。政策领会理解透彻,方可确立正确的建设目标。教师在建设过程中有不清楚、不明白的问题可以及时与服务专员沟通,有针对性地进行交流,大大提高效率;有需要帮助解决的困难,可以向服务专员求助,专员能解决的迅速解决,专员自身无能力解决的传送到相关部门,加以协调沟通。通过让课程服务专员为教师课程建设提供指引、排除妨碍等方式,令教师得以全身心投入课程的实际建设操作。

(三)设立成果经验分享制度

课程建设的探索中,各课程团队都会有自己的成功经验,比如线下课程新颖实用的教学方法,慕课上线中的小技巧、小窍门,教材编写中的新思路、新体例。这些成功经验都是经过多次试错,花费大量时间积累起来的,如果本院校的其他课程团队因为不知道这些经验教训重蹈覆辙,课程建设的水平进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可以考虑设立定期的成果经验分享制度,在本院校范围内分享好的经验,不需要长篇大论,而是要短小精悍,说清楚、讲明白即可,定期汇总,并向全院公布。其他团队进行课程建设时,就可以利用这些经验,避免在同一问题上浪费宝贵时间,从而少走弯路,这样,整个院校的课程建设会有全方位的提升。

(四)设立认可与奖励机制

课程建设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不间断地付出时间、精力。如果仅仅依靠教师自身自发的工作热情,维持长久是不可能的。工作热情被消耗,很快就会枯竭,必须让这种热情能够被多重激发,形成有源之水,浇灌课程建设不断成长。高职院校应科学制定相关规则,明确教师课程建设的工作付出能够得到相应的认可,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激励教师积极为课程建设献计献策,保证课程建设质量的持续提升[2]。同时借助认可与奖励机制,公布教师们参与课程建设的各种成果,如教学比赛情况、慕课线上数据、教材评选结果等,在校园里营造积极向上的课程建设氛围,让参与建设的教师们感受到工作被认可,得到应有的尊重,看到将来的发展方向,他们在课程建设领域才能更有干劲;让其他未参与的教师有紧迫感,促使其积极投身于课程建设中来。

(五)设立虚拟教研室制度

课程建设要融合课程思政的内容,而课程思政专业教师在思政领域更具专业性,研究更深入,可以通过设立虚拟教研室,将专业课程团队的教师与思政教师团结在一个虚拟教研室内。它没有一般教研室应有的固定性、实体化,而是跨学科、跨专业。教师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即思政元素融入课程而走在一起,同创共建。定期组织虚拟教研室活动,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专业课程教师共同探索,深挖思政元素,融合到课程框架中,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并且随时接收思政领域的新发展、新观点、新内容,对课程思政持续加以完善,让“虚拟教研室”为课程建设持续发展助力。

(六)设立升级版学分银行制度

学分银行,可以全面推送所有在线课程,全院校所有学生自主选课,既满足院校内所有学生的各种学习需求,又有利于实现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学生的成才就业提供更有效的支撑。依托学分银行,课程适用面拓宽,不仅仅停留在本专业学生内应用课程,课程团队也会因此尽心尽力,将课程建设做得有模有样。

学分银行为学生学习提供便利是最基本应用,还可以在学分银行的基础上做加法,进行升级操作,让其为课程建设做出贡献。升级版学分银行可以要求所有选课学生对所选课程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说出最满意的一点和最不满意的一点分别是什么。课程团队大量倾听不同专业学生的心声,分类解析,并据此进一步促进课程建设的完善、提高,满足将来各类学生在课程建设方面的需要,使在线课程在院校内更受欢迎,进而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同与影响,达到更好的课程建设效果。

猜你喜欢
院校教材高职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