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梅,吴远华
(贵州民族大学 音乐舞蹈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1](以下简称“新课标”),凸显出新时代艺术课程的重要性和质量观。“新课标”主要以音乐、美术为主线,同时融入了舞蹈、戏剧、影视等内容,并强调了创意实践。“新课标”的颁布引发了我国音乐课教师的普遍关注。本文在析理“新课标”核心要旨的基础上,分析当前中小学音乐课程践行“新课标”面临的问题,进而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对策。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的任务下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培养人的全面发展。“新课标”的任务,一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我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二是健全审美心理,培养完美人格。“新课标”始终强调审美,艺术教育是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的精神活动。审美心理的构建有助于激发人们情感的培养与表达,进而实现人格的健全,使人的精神世界得到升华,肩负着提高全民精神素质的重任。三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课标”各个环节中都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其中。我国是个多民族国家,因此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艺术都有各自民族的特色与寓意,尽管这些艺术门类不同,但各显神通。“新课标”将这些门类艺术综合一起,以音乐、美术为主线,体现艺术教育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背景下相互交流、交融,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牢固树立家国情怀。
“新课标”体现了两个“性”。首先是“综合性”,其次是“指导性”。所谓“综合性”是将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综合为一的“艺术”课程,提出将这五门学科围绕共同的核心素养进行综合教学,这也就意味着,艺术课程不再笼统单调,而是变得丰富多彩;而“指导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教—学—评”的一致性,以及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等系列问题,从而帮助教师克服在教授过程中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等弊病,更能实现艺术课程独特的育人价值,实现以美育人的目标。
艺术课程围绕核心素养去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新课标”的核心素养相较于2017年版多了“创意实践”[2]。为什么要强调“创意实践”呢?首先,艺术创意实践具有创作的超越性。“新课标”要求中小学音乐课堂要以音乐为主线,融汇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打破单一的艺术形态与内容,将音乐课堂以一种生动活泼的状态呈现,给音乐课堂带来前所未有的超越。其次,艺术创意实践具有教学的多样性。传统的音乐教学常用教授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等,而“新课标”在教学法上以创意实践为本,综合五门艺术体现出艺术的审美性、人文性、实践性与创造性,将音乐的多样性展现出来。如根据“音乐+美术”“音乐+舞蹈”“音乐+戏剧”等相结合,使艺术课程可采取不同的教学法,展现音乐教学法的多样性。最后,艺术创意实践具有思维的独特性。“艺术思维”是指在艺术实践中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统一的系统中,以构思艺术意象为目标的一种思维方式。其独特性体现为艺术创意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去构思艺术意象最后创造艺术形象的过程[3]。
学业质量是学生在完成相对应的阶段学习后的学业效果的表现,同时也反映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新课标”按照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个学科进行制定,其中音乐学业质量的描述中,音乐课程分成了四个学段,分别是: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5年级)、第三学段(6—7年级)、第四学段(8—9年级),在这四个学段,音乐课堂的实施都要完成与之相应的学业质量标准。如第一学段(1—2年级)的学生要通过聆听音乐跟随音频演唱音乐认识简单的节奏谱与音乐符号,对音乐作出反应,简单地表达音乐等达到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的基本要求;又如第四学段(8—9年级),就要求学生对音乐作品、音乐要素、音乐体裁、音乐形式等的感知与判断比较敏锐和标准,在演唱或演奏过程中表现技巧,运用合适的创作技法进行音乐创编与音乐表演,同时在科学技术发达的背景下能够将音乐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文化、历史等相结合,从而达到艺术课程核心素养要求。
目前,“新课标”实施已半年有余,为了更好地了解“新课标”的落实情况,笔者对北京市、江西省、广东省与甘肃省等多所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展开访谈,发现中小学音乐课程践行“新课标”还面临着如下突出问题[4]。
在2017年版本的音乐课程标准里,核心素养只有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这三个。也就是说在“新课标”里增添了创意实践。创意实践是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紧密联系现实生活,进行艺术创新和实际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意实践,有助于学生形成创新意识,提高艺术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增强团队精神。但目前而言,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尤其是农村中小学音乐教师忽略了对创意实践的培养,对艺术新课标核心素养培养观念不全面。
对学生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全面会导致在落实新课标过程中存在较大问题。笔者在采访过程中发现部分学校过于注重学校艺术比赛成绩,功利性强,导致学生不能全面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进而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同时教师不够重视学生音乐课堂的教学,甚至有学生向教师提出其他科目作业太多可不可以占用音乐课让他们完成作业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笔者顺势采访教师是如何应对的,得到的回答是要么快速完成本节课要讲的内容,剩下时间给学生写作业;要么教师爽快答应,让学生把音乐课上成了自习课。类似于这种占用、停上音乐课的现象依然普遍存在。
“新课标”课程内容由五个学科构成,以艺术实践为基础,以学习任务为抓手,有机整合学习内容,构建一体化的内容体系。在采访过程中笔者了解到,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并未有机整合五门学科的学习内容,而是单一地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教授。首先,在审美体验上,教师只是简单地将课程内容进行示范并让学生体验,没有引导学生用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视角去创新思维、自主实践,这在审美体验的感知上大大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其次,在学习任务上,出现了“教师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学生为完成任务而应付”的现象。尤其是面对8—9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例如,在教唱课上,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只会带着学生把要唱的曲目用音频播放几遍,然后让学生跟着钢琴唱几遍,有合唱的部分教师顶多安排小组分组演唱,并不会引导学生用其他学科的角度如戏曲的唱腔、舞蹈的肢体语言等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的趣味,而是用单一的课程内容与教学模式给学生教授,这样的音乐课无疑是枯燥无味的,甚至引起学生排斥心理。音乐新课标的践行就是引导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中用艺术综合的眼光去创新、去实践、去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课程内容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体,讲好中国故事,吸收、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文化成果,追求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相统一[5]。
采访过程中还发现了两个普遍现象:一是有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学设备陈旧,如教室里播放音乐的音响断断续续,电脑卡顿;还有些学校有专门配备的音乐教室,但不会安排学生上课,而是在上文化课的教室里进行音乐教学,在这种教学设备不足、音乐器材不全、教学场地受限制的情况下,学生的音乐感受力、音乐创造性、音乐表现力肯定得不到充分的发挥,或许这种情况的出现又说明音乐课的地位还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二是还有部分音乐教师表示,在艺术新课改的要求下他们很想好好给学生上音乐课,让学生学习更多的艺术基础知识和体验艺术实践活动。但在收集资料获取这一环节受到了很大的打击,原因有两点:第一,艺术课程的落实讲究综合性,大部分音乐教师只对本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比较擅长,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与能力就是其短板;第二,音乐教师在资源获取渠道这一块非常匮乏,很多音频、视频等相关资料都获取不到,学校也没有提供支持,教师们有心无力。
针对以上提及的现状与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
“新课标”以音乐、美术、舞蹈、戏剧、影视五门学科进行整合,始终围绕核心素养,构建高质量美育课程体系。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师首先要聚焦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艺术课程标准关于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度剖析,挖掘艺术课程核心素养里的思政元素。作为音乐教育的引导者,只有对课程目标清晰,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美育教育。其次,艺术教育不仅是单纯的美育,美育也不是孤立的存在[6]。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将核心素养贯穿到音乐教学的全过程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引导学生用艺术综合的思维将单一的音乐学科内容与美术、舞蹈、戏剧、影视等学科进行艺术创造,让学生自由发挥,把音乐与其他学科内容在头脑中进行想象、加工、提炼,最终创造出自己的音乐作品,然后再进行实践(艺术表现)。最后,中小学音乐教师不仅是美育的工作者,也是美育的实施者。因为教师在美育活动中,不仅是运用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科技美、形式美等美的形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组织者和实施者,而且自身也蕴含着丰富审美因素的活的形象,是学生直接的审美对象。同时教师作为美育工作的实施者,更要厘清自己在音乐教学中“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到什么程度”这一系列问题。为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贯彻落实艺术新课标,就要树立以美育人,聚焦核心素养的理念。
教师作为落实课标的“火车头”,队伍是否强大,师资力量是否雄厚,都会影响音乐新课标的落实。在上述采访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中小学教师队伍比较薄弱,大部分中小学音乐教师普遍只对音乐领域有所了解,而关于其他艺术学科的相关知识少之又少,甚至有部分中小学专职音乐教师的数量非常少。为此,学校要提高音乐教师的福利待遇,为音乐教育者营造充满活力的工作环境;要引进音乐、舞蹈、美术、戏剧、影视等艺术学科的人才,明确姊妹艺术之间交叉与融合的育人价值,为贯彻落实艺术新课标做出贡献;定期对艺术教师进行培训,培训内容要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以此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为教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与教学道具,不要让教师因为资源与教学道具的匮乏而力不从心;积极响应国家“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等政策,做到公平公正,避免音乐教育人才流失。
“新课标”学业质量反映了核心素养要求,它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是学生在每个阶段学习之后学业成就的表现。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也具有可测性、可评性,没有水平等级之分,只要在对应阶段完成学习就可以。中小学音乐教师要明确学业质量准则的维度,在不同的年级阶段认真履行义务,进而做到在教学过程中把握教学深度和广度,为课程教学、教材编写、考试评价提供依据。学业质量标准可以帮助教材编写者、教师、教研人员强化学业质量标准,坚持育人为本,强化素养立意的价值。明确了学业质量标准就要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教学评价贯穿音乐学习的全过程和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家长、学生等要坚持多主体评价,以便起到以评促学的作用。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业水平考试,激励他们尽快达到评分标准。
“新课标”以任务为导向,注重实践,以学业质量为标准的艺术课程实施路径,给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在对北京、江西、广东、甘肃等部分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做了调查后,发现许多问题普遍存在。为此,我们建议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在培根铸魂方面的作用;坚持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