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繁华易匠心的“非遗”传承人

2023-11-06 14:11:25徐燕
职工法律天地·上半月 2023年9期
关键词:牛黄丸安宫同仁堂

徐燕

被中医奉为救命“神药”的安宫牛黄丸,从原料到成品,需要经过大大小小十多道工序,重量更是必须达到标准的3克。其生产制作工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仁堂首席技师张冬梅便是这一“非遗”项目的唯一传承人。

从17岁进入同仁堂制药厂,到手工搓丸一次成型率达100%,张冬梅40多年如一日,身体力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医药古训。她说:“药丸三克,责任千斤。安宫牛黄丸是咱们老百姓的‘救命药’,在生产制作上不能有丝毫差池。”

接母亲班,打磨每一道工序

张冬梅的母亲是同仁堂的职工。1965年出生的张冬梅从小就是闻着母亲身上的药香味长大的。17岁那年,她接替母亲的班,到北京同仁堂工作。

和所有进入同仁堂的人一样,张冬梅也从学徒开始做起,她被分配到制剂车间“打条”。“打条”跟搓面很像,张冬梅一看,庆幸自己捡了份容易的活。然而师傅像会读心术似的,说:“你是不是觉得‘打条’没什么可学的?传统中药的加工确实跟做饭差不多,这叫‘药食同源’,但里面的学问和讲究可大着呢!就拿‘打条’来说,要求整根药条粗细均匀、长短合适,这才算达标。”

上岗后,张冬梅把已经称好重量的药坨用手攥细,再放在操作台上反复推搓,可打出来的条总不达标。为了争分夺秒地练习,她吃完午饭就跑回车间。结果三个月过去了,她还是没能做出合格的产品。后来,她干脆天天下班后在家搓面,那阵子家里煮面条,可把一家人都吃腻了。就这一个看似简单的工序,张冬梅整整练了一年多。

闯过“打条”关后,张冬梅开始学习药丸制作过程中最关键的搓丸技术。她要搓的是清代温病大家吴瑭创制的,位列中药“温病三宝”之首的安宫牛黄丸。这是同仁堂的拳头产品,主治高热昏迷、中风、脑出血等急重症。师傅三令五申,搓出来的丸要求圆、光、亮,且滋润细腻,色泽一致,重量更是要分毫不差,必须3克。

有了“打条”的前车之鉴,张冬梅在搓丸上不敢掉以轻心。师傅搓丸的时候,她总是一边在旁边称重差,一边揣摩技术要领。一段时间后,张冬梅终于有机会上手了。由于搓丸对力道的要求极高,所以她每天都要重复同一个动作:胳膊端着,腰部挺直。这一天天干下来,张冬梅得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每天进车间前的第一件事就是吃药。

好在付出也得到了回报,张冬梅最终练就了不错的搓丸手艺。她把搓好的丸放在旁边过秤,合格率接近90%。由于工作出色,她又被分配到包装车间。裹金、包玻璃纸、扣皮、蘸蜡、打戳、外包……8年下来,张冬梅基本全面了解各车间的工序,感慨道:“别看有的工序简单,但这里头每一道工序都有门道。”

在所有工序中,最令张冬梅头疼的是给麝香“拿毛”,也就是将麝香里面一些细微的绒毛拿出来。这既烦琐又枯燥,一个工序下来就得几个小时。第一次给麝香“拿毛”时,张冬梅挑拣了七遍,但还是没通过师傅的检验,师傅摇头道:“不行,你这还早着呢!”张冬梅嫌这活太麻烦,直接说:“我不干了。”

与张冬梅撂担子不同的是,师傅在完成自己的任务后,拿起张冬梅的麝香。他坐在小马扎上,戴着眼镜特别耐心地弄。这一瞬间,张冬梅被师傅感动了,她走过去赔礼道歉:“我错了,师傅您去歇会,我接着干。”师傅抬头问:“你能干下去吗?”张冬梅坚定地回答:“我干得下去。”

口传心授,做药就是做人

张冬梅是这么回答的,也是这么做的。她再也没有离开过生产车间,一直脚踏实地地干着,也渐渐明白了当年师傅的良苦用心:吃安宫牛黄丸的是脑出血、中风患者,发病的时候需要将安宫牛黄丸化开服用。作为主药之一的麝香,如果毛拿不干净,万一患者化成药汁服用时卡嗓子呛咳了,就会造成不适。

想明白后,張冬梅对同仁堂创始人乐显扬的次子岳凤鸣写在《同仁堂药目》的医药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有了更深的领悟。她坚定地说:“‘拿毛’本身没有什么质量要求,但拿多少,拿到什么程度,制药人心里得有杆秤,那杆秤就是医德。”

2005年,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亦庄分厂成立,张冬梅成为安宫牛黄丸的手工生产线(以下简称安牛班)的班长,感到身上多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为了把这味百姓的“救命药”做成放心药,张冬梅严把质量关。她规范工人的每一个动作,提出“产品质量是生产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在班组里推出了班级抽查、组内巡查和个人自查的“三级检查”办法,只要发现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行使质检员的职责,确保安宫牛黄丸的每一个生产环节的质量都处在严格的管控中。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这是张冬梅对组员常说的一句话。她言传身教,连进入安宫牛黄丸生产车间前的一个洗手,都分解成18个动作:湿手、洗指缝、检查手指甲、清洗手腕……每一步都不能省,大家最后还要擦一遍酒精消毒。组员梁博伟笑着说:“张班长的工作作风比科研导师还严谨。”

不过,也有组员不解地问她:“一个小小的洗手动作,何至于这么大费周折呢?”张冬梅回答:“生产制作安宫牛黄丸的一个首要标准就是‘净料投料’,所有的药材和生产环节都达到洁净标准,才能彻底保证制成药品的质量和疗效。就算是看上去干净的珍珠,为了彻底洁净,也必须要经过‘豆腐制’,即用豆腐进行蒸煮,以便利用蛋白质的化学反应对污垢进行清理。”

在“班长”这个岗位上,张冬梅一千就是10年,培养了多名“全能操作手”。其间,班组组员有进有出,但无论谁来,都会在张冬梅的熏陶下,苦练基本功,坚守古训去制好每一颗小药丸。

一丝不苟出佳绩。尽管是纯手工方法生产,但张冬梅带领的安牛班生产制作的安宫牛黄丸每年平均达百万颗,而她手工搓丸一次成型率达100%。

坚守一线,精益求精谱匠心

每块金字招牌的背后,都站着一群用心做事的人,张冬梅便是这样的人。年复一年,她孜孜不倦地制作安宫牛黄丸,把同仁堂的传统完美地传承下去。在张冬梅看来,传承并非刻板地一成不变。她说:“从老祖宗传承下来的安宫牛黄丸制作工艺,注定不会有大的改变,这就需要一种精益求精的传承精神。”

比如,在流水线上,有一块流传了上百年的木制模具。药工们把事先准备好的中药条放在模具里,再压上一块小木板,双手按住木板轻轻一推,20多颗黑色小药丸就从模具里滚落出来。推的力度直接影响药丸的重量,虽然都是推这个动作,但每个人的手劲不同,推到什么程度合适,必须千锤百炼。养成手感后,方能确保搓好的药丸都是标准的3克。

2015年4月,已到退休年龄的张冬梅被返聘为同仁堂集团安宫牛黄丸制作技艺专家。11月17日,同仁堂正式成立张冬梅安宫牛黄丸传统制作技艺首席技师工作室暨张冬梅劳模创新工作室。从此,张冬梅又多了一个身份——“师傅”。

2016年5月10日,张冬梅参加水均益主持的<我有传家宝》的录制,上演了一场手工制作安宫牛黄丸的“真人秀”。她把手工搓出来的药丸一一过秤,各个都是3克,在场的嘉宾和观众无不啧啧称赞。张冬梅坦言,国际规定药丸的重量误差控制在±0.21克,而她对自己、对同仁堂的标准远远严于这个数值。

在精益求精的过程中,张冬梅手把手地将几十年积累的生产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徒弟们。“重来!重来!全部重来!”这是张冬梅徒弟们听得最多的话。也正是张冬梅的严格要求,他们先后考取了中药固体制剂中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的职业资格证书。

2022年,是张冬梅工作的第四十年。40年,张冬梅不为繁华易匠心,共有30多万颗安宫牛黄丸出自她之手。身边的朋友打趣她:“你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太单调了点?”张冬梅不假思索地回答:“不不不,每当听到有病人因为服用了安宫牛黄丸而被救过来时,我心里就觉得特别自豪。我想,没准他吃的这丸药就是我做的呢。”

在机械化、自动化水平越来越高的今天,有着200多年历史的安宫牛黄丸,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手工制作技艺。今年7月,在北京大栅栏的同仁堂老藥铺,张冬梅遇到了买药的各地顾客。一位年迈的顾客在得知张冬梅是安宫牛黄丸的技艺传承人后,抱拳说:“佩服佩服,传统的中药方子就得靠你们传承下去啊!”张冬梅眼含热泪,这是对中华医药的肯定,也是对她坚守匠心的肯定!

药丸三克,信手拈来分毫不差;责任千斤,层层把关严密监控。安牛班首任班长张冬梅以“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以“干一行专一行”的精益求精,追逐着“让所有的病患都能吃到良心药、放心药”的梦想,延续着对中华药师传承千年的匠心。

猜你喜欢
牛黄丸安宫同仁堂
安宫牛黄丸和它的“三宝”兄弟
安宫牛黄丸更应合理用
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 00:55:24
同仁堂知嘛健康空间
现代装饰(2020年10期)2020-10-28 07:29:44
南北“同仁堂”谁是老字号
法庭内外(2019年7期)2019-09-03 06:41:10
安宫牛黄丸能救命
可以救命的药——神奇的安宫牛黄丸到底好在哪里?
人大建设(2018年8期)2018-11-13 01:19:24
同仁堂的里子和面子
同仁堂 跨越十四年的拿牌路
妇女产后止血安宫颗粒的药学应用初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