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及历史作用研究

2023-11-06 10:07刘梦雅
西部学刊 2023年18期
关键词:民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

刘梦雅

(新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乌鲁木齐 830046)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不仅植根于中国几千年来形成的民本思想,更充分吸收了西方民主思想,其形成和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色,中国历史的曲折发展体现着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在中国实践发展的独特路径。从鸦片战争至五四新文化运动的80年,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日益演进的80年,是中国人民对封建专制认识由表及里的80年,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逐步发展的80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人民对民主的追求日益强烈,挣脱枷锁的行为不断涌现。在21世纪回溯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发展历程,可以鉴古知今,对于当代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来源

(一)继承中国古代民本思想

殷周时期,民本思想萌芽出现,周公倡导的“敬天保民”思想就是民本思想萌芽的重要标志。“敬天保民”思想源于周公在协助武王姬发伐纣灭商的过程中意识到了人民的巨大力量。他认为应当像保育子女那样保育百姓,以使百姓康乐安宁,主张为政“当于民监”[1]143“明德慎罚”[1]120。春秋时期,身为儒学创始人的“至圣”孔子创建了以“仁”为思想内核的政治理论。他主张广施爱心、亲近仁人志士、以道德原则治理国家,提出了“养民也惠”[2]36,“惠则足以使人”[2]160的仁治观。战国时期,同为儒学大家的“亚圣”孟子,详细阐述了“君权民授”的主张,认为天子的权力是由人民群众授予的,人民大众的拥护和反对十分重要,得到民心的才能做天子,在君民关系中“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3]。孟子认为人民的地位作用高于君子,他的“民贵君轻”“君权民授”论颠覆了先秦以来“君权神授”的传统观念。儒学大家荀子倡导“君舟民水”论以及“平政爱民”的民本思想,“‘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故君人者欲安则莫若平政爱民矣。”[4]荀子对人民群众力量的重视程度处于当时最高峰,他认为君王像船,百姓像水,水能载运船,也能翻覆船,人民可以拥护君王,也可以推翻君王,君王需重视人民的作用。此时,以“重民”“爱民”“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民本主义正式形成。清末时期龚自珍是我国一位继承前人事业、为后人开辟道路的思想家。他主张反对封建专制,批判皇帝视“大臣如奴役,仇杀天下之士”[5],主张进行社会经济改革,顺应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这都是他民本思想的集中体现。在“民惟邦本,本固邦宁”[6]思想的教育影响下,林则徐认为“以民为本”应当保证决策符合民众的利益,顺应民心。此外,在传统“民为邦本”理念中,民仅仅局限于士民、绅民等地主阶级以及汉族,而林则徐则将“民”的范围进行扩大,认为“民”是包括社会各阶级、各民族的,平民、灾民等底层人民应当是民,满族、回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也应当是民,纵然是误食鸦片之人也应当被认定为民。林则徐动员人民抵抗侵略,重视在内政外交上“民心可用,民力可恃”。林庆元认为,“民本思想是林则徐政治思想的核心和特色。”[7]启蒙思想家魏源立足于清末当时的社会环境,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民本思想,主张利用民力抗击侵略,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他注重发展民间商业,认为“海运之事,其所利者有三:国计也、民生也、海商也”[8]136,其思想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

(二)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鸦片战争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19世纪40至60年代,部分世界史的著作在介绍西方风土民情时,虽没有系统描述西方民主制度和民主思想,但也对此进行了简略介绍。19世纪70、80年代,在传教会开办报刊、江南制造局翻译西方书籍、出使人员写著日记杂录等的影响下,西方民主思想的介绍逐渐丰富系统起来。此时期最有代表性一篇文章是《万国公报》,这篇文章第一次较为准确系统地介绍了西方的民主选举制、三权分立制、平等思想和自由思想。此时期对思想界影响很大的一部书是江南制造局1885年翻译出版的《佐治当言》,此书的宗旨是宣传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认为国家政治的出发点是满足人民心愿,人民有自主之权,人民是国之根本。梁启超认为它是“言政治最佳之书”[9]。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文书籍中陆续提及卢梭、孟德斯鸠的大名、思想及其著作,但是戊戌变法之后才逐步系统地翻译这些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卢梭《民约论》最早中译本《民约通义》是日本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家中江笃介用汉文译出,由上海同文书局1898年出版。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最早中译本《万法精理》为张相文所译,由上海文明书局1903年出版。中国思想界面貌在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系统地传入我国之后为之一新,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由此找到反对封建专制的重要依据。革命派高呼“今者卢梭之民约论潮汹汹然,蓬蓬然,其东来矣艺吾党爱国之士,列炬以烛之,张乐以导之,呼万岁以欢迎之”[10]。改良派也慷慨激昂:“欧洲近世医国之国手,不下数十家,吾视其方最适于今日之中国者,其惟卢梭先生之民约论乎。”[11]他们拿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作为武器,向封建专制主义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在中国古代民本思想与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这两个思想来源中,后者显然对于近代中国更重要些。刘光汉、章太炎、孙中山等人都是在知道了西方民主思想以后,再利用古代传统民本思想阐发民主精神。刘光汉《中国民约精义》便是仔细研读卢梭《民约论》之后所著,表面上是“中国民约”,实际是用卢梭社会契约论(1)社会契约论理论滋生于《社会契约论》(又译《民约论》,或称《政治权利原理》)是法国思想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出版的政治著作。其分为四卷:第一卷论述了社会结构和社会契约,第二卷阐述主权及其权利,第三卷阐述政府及其运作形式,第四卷讨论几种社会组织。《社会契约论》中主权在民的思想,是现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革命运动和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来解释墨子、黄宗羲等人的思想。从思想内容上看,传统反专制思想重视否定专制,却极少提到人民权利与建设民主国家。西方近代民主思想,既有破除专制,也有建设民主。章太炎的“四权分立”和孙中山的“五权宪法”也都以西方三权分立制为蓝本。民国之后,仁君思想远比民主君仆思想深入人心,这与此前以西附中、以今附古的宣传有关。

二、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阶段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打开清朝闭关自守的大门,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在战争中的惨败使少数先进的中国人意识到东西方军事科技之间的巨大差距,第一次睁眼看世界,“若把地球来参详,中国并不在中央”[12],少数具有开明意识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天朝上国的美梦已无法再做下去,在这种危急情形下,中国被迫开始了近代化的进程。早在鸦片战争前,民族英雄林则徐就率先觉醒,他主张“民惟邦本”“知民情向背而顺导”“为民请命”,他关心人民生活,体察民心,爱惜民力,主张在灾区减缓征收钱粮。这种体察民心、爱惜民力的思想,后来在广东虎门销烟和反抗侵略斗争中发展为“民心可用”的思想。林则徐号召“群相集议,购置武器,聚合丁壮,以便自卫”[13],认为面对外敌时要组织人民群众团结踊跃齐心协力一同抗击,强调发挥人民群众在对外战争中的积极作用。作为开启向西方学习新潮流第一人的魏源,既有传统的民本思想,又有先进的民主思想,主张要顺势而为地进行政治改革,认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8]41,“治不必同,期于利民”[8]42,这体现了魏源的传统民本思想。魏源鉴于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惨败的情形,提出了广开言路的民本思想,他把国家比作身体,君主是头脑,庶民是鼻息。他认为,人没有呼吸便要死亡,国家不听取人民群众心声便要消亡。林则徐、魏源作为地主阶级改革派的代表人物,其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都是传统的重民思想,因其诞生在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的背景下,这种重民思想又与爱国、救亡图存相联系,具有积极进步意义。

(二)产生阶段

民主思想在近代农民中也有所体现,太平天国运动所蕴含的朴素的平等思想、推翻清帝统治的思想和取消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想法,均含有近代民主思想的因素。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今南京)后颁布了具有施政纲领意义的《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打破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无处不均匀,无处不保暖”,其从根本上否定了旧封建的经济秩序,同时,为处在萌芽阶段的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除去阻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与先进性。1859年,洪仁玕的《资政新篇》是近代以来先进中国人在救亡图存道路上提出的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方案,他主张效仿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君主要扩大信息来源,广泛听取群众意见,这些措施便是太平天国运动民主性的重要体现。但从总体来看,太平天国运动仍是农民阶级的一场运动,其民主思想主要还是对地主阶级的批判,虽然在运动后期,也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带有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未能实施,也不具有普遍性。19世纪60、70年代,从洋务运动中分化出了一批拥有重民思想的思想家,这些人是早期的维新思想家。在此之中,王韬最先提出重民思想。王韬指出,“治民之大者”即富强的根本就是军事中的“兵民不分”、政治上的“民共治”、经济上的“与民共其利”的重民思想。此后的郑观应,强调注重商民的利益,“体察民情,博采众长”,学习西方议院制度之“良法”,其思想均体现于其19世纪70年代末所著《易言》。相较于传统民本思想,早期维新派的发展就在于出现了代表民族资本家的重民思想,其重民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在政治上学习西方民主,强调人民“议参于下”,形成了要成立议院的初步民权思想。但是,其不可避免地受制于时代,早期维新派对于西方的学习并没有深入,仅仅停留在初步感性认识阶段。所以,此时的重民思想还没有达到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高度。

(三)发展阶段

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一批有一定经济实力同时又不满于现实政治的商办企业和著名的民族资本家涌现。然而,因中国社会性质的特殊性,其无法独立发展,故其又具有软弱性。此时出现的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就代表了以民族资本家为主体的民族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在他们的思想中成为重要部分、占据主要位置。作为变法先驱的康有为发挥了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其将社会的发展放于历史进化论之下,立足于中国面对的现实问题,强调了君仆民主、主权在民的民权观。作为他学生的梁启超,民主思想组成了其社会政治思想的基本架构,其用西方的议会制度以及民权学说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强烈抨击,建议解决中国的问题就要“伸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较之于康有为与梁启超的民主思想,谭嗣同思想中蕴含更多的民主思想的精华,其思想更显激进,更为接近近代民主思想之关键,其强调“废君统,倡民主,变不平等为平等”[14]。谭嗣同认为,人民是国家社稷的主体,人民应当被赋予民主权利,封建君主专制的独裁统治应当被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所取代。启蒙思想家严复的思想在历史中的作用同样不可磨灭,其翻译《天演论》《法意》等书籍向中国社会大众传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和“君主立宪”的主张,严复的思想成为资产阶级反抗封建主义的重要理论武器。此外,资产阶级改良派在传播西方政治思想和人权理论的过程中超越了传统民本思想,将自由、平等以及民主三者相融合,形成了崭新的民主思想。然而,资产阶级改良派仍是具有软弱性的民族资产阶级,其具有两面性,虽然不满于现实政治,但也不敢全然反抗封建专制,对于政治的不满仅能体现在传播的激进。资产阶级改良派强烈地宣扬君轻民贵、君仆民主思想,但是也仅能停留在文字层面,始终无法得以实现。

(四)成熟阶段

20世纪初期,伴随着公派留学生、废除科举制、兴办新式学堂的发展,一个不同于旧式文人的新式知识分子团体在中国显现。这些新式知识分子兴办革命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其所创办的书刊充分激起人民大众的民主观念与民主意识,这些书刊在社会中形成的民主风尚也为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作为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驱的孙中山,其代表着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在吸收中国内外民主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以民权主义为核心的民主主义思想体系,其在著作《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指出:“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大总统由国民公举。议会以国民公举之议员构成之。制定中华民国宪法,人人共守。敢有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15]孙中山对民权进行了具体化,即创制、复决、选举、罢免之权,为建立一个博爱、自由、平等、独立的议会制民主共和国制定了蓝本。孙中山针对在中国社会环境下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其强调“推翻帝制,创建民国”,这是将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相结合的方法。这个方案,多措并举,将消灭清廷、铲除民族压迫、根除君主专制制度以及政治革命相融合,体现了近代民主主义思想发展步入全新的高度。孙中山为保障全体国民的权益,在吸收西方三权分立制度的基础上,修正三权分立制度的弊端,针对中国实际找出适合中国的政治方案。孙中山认为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立法之权、司法之权、行政之权、监察之权、考试之权,即五权,是极其重要的构成部分,是民主共和国的重中之重。但从根本上来说,无论是三权分立还是五权分立,其没有本质上的差距,都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下的方案,不会改变资产阶级专政的实际。孙中山所提出的民权主义充分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在政治领域上的要求,也代表了百姓希望得到民主、获得自由的愿景。然而,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仅将斗争的矛头对准清政府,而忽视了专制制度得以寄生的社会土壤,使得革命目的和民权问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和解决,其建立一个理想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愿景未能在中华大地上实现。

(五)转变阶段

辛亥革命后,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被消灭,工业化开始,原本被压制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步入快车道,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得以迅速提升。伴随着工矿企业和其他社会事业的发展,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力量也在不断增强。由此,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激进民主主义者为代表的一场波澜壮阔、思想崭新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新文化运动始于1915年9月陈独秀创办的《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五四运动之前强调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旧文化的斗争。作为新文化运动关键的《新青年》,强调“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其反对专制、独裁、孔教以及任何为独裁专制服务的旧封建伦理道德,倡导建立真正的人民享有的民主共和国。五四运动后,无产阶级思想注入新文化运动中,并占据主要地位。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传播,使得国内一些先进知识分子逐渐接受以“人民主权”为本质的无产阶级的民主思想,并将无产阶级民主思想进行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对民主思想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现实基础上,提出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充分发展了民主思想,形成新民主主义民主思想。与此同时,资产阶级革命派将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三、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历史作用

(一)思想方面:解放国民思想,实现观念转换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沉重地打击了封建主义,极大地解放了人民思想、转换了国民观念。虽然维新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但是其留存的民主思想冲击了名教纲常和封建主义,并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梁启超认为,尽管戊戌变法失败“然八股既废,学堂、学会、报馆、云翁波沸,数千万人腾奋踊跃,竞共讲求,即使复废,而开数千万人士之智,成效既睹,不能得抑,中国一线之不亡,或赖于此”[16]。维新思潮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辛亥革命树立起帝制是荒诞的、民主共和是该当的新观念。在中国近代历史上,两次帝制复辟短暂根源在于帝制复辟违逆历史潮流和人民大众。三十几万兵力的袁世凯北洋军之所以在2万多人的护国军面前节节败退,是因为革命党人武装反抗袁世凯的斗争取得了人民大众的鼎力支持。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理念深入人心,广大群众的民主意识空前繁荣。1917年张勋复辟闹剧便是在人民群众怒火中,在各大报社休刊抗议与社会各阶层口诛笔伐中,滑稽退场,这标志着复辟帝制已在中国毫无生存土壤。开国元勋林伯渠在纪念孙中山诞辰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自辛亥革命以后,“就是民主主义成了正统。过去专制主义是正统,神圣不可侵犯,侵犯了就要杀头。现在民主主义成了正统,同样取得了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侵犯了这个神圣固然未必就要杀头,但为人民所抛弃是没有疑问的。”[17]这种誓死捍卫民主共和的可贵饱满政治热情,就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解放国民思想和促进民众观念转换重要标志。

(二)政治方面:推翻封建王朝,结束君主专制

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推动下,中国人民推翻了满清王朝,终结了君主专制,极大地更新了政治体制。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认为中国问题的关键在于制度,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在戊戌变法期间对清朝君主专制主义进行重大变革。面对皇权专制独断,放宽对百姓和大臣上书的限制;博采众长,学习世界良法,立法与行政分离;改革官制,撤销闲散衙门,裁撤冗官,进而达到条理贯通、权责明确、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目的。虽然,慈禧太后残暴镇压百日维新并将除京师大学堂外的新政措施全面废止,但在戊戌变法中维新派实践了其变更君主政体的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为推翻封建王朝、结束君主专制初步奠定了思想基础。历史潮流仍将滚滚向前,社会改革不会停歇,新的历史时期即将到来。梁启超曾言:“自今以往,中国革新之机,如转巨石于危崖,遏之不可遏,必达其目的地而后已,此事理所必至也。”[18]这个观点也由此后的历史进行了印证。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举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旗帜并确立了振兴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伟大目标。经过多年艰辛努力,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以暴力手段推翻满清政府,并于次年成立南京临时政府,结束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专制统治。用人民主权代替天命王道,根除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构建起全新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实行宪政,规定主权在民,推动政治民主化,实现了政治体制的巨大变革。中国历史实现了跨越,中国跃进到世界资本主义的体系中。遗憾的是,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被袁世凯窃取,革命遭到严重挫折,但作为一场民主革命运动,辛亥革命具有极强的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国内民主氛围仍然浓厚。言论出版自由,办报成为潮流;结社自由,政党社团蓬勃兴起,这些报刊团体合法存在、和平竞争,表明了不同阶层的政治意识及参与意识的空前提高。临时参议院的存在和第一届国会的成立以及宪法性文件对三权分立政治体制的确定,表明三权分立的议会民主制的国家政治体制基本上保持固定下来,议会民主制的国家政治体制在阶级构成方面比以往所有朝代的封建政治体制都具有前所未有的优越性,这种进步,既是辛亥革命的巨大成果,也是历史的大趋势。

(三)经济方面:解放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中国近代民主思想解放了满清专制统治下的生产力,为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扫清了思想障碍与制度制约。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传统国策是重农抑商、发展小农经济,并由此形成了封建时期中华民族的传统社会心理,这极大地阻碍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改良派的“百日维新”虽被清府扼杀,但其鼓励工商业发展,提倡私人兴办企业的思想经其开展的一系列宣传工作已深入人心,此情形下清政府只能实行“新政”以维护其统治地位。在实行新政的过程中,清政府大力发展实业,鼓励工商业发展,对商业的重视为历代最高,投资工商业的数额与贡献符合一定标准直接授予勋爵与官职,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与政治地位得到了空前提高。在鼓励实业、重视工商的同时,银行业也蓬勃发展起来,其很大程度缓解了我国清末资金困难问题,为实业的开办解决了融资难题。在丰厚的经济利益、美好的名望声誉和较为便利的投资环境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人投资近代企业并由此出现了一批大资产家。这些资本家,包括由官僚、地主、买办、商人、小业主转化而来的国内资本家,还有许多华侨资本家也在国内矿冶、工商、金融等行业投资。随着工商业的开办,资产阶级队伍壮大,以商人为主要代表的资产阶级要求成立商会,1903年商部成立,1904年《商会简明章程》公布,商会产生。在此之后,各地商会纷纷设立。到1906年,全国共设立总商会23个,商会163个。辛亥革命后,向好态势持续发展,南京临时政府初创即设立实业部,废除旧有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封建经济制度,明令保护工商业从业者的合法权益与私有财产,规范工商、银行业发展流程,鼓励兴办实业。在政府鼓励实业发展的政策导向下,私人投资实业的热情空前提高,大批革命党人、政府大员也纷纷投资近代企业,一些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还身体力行,积极宣传并主动参与发展实业,各种民间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立。在民主潮流高涨的氛围中,人们破除重农轻商的传统观念,把投资近代企业视为振兴中国的重要途径,不再把从事工商业看成逐末舍本的贱业,社会上出现开办实业的高潮,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宝贵时期。

猜你喜欢
民主思想资产阶级民主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习近平党内民主思想的破与立
论托克维尔的民主思想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1920—1927年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认知及影响
好民主 坏民主
柏拉图的民主思想及对现当代民主的反思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毛泽东对资产阶级军事思想的批判汲取
杰斐逊的军事民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