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巴根 张陆杰
(北方民族大学法学院,宁夏 银川 750021)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国无信不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商务诚信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商务诚信体系的建设不容乐观。近年来,商务失信已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阻碍了我国商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着眼于商业发展,立足市场的商务诚信体系,是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保障。
首先,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是取信于民的需要[1]。诚信普遍被认为是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规范整个社会运行秩序的一项行为规范,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商务诚信作为整个社会诚信体系的一部分,关乎社会的稳定以及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在市场这个自由交易的场所,良好的商务诚信体系能够保障日常商业活动的有序进行,也能增加人们在自由交易过程中的幸福感与满足感。从维护消费者权益的角度来讲,我国需要加强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其次,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现代经济增长,是与大规模生产与大范围流通相伴的,要求更高层次的分工合作,因而要求更高水平的信用[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外贸易,商务诚信与国家形象息息相关,在跨国贸易中,企业是国家的名片,企业信誉缺失导致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对中国商品心存顾虑,予以抵制。这将严重损害国家的对外形象,影响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形成贸易逆差,从而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因此,建立一个良好的商务诚信体系能够保障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促使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更加完善,保障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市场良性健康发展[3]。
最后,建设商务诚信体系是社会整体诚信建设的需要。和谐社会需要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依靠道德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4]。如今市场交易中存在着大量的失信行为,某些企业的不诚信行为往往会起到不良示范作用,破坏整个市场的秩序[5]。商务诚信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这种影响也将辐射到社会的其他层面。商业领域诚信的过度缺失会影响到整个社会诚信体系,使公平、公正不复存在,破坏社会秩序,拉大贫富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因此社会整体诚信的建设离不开商务诚信体系建设。
宁夏作为我国乃至世界枸杞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对枸杞的开发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被誉为“中国枸杞之乡”。截至2022年底,宁夏枸杞种植面积为43.5万亩,鲜果产量30万t,精深加工产品达10大类100余种[6],具有产量大、品质高的特点。枸杞产业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中确定的实现四个千亿经济增长目标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5年11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产业促进条例》,并于2019年3月、2022年6月分别进行了修正和修订,充分表明了枸杞产业在宁夏商务领域的重要地位。然而,以法学视域观之,宁夏枸杞产业当前存在着一些商务诚信体系建设问题,不仅使得枸杞商家出现信任危机,自身发展受限,还使得消费者为防范交易风险被迫增加交易成本,造成经济活动萎缩,严重影响了宁夏整个枸杞产业与市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1.1 产品存在质量瑕疵
第一,宁夏枸杞含糖量高,在生长期间容易发生病虫害,经常出现害虫同期重叠现象,病虫害防治工作较为困难与复杂[7]。尤其在采果期,采果与喷药交替进行,间隔期短,用药次数多,而且用药量大,农药残留超标问题突出。第二,宁夏枸杞种植过程中,部分种植户为了提高产量和生产速度,有时会出现过度使用化肥的情况,导致大气、水体受到污染,进而造成枸杞品质下降。第三,枸杞采摘后,因为晾晒不及时,枸杞发生霉变;因生产过程中环境条件较差,枸杞被微生物污染;硫磺熏蒸导致枸杞SO2残留量超标等。近年来,许多枸杞产品因农药残留超标、微生物污染、SO2残留量超标等质量问题没能通过质量检验,有些出口枸杞没能通过海关检验,被整批退回。质量问题影响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商业信誉和出口量,破坏了宁夏枸杞在全国乃至世界的品牌声誉。
2.1.2 存在不正当竞争现象
当前宁夏枸杞产业的种植模式主要是以家庭农场、种植大户、个体农户为主的较为分散的种植模式,市场准入门槛较低。这类小散经营主体在污染防治、病虫害治理、化学残留等种植问题上技术水平弱,导致产品质量不高,与标准化统一种植模式存在较大差距。而这些小散经营主体为了博取更多的市场参与途径与市场地位,采取低价入市的方法,拉低产品价格,挤压其他坚持生产高品质枸杞的企业的生存空间。这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破坏了整个宁夏枸杞产业的平衡,造成优质的产品面临“优质不优价”问题,甚至会拉低宁夏枸杞的整体质量,影响宁夏枸杞产业声誉。
2.1.3 滥用、冒用地理标志情形频出
2001年,“中宁枸杞”注册为宁夏首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08年,“宁夏枸杞”获批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专用标志;2021年,“宁夏枸杞”成为首个以省级地名注册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意味着“宁夏枸杞”从此得到国家法律的正式保护。但是,目前大量商贩为了自身经济利益,将宁夏周边省份质量存在差距但是价格较低的枸杞,包装成“宁夏枸杞”或“中宁枸杞”贩卖。其他省份的枸杞商也会滥用宁夏枸杞标志,生产假冒产品,冒充宁夏枸杞。近年来,宁夏周边省份如新疆、青海等地有枸杞商将枸杞运往宁夏贴标销售,严重影响了市场交易秩序。此外,市面上存在的宁夏枸杞包装样式和产品标识杂乱不一,导致消费者无法分辨,宁夏枸杞市场混乱,严重制约了宁夏枸杞产业的发展[8]。
近年来,宁夏高度重视枸杞产业发展,在立法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但枸杞产业发展相关的法律规制仍不完善,对枸杞产业经营者的诚信问题的规范也并不完善,存在对诚信缺失行为惩罚力度不够等问题。同时,执法者在相关执法活动上存在疏忽,使违法行为更加猖獗。宁夏枸杞业出现商务诚信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交易制度存在漏洞。宁夏枸杞市场的主体为小生产者与个体种植户,其法律意识较为淡薄,缺乏完备的法律思维。同时,在其日常交易过程中也缺乏完善的合同规范以及交易制度进行辅助,制度上缺少相应的保障。宁夏枸杞业发展正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产业结构调整,生产模式变革,组织形式日益多样化。只有足够完善的交易规范体系,才能为不断发展的枸杞产业提供诚信保障。法律法规保障不健全。目前宁夏枸杞产业已经存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条例》《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产业促进条例》等对枸杞质量和枸杞消费者权益予以保障的地方性法规或政府部门的规范性文件,然而宁夏枸杞产业在扶持保障措施、文化遗产保护、种植规模保护、质量安全监督、规范标志管理使用、处罚惩治力度等方面仍缺少操作性强的配套规定。
市场监管有待优化。目前宁夏枸杞市场准入门槛较低,枸杞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枸杞产业发展受到影响。一方面,部分执法领域或环节存在多头监管问题;另一方面,部分执法领域或环节存在缺少监管的问题。而市场监管的失序,不但导致标准化枸杞交易市场难以形成,也会导致出现不正当竞争现象。枸杞产业中不诚信行为疏于监管,导致失信行为更加普遍,进一步破坏宁夏枸杞产业的商务诚信体系。
宁夏枸杞产业存在的商务诚信问题突出表现在产品质量、不正当竞争、假冒伪劣等方面。推动商务诚信体系建设,要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引领和推动作用。基于此,对宁夏枸杞产业商务诚信体系构建提出如下建议。
将宁夏枸杞产业发展与法律保障相结合,完善枸杞安全与质量监测体系,解决质量层面存在的问题,达到提升宁夏枸杞产业活力的目的[9]。
首先,制定宁夏枸杞质量安全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枸杞产业促进条例》第二十八条规定,自治区人民政府林业草原(枸杞)管理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枸杞及其制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保障枸杞及其制品质量安全。现行的绿色食品枸杞、无公害食品枸杞的标准均为非强制性标准。《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制定、公布,国务院标准化行政部门提供国家标准编号。同时第三十条指出,国家鼓励食品生产企业制定严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在本企业适用,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备案。作为宁夏支柱产业的枸杞产业,其属于食品行列,应当根据《食品安全法》制定枸杞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只有制定国家强制标准,有关部门才能对不符合标准的枸杞产品作出具体处理,督促宁夏枸杞质量提高。
其次,健全枸杞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在推进枸杞质量安全标准制定的同时,不断推进枸杞产品质量检测基地的建设,将枸杞产品安全质量检测常态化,开展实施日常检测与监督管理工作。定期进行检测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配备专业的检测仪器,提高检测精准度。不断提升枸杞质量,牢牢守住食品安全这条生命线。
最后,农业部门应加强对枸杞种植过程的监管。农业部门应严格控制枸杞种植过程中农药的使用,杜绝滥用农药导致农药残留超标的现象。推进枸杞生产基地建设,规范枸杞产业生产模式。加强监管力度,防止出现农药残留超标、化肥残留超标等情况,制定检查标准,进一步巩固宁夏枸杞产业在产品质量上的优势地位[10]。此外,农业部门必须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种植户的思想道德水平,加强诚信意识的培养,从根本上解决宁夏枸杞的质量问题。
商务诚信体系依靠自发形成是十分困难的,几乎所有的市场经济国家商务诚信体系的形成都是通过诚信立法以及社会监督等制度的建立来实现的。宁夏枸杞市场存在准入门槛低的问题,个体商户扰乱市场交易秩序,损害品牌声誉。完善的市场交易规范可以起到引领整个行业发展的作用,因此宁夏枸杞产业商务诚信体系的建设离不开完善的市场交易规范。
首先,建立枸杞商家信用信息征集制度,形成统一的经营档案,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定期对登记的枸杞商家进行诚信评估[11]。通过建立枸杞产业信用档案,将不诚信行为予以记录,并制定惩罚标准,严厉打击失信行为。以此提高枸杞商家的失信成本,切实提高枸杞生产者、经营者的诚信意识与道德观念。
其次,构建宁夏枸杞产业信用信息汇总渠道,实现诚信信息全体共享。诚信交易信息对每一次商业交易都会产生重要作用,有利于提高交易效率,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将信用信息进行汇总,对商主体进行规范。市场交易过程中,利用公开透明的诚信信息,可以为安全交易提供保障,把交易诚信这项品质当作行业通行证,从而达到提高整个枸杞行业诚信水平的目的。
最后,建立宁夏枸杞产业信用信息的监督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政府对商业活动的监管。政府针对产业诚信制定相应的法规,依法公开市场交易活动中的信用信息,使存在失信行为的个人和企业承担相应责任,进而合理有效地对宁夏枸杞市场进行规制。
2021年我国枸杞年产量约为42万t,宁夏地区2021年枸杞产量约为 8.5万t[12]。但在各大市场中,“宁夏枸杞”的身影随处可见,可见“宁夏枸杞”品牌已被严重滥用。宁夏枸杞产业应加强对枸杞品牌的保护工作,强化品牌保护意识。
首先,加强对品牌和商标保护的监督管理。对各生产企业的品牌进行整合,建立行业标杆,吸收各企业优势,方能提高整体品牌的知名度。同时,建议宁夏有关部门对宁夏枸杞产业小生产者、小企业进行重组,使用统一的品牌、商标,严格把控枸杞质量,打造宁夏枸杞诚信标杆[13]。
其次,加大对地理标志侵权假冒行为的打击力度。号召宁夏枸杞经营主体和消费者参与打假,对假冒商品进行举报,并建立举报奖励机制。同时,建立行业禁入处罚制度,对严重侵权的主体采取禁入处罚,切实保护“宁夏枸杞”地理标志知识产权。
最后,成立执法监督专门机构。成立宁夏枸杞联合执法监督机构,划拨专项经费,对枸杞的生产、加工过程以及产品外包装、商标使用、地理标志使用方面加大监管力度。强化各地知识产权局作为保护地理标志的专门机构的主体地位,加强对农产品和食品原产地名称的认定和管理。完善相关主体机构的功能,任何产品要使用原产地名称必须通过知识产权局的认定[14]。
枸杞产业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优先发展的特色产业,其商务诚信体系建立情况与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文章针对目前宁夏枸杞产业存在的商务诚信问题,进行了原因分析,并对构建宁夏枸杞产业商务诚信体系的法律路径进行了探究,首先要完善枸杞安全与质量监测体系,其次健全枸杞市场运行规范,最后完善对地理标志产品的监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