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中国木刻版画的色彩实践

2023-11-05 14:08吴广文
艺术大观 2023年29期
关键词:作品分析

摘 要:鲁迅先生倡导的新兴木刻版画通常采用黑白表现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木刻版画在保留黑白两种颜色的基础上开始探索套色木刻的创作方法,在色彩运用上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尝试与实践,制作出一批比较优秀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展现出中国木刻艺术的多样性与包容性。

关键词:黑白木刻;套色木刻;色彩实践;作品分析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9-00-0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如何创新表现新时代、新成就、新生活成为中国版画艺术家的新使命。在黑白木刻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新的木刻创作形式也随之展开研究与实践,其中对套色木刻的研究与实践最为引人注目。相比新兴木刻的“黑白”颜色特点,套色木刻在颜色构成上大胆创新不断实践,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木刻作品,这些“黑白”与“彩色”的木刻创作紧密围绕中国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主题,塑造出社会主义建设中新的艺术形象,生动地、直观地讲述了中国建设的美丽故事,丰富了中国木刻艺术的创作内涵。

一、黑白颜色在木刻中的传承与创新

黑白木刻“亦称‘木刻‘单色木版画”[1],通常是在一块木板上设计并刻制图形,然后使用黑色油墨在白纸上印刷出来。“版画,特别是木刻,一向是以黑白对照的格调为主”[2],在木刻艺术中,油墨的黑色与纸张的白色是对客观世界颜色的高度概括,黑白两种颜色的强烈对比是木刻的重要特点,在心理上能给观众带来力量感、使命感,在视觉效果上则带来极具装饰性的美感。

这个时期,在木刻中的黑白颜色搭配方法为以黑托白、以白衬黑、黑白相宜并列这三种方法为主。第一,使用黑托白方法的作品有沙清泉的木刻《看焊得怎么样》,在这幅木刻画面中,留白处理主要应用在女焊工的防护帽子、防护衣服、防滑手套颜色以及背景的中上方,表现出女焊工积极向上、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黑色主要分布在防护服的阴影处和背景的中下方,表现出中国的女性劳动者拥有健康的体魄和自强不息的魅力;第二,使用白衬黑方法的作品有牛文的木刻《参加红军去》,画面中使用了大量的黑色,少数的留白应用在人物身体的外轮廓、脸庞与手臂、衣帽与步枪上的高光,烘托出这一离别时刻的庄严与伟大,为了帮助穷人翻身解放,男主人公毅然参加红军,女主人公依依不舍却坚定地支持,此时此刻强调人物轮廓线的留白变成了白色的光环闪闪发光,塑造了两位平凡年轻人的伟大形象;第三,使用黑白相宜并列方法的作品有杨涵的木刻《肖像》,这幅作品描绘了一位男青年的半身像,男青年的头巾、衣服都是黑色平涂,同时使用阴刻留白处理结构线,刻画出男青年衣物服饰的厚重质感,对背景、人物面部、手腕与袖口进行了留白处理,使画面产生了黑色与白色面积相等的视觉效果,这种黑白并列的效果表现出沉着冷静、机智果敢的人物性格。

1954年,著名版画家江丰提出木刻“刻法可以多种多样,不论是以细致的或是粗犷的,不论是用中国式的阳刻法或用西洋式的阴刻法,不论是以线条为主或以黑白面为主”[3],其中“线条为主”的刻法是一个制作灰色调的好方法,它可以将黑白二色空间进行重新构建,创作出全新的视觉效果,突破原有的单一的强烈对比,增强了木刻中灰色面细节的表现力,为木刻艺术增添了细腻的灰色调个性,解决了黑白木刻容易出现效果单调的问题。这些灰色调可以通过点的排列、线的排列、点与线的混合排列这三种方式来完成。

首先,使用点的排列来表现灰色调。在林军的木刻《苗家接生员》中,灰色面是使用黑色点的排列来进行表现的。树木、山地、接生员、猎狗通过大量黑色点与白色点进行排列,形成了层次丰富的灰色面,在这些黑白点的装饰下,树木、山地似乎都具有了灵性,猎狗的皮毛质感得到充分的表现,女接生员的人物形象刻画得生动逼真,她的眼神充满智慧,她的步伐快速而稳健,她急百姓之所急,她想百姓之所想,她是值得人民信赖的优秀接生员。其次,使用线条的排列来表现灰色调。在刘旷的木刻《秋》中,树木的枝干纹理通过阴刻呈现出白色的线条排列,与黑色的树木轮廓线形成了多个层次的对比,黑色线与白色线有序地向上延伸,虽然秋天已到,但这些树木没有呈现出枯枝败叶的景象,依然生机勃勃,表现出一种令人敬佩的顽强的生命力量。最后,使用点与线的混合排列来表现出一种柔和明亮的灰色调。在修军的木刻《扬场》中,农场的民众使用木锨将谷物扬到空中,黑色线条刻画出谷物飞向空中形成的轨迹线,这些轨迹线排列细致均匀,表现出农场劳动轻松、欢快的气氛,落下的谷物与地面的谷物堆以黑点和白点排列构成,层次细腻疏密得当,刻画出了粮食丰收后谷物成堆的厚重感。

二、油画色彩的模仿在套色木刻中的实践

套色木刻是中華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版画艺术家首选的创作表现方式,其定义是“指以两种以上颜色套版印刷出的木刻版画”,“一般在作品上标有‘套色木刻的名称,泛指油印套色木刻”[1]。江丰指出套色木刻的表现特点是“用很多种的油色版重叠套印,企图在木板上产生油画的色彩效果”,可以“当作增强画面气氛和情调的一种手段,借以弥补黑白表现的不足”[3]。另外,著名版画家力群强调“在一定的情况下,套色木刻在表现上较单色木刻更充分更丰富”[4]。

套色木刻的颜色搭配借鉴油画配色形式,与黑白木刻相比表现方式比较多样化,其配色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一,“以黑版为主,色彩为次,这种套色木刻利用色版较少,画面上保留了不少单色木刻的黑白对比的优点”[5],这种方法保留了黑色底版的造型,再套印一层彩色版,强调作品色彩效果简洁明快,这类作品包括彦涵的木刻《今日淮河》,布和朝鲁的木刻《接生员同志到了》,其中彦涵的木刻《今日淮河》表现以黑版为主,利用黑色与留白勾画出陆地、河流、山丘的造型结构,强调了淮河两岸的地貌特征,同时使用蓝色、绿色、黄色进行颜色的补充,描绘出淮河两岸秀丽的风景;在布和朝鲁的木刻《在饲养基地上》中,底版黑色印制出房屋的结构、人物、蒙古包、骆驼、卡车及树木田野的造型,浅黄色油彩套印在这些造型上,表现出饲养基地稳步有序的工作场景。

第二,“以色版为主,黑版为次”[5],这种方法套印多个色版,黑色底版用来印制局部的造型,强调作品色彩效果丰富化,这类作品包括黄永玉的木刻《参军》,李焕民的木刻《初踏黄金路》,其中在黄永玉的木刻《参军》作品中,参军后的年轻人骑着黄色与灰色的骏马奔腾前行,鲜艳的红旗与胸前的大红花格外醒目,表现出年轻人参军后的喜悦与骄傲;李焕民的木刻《初踏黄金路》也使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画面使用红色、黄色、橙色、绿色多个色版进行套印。其中红色与绿色应用在服饰上,黄色与橙色应用在大面积的麦田上,黑色则应用在服饰的局部和牦牛的造型上,这组颜色的组合描绘出在丰收的季节里两位藏族姑娘愉悦的心情。

第三,“完全不用黑版的色块套色木刻”[5],这种方法在木刻制作中不使用黑色底版,通常使用几个色版进行造型的印制和气氛的渲染,强调作品的色调雅致,这个时期这类实践作品在出版物中出现的数量比较少,代表性作品有周芜的套色木刻《打场》,荒烟的套色木刻《水仙》。在木刻《打场》中,没有使用黑色底版,而是基于现实光源进行颜色设置,保留人物、耕牛、麦子的固有色,强调自然光线带来的色彩通透效果;荒烟的木刻《水仙》画面背景使用墨绿色,水仙花的茎叶颜色使用浅绿、淡绿色,花瓣使用淡绿色配以留白,营造出了恬静淡雅的视觉效果,不难看出这幅作品是这个时期木刻颜色应用的大胆尝试。

三、油画色调在木刻作品上的实践

在研究黑色版与彩色版印制方法的同时,版画艺术家“企图在木刻上产生油画的效果”[3],包括从心理感觉上区分冷色调与暖色调,从色环排列上区分近似色调、对比色调、互补色调,力求为木刻艺术带来多变的创作表现形式和多彩的视觉效果。

首先,冷暖色调在木刻上的尝试。实践中使用冷色调的木刻有很多,如梁永泰的木刻《小渔港》,赵宗藻的木刻《绍兴水乡》,晁楣的木刻《雪原逐鹿》。其中梁永泰的木刻《小渔港》使用的冷色调为淡蓝色调,这种色调真实地描绘出天空、海水的固有色,渲染出小渔港风平浪静的幸福生活。赵宗藻的木刻《绍兴水乡》使用的冷色调为叶绿色调,强调了浙江地区湖水的温暖、高藻的特点,描绘出绍兴的湖水给劳动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丰盛的馈赠。晁楣的木刻《雪原逐鹿》使用的冷色调为灰湖绿色调,这种冷色调巧妙地表现出冬季雪原上的宁静、空气的清新、白雪的透明,丰富了画面的空间层次,描绘出雪原独特的奇妙景观;与冷色调相比,暖色调的实践作品也层出不穷,这些作品包括吴光华的木刻《拾稻穗》,莫测的木刻《检修》,牛文的木刻《红云》,其中在吴光华的木刻《拾稻穗》中,小孩子的肤色、田地与稻谷堆都被印制成土黄色,这层套色的选择比较真实地表现出劳动人民生活的场景,天空的橘黄色展现出烈日酷暑的季节特点,在这样炎热的季节里,两个小朋友正在捡拾遗落的稻穗,确保每一根稻穗都归公入仓,这是小朋友们对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倍感珍惜的生动描绘。

其次,色调构成在木刻上的探索,其中对近似色调构成、对比色调构成、互补色调构成的尝试比较成功。

在这些实践作品中,第一类使用近似色调构成,近似色调也被称为邻近色调,其特点是削弱色彩上的对比,强调色彩结构设置的过渡自然,追求和諧的色彩效果,这类作品包括张漾兮的木刻《西湖风光》,王琦的木刻《小园丁》等,其中在张漾兮的木刻《西湖风光》中,西湖水使用淡黄色与淡绿色构成的近似色调来表现,再配以少量的淡红色,作者有意识地使用邻近色调来强调西湖柔美、宁静、醉人的风景;王琦的木刻《小园丁》使用了淡黄色与深绿色构成的近似色调。花园中草地、藤蔓、花朵的叶片使用深绿色印制,人物的肤色、地面、藤蔓叶片的反光以及几朵盛开的鲜花则使用淡黄色印制,颜色搭配自然柔和,表现出两个小园丁在给花朵绿植浇水时的快乐心情,同时也表达出作者希望中国的小朋友们在祖国的大花园里茁壮成长,如鲜花般盛开绽放。

第二类使用对比色调,其特点是强调颜色之间的对比作用,追求变化丰富并有韵律感的色彩效果,这类作品包括戈韦的木刻《运河》,阿涛的木刻《田间课堂》等。其中戈韦的木刻《运河》尝试使用绿色与紫色的对比色调,青绿色的运河从天边深处缓缓而来,与紫色的远山相拥,与黑色的渔船互动,在运河上可以看见悬挂五星红旗的机动船正在进行水上作业。作者将紫色的远山与绿色的运河河水进行对比,既刻画出运河的清波荡漾、气势恢宏的美丽景色,又丰富了画面中的颜色层次;阿涛的木刻《田间课堂》使用的是红色与黄色构成的对比色调,大量开垦的田地被印制为不同亮度的红色,天空与田间空地被印制为黄色,表现出农民劳动者克服环境困难发奋学习的高涨热情。

第三类是使用互补色调构成的作品,其特点是强调颜色的衬托对比,追求色彩之间互动中的平衡效果,这类作品包括刘仑的木刻《草原铁骑》,易振生、张弘、师松龄的木刻《在淮北平原上》等,其中刘仑的木刻《草原铁骑》使用橙色与蓝色组合的互补色调,茫茫的草原、蔚蓝的天空与清澈的湖水都使用蓝色印制而成,远处的山峰与近处的草原骑兵队则使用橙色来表现,这两种颜色的组合形成了梦境一般的画面,带给观众更多的联想空间,强调在美丽的草原上还有一道更亮丽的风景,那就是我们的草原铁骑。

最后,构成色调之间进行变化组合,包括对比色调与互补色调的组合,对比色调与近似色调的组合等,这些色调组合丰富多彩,更加直观地、生动地传达了作品的主题信息,由此被大众认可接受,博得观众对木刻艺术的好感。这类作品包括顾炳鑫的木刻《上海城隍庙》,梁栋的木刻《站在景山望鼓楼》,李平凡的木刻《我们要和平》。其中在顾炳鑫的木刻《上海城隍庙》中,画面上半部分为绿色与红色的互补色调,红色的建筑墙体与绿色的湖水产生如自然界红花与绿叶的衬托对比效果,同时增强画面中的空间感,在画面下半部分中,红色的人物服装、红灯笼与黄色的湖水产生装饰感极强的视觉效果,两种色调的组合描绘出上海城隍庙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景象;李平凡的木刻《我们要和平》使用对比色调与近似色调的组合表现,位于画面中间位置的小朋友使用了红色、黄色表现头发、肤色、服饰,与背景蓝色构成活跃的对比色调,突出了她的重要位置与身份特征——来自欧洲的热爱和平的小朋友,在她下方是来自亚洲的小朋友,这位小朋友的绿色衣服与背景形成近似色调,调和了对比色调的强烈,增强了画面的稳定性。

四、结束语

与其他造型艺术相比,中国木刻艺术中的色彩研究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这一时期中国木刻艺术家对于黑白木刻、套色木刻中的色彩实践仅仅是一个实验性的开端,对于色彩语言的特点以及其发展规律进行了基础性的研究,虽然一些作品在今天看来显得效果并不出众,印制简单不够精致,但他们的探索成果却是中国木刻艺术领域非常宝贵的财富,这些实践作品已然成为今天中国木刻艺术创作的经典示范。

参考文献:

[1]李习勤,主编.美术辞林·版画艺术卷[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2]新潮.版画创作的一些问题——第二届全国版画展览观后感[J].美术,1956(10):34-35.

[3]江豐.對於發展和提高木刻創作的意見[J].美术,1954(01):35-36.

[4]力羣.版畫藝術的新收穫[J].美术,1954(09):37-38+21-25.

[5]张新予.也谈套色木刻的色彩[J].版画,1957(06):38.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类高校美育研究中心基地项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高校美育通识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项目编号:MYJD22YB1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广文(1979-),男,辽宁凤城人,讲师,从事中俄现代设计图像、艺术设计史论研究。

猜你喜欢
作品分析
浅析第七届CCTV全国电视舞蹈大赛
高职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
浅析莫扎特《A大调钢琴奏鸣曲》的演奏风格
论述《沁园春·雪》的艺术表现及情感的处理
柴科夫斯基《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指挥版本比较
莫扎特钢琴三重奏作品分析
钢琴教学中的作品分析
浅谈情感在声乐演唱中的重要性及表达
音乐作品分析在钢琴演奏中的重要性
谈歌曲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