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和声的创作特征

2023-11-05 14:08兰腾宇
艺术大观 2023年29期
关键词:巴洛克奏鸣曲小调

摘 要: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是巴赫从1720年开始创作的,作品涵盖了三首奏鸣曲与三首组曲,其中的演奏技法包含了小提琴这种乐器所能演奏的所有和弦,在创作上,采用了很难完成的对位式演奏技巧,通俗来讲,就是在一把小提琴上,表现出如同钢琴般两声部与多声部的旋律。因此,这组作品成就了巴赫在创作小提琴音乐的巅峰。在演奏与研究鉴赏巴赫音乐作品时,要从多个方面入手感受巴洛克文化的内涵与精髓,进而体会并掌握巴赫的音乐特性。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创作特征十分鲜明,主要体现在多声部旋律中的层次改变、复杂和声及复调织体等方面,本文旨在结合笔者多年来的学习经验,浅析这组作品的创作特征。

关键词: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29-00-03

约翰·赛巴斯蒂安·巴赫(J.S.Bach,l685-1750年)一生从事演奏与创作。在其一生中创作出了许多的音乐作品,作品艺术性极强、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具有非常深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在技术手段应用上也十分高明[1]。18世纪20年代初,巴赫在克腾宫廷任职时,开启了创作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这组作品的序章,其间巴赫又陆续创作了大量不同的器乐乐曲。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当中,巴赫将小提琴能实现的所有和弦都融入演奏技法中,并引入了非常难以演奏的对位技巧,这些都为推动巴赫小提琴达到巅峰奠定了坚实基础[2]。

巴赫去世以后,在当时的环境背景下并未产生较大的影响力,当时,这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作品并无较大影响,直到19世纪初期人们在一个奶油店包装纸上看到了这6首巴赫音乐曲的手稿,之后对其进行编订出版以及多次演出以后,巴赫创作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才获得快速发展,正式被大众所熟知[3]。本文着重对巴赫这组作品的表达精神和艺术本质进行分析,指出了巴赫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创作特征,為小提琴学习者与爱好者更好地领悟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这组作品提供帮助。

一、巴赫作品的精神和本质分析

巴赫音乐表现出全面、关联以及发展的特点[4]。首先,在巴洛克时期,巴赫所创作的乐曲,大多并非是完全独立的。巴赫和亨德尔创作的音乐作品已经达到了巴洛克音乐的巅峰,不管是在音乐创作的素材方面,还是在音乐创作的风格与手段的把握方面,都是在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进行了再创造与创新,并实现对前人研究成果的超越,所以在普罗大众以及专家学者眼中,巴赫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

其次,在针对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演奏特性进行分析时,还应当要特别关注以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巴赫创作的其他音乐作品,如《b小调弥撒曲》《十二平均律》以及《约翰受难曲》等;第二,与巴赫生活在同一时代的其他音乐家和相关音乐创作等;第三,深入探究巴洛克艺术,了解当时的文学、建筑以及美术等多方面因素对音乐创作产生的影响;第四,巴赫所处的时代环境与历史特征,巴洛克艺术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并非无端出现的,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而慢慢产生的。在中世纪时期西方国家对人性进行长久的限制,之后在进入文艺复兴时期以后,人文主义慢慢发展起来,紧接着进入巴洛克时期以后,社会发生了较大改变,科学技术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创新意识明显,有效推动了文化艺术的快速发展,并产生了许多优秀的艺术作品,而巴赫在促进时代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种方式,全面客观地认识到巴洛克文化的内涵和精神,体会到巴洛克艺术的精髓,更好地了解巴洛克音乐,从而精准感受到巴赫的音乐特性[5]。

二、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创作特征

在进入17世纪以后,器乐合奏获得了快速发展,使得小提琴的作用被充分体现出来,并且创作的载体涵盖了奏鸣曲与协奏曲两种[6]。对巴赫创作的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小提琴方面的作品数量相对较少,还未超过钢琴以及风琴等音乐作品数量。18世纪20年代初,巴赫开始创作小提琴作品《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在该作品中包含了6首乐曲,在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涵盖了奏鸣曲与组曲两种,两者通过交叉排列的方式体现出来。在奏鸣曲中,又包含了g小调、a小调以及C大调三类;而在组曲中,也包含了b小调、d小调以及E大调三类。

在巴赫的三种奏鸣曲中,最受人们欢迎的是《g小调第一奏鸣曲》,该奏鸣曲也是当时演奏最为频繁的一个。另外,《a小调第二奏鸣曲》涵盖的内容较多,而在演奏《C大调第三奏鸣曲》过程中,演奏者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曲家创编作品时的艺术特性与个人演奏技法相融的直观感受,在该奏鸣曲创作中引入了卡农等许多特殊的赋格方法,也因此成为上述三首奏鸣曲中最为关键的一个,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从本质上来看,巴赫组曲和之前的奏鸣曲十分接近,三种类型组曲也有着各自的不同。首先,《b小调第一组曲》主要包含了七部分乐章舞曲;其次,《d小调第二组曲》的结尾包含了西班牙经典舞曲《恰空》,声势浩大,得到了人们的广泛喜爱;最后,《E大调第三组曲》的初始部分是三拍子前奏曲,旋律舒缓,展现出了生动活泼的音乐特性。

(一)多声部旋律中的层次改变

巴赫创作的第一奏鸣曲是以g小调为主导,其使用的架构组织主要涵盖了四个部分,分别是Adagio、Fuga、Siciliano以及Presto[7]。乐曲速度十分柔缓,十分适合自由演奏,作曲人员使即兴旋律和考究的架构巧妙联系起来,是巴赫复调创作过程中十分特别的一种方法。对《g小调第一奏鸣曲》的首部分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涵盖了许多不同的主旋律,并且这些主旋律还独立发生在多个声部,如在Adagio乐章中,第12小节强度慢慢从弱发展为强,在之后的第13小节中产生c小调提醒乐句之后,主旋律开始由上声部发展为中间声部,在这种情况下和声架构和主旋律紧密相连,使其旋律基础音在下声部产生了关键的作用,同时表现在旋律音以外,如乐谱1所示。在实际进行演奏时,必须格外关注和弦的过渡,确保相邻两个和弦之间的自然性、声音的延展性、旋律的协调性,特别是,确保了节奏时值的精准程度,并清晰展现和声的条理性。

此外,在演奏的过程中多样化的主旋律线条也会产生于不同的声部中,在此情况下旋律线存在于相邻声部的交替当中,比如《g小调第一奏鸣曲》中的西西里舞曲中就存在该旋律方式[8]。该乐曲既融入了大量西西里舞曲的表现手法,使其展现出较强的精致感与田园情怀,同时还通过特殊的旋律表达出其中的情感。在乐曲的初始部分便充分展现了西西里舞曲特有属性,具体是从第一至第四小节的第二拍,如乐谱2所示。在此时高声部以及中声部旋律从上往下发展,而低声部的和声旋律非常恰当,形成了较为理想的和声设计,与此同时,该乐曲也表现出较强的精致性。在实际运用小提琴进行演奏时,要求在不同声部和声中准确表达出各个旋律线条,这将会使得演奏过程较为困难,要想将其完美展现出来,需要合理规划不同旋律声部的发展态势,同时和人们的心理情感变化相契合,从而确保可以准确将所有乐句的旋律展现给听众。

从而可以看出,在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中不仅创作手法种类繁多,同时还变幻多元,在磅礴的气势当中隐藏了层次分明的和声架构,多声部旋律一方面有效延伸与增加了小提琴演奏时的音乐表现方式,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加强了小提琴演奏者对于音乐表现力的把握,从而映衬出作曲家想展现出的舞蹈氛围。在和声不断变化中带动了情感的变化,低音涵盖了推动和弦发展的动力,高音又重叠在即兴的旋律当中,既确保音乐展现出较强的活力,同时也会产生情感高潮。正是这种即兴式陈述和严谨结构的对比,使得巴赫创作的音乐曲目拥有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二)复杂的和声、复调织体

在巴赫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中,g小调、a小调以及C大调三类奏鸣曲都存在较为相似的架构,第二乐章均是一个十分优美的赋格。对三种奏鸣曲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第一、第二以及第三奏鸣曲的赋格主题分别是一个小节、两个小节以及四个小节,其中第三奏鸣曲存在较强的特殊性,即插入段不具有高度自由性,需要建立在前面主题基础上,所以在该部分巴赫选取了许多烦琐的复调织体架构,赋格依托乐曲主题进行编织,实现对总体乐章的阐述。

在该部分乐曲中引入了较为烦琐的对位处理技巧。在1小节单声部主题之后,引入了主题借鉴的方式,同时在后面产生了较大的改变。到达第5小节以后,在高声部旋律当中出现了主题的首次借鉴,之后在第9小节当中,引入了架构较为烦琐的和弦,旋律还是保持在高声部,然而底部的柱式和弦在确保旋律稳定上发挥了良好的作用,如乐谱3所示。

该乐句在音型上存在较大变化,是一个较为特别的主题乐句,所以在实际进行演奏过程中需要注意在每一个主题旋律重复次数中展现出和弦的变化特性。在首次呈示时,节奏较为单一,可以采用充满活力的演奏方法进行,随着演奏的逐步展开,和声越加饱满,同时和弦也在不断变多,这时需要逐渐提高演奏时的音量,同时将演奏者的情感充分融入乐曲中,从而顺利达到乐曲的巅峰。

三、结束语

在跟随俄罗斯小提琴演奏家Феликс Гинелевыч Калман教授系统学习小提琴演奏多年后,总结出,巴赫所创作的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是常人难以逾越的高峰,具有很高的艺术造诣,每一位演奏者与学习者在领悟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精神和本质时,都应该仔细了解巴赫的音乐创作的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巴洛克文化的内涵与精神,准确把握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的创作特征,深入领悟其中蕴含的高超技艺与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王之炅.巴洛克音乐录音中的风格与审美——以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为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8(03):61-67.

[2]田春雨,张惠.刍议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三种主要演奏风格[J].大众文艺,2012(18):10-12.

[3]朱永新.浅谈学习《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及组曲》对于了解巴赫作品的重要性[J].黄河之声,2015(21):87.

[4]梁寒琰.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演奏风格分析研究[J].歌海,2019(01):109-111.

[5]何敏楠.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演奏风格比较研究——以“g小调第一奏鸣曲——柔板”的三种录音版本为例[J].音乐探索,2021(01):104-110.

[6]梁寒琰.伊萨伊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巴赫无伴奏小提琴作品对比研究[J].北方音乐,2017,37(23):226-227.

[7]吴垠芊.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的弓法版本比较——以《g小调第一奏鸣曲》为例[J].当代音乐,2020(07):97-99.

[8]孙琳.浅谈巴赫《g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J].戏劇之家,2021(31):81-82.

作者简介:兰腾宇(2001-),男,内蒙古呼和浩特人,本科,从事器乐艺术研究。

猜你喜欢
巴洛克奏鸣曲小调
手机上的奏鸣曲
戏剧性十足的巴洛克艺术
巴洛克艺术的先驱
《暗调巴洛克之二》
四 季 相 思
春天的奏鸣曲
思 夫
五河小调
饥饿奏鸣曲
“没规矩”的巴洛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