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是否为隔夜菜”“预制菜添加剂会不会危害健康”“预制菜质量如何保障”……新一年开学季,“预制菜进校园”引发诸多家长质疑。之后,关于“预制菜进校园”的争议愈演愈烈。
多地公开澄清并未打消网友们的疑问。预制菜安全怎样保障?校园“拒绝”后,商场门店预制菜售卖如何继续?记者访谈多位预制菜行业从业人士及行业专家进行探讨。
一
从消费者和家长提出的普遍角度来看,食品安全依然是争论背后的关键点。
一位中小学生家长对记者道出自己的担忧:“预制菜跟隔夜菜有什么区别?预制菜有多少食品添加剂,会不会影响孩子发育健康?预制菜质量怎么保证?学校食堂安全事故本来就容易发生,预制菜从菜地、流水线,再到学校厨房、孩子餐桌,这其中每个环节怎样监管?还有中央厨房统一配送到底是什么形式,算不算预制菜?”
对此,一位预制菜公司人士对记者解释道:“预制菜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隔夜菜。举个简单例子,我们生活中吃到的海鲜通过肉质松紧、味道鲜腥很容易辨别食材新鲜度。有些企业利用速冻锁鲜等处理方式就可以较大程度为食材保鲜,对此,消费者接受度也很高。”
“同理,预制菜并不是简单制作包装速冻。以我们自己承接的团餐来看,首先,我们的工厂距离客户大部分都在3个小时车程内,餐食第一天晚上经过清洗、制作、除菌、真空保鲜等处理后到达客户手中,第二天中午基本上就消耗完了,中间并没有多少添加剂。现在大型的预制菜工厂都可以做到标准化流水线生产,它的食材味道和安全程度不输餐厅,比街边小摊要高出不少,而且成本也低。”上述公司人士表示。
一上市公司旗下预制菜项目负责人王晓俐对记者表示:“预制菜进校园应该谨慎对待。作为一个新兴行业,预制菜的监管体系和企业发展水平并不一致。比如,海底捞、正新鸡排、锅圈食汇、便利蜂等知名连锁餐饮背后的供应商大多是规模大、流程标准化程度高、管理水平高的企业,但是现在市场上预制菜企业多达上万家,鱼龙混杂,出现一些管理混乱的小规模企业很正常。关键问题在于学校如何选择辨别供应商,以及预制菜行业如何监管、企业如何规范等问题。”
王晓俐表示,中央厨房项目难以界定是否为预制菜,但这并不重要。相较之下,中央厨房的食材新鲜、处理方式、管理水平才是说服家长的关键要素。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对记者说道:“预制菜生产食用跨度时间长,营养流失、口感下降等问题突出。比如高铁盒饭保质期90天,营养口感肯定比不过新鲜食材,这是预制菜的硬伤。但随着科技进步,有些方面可以改善。”
二
对于预制菜相关争议,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范志红公开表示,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学生营养餐都会采用一些预制的半成品甚至成品,因为这样能够降低学校管理和加工的难度,食物的质量也更容易控制。所以对于“预制菜进校园”的问题,应当加强管理,而不是恐惧。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业内人士、行业专家普遍存在“预制菜行业标准与监管体系缺失”的观点。多位业内人士认为:“预制菜行业标准包括准入门槛、标准体系、质量内控体系方面都要有法可循,首先推动行业国标出台,再讨论食品安全和风味保障问题。”
记者注意到,虽然目前没有公开统一的国家预制菜相关标准,但聚焦到各省市,多地已经发布了预制菜行业相关政策。
比如,江苏省餐饮行业协会2022年发布《预制菜点质量评价规范》团体标准;同年,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预制菜生产经营《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二十条》;去年底,厦门公布了《供厦食品预包装冷藏膳食》和《预包装冷藏膳食生产经营卫生规范》两项团体标准;今年1月,上海市市场监管局发布《上海市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
此外,辽宁等地也先后出台了预制菜生产许可审查方案,包括生产场所、设施设备等均有明确规定。
福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发出倡议,除使用初加工的预制净菜外,餐饮服务经营者可以在食品安全信息公示栏展示预制菜食材供货商、使用预制菜加工的菜品名称等信息;可以在菜单菜品信息处标注是否使用预制菜;倡导第三方外卖平台在网页上公示菜品名称和使用预制菜的情况。
江苏省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居上在接受央视采访时表示,中小学生首先是消费者,享有同等的知情权和选择权。其次,中小学生是未成年人,是特殊的消費者,所以,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家长应该了解和知晓学校提供的菜品情况。学校应当和家委会或者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包括供应商的选择等,来保障孩子能够吃到健康的、安全的食品,这是大家共同的目的。
业内专家对记者表示,预制菜不应该被视为简单的一个餐饮环节,它背后是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其发展目标是要实现原材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的发展模式,让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都能标准化运行,同时从中获益,最终达成企业与消费者共赢。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凌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