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给世界的四个震惊

2023-11-05 15:48
读报参考 2023年31期
关键词:装料原子能核试验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试验基地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成功,宣告了新中国正在以强国的姿态屹立于世界之林。

耗时之短,震惊世界

1964年10月18日,中国驻苏联大使馆向中国外交部发回了苏联各院校及联合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人员对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的反应,指出:“许多人对我这次爆炸感到突然,没有想到我们这样快就爆炸了。”

美国自1939年3月成立铀委员会开始,到1945年7月15日进行人类历史上首次核试验,历时6年4个月;1942年苏联国防委员会作出了《关于开采铀的决议》,到1949年8月29日苏联首次核试验成功,耗时6年9个月;1939年底,英国在利物浦秘密成立了原子弹研究小组,开始秘密研制原子弹,但此后由于战争原因研制工作被迫中断,战后英国重启原子弹研制计划,到1952年10月3日才在太平洋成功试爆了第一枚原子弹。

与以上核国家相比,1950年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以及经济和工业基础,难以满足原子能研究与应用所需要的耗资巨大、技术高精、设备精良的要求,而中国就是在这样一种条件下,于1955年1月15日作出了核决策。在经历了两年多有关核科学技术研究、铀矿地质勘查以及原子能工业建设等工作后,1957年10月15日,随着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的签订,中国正式开启了研制原子弹的历程,到1964年中国首次核试验成功,中国用了7年的时间。

与其他核国家掌握原子弹技术的耗时相比,中国仅仅用略多几个月的时间就创造了尖端技术不对称发展的奇迹,这一速度足以震惊世界。

内置装料,震惊世界

如果说中国终究要研制成核武器是“意料之事”,那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技术水平却让很多国家难以置信。

一般来说,原子弹有铀弹和钚弹两种,前者通过铀同位素分离获得高浓缩铀-235为装料,后者通过生产反应堆获得钚-239为装料。两者相比,制造铀弹的技术难度要更高,而美国和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都是钚弹。根据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原子弹又可以分为枪式和内爆式两种。尽管枪式原子弹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但却存在燃料利用率极低的弊端。1945年8月8日,美国空投广岛的代号为“小男孩”的原子弹就是一枚装有60千克铀-235装料的枪式铀弹,但其中只有约1千克的装料发生了核裂变。相对而言,内爆式原子弹的装料利用率要高很多,但其设计和技术要求也较高。综合考虑原子弹的引爆方式和内置装料,内爆式铀弹是最难研制的一种。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即便是对钚弹的预测,美国也是低估了中国的实力。美国中情局认为,中国“仅有所知的钚原料生产基地,在1964年初反应堆才可能开始运转,这表明拥有足够钚原料进行第一次核试验大约会在1965年中期”。事实上,中国在1962年下半年就已经攻克了铀-235生产线的大部分技术难关,基本进入生产准备阶段。基于此,1962年9月11日,负责原子弹研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正式向中共中央提出了争取在1964年,最晚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围绕“两年规划”的落实,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进展迅速。在铀-235生产线方面,1964年1月14日,兰州铀浓缩厂取得了高浓铀合格产品;当年5月1日,酒泉原子能联合企业生产出了第一套合格的铀-235部件。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后,美国情报机关根据对我国核爆放射性尘埃等证据的搜集,惊讶地发现是一颗内爆式铀弹,这比其他国家的第一颗原子弹难度都高得多。

独立自主,震惊世界

中国首次核试验后,有报纸称,中国是一个大国应该有原子弹,因此对于中国掌握原子弹技术是不足为奇的;但令人惊讶的是,中国竟然是在无苏联的援助下,在如此之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原子工业并进行爆炸的。

当时,有苏联学生也说:“他不相信中国自己会制造原子弹。”就在中苏签订《国防新技术协定》前半年,美国有关“追踪中国”的国家情报评估还认定:“中国没有足够数量合格的原子能科学家支持一个意义重大的原子能计划。”“即使通过苏联原子能援助计划和联合核研究所提供的帮助,中国得以在基础核物理、医药、农业以及工业研究原子能应用方面培训自己的科学家,但是就算有这些帮助,在本评估期间,中国仍旧不具备独自开发核武器的能力。”

然而,中国确实独立自主地掌握了原子弹技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中国原子能事业的立足基点,也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震惊世界的一条战略经验。但是,独立自主不是关起门来,自力更生不是拒绝外援。中国十分重视并千方百计地将苏联核援助的利用率最大化。在有计划、有步骤地将中苏两国合作的范围和内容从原子能和平利用过渡到原子弹研制的同时,还不断督促并加紧组织广大科研和技术人员向苏联专家学习,在主要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苏联先进技术和设备,力争尽快消化和吸收苏联的核技术知识和原子能工业建设经验。中国还竭力搜集一切有利的外国科技情报资料,仔细研究,从字里行间寻找线索,挖掘信息,去伪存真,吸收任何对原子弹研制有用的东西。多方向、多形式获取援助和资料,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少走了许多弯路,很快就掌握了基本理论和关键技术。

另一方面,“苏联在提供援助时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步骤,以尽量阻止中国人掌握制造核武器的能力”,因此,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历程中,中国始终坚持将基本立足点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积极争取外援,但不依赖外援;参考国外图纸资料,但不盲目照搬照抄;接受先进科学技术,但仍不放弃技术创新。原子能事业发展过程中一些至关重要的关系,如建设规模与国力可能的关系、干与学的关系、学习与创新的关系等,才得以正确处理。

对外宣示,震惊世界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试爆后当日,经中共中央授权,新华社播发了相关的《新闻公报》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以下简称《声明》)。

《新闻公报》简明扼要地说明了中国首次核试验的重大意义:“中国在本国西部地区爆炸了一颗原子弹,成功地实行了第一次核试验。中国核试验成功,是中国人民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的重大成就,也是中国人民对于保卫世界和平事业的重大贡献。”

《声明》则重点阐述明了中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中国掌握核武器后将要履行的国际义务两大重要问题。关于中国进行核试验的目的,《声明》强调指出,中国进行核试验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的自卫行为,是为了对付帝国主义的核威胁和核讹诈。

《声明》明确提出,尽管中国已经掌握了核武器技术,但中国作为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忠实拥护者,相信人民的力量,坚持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武器;决定中国命运的是中国人民,决定世界命运的是世界各国人民,而不是核武器。“中国政府郑重宣布,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尽管中国曾在1963年7月31日发表政府声明,建议全世界有核武器國家和无核武器国家庄严宣布,全面、彻底、干净、坚决地禁止和销毁核武器,但当时有国家说,中国这是“两手空空”的建议。

1964年10月16日,当中国手捧着原子弹发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时,这意味着中国在核问题上已经拥有了话语权。原子弹赋予中国的力量,已经超越了掌握原子弹技术本身,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政治力量震惊世界。

(摘自《军事史林》聂文婷)

猜你喜欢
装料原子能核试验
助澜冷战——迪安·艾奇逊与战后美苏原子能合作的破产
艾森豪威尔政府时期美日间的和平利用原子能合作
中国原子能工业有限公司
芬企提交EPR装料申请 但装料时间再次推迟
重力式自动装料衡器测量结果不确定度评定
离线装料技术在直拉法硅单晶生产中的应用
串罐喷吹系统工艺流程及自动装料
战后初期的美国原子能国际控制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