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教学探索

2023-11-05 19:21张华姜兰婷潘宇轩
高教学刊 2023年30期
关键词:思政元素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张华 姜兰婷 潘宇轩

摘  要:人口是重要的地理要素之一,人口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实践紧密相连,具备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资源与特征。加强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根本目的,离不开教学设计的支撑。该文基于人口地理学的内容体系和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提出全程融入、案例支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建设思路,构建人口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内容体系,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重点案例,探索思政教学方法与策略,以期增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

关键词:课程思政;人口地理学;教学设计;思政元素;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30-0193-04

Abstract: Popul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geographical elements, and Population Geography, an important branch of human geography, is closely connected with the practice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So Population Geography has the resources and characteristics to carry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the instructional desig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fundamental purpose of building morality and cultivating people. Based on the content system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the construction goal of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idea of whole process infiltration, case support and student-centered construction, constructs the  content system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Population Geography, and explores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methods and strategies combined with the key cases in teaching practice. Exploration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nstruction in Population Geography will enhance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curriculum ideology and politics; Population Geography; teaching desig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teaching practice

黨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全面构建高校思政工作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举措[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课程思政”是在所有课程中发掘课程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在进行专业知识讲授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3]。课程思政通过将知识传授与育人价值有效结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的作用,能够拓宽各学科的育人功能,深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4],是高校思政工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既是对“教书育人”的教学本质的回归,更是对党领导下的高等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的回应[5]。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6]。

人口地理学作为人文地理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地理学本科教育中的专业课。由于人口地理学是人口学与地理学的交叉学科,具有强烈的社会科学属性,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紧密[7],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地。人口特征是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的发展特征和趋势是理解人口国情的重要方面,贫困人口、人口老龄化、人口城镇化等都与我国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息息相关[8]。人口分布特征、人口流动特点、人口与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关系等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9],也是理解我国人口国情的重要方面,以及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环境观的重要途径。

当前关于课程思政的主要研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等方面[10],多以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价值和意义作为研究主题,更倾向于理论的研究[11],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实践性质的研究文献数量偏少。在理论支撑的前提下,应更加注重教学实践领域的研究。地理专业的课程具有很强的地域性和综合性,是课程思政的最佳载体[12]。因此,深入挖掘人口地理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人口地理的专业知识体系中,对促进学生的国情教育,培养学生爱国情怀、资源环境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教学实践意义。

一  人口地理学的内容体系与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一)  人口地理学的内容体系

人口是一个社会各种文化、经济和政治活动的基础,是重要的人文现象,是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人口地理学是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的空间属性的科学,以人口数量和质量、人口增长和构成、人口分布和迁移的地域特征和空间差异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研究对象,是人文地理学重要的分支学科之一。人口地理学的研究是人口问题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对于促进人口、社会、经济、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在人文地理学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与文化地理学、经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等并列。

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是从空间视角研究人口现象和人口过程的独特研究内容,对人口分布和迁移的解释又离不开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因此,人口分布和迁移的空间结构及其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一直以来就是人口地理学的传统研究主题[13],构成了人口地理学内容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

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和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镇人口、老年人口、劳动力人口等的分布[14]。产生人口分布地域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人口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的地区差异及其发展变化,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人口的增长和迁移,从而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地域差异及其发展过程,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对制定区域人口政策、实现人口的合理再分布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人口地理学最基本的任务之一[15]。

人口迁移是当前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相类似,人口迁移在中国人口地理学者的研究中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人口迁移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16],对调整人口分布、劳动力盈缺、促进地区文化交流、新资源的开发、经济文化区的建立、民族和种族的融合等都有重要的作用[17]。深入研究我国人口空间流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准确把握未来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对实现人口区域分布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有重要意义[18]。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环境,环境质量对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产生重要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数量、质量和结构的变动也直接作用于环境[19]。目前,人口数量长期持续增长已经引起不同程度的环境恶化,逐渐开始危及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如果要摆脱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必须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方面进一步探讨不同时期和区域的适度人口容量,从而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更好地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依存关系[20]。

(二)  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

作為包含丰富思政元素的高等院校地理学科的专业课程,人口地理学的课程思政建设应将知识体系中的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之中,用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扩充学生的头脑,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结合,培养学生辩证地看待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形成批判性思维。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达到协同育人的目的。具体来说,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达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德育目标。

知识目标方面,一是要理解人口在地理学研究和城乡规划实践中的重要性,包括理解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理解人口因素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了解国内外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进展。二是要掌握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包括理解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口转变过程,理解人口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掌握人口分布及其变化的影响因素,掌握人口迁移的理论解释及其社会经济影响,掌握人口预测方法并能在城乡规划实践中加以运用,理解人口因素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能力目标方面,基本具备分析当今城市与区域发展中人口问题的能力。理解区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人口现状特征,能够对当前与人口有关的资源环境、城镇化等问题进行分析,能够综合运用其他人文地理学分支学科所学知识提出解决区域人口与发展问题的对策。

德育目标方面,理解中国的人口国情,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资源环境观等,增强爱国爱乡的情感。掌握中国当前的人口增长趋势和人口流动的新特征;理解计划生育、延迟退休、新型城镇化等人口相关政策;理解资源环境对人口分布、人口迁移和人口容量的影响;了解贫困人口的分布、脱贫攻坚的过程以及贫困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二  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思路

(一)  全程融入

在全部教学章节、全部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中适时加入思政内容,做到思政教育的全程融入。一方面,在明确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并梳理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搜寻思政素材和案例,明确每一章内容的育人目标和思政主题,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体系,并做好人口地理学课程内容的动态调整和更新优化。另一方面,将思政教学内容落实到教案和课件制作等各个方面,贯穿于教师讲授、学生讨论、作业训练及教学研讨等教学全过程。

(二)  案例支撑

鲜活的研究专题和实际案例是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主要支撑。一方面,专题和案例是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将理论知识加以实际运用。另一方面,专题和案例与人口、社会经济发展联系紧密,能增强学生的国家意识和文化自信,是思政教育的集中体现。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案例选择应与社会经济发展实际紧密结合,如将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人口老龄化、国土空间规划等案例融入其中,可以突出教师的研究方向与优势,将优势领域的研究成果与思政案例有机结合,不仅能让学生了解学术前沿和最新的研究进展,开拓科研视野,激发学生科研热情,还体现了学科特色。

(三)  以学生为中心

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的视角来理解思政元素,将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授课方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教育的主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思政教学内容。针对课程知识体系中的多元观点,如北京是否应当限制外来人口增长、如何进行中心城区人口疏解等拓展性、辨析性内容,通过课堂辩论、小组汇报、情景展示和专题讨论等多种方式,引导和启发学生深入探究,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的双重体验。

三  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

(一)  課程思政内容体系

进行人口地理学中思政元素的挖掘,并将其运用到人口地理学的课堂教学实践之中,是首先要认真思考总结的。如乡村人口分布格局的演变和胡焕庸线稳定性的讨论,有助于理解我国的人口城镇化、人口分布与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的关系;水土流失对乡村人口流出的影响和舒适性对人口流入的影响,为人口流动的机制注入了资源环境的视角。但零碎的知识点和专题案例是远远不够的,应根据全程渗透的建设思路,将课程教学知识点和思政元素进行整合,总结和凝练人口分布、人口迁移流动、人口与资源环境等人口地理学核心内容的主要思政元素,构建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体系(表1)。

(二)  重点案例介绍

中国正进入人口发展的转折期,人口规模得到控制,人口结构的挑战越来越严峻。同时,人口分布和流动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征[21]。这些社会现象包含了人口规模、人口结构、人口分布和人口迁移等人口地理学的核心内容,是人口地理学关注的重要研究议题,也是人口地理学基本知识点的实际运用。学生通过查找数据、作图分析等手段,利用课后作业、课堂讨论等方式,能对我国当前的人口国情有充分地了解,也能将人口地理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加以运用,达到专业学习和思政教育的双重目的,做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人口分布特征与胡焕庸线的稳定性方面,通过讲授中国人口分布的变化以及发展趋势,使学生理解自然条件对人口分布的控制作用,培养学生的资源环境观。在乡城人口流动特征方面,讲授人口城镇化的进程,理解当前正在进行的新型城镇化的重点任务和重要意义,增强学生对中国正在实行的相关政策的理解。

2020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这是进行思政教育的绝佳案例。同时,贫困人口作为一类特殊人群,其分布特征和变化、易地扶贫搬迁等与人口分布、人口迁移的人口地理学核心内容紧密联系。课程加入贫困人口的分布变化、易地扶贫搬迁的区域影响、搬迁迁移人口的社会融入等相关内容,这些内容与人口地理的人口分布和流动等教学内容紧密相关,也是当前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脱贫攻坚实践的重要内容。在贫困人口的变化与分布特征方面,通过讲解贫困标准的提升和贫困人口的下降,让学生了解国家在扶贫方面的成效,体现富强、平等、共同富裕等核心价值观,通过教学案例讲授贫困的地理成因,理解自然环境条件对贫困地区发展的影响,培养正确的资源环境观。

(三)  教学方法与策略

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基础课程,传统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亟需转变教学方法。人口地理学课程在教学方式的设计上,除课堂讲授之外,通过案例、互动启发等教学手段,可以极大地调动同学们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自我融入,强化价值的自我塑造,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在专业知识的讲授上,以课堂讲授为主线,以课下资料,如参考书、学术论文、教务处BB网络课程资源等为补充,通过小作业、课堂讨论、分组讨论汇报等形式提高学生对课程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在思政育人的培养上,一方面通过课堂讨论,增强对思政素材的理解和对专业知识的运用;通过分组正反方辩论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辩证思维等能力。辩论内容包括超大城市是否应当控制人口数量、人口收缩是否有利于区域发展、西部地区是否适合就地城镇化、胡焕庸线是否可以被突破等问题。另一方面,重视对现实人口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的培养。结合人口老龄化、人口城镇化等现实的人口现象和问题,加深对相应知识点的理解,同时综合人文经济地理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知识,理解人口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思辨能力。

四  结束语

人口地理学中蕴含着多样的思政元素,是进行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载体。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受到广泛重视的新时代,应充分发挥人口地理学的特色和优势,增强高校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作用。本文基于人口地理学的内容体系和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提出了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的建设思路和内容体系,结合教学实践中的重点案例,探索了思政教学方法与策略,是对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尝试。但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仍需进一步深入挖掘,以形成系统性的思政教育案例。应尝试编写相应的教材和教参,将人口地理学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推广,并为高校同类地理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 王光彦.充分发挥高校各门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中国大学教学,2017(10):4-7.

[2] 吴晶,胡浩.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J].中国高等教育,2016(24):5-7.

[3] 杨国斌,龙明忠.课程思政的价值与建设方向[J].中国高等教育,2019(23):15-17.

[4] 马进,史春云.课程思政及其在高中地理课程实践中的研究进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3):8-11.

[5] 高宁,王喜忠.全面把握《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理论性、整体性和系统性[J].中国大学教学,2020(9):17-22.

[6]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交出版社,2017:378.

[7] 刘劲松.中国人口地理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2014,69(8):1177-1189.

[8] 封志明,李鹏.20世纪人口地理学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11,30(2):131-140.

[9] 陈吉庆.关于人口地理学研究的进展[J].地理科学,1987(2):187-192,98.

[10]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體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11]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12] 刘峰贵,陈琼,周强,等.区域地理课程思政元素融合实践探究[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37(4):78-86.

[13] 王国霞,秦志琴,程丽琳.20世纪末中国迁移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基于城市的视角[J].地理科学,2012,32(3):273-281.

[14] 方瑜,欧阳志云,郑华,等.中国人口分布的自然成因[J].应用生态学报,2012,23(12):3488-3495.

[15] 李玉江,张果.人口地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131.

[16] 宋健.人口统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55-56.

[17] 梅林.人口地理学[M].哈尔滨:哈尔滨地图出版社,2005:61-76.

[18] 张耀军,岑俏.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38(5):54-71.

[19]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等.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6):853-861.

[20] 毛志峰,任世清.论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1995(1):75-79.

[21] 张华,刘哲达,殷小冰.中国跨省流动人口回流意愿的空间差异及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21,40(1):73-84.

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高等学校重点建设一流专业(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建设项目”(无编号)

第一作者简介:张华(1979-),男,汉族,湖北松滋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人口地理与区域发展。

猜你喜欢
思政元素教学实践课程思政
浅谈思政元素在大学英语教育中的应用
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大学语文》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研究
思政元素融入《政治经济学》教学探索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