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进昌
新课改下,国家大力推进农村基础教育,力图改善农村教育局面,促进农村学生的良好发展。从当前来看,农村初中美术教学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然存在教学方式方法落后、学生的美术潜能得不到有效发展等问题。面对这一教育现状,创新并优化农村初中美术教学刻不容缓。对此,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应立足于“双减”政策背景,综合分析新课程教学的创新及优化模式,坚持“五育融合”的教育理念,积极打造高质量的美术课程,以此引领学生获得综合素养的全面发展。
“五育融合”是指“五育并举,融合育人”,强调“突出德育实效”“提升智育水平”“强化体育锻炼”“增强美育熏陶”“加强劳动教育”,以此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它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初中美术教育创新发展的必然趋势及有效策略,有助于推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育的初中教育新体系构建,有助于实现高素质、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所以,初中美术教师应积极立足于“五育融合”的视角,不断创新教学内容,推动初中美术课程的高质量发展,带领学生展开更高质量的实践探索,使其获得学科核心素养的有效培育和提升。
“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目标与中学美术学科实践一致 在农村初中美术教学中落实“五育融合”是具有可行性的,因为“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目标与中学美术学科的实践是一致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是立足于教育教学环境、教育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建构而成的,而中学的美术课程教学目标也是要让学生获得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要立足于当下的教育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整体优化课程教学的模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一系列的美术活动中激发并调动自身的美术创造热情,在美术学科中全面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及综合素质。所以,“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目标与中学美术学科实践是一致的,它能够达成“双减”政策下农村初中美术的多元化教学,真正地建构起更为高效的美术课程体系。
“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内容与中学美术学科实践相关 “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内容与《基础课程改革纲要》的实践内容是相一致的。《基础教育課程改革纲要》中提出初中阶段的美术学科教学应该强调实践化,要引导学生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操作,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并以此为基础奠定理论与实践的根基。所以,在初中阶段的美术学科教学中,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美术教育,从而整体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实践操作中发现美,培养形成真、善、美的优良品质。而这样的课程教学与“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内容存在着极大的关联,它能够立足于美术学科实现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教育,还能够立足于农村特殊的地域形态和教育环境,引领学生展开课外拓展,发展体育素养,以此奠定“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内容的知识理论基础,让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取课本之外的知识经验,真正实现学生的综合性发展。由此可见,“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与中学美术学科的内容是互相协调、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关系,二者之间的有效融合能够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及发展。
不管是“双减”政策还是“五育融合”的教学思想,其目的都是实现教育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回答新时代背景下“怎样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双减”政策的出台,是为了让学生从传统、繁重的学习压力中解放出来,拥有更多的时间开展课外探索,让教师寻求更为高效的课程教学模式。而“五育融合”恰恰能够与“双减”政策对接,能够立足于美术学科,积极地拓展并延伸其他的“五育”教育内容,丰富学生的课外学习活动,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实现新时代教育体系的改革及发展,整体提升课程教育的质量与效率。
在促进“五育融合”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要立足“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积极协同美术学科及“双减”相关政策,实现两者的相互联系、互促互进、有机融合。这样,才能明确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实现教育领域的拓展与创新,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促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认识美、感知美、鉴赏美,形成创造美的综合能力。而这也是美术学科的核心,它能够基于美育思想,串联、协同其他的“四育”内容,铸造人格、美化心灵,促使学生获得综合、全面的发展。
立德育—主题意义探寻 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农村初中美术学科教学应该注重对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创新与优化,要尝试让整个课程教学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美术教师就应该立足于所教学的内容,尝试拓展主题意义,让学生在这一主题下展开多元化的实践操作,引导他们关注自然、人文、家庭、社会、文化等因素,从而获得对美术学科以外的知识认知,实现德育教育的贯彻落实。
以教学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大自然的色彩”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应积极创设“走进大自然”的项目课程主题,引导学生立足于自身所在的农村地域去展开多元化的探寻,走进大自然寻找大自然中的美丽色彩,再借助简单的色彩来表达自然界中的色彩关系。在学生完成了这一主题探究活动之后,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作品,总结他们所展现出来的大自然的美丽色彩。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现很多年以前农村的各种风景,引导他们借助图片总结得出更多的大自然的美丽色彩,并引发进一步思考:相比起以往的大自然色彩,现在大自然的色彩更偏暗沉、类型也更少。基于学生的自主思考,教师就可以请他们继续思考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这样,学生很容易便能联想到环境问题,从而催动他们从人文的角度来展开多元化的分析及操作。随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在前后不同的色彩对比中加深自己的认知,体会到“保护环境、保护生活”的重要性,以此将德育无痕地融入美术课堂,提升了学生的综合感知效力。
提智育—深度学习统领 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美术实践活动时,应该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积极为他们创设更加适宜的学习和活动空间。同时,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尝试将本学科教学内容与数学、物理学、建筑学、美学、地理学、历史等多个学科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其渗透于美术学科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使他们在美术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智力。
以教学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如何欣赏建筑艺术”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积极引入建筑学的相关知识。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展开小组探究,讨论、分析中外建筑艺术的特征,在合作过程中体会中国古代建筑的特色。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当地农村的房屋建筑特点,思考农村房屋建筑中渗透的中式建筑美学思想。例如,农村房屋的中庭都有一口“天井”,有的还有“天窗”,屋檐向四边翘起,等等,这些农村建筑特色体现出了什么样的建筑思想。借助这种方式,引导学生立足于生活实际展开多元化的探究与分析,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给学生提供创新思维发展的空间,让他们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体验,达成对建筑学思想的综合性感知,以此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智育,落实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培育。
重体育—完善细节解读 农村地区的学生相比起城市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空间更为宽广、自由,这对于促进他们的体育素养提升有着极大的帮助。基于此,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在开展学科教学时,就应该立足于“双减”的政策背景,为学生设计一些创造性的课外活动内容,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去完成实践调研,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体质。
以教学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民间工艺品制作”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去寻找自己身边的工艺品。例如,一些老人会用草或者柳条完成草编制作;有些老人还会种葫芦,然后用葫芦制作一系列的葫芦工艺品;每家每户都制作剪纸、年画;等等。学生通过组建学习小组,深入到学校或家庭周边,到每家每户搜寻民间工艺品。甚至可以组建成团队,向一些掌握了草编工艺技艺的老人学习,在掌握相应技能后完成工艺品制作,并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成果。在上述美术活动中,教师借助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拓展体育锻炼的时间与空间,不仅可以强健学生的体魄,还可以健全学生的人格,让学生在学习各种工艺品制作的过程中形成永不言弃、团队合作的精神。因此,在美术学科教学中落实体育教育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虽然美术工作并不是一项高强度的体力劳动,但是它经常需要跋山涉水、到野外写生,这就需要以强健的体魄来支撑,而农村特有的地域环境恰恰为体育教育的有效落地提供了诸多的优势。
生美育—特色资源支撑 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借助美术学科的特征来实施美育教育。在这一过程中,为了进一步激活学生的认知,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可以积极借助农村特有的各种资源来支撑美育教育的有效实施,从而帮助学生获得更为深层的感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及想象美的能力,也能够帮助他们在后续的生活及学习中,用美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以此养成热爱生活的品质。
以教学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为例,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地区传统建筑样式,并对不同建筑样式的形成原因进行深入分析与探索,其中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鉴赏客家土楼。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借助微课视频向学生展现中国各地居民建筑的样式。例如,可以向学生展示黄土高原的“下沉式窑洞”及“西南干栏式竹楼”,请学生基于地理因素及自然因素的原因分析这两种居民楼形成的原因。然后,向学生展示“移动的房子——蒙古包”,让他们基于人文因素及生活因素去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最后,向学生展示“徽派建筑”“北京四合院”“福建土楼”及“广州开平的碉楼”等图片,引导他们从人文因素、历史原因及自然环境等角度完成分析。教师在让学生完成对中国独具特色的地域居民建筑样式的分析之后,再请他们完成对客家土楼的鉴赏,观察并了解客家土楼的功能、结构、文化、造型等,而后对客家土楼的形体美进行解读与分析,体会形体美规律在客家土楼中的具体应用。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关注身边的民居艺术,尝试将自身所学习的民居审美方法迁移、应用于身边的房屋,去分析农村的房屋建筑。例如,当前有些农村还有土房子,土遇到雨一般都会变软,但是这些土房子却能够支撑几十年都不倒,这是值得探究的。对此,教师可以让学生组成学习小组去分析农村土房子的建构特色,以此分析土房子的独特美,生发美育思想,获得对民间艺术的具象感知。而学生也能顺利地由此延伸,激发对中国传统建筑的审美意识。
植劳育—主题作业延伸 初中美术教师在实施美术课程教学时,应该积极地植入劳动教育的内涵及思想。农村学生从小到大必不可少地见过或参与过各种各样的种植活动、收割活动,所以他们掌握了较多与劳动相关的知识。基于此,初中美术教师应有效的拓展和延伸劳动教育,结合具体的美术教育内容,为学生设计一系列的主题作业,拓宽学生的课后活动空间,促使他们在更为多元的美术作业实践操作中达成对劳动教育内涵的深层解读,以此培养劳动精神。
以教学人美版初中美术教材“民间工艺品制作”为例,教师在完成课堂教学后,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给学生布置制作民间工艺品的主题拓展作业,请学生以组建学习小组或自主探究的形式,寻找农村尚存的各种民间工艺作品,如草编、风筝、刺绣、泥塑等。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一个类型展开自主实践,但要尽可能地让自己制作的工艺作品尽善尽美,从中体会劳动中精雕细琢的重要性。在学生完成了工艺作品的制作后,教师再借助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匠人制作的工艺品,促使学生立足于自身的工艺制作,感受鲜明的对比,真正领悟工匠精神,明白工艺品的制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活动,它既是技艺性的劳动过程,也是创造美的过程,借此培养学生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帮助其形成追求精品的劳动素养,获得劳动创造美的真实感知,以此达成劳动精神的培养。
总的来说,“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教育思维新方式和教育教学实践的新范式,它有助于全面育人新格局的构建,能够助力打造德智体美劳“五位一体”的育人格局。所以,农村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充分立足“双减”政策,积极建构“五育融合”教学策略,多方协调,强化各项教育教学要素的有效渗透,凝聚各項教学资源及因素,推动实现农村课程教学的深度变革,构建形成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