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丽云
作业对于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作业可以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教师可以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学生对于作业的看法,以此来优化小学数学主题作业的设计,激发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和求知解惑的欲望,促使他们能够主动投入问题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实践运用能力,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基于此,本文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对基于核心素养提升的小学数学主题作业优化设计方案进行探析,并提出一些见解和策略。
作业设计过于枯燥 现阶段的小学作业多以书面形式为主,这种作业模式会严重影响学生完成作业的自觉性、主动性,导致部分学生产生逃避写作业的情况,或者常常硬着头皮完成作业,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基于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积极创新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作业充满挑战性、趣味性,且不失专业性,促使数学作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体现数学的本质。
作业数量较多 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但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仍有很多家长和学校在考查学生时,以其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标准。很多家长仍旧认为,只有题海战术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导致学生在作业方面的压力非常大。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处于知识的启蒙阶段,通过完成大量的作业,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考试成绩,但是这种方式会严重影响学生的学习和自信心的建立,不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作业时要充分考量作业的数量,注重通过提高作业质量的方式减少学生的学习压力,促使学生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快乐的学习。
作业设计与实际生活缺乏联系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但是一些数学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往往忽视与实际生活的连接,导致作业设计与现实生活脱节,使很多学生认为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关联性不强,甚至觉得学习数学知识没有用。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始实际教学活动时,应注重创设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导向的作业,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作业设计缺乏针对性和多样化 现阶段小学数学学科的作业设计往往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往往会采用统一的作业设计方式,即班级内每个学生都完成同样的作业内容,并没有针对学生在学习能力和学习基础上存在的差异,设计个性化的作业。这样的作业设计,会让基础扎实、理解能力强的学生轻而易举完成作业,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这部分的知识,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进行继续学习;也会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觉得完成起来有难度,从而影响学习自信心的树立,不利于后续的学习。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积极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注重提高作业的针对性,能够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自身的原有基础上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同时也能够让数学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不断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让班级内所有学生都能通过完成作业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
作业设计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 数学课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教师应注重通过作业设计,引导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渐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深入学生群体,通过侧面调查、正面交流等方式,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学生乐于探究和完成的数学作业。例如,教材中“可能性”这部分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有些事情是确定发生的、有些事情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让学生用“一定”“可能”和“不可能”来描述事情发生的可能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初步的判断推理和概括能力。在针对这部分内容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布置了一项与科学学科整合的实践作业,请学生观察两天的天气情况并详细记录下来,再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天气预测,并通过“一定”“可能”“不可能”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明天的天气情况。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实施分层作业 在以往的作业设计中,为了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往往会基于教学大纲中提出的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强化基础知识的训练,但布置的作业内容常常是统一的,学生对于作业内容并没有选择权。同时,为了帮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和学习能力,教师还会布置大量单一、重复性的作业,不仅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出现思维僵化的问题,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其实,班级里的每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在学习能力、学习基础等多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如果让数学能力较强和数学能力较弱的学生完成同样的作业,一方面会导致数学能力强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很简单,不需要努力学习就能够完全掌握,久而久之便会滋生怠慢情绪;另一方面则会让数学水平较差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的作业很有难度,即使花费较多精力仍旧无法正确解答。对此,小学数学教师须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和布置分层作业,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不同学习能力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主动地投入到作业的完成中,感受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喜悦,从而实现对每位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学习能力的针对性培养。
例如,“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一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分数是如何产生的,在认识单位“1”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在学完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基础来设计和布置不同的作業。针对学习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作业的设计难度可以大一些,使他们通过完成作业掌握真分数和假分数的特点、假分数与整数的互化等。同时,兼顾学习困难学生,设计的作业内容可以相对简单一些,让这部分学生能够通过完成作业理解真分数和假分数的意义等。通过这种方式的作业设计,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进一步提升,还可以让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能够掌握本章节的基础知识,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心。
实践证明,教师在设计和布置主题作业的过程中,通过实施分层作业的模式,能够保证作业的难度和梯度,让班级不同能力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以此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注重优化设计实践性数学主题作业 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在布置小学数学主题作业时也要重视设计和优化实践性作业,以此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使他们能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能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应坚持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和经验出发,将数学作业与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
例如,教材中“扇形统计图”这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认识扇形统计图,掌握扇形统计图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能够从扇形统计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解释。基于此,教师在针对这部分内容布置课后作业时,可以尝试为学生创设一个运动会的场景,如“学校准备召开运动会,想要统计喜欢各项体育运动的学生人数,你们认为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比较合适呢?如果想知道喜欢某一项运动的学生人数占总学生人数的百分比,那又应该绘制什么样的统计图呢?”运动会是学校每年都会举办的活动,学生对此也非常熟悉,通过这样的作业设计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如何使用统计图有了一个更加清晰明确的感知。
注重自主能力培养,促进自我能力提升 在传统的作业设计过程中,教师往往采用“包办代替”的做法,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全面安排,不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导致一部分学生虽然能够跟随教师的节奏进行知识的学习,但是一旦缺少了教师的引导就不知道该如何高效学习,不仅阻碍了其成长的步伐,还会影响其后续的学习和发展。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在设计主题作业时,应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目标,布置有利于学生检阅知识掌握情况和获得自我提升的作业。
例如,在学习完“小数的加法与减法”这部分内容后,教师可以结合“小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一主题作业,设计实践类作业展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请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到超市进行购物,记录购买商品的名称和价格,付款时计算总钱数和应找零数等,再与收银员进行核对,验证计算结果。这样的作业设计不仅有自主实践过程,有反馈验证结果,还能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设计开放性作业,强化数学问题意识 要切实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教师在设计作业时就应注重强化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因为数学问题意识,是发现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基础,也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前提,更是核心素养的内容之一。基于此,教师可以尝试设计和布置开放性的数学作业,将数学问题隐藏于作业之中,借助作业的启发性和开放性促使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深入思考问题,从而有效强化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其积极思考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这样的开放性作业,还能够有效锻炼和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例如,在学习完“圆”这一章节的知识后,为了强化和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教师可以将数学作业设计成开放性的,引导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探索和发现数学问题。如教师可以这样为学生设计一道开放性的数学作业:“牧场主想要重新修建羊圈,之前的羊圈围栏是长方形,长和宽分别是8米和6米。如果你是牧場主,还是利用原来的围栏长度,如何重修羊圈才能使它更大呢?”从表面上看,作业题目中没有圆这个字,看似和圆没有关系。但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为了知道长方形羊圈和圆形羊圈哪个更大,学生就会分别进行长方形和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由于题目中并没有限定羊圈的形状,学生只需要用原来围栏的长度计算和对比长方形和圆形哪个更大。在此基础上,一些学生还会想到正方形或其他图形,这就更加能够突显开放性作业的优势和价值,可以促使学生进行多种图形的计算和对比。实践证明,这样设计与布置开放性作业,一方面可以促使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回顾旧知识,并进行对比和迁移,强化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在开放性题目中发现更多问题和解题方向,并积极进行尝试和求解,最终得到正确答案。这样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对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锻炼与培养,达到借助开放性作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完善作业评价形式,充分发挥作业价值 小学数学作业评价是实施数学学习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延续,也是师生交流互动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作业评价可以很好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也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地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教师不断完善作业评价形式,运用精准的评价方式,可以实现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漏洞进行有的放矢的补救,促使学生更加高效地掌握相关知识,同时让作业的价值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于作业的评价主要针对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参考学生对于习题计算的准确率。这样的评价方式虽然较为便捷,但却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对于整个习题的探究过程,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无法得到显现。因此,为了更好地体现作业的价值,教师在对学生作业进行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果,还要充分考虑学生在进行作业探究过程中的情绪变化、解题思路等,通过这种方式,帮助学生对自己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梯形面积”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常常会在面积的计算方面出错,很多学生会因为忘记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导致在解题过程中出现错误。对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可以针对面积公式做一些专项训练,以此来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同时,在批改作业的过程中,也不能只关注学生的计算结果,而是要关注学生的整个解题过程,分析他们的出错原因,以此为学生提供更加全面的评价反馈信息。
综上所述,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其中主题作业的设计和优化则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环节和途径。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重视数学主题作业的优化,要致力于通过作业设计让学生能够围绕主题作业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掌握与主题相关的数学知识,使学生能够在不断探索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