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2018年9月,第23号台风“百里嘉”和第22号台风“山竹”先后在我国广东省登陆。其中“山竹”更是强台风级。受到“山竹”的影响,广东省一度高铁停运、轮渡停航、航班取消。
台风无疑会给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损失,甚至还会危及人的生命。对于小军迷来说,想到大海和台风,接下来可能会想到军舰,继而会思考一个问题:当“纵横四海”的军舰遭遇台风时,又会出现什么令人难以想象的情况呢?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什么是台风。
台风是发生在太平洋西部海洋和南海海上的热带气旋,是一种极强烈的风暴,热带气旋中心持续风速在12~13级时,就可被称为台风;14~15级时为强台风;超过16级则叫作超强台风。
台风是地球上最大的移动物体,它的直径甚至可以超过1000千米,总面积可以达到近百万平方千米。据科学家们估算,一个中等强度的台风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上百个氢弹或10亿吨黄色炸药所释放能量的总和;一个成熟台风释放出来的热量,相当于每20分钟引爆一颗1000万吨当量的核弹。听起来是不是很吓人?
1944年12月18日,在菲律宾吕宋岛以东500海里的海面上,美国海军第三舰队第三十八特遣队正在名将哈尔西的指挥下悄悄向战区奔袭。这支特遣队号称具备当时全球最强大的海军打击力量。
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给哈尔西的舰队带来了灭顶之灾。当天11时许,海面上的风浪开始变得越来越大,但由于当时技术手段的限制,没有人知道一场超强台风正在向他们逼近。午后,随着风浪的进一步加大,哈尔西才意识到舰队遇上了台风。
接着,巨大的海浪将哈尔西的旗舰桅杆打断,通信随之中断。在失去指挥的情况下,舰队开始变得混乱,各舰艇的指挥官开始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突围。
以旗舰为首的一批舰艇选择掉转船头,企图凭借舰艇的航行速度迅速逃离台风海域。但是,台风移动的速度比任何舰艇航行的速度都快得多,他们最终也没能成功离开台风海域。
舰队中还有三艘驱逐舰选择了向西南方向转航,希望能够避开台风。然而,这三艘驱逐舰转变航线之后,舰艇本身的受风面积变得更大了。没过多久,这三艘驱逐舰相继倾覆沉没于茫茫大海之中。
这次台风是太平洋舰队自“珍珠港事件”之后遭遇的最大灾难。3艘驱逐舰沉没,20多艘舰艇受到严重破坏,146架飞机被摧毁或被吹进海里,800余人丧生。之后,舰队对吕宋岛的进攻被迫中止。后来,大家以舰队指挥官的名字来命名这场台风——“哈尔西”台风。
美国海军的不幸遭遇,主要是因为当时还无法对海洋气象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报。如今,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气象部队的建设和使用。随着气象卫星、地面固定和移动气象站、探空气球、气象飞艇、气象飞机、气象无人机、气象直升机等各种先进的气象探测装备的大量投入使用,我们已能够做到对台风的预报,确保海、陆、空三军在台风到来之前可以及时做好应对措施。
目前,海军舰艇应对台风的方式主要有锚地、锚泊防台,码头绑缆、系泊防台和出海、海上防台。
錨地是指供船舶在水上抛锚以便安全停泊、避风防台等的水域。锚地、锚泊防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合适的锚地。外海风浪不能侵入的海湾及内河是海军舰艇防台最理想的锚地。但如果短时间内无法找到这类锚地,舰长一般会选择水深超过船舶两倍的较深的水域。比如说,吃水深度达到14米的大型舰艇最少要在水深超过30米的地方锚泊。
同时,还需要与危险障碍物和附近船舶保持足够的安全距离,并保证有足够的出链长度,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能有效地采取行动。另外,抛锚的方式也尤其重要。有经验的舰长一般都会选择“一点锚”的锚泊方式。
所谓的码头绑缆、系泊防台,就是当指挥机关发布相关命令后,召回所有外出人员,并补给油、水和给养,同时检查各装备系统,使其处于良好状态,补充防风缆索、碰垫和其他防台风物资。随后,舰艇便要进入防台风泊位,并尽可能地增加吃水,以减少船体的受风面积。进入洞库的舰艇,则务必要关密洞库的闸门。
进入防台风部署后,舰长必须在舰指挥所实施防台风指挥,动力系统则必须保持随时可以使用。一旦发现锚链或系缆断裂时,需要立即抛下备用锚或使用舰艇动力系统,务必不让舰艇发生搁浅、触礁和碰撞事故。
台风可以掀起十米以上的巨浪,排水量上万吨的大型水面舰艇依然可能会被掀翻,因此出海、海上防台仍然是各国海军的首选方法。简单地说,这种方法就是在台风还没来之前,军舰快速驶离受台风影响的区域。
航空母舰是目前排水量最大的军舰,据说它可以抵抗12级台风,不过,海上最可怕的不是风而是浪。假设一艘航空母舰的两端同时处在波峰上,而舰体中部处于波谷,也就是浪从航母的两端把它架空了,那么,航空母舰的龙骨有可能会断裂。同时,航空母舰上的许多外部设施其实并不具备足够的抗风能力,也会遭到台风的摧毁。另外,航空母舰从来都不是单独行动的,跟随它的那些万吨级的巡洋舰、大型驱逐舰和数千吨级的护卫舰等“带刀护卫”们也没有抵御台风的能力。
最后,重要的事情只说一次:不论是军舰还是民用船舶,一旦遇到台风来临,能跑的话,咱们还是快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