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诊断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敏感性分析

2023-11-05 06:55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30期
关键词:轴索误诊率颅骨

姜 鋆

(丹东市人民医院影像科,辽宁 丹东 118000)

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即颅脑外伤,通常发生在人体头颅部位,一般由跌倒、各种钝器、自然灾害、高处坠落、交通事故伤所引起,其中以交通事故伤最为常见。研究发现,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通常伴有颅骨骨折、思维障碍、头痛呕吐、头皮裂伤等临床表现,并且合并嗜睡和昏迷等症状。在颅脑损伤的常见类型中,包括颅内组织损伤、软组织损伤、颅骨损伤等等,常常共同发生。但由于人体脑组织生理功能具有一定特殊性,患者在发生损伤后能够对头颅部分功能造成影响,增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风险。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通常以头颅平片、腰椎穿刺等作为常见诊断方式,但诊断效果有限。而随着我国CT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1],螺旋CT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诊断中,该种诊断方式能够将患者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的各项情况进行清晰、及时显示,并能对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的程度进行及时评价,能够为治疗方案的制订提供有利依据,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以达到改善疾病预后的目的。因此,本次研究对MRI在诊断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0例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作为本文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诊断标准,患者头部外伤后伴有意识障碍[2]。排除标准:临床资料不完整。观察组(n=100):年龄在21~60岁,平均年龄(41.21±1.26)岁;男60例、女40例。对照组(n=100):年龄在21~61岁,平均年龄(41.19±1.29)岁;男61例、女39例。两组之间的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所有患者均进行CT诊断,具体操作内容如下。选择16排螺旋CT进行检查,仪器型号为飞利浦Brilliance型。嘱患者取仰卧位,将听眶线作为基线,以患者颅底直至颅顶作为扫描范围,扫描参数设置:管电压设置为120 kV、管电流设置为25 mA、层厚在2.5~3.0 mm、螺距1.0,扫描时间为50 s,再延迟扫描5 s,常规情况下选择大脑前动脉和上矢状窦作为输入静脉、输出静脉,并重建间隔10 mm,层厚设置为10 mm,并绘制时间密度曲线,从而获得相关参数,如局部脑血流容积、平均通过时间等,在工作站中进行CT平扫图像和减影处理图像,从而获得直观、清晰的参数彩色图像[3]。

1.2.2 观察组 所有患者均进行MRI扫描:层厚设置在8 mm、扫描距离在1.0 mm,再进行T1WI和T2WI的扫描,参数设置为256×170;T1WI的参数为TR=4 400 ms、TE=12 ms、T2WI的参数为TR=4 400 ms、TE=120 ms,再将DWI的参数进行调整,使其为TR=4 400 ms、TE=80 ms[4]。

1.3 观察指标 两组蛛网膜下腔出血检出率、硬膜下血肿检出率、硬膜外血肿检出率、颅骨骨折检出率、误诊率和漏诊率、敏感性、特异性比较。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 24.0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行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的检出率 观察组蛛网膜下腔出血、硬膜下血肿、硬膜外血肿、颅骨骨折的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检出率对比[n(%)]

2.2 对比两组的误诊率、漏诊率 观察组患者误诊率2.00%、漏诊率3.00%低于对照组误诊率20.00%、漏诊率25.00%(P<0.05)。见表2。

表2 两组误诊率和漏诊率指标对比[n(%)]

2.3 对比两组的敏感性、特异性 观察组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90.00%高于对照组敏感度(70.00%)、特异度(72.00%),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的敏感性、特异性指标对比[n(%)]

3 讨论

相关研究显示,随着我国交通事业以及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由意外伤害导致的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人群不断增加,在急诊创伤中占比约7%[5]。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能够对人体脑实质、软组织和骨质造成损伤,从而引起各个部位的血肿、骨折、脑实质变化等[6],若诊治不及时,易加重病情,增加患者死亡风险。由于该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且无典型表现,易增加其漏诊或误诊风险。故此寻求一种安全有效、可重复性、无创、快速的诊断方式十分重要,以达到改善患者预后目的。研究发现,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主要是由人体头部遭受外界直接或间接暴力所致的,在损伤早期进行诊断和治疗,能够利于对不同损伤程度进行对症治疗,使其致残率和病死率得以降低[7-10]。

MRI能够对人体一个部位或整个器官在一次屏气下进行容积扫描,不会遗漏病灶,并且该种诊断方式扫描速度较快,能够使运动伪影减少,使对比剂的使用剂量减少[11]。此外,MRI还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和时间分辨率高、对比分辨率佳等优势,能够对人体颅内组织平面结构进行扫描的同时行后期三维图像重建,能够进行不同角度的旋转成像颅内狭小空间[12],从而有效提高诊断的客观性和准确性[13]。MRI的容积扫描十分强大,能够有效提高三维重建图像和多方位的图像质量,并能够利于分辨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的不同类型,并且符合率较高,从而能为患者后期治疗提供有利依据,改善患者病情预后[14-15]。

经研究表明,观察组疾病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误诊率为2.00%、漏诊率为3.00%低于对照组误诊率为20.00%、漏诊率为25.00%(P<0.05);观察组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患者敏感度为95.00%、特异度为90.00%均高于对照组敏感度(70.00%)、特异度(72.00%),P<0.05。

综上所述,MRI在诊断弥散性颅脑轴索损伤中效果十分显著,能够提高疾病的检出率。

猜你喜欢
轴索误诊率颅骨
When weird weather strikes 当怪天气来临时
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与神经节苷脂联合治疗的效果研究
颅骨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1例
乌鲁木齐市医疗机构丙型肝炎病例诊断及报告质量分析
以胸痛为首发的带状疱疹误诊为心绞痛35例分析
X线平片和CT检查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和对比分析
CT与MRI技术用于脑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价值对比评价
依达拉奉治疗弥漫性轴索损伤疗效观察
More gum disease today than 2,000 years ago
探讨外伤性颅骨缺损行颅骨修补术14例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