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2023-11-05 20:44王春姣耿炎枢
科教导刊 2023年25期
关键词:中学化学劳动化学

王春姣,耿炎枢

(长春师范大学国际教师教育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24)

2020 年3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并指出,劳动教育应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中。劳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劳动素养是学生通过长期的劳动学习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具体包括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格三个组成部分。因此,如何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素养,成为当前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文章旨在通过构建指向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以期为其他学科的实践教学提供参考,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

1 中学化学教学中劳动素养培养的内容

1.1 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学生的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只有在解决实际问题和进行真实的实践劳动时才能得到体现,因此进行劳动实践有助于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在中学化学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化学实验、实验探究、模型制作等实践劳动,引导学生自觉参与劳动,感受劳动创造的美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从而使化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

1.2 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

劳动素养是一种实践精神和必备品格,旨在解决某种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和发现问题,它不仅包括体力劳动,还是一种价值观的体现。劳动素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主体性特征,这就决定了其教育功能的特殊性。化学学科的蓬勃发展和不断完善,离不开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和科学家不懈的探索与实践。在化学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不仅能丰富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中学化学教学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劳动精神,使他们深刻认识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物质和精神的创造,从而培养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使其对劳动人民心生敬畏之情。

1.3 规范必备的劳动技能

劳动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塑造稳定的品格和良好的素养,从而实现以劳养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育美的全面育人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的培养,使其具备较强的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同时还要提升他们的劳动品质,为日后更好的发展奠定基础。作为一项极具实践性的科学活动,化学实验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操作能力,还能够塑造他们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创新精神,从而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科学态度、职业道德和审美趣味。通过向学生传授生活中的劳动知识和技能,将化学学科知识应用于社会生活,从而培养学生从事一定劳动活动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生存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中学化学教学中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2.1 教师缺乏对劳动素养相关内涵的理解

大多数教师倾向于以自身的教学经验为基础,深入理解和认识劳动素养的培养。这就使得很多人认为劳动素养就是让学生学会劳动、掌握一种劳动技能,而忽视了劳动素养对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由于对劳动素养内容的认知不够全面,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缺乏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的意识,同时也缺乏教育实践的经验。由于个别学校、教师依然以应试教育为导向指导课堂教学,很多学生都比较注重学习成绩的提升,而忽视了自身综合素质的发展。

2.2 教师开展劳动素养培养的途径单一

许多中学在进行劳动教育时,较少将劳动作为独立学科,因此也相应地无课程标准作为教学参考,更多地采用某一实践活动或者校本课程,忽视了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课程中,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大多数教师认为,在中学教育中,很难找到特定的时机来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也很少意识到将劳动教育融入学科中的重要性。他们没有从劳动意识、劳动精神、劳动技能培养的角度出发去开展教学设计,而是往往只关注了教材中相应的实践栏目,采用单一的实践活动去体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培养理念也往往是经验化的,具有教师个人的教学特征,缺乏系统性、可持续性的教学实施。

2.3 课堂教学中学生劳动素养的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实施劳动素养培养的过程中,教师的评估重点通常集中于劳动体验,而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支持。当前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已经普遍实施了学分制改革,但是学生的劳动意识仍然不强。这种情况下,如果没有科学的评价方法就难以真正发挥出评价对提高学生劳动素质的作用。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全面的评估机制,将过程性评估和终结性评估有机结合,以反映劳动素养的长期培养过程,而不是仅仅通过劳动成果的优劣来衡量。

3 指向学生劳动素养培养的中学化学教学策略

3.1 立足教材,引入化学史,整合教学内容,树立劳动观念

中学化学教材中涵盖了大量的劳动教育素材,这些素材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技能。一方面,在教科书中,教师可以举出许多应用化学知识来提高劳动能力和揭示劳动现象中所蕴含的化学知识的实例,这些实例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学知识。另一方面,高中化学教材有丰富而广泛的实践活动素材。教材所选用的材料,以图像和化学理论为主要手段,以解决日常问题为主要内容。这些素材源于学生对知识进行理性认知的过程,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也有所接触和了解,与劳动教育息息相关,教科书中的化学史与劳动教育紧密相连,通过描绘科学家的人生故事,激发学生追逐梦想的热情。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上提供的丰富资源进行教学设计,让化学史更好地为劳动教育服务。在化学不断演进的历史进程中,涌现出许多杰出的科学家,他们的事迹不仅让学生领略到刻苦钻研和辛勤劳动的魅力,还激发了他们对劳动的向往之情。教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通过传授化学史知识,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为了推动我国工业的发展,留美人才侯德榜坚持回国发展,最终研发出一套经济简便的制碱流程,为我国的制碱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侯德榜的事迹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使命感,同时,学生深刻认识到劳动科学的重要性,树立了坚不可摧的劳动观念。塑造劳动者形象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成为爱劳动、会劳动、懂劳动的新时代人才。

关于劳动教育的内容在化学教学的整个过程中都有所体现。在教学中,教师要应用好教材中的劳动案例,对劳动案例进行分析归纳。要有针对性地对劳动教育案例进行梳理、归类,要把劳动案例所涉及的劳动知识都联系在一起,刷新学生对劳动教育的理解,从而建立起一套新的关于劳动知识的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运用和研究这些劳动教育案例,让学生了解到所学的化学知识可以解释许多生活中的现象,并能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将化学知识迁移到劳动技能培养中。

3.2 立足知识,善用实验,设计教学活动,感受劳动精神

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操作能力,并且能使他们形成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积极运用实践操作来传授实验知识,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对劳动技能的实际应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开展化学实验,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验是化学这门学科的基石。化学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应重视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感受,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实验内容,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因此,实验是一种常见并有效的劳动素养培养方法,学生需要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对未知的理论进行推理和论证,这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他们带来了成就感和寻找劳动乐趣的机会。所以说,化学实验既是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好方法,又是实现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获得劳动创新所带来的成就感,这是一种具有创造性的实验。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时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实验现象并发现规律,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探索问题,提出猜想,最终解决问题,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他们对实验产生兴趣并主动参与其中,通过从多方面精心设计多种类型的化学实践活动,学生可以亲身经历化学劳动的过程。在开展劳动教育时,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引导。定期开设化学学习兴趣小组活动,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劳动经验和新的劳动认知,同时也能够激发他们对劳动和学习的浓厚兴趣。

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也与劳动息息相关,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通过劳动发现生活中的各种化学现象,潜移默化地激发他们的劳动意愿。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在学校条件允许的范围内,采用多样化的实验形式,以激发学生的劳动创新热情,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尽管无法在课堂上进行真实的劳动实践,但通过与实际问题相契合的情境以及亲身参与实验操作,有助于学生明确个人职业发展目标,养成劳动精神。

3.3 立足学生,开展多样化评价,结合评价与反馈,培养劳动能力

在劳动教育教学任务结束后,教师通过公正、客观、全面的评价方式对参与的学生进行评价是反映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如学生小组合作自主设计并汇报方案,然后通过师生讨论修改、优化方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让学生亲历完整的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构建认识思路的劳动意识。学生在参与劳动教育教学过程中展现的劳动表现、劳动态度、劳动技能等都应该纳入考评体系,便于教师多方面衡量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首先,评价模式可以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单一评价方式转变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除了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外,还可加入家长评价、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等多种评价方式,这样可以更客观、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劳动素养水平。其次,评价中要包括学生展现的劳动能力、劳动观念、劳动过程等内容,要从多个角度评价学生的劳动,不能单以劳动结果直接评价学生。最后,还可以建立中学生劳动教育成长档案,记录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展示的劳动素养和技能的发展过程,以及他们在团队合作、创新思维等方面的成长。该档案可以包括学生参与的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反思记录、自我评价和导师评价等内容,以此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实践。评价结果的反馈和利用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并促进学生劳动素养的全面提升。

劳动教育具有综合性、复杂性、长期性等特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能直接依据劳动成果评价劳动教育的成功与否。对于劳动教育,教师需要综合考虑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而终结性评价则强调学生在学习结束时的综合表现。通过综合考虑两种评价方式,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和帮助,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中学化学劳动化学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四步”解答中学化学工艺流程题
基于微课的中学化学教学探讨
热爱劳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奇妙的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