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集聚、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

2023-11-04 09:53:44王珍珠袁平红
关键词:门槛韧性效应

王珍珠,袁平红

(1.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经济学院,北京 100070; 2.安徽财经大学 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经济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遭受了国内外各类经济风险的干扰。国际金融危机、中美贸易摩擦、新冠肺炎疫情等外部冲击下,中国经济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增加,经济安全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十四五规划纲要指出“确保国家经济安全,加强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十四五时期,提高经济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是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保障。经济安全的核心是指,在外部不利冲击下,经济系统能够抵抗外部冲击,在遭受冲击后调整发展结构、重新配置社会资源以维持稳定发展,这与演化经济学家提出的“经济韧性”有相通之意[1]。因此,提高我国经济韧性是应对外部不利冲击的必然选择,如何提高我国经济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是当前亟须解决的问题。长三角区域作为我国规模最大、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板块,研究其经济韧性问题对提高我国经济韧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有关区域经济韧性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统一框架。孙久文等[2]最早对区域经济韧性的有关研究进行系统梳理,并探究了区域经济韧性在中国的应用。此后,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学者们重点研究了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及影响因素问题。有学者指出产业结构是区域经济韧性的主要影响因素,该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可[3-4]。近年来,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着愈加复杂的外部环境,为了提高区域经济韧性,中央政府提出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新发展格局等一系列政策。不难看出,提高创新能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而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发展思路已经确立。此外,产业作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实施的重要载体,是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的最终体现,产业发展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区域经济韧性水平。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直是研究的热点,有学者指出产业集聚的外部性是技术创新产生的重要原因[5-6]。然而,尚未发现有学者将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韧性置于同一框架,具体探究三者的关系。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吗?产业集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吗?以及产业集聚促进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是什么?回答这些问题对我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实施创新发展战略、提升区域经济韧性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产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研究,主要基于产业相关多样化与无关多样化的视角,得出的研究结论也存在较大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研究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7-8]。此类研究认为,产业集聚的正外部效应能够促进不同产业间合作,产生溢出效应,在经济受到外部冲击时能够分散风险。第二类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相关多样化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不利影响[9-10]。该类研究认为,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间关联,在遭遇外部冲击时会产生连带效应,其中一个行业受到冲击会将这种负向效应传递给其他行业。第三类研究认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不是简单的线性关系,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作用存在门槛效应,呈现非线性的“U”型特征[11-12]。

产业集聚和技术创新的关系一直是区域经济研究的重点,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具体分析。第一,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现有研究普遍认为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技术创新[13-14]。这种促进作用是通过溢出效应、竞争激励效应、成本效应和规模效应来实现的。产业集聚分为专业化集聚和多样化集聚,但具体哪个因素对技术创新的贡献更大,一直存在争议。一些学者认为专业化集聚是促进技术创新产生的主要原因。该类研究认为,专业化集聚更有助于产生经济外部性,促进技术溢出[15-16]。而另一些学者对此产生怀疑,认为技术创新不仅受到技术溢出的影响,还受到研发资本、人力资源、市场化程度等的影响[17]。另有学者研究了产业集聚方向与技术创新的关系,研究发现,产业集聚方向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创新规模上,并没有对创新效率产生影响[18]。第二,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同样具有促进作用,该促进作用通过企业创新、产业结构多样化及知识溢出来实现[19]。有学者指出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集群企业为了生存不断研发与创新,形成更高效的集聚以及更强的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技术创新就在这个过程中充分发挥了驱动作用[20]。此外,良好的科研创新环境往往更有助于人才聚集,在区域内形成高质量的劳动力池,为企业匹配机遇提供支撑。同时,吸引大量相关企业,为发展相关配套产业提供可能,进而促进产业集聚[21]。

随着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学者们对技术创新影响经济发展的研究逐渐拓展到经济韧性。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的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学者们认为技术创新提高了区域经济抵抗外部冲击的能力,在遭受冲击时,创新能力较强的地区能够根据新的外部环境创造新发展路径,恢复到受冲击前的状态[22-23]。另一方面,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促进技术溢出。技术创新包括内部与外部创新,根据区域经济韧性理论,产业相关多样性较强的地区更能促进区域内企业间相互学习,产生溢出效应,进而提高区域外部创新能力。

现有研究主要讨论了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以及技术创新和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通过分析,发现现有研究存在以下两点不足:一是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方面,研究了产业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但是仅从产业结构层面探究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缺乏在中介变量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关系的探讨;二是在产业集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研究方面,仅探究了“产业集聚—技术溢出—城市经济韧性”的关系,一方面忽略了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制以及产业集聚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理,另一方面缺乏对技术创新的异质性分析。本文尝试弥补这些不足,可能的边际贡献如下:(1)采用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与作用机制。(2)探究了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作用机制,并检验了技术创新的中介作用。(3)得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非线性相关关系,并以技术创新为门槛变量,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异质性影响。最后依据理论分析与实证结论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二、理论机制与研究假说

(一)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

根据MAR和Porter外部性理论,产业集聚有多样化集聚和专业化集聚之分。从专业化集聚来看,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同一产业内部产生的集聚效应和学习效应。产业内部的集聚不仅能够减少中间投入品损耗,同时,产业内部的相关企业在区域内共享知识外溢,减少企业异地搜寻信息的成本,降低产品的平均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24],为区域经济积累生产资源,提高区域经济抵抗外部风险的能力。从多样化集聚来看,主要体现为不同产业间集聚产生的学习效应和知识溢出效应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各产业间存在投入与产出的纵向关联,在集聚区内减少了上下游企业间的运输成本及交易成本[25],同时,集聚区内形成的劳动力池降低了企业异地招聘人才的成本,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优化升级,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综合水平,提高区域经济韧性。

根据产业集聚外部性理论,产业集聚效应主要依靠基础设施共享、劳动力共享、技术溢出发挥作用。在产业集聚水平较低时,区域产业间关联度较低,尚未形成多样化的产业体系,不能分散外部不利冲击带来的危害,无法提升区域经济韧性[26]。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不同行业间的横向关联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垂直关联不断加深,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技术外溢效果,促进多样化的形成,进而提升区域经济韧性[27]48-50。基于此,应进一步考虑随着产业集聚水平的提高,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可能存在非线性特征。据此,本文提出假说1。

假说1: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但两系统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即产业集聚水平较低时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抑制作用,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二)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

根据现有文献的分析,产业集聚促进技术创新主要通过知识溢出效应、竞争激励效应、成本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四个方面来实现。

第一,产业集聚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专业化集聚与多样化集聚都有助于增加企业间合作交流的机会,有助于知识溢出效应发挥作用,促进区域内技术创新[28]。专业化集聚可以通过资源共享降低生产成本,集聚区企业可以共享专业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本,提高创新效率[29]。多样化集聚不仅为区域内各种创新要素的重新组合提供机会,还形成了区域内人才集聚,通过交流合作形成学习效应和知识共享效应,有利于技术交叉融合,促进技术创新。

第二,产业集聚产生竞争激励效应。产业集聚降低区域内贸易壁垒,降低企业进入与退出成本,新企业更易进入市场。这样一来,企业间代替性增强,企业间竞争加剧,由此产生竞争激励效应。企业为了生存会不断进行创新,以此来提高核心竞争力[30]。此外,区域内竞争程度较高的情况下,企业在制定创新激励策略时,能够参考优秀企业经验,同时,竞争越充分,信息的流动性越强,这也为企业制定更为有效的激励策略提供信息参考,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第三,产业集聚产生成本效应。根据已有研究,产业集聚形成的成本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降低学习成本。在产业集聚区内,地理位置优势为区域内知识和技术传播提供便利,从而降低了信息搜寻成本与学习知识成本。此外,区域内劳动力快速流动为隐性知识技术传播提供了可能,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单个企业的人力资本与创新成本[31]。二是降低交易成本。集聚区内企业间联系密切,为企业提供相对透明的交易信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同时减少区域内沟通与资源共享成本。三是减少生产成本。集聚效应利于产业分工深化,产业内部的生产辅助环节从中脱离出来,通过外包给更专业的生产组织,减少企业各生产环节的附加成本,有助于技术溢出[32]。

第四,产业集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根据马歇尔外部性,产业集聚通过劳动力与中间投入要素共享以及知识溢出促进创新。对区域内企业来说,可以通过规模经济获得收益,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不仅能够获得规模收益,还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对企业来说,产业集聚的规模经济效应能促进不同产业间技术合作,企业间在合作过程中形成优势互补,使创新要素在空间内得到合理配置,促进技术创新[33]。对产业来说,规模经济效应有助于产业扩张和提高产业竞争力,有助于提高地区创新力。由此,本文提出假说2。

假说2: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技术创新。

(三)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的影响机理

技术创新对产业集聚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技术创新为产业集聚提供动力。企业是产业集聚的主体,技术创新是企业保持活力的重要源泉,企业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提高要素使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率。另外,企业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改善产品质量,得以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生存。而企业只有得到良好发展,产业集聚才能产生、发展、延续。第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集聚类型多样化。在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市场消费需求不断改变,面对新的消费需求,企业通过技术创新研发新产品,同时催生出大量新企业、新业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产业多样化发展,形成多种产业集聚类型,为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提供新渠道。第三,技术创新促进知识溢出。技术创新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联系紧密,技术创新水平越高,区域经济发展越快,更能形成高质量的产业协同集聚。区域内企业通过交流,产生知识溢出效应,为企业间开展合作提供可能,依靠先进的技术降低企业生产成本,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此外,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企业根据先进技术发展状况在特定区域聚集,集聚区内企业在相同经济区内活动,能够利用相同基础设施,节省公共资源,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四)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机理

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技术创新,进而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技术创新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与溢出效应三个方面。从产业结构优化来看,根据熊彼特创新理论,技术创新带来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由此引发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了适应新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向更高层级演化,实现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多样化的产业结构,有利于经济系统在遭遇外部冲击时分散风险,提高区域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从资源配置来看,技术创新实现了资源合理配置和组织调整,生产资源在区域内快速流动,通过资源在生产中重新组合调配,提高资源利用率,促进生产效率提升。生产效率提升为区域经济抵御外部冲击提供物质基础,为经济系统受到冲击后加快恢复提供可能。从溢出效应来看,技术创新伴随着显性和隐性的知识与技术溢出,为区域经济受到外部冲击后寻找新的发展路径提供支撑。根据以上分析可知,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并且产业集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由此,本文提出假说3、假说4。

假说3: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假说4:产业集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影响区域经济韧性。

根据以上分析构建出具体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模型构建

1.基准回归模型

根据以上理论分析,为了验证假说1,以区域经济韧性为被解释变量,采用普通面板模型(1)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同时,为了验证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间的非线性关系,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产业集聚的二次方项,构建模型(2)。具体模型如下:

RESit=β0+β1AGGit+β2Xit+εit

(1)

(2)

式中:RES为区域经济韧性,i为城市,t为年份,β为变量系数,AGG为产业集聚水平,AGG2为产业集聚水平的平方,X为控制变量,ε为随机扰动项。

2.中介效应模型

为了验证假说2、假说3和假说4,构建模型(3)—(5),将技术创新作为中介变量,运用逐步回归法检验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以及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中介效应。

RESit=a0+a1AGGit+a2Xit+εit

(3)

INNit=b0+b1AGGit+b2Xit+εit

(4)

RESit=α0+α1AGGit+α2INNit+α3Xit+εit

(5)

式中,INN为技术创新。在中介效应检验中,式(3)为基准模型,是对产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总效应检验,这与模型(1)相同,式(4)与式(5)结合来探究技术创新的中介效应。若系数a1和b1显著,说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和技术创新存在显著影响。在a1和b1显著的情况下,若α1不显著,表明存在完全中介效应;若α1显著,表明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二)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

被解释变量是区域经济韧性(RES)。“韧性”一词最早出现在工程学中,后被引入经济学领域。根据现有研究,区域经济韧性的内涵是指区域经济系统在经历外部冲击后,能够恢复到正常发展状态的能力。国外学者Martin[34]从抵御风险能力、恢复能力、重新组织能力和创新能力四个维度来分析区域经济韧性,这也是早期对区域经济韧性内涵做出的较为完整的定义。丁建军等[35]从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创新与转型能力三个维度选取综合指标测度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韧性。刘成杰等[36]则从区域经济的抵抗力、调节力和创新力来衡量区域经济韧性,研究得出区域经济韧性发展有利于提升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现有研究,本文从区域经济的抵御风险能力、恢复能力、再组织能力、区域创新能力四个维度,选取综合指标测度长三角地区经济韧性水平。首先,对各个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其次采用改进的熵值法计算各指标权重。具体指标及权重见表1。

2.核心解释变量

核心解释变量是产业集聚(AGG)。本文研究的不是某一产业的集聚水平,而是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整体的产业集聚水平对经济韧性的影响。因此,本文借鉴刘新智等[37]的研究,采用区位商分别测算第一、二、三产业的集聚水平,然后采用熵值法对其进行赋权,用各个产业与其权重的乘积之和表示城市整体产业集聚水平,具体公式如下:

(6)

式中:P1it、P2it、P3it分别表示第一、二、三产业i城市生产总值,Qit表示i城市生产总值,P1t、P2t、P3t分别表示全省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Qt为全省生产总值,W1、W2、W3表示熵值法计算出的各城市第一、二、三产业权重。

3.中介变量

中介变量是技术创新(INN)。技术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动力源,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专利申请数量能够反映该地区创新发展活动是否活跃,借鉴林木西等[38]的方法,本文采用各城市专利申请总量衡量城市技术创新能力。

4.控制变量

为全面考察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本文选择城市对外开放(OPEN)、市场规模(OPO)、基础设施(INV)、公共服务(GOV)四个变量为控制变量。参照宋晓玲等[39]的衡量方法,使用进出口贸易总额衡量对外开放。根据邓又一等[27]51的测算方法,市场规模用城市常住人口和土地面积之比衡量。参考田艳平等[40]的计算方法,本文选用固定资产投资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衡量基础设施。借鉴陆凤芝等[41]的研究方法,公共服务采用政府公共预算支出与地区生产总值之比衡量。

(三)数据来源

本文采用的是长三角地区城市面板数据,数据选自《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各城市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个别缺失的数据,使用插值法计算得到。另外,由于变量单位不一致,数据大小差别大,因此对所有数据采用归一化方法处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见表2。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基准回归分析

使用普通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豪斯曼检验在1%水平上拒绝原假设,因此选择固定效应模型,回归结果见表3。

表3第(1)、(2)列是模型(1)的回归结果,第(3)、(4)列是模型(2)的回归结果。第(1)、(2)列显示,无论是否加入控制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均通过了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意味着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具体来看,以列(2)为例,产业集聚每增加一个单位,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平均提高0.161个单位。其促进原因在于,产业集聚产生的溢出效应减少了交易成本与生产成本,为区域内经济发展提供了足够的资金与劳动力支持,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另一方面,集聚效应为区域内提供了较为宽松的竞争环境,避免了信息不对称产生的寻租行为,从而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第(3)、(4)列显示,产业集聚的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为负,产业集聚二次方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产业集聚水平较低时不利于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只有产业集聚水平较高时才能发挥集聚效应,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即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由此验证了本文的假说1: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但两者存在正“U”型相关关系,即产业集聚水平较低时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抑制作用,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从控制变量来看,对外开放回归结果不显著,说明随着国内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国内经济发展状况成为影响区域经济韧性的主要原因,外来因素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规模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说明市场规模过高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域经济韧性产生不利影响。城市基础设施显著为正,说明基础设施有利于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一方面,政府投资和公共支出扩大能够直接增加国民收入;另一方面,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完善相关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政府公共服务水平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显著为负,这一结果与预期相反,可能的原因是,政府公共支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一定时间才能显现成效。

(二)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处理

1.稳健性检验

1)更换被解释变量

区域经济韧性的测度除采用综合指标法外,还有学者采用就业率与实际GDP增长率在经济受到冲击前后的变化情况衡量地区经济韧性,这种方法虽有其合理性,但过度依赖于危机事件的发生对经济韧性产生的影响,忽视了正常情况下的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基于此,本文借鉴赵春燕等[42]的做法,采用城市GDP增长率与全省GDP增长率的比值衡量区域经济韧性,计算公式如下:

(7)

2)更换核心解释变量

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是十分重要的物质生产部门。因此,本文选择工业集聚水平代替产业集聚水平,采用区位商方法测算工业产业集聚水平,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8)

3)剔除异常年份值

考虑到2020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的冲击会影响到区域经济韧性,为了降低异常事件对回归结果的影响,本文剔除2020年的数据后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见表4第(5)、(6)列。回归结果显示,剔除2020年数据后回归结果依然稳健。

2.内生性处理

1)工具变量法

产业集聚水平与区域经济韧性两系统本身可能存在一定联系。一般来说,区域经济韧性较高的地区,产业发展更快,产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集聚水平往往也越高。因此,为了解决内生性问题,借鉴杨桐彬等[43]的方法,选择区域内各城市海拔高度的倒数和出租车数量的交互项为本文的工具变量。选择此工具变量的原因有两个:第一,海拔高度是地理因素,其不受经济因素的影响,此外,海拔高度往往和地区发展水平呈负相关关系;第二,区域出租车数量代表了当地的交通便捷程度,当地交通越便利,越能促进区域内产业发展,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回归结果见表5第(1)、(2)列。结果显示,回归结果在1%的水平上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此外,PKF检验值为12.767,一般情况下,PKF的值大于10就证明是有效的,说明不存在弱工具变量,同时,验证了研究结论的稳健性。

2)系统GMM回归法

考虑到区域经济韧性水平可能会受到上期水平的影响,因此,在模型(2)的基础上加入区域经济韧性的一阶滞后项,将模型(2)扩展为动态面板模型(9),采用二阶系统GMM回归法进行检验,回归结果见表5第(3)、(4)列。由表可知,产业集聚系数显著为负,产业集聚二次方系数显著为正,说明内生性处理后仍显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呈正“U”型相关关系。

RESit=β0+β1RESit-1+β2AGGit+

(9)

(三)异质性分析

由于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能力不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可能存在差异,本文根据城市2008—2020年平均GDP将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分为超大型城市、大型城市和中小型城市,进一步探究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回归结果见表6。超大型城市的产业集聚系数通过了10%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大型城市的产业集聚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产业集聚水平较高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中小型城市产业集聚系数虽显著为正,但系数小于大型城市与超大型城市,原因在于中小型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城市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影响了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此外,对比超大型城市与大型城市产业集聚系数得出,超大型城市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更大,原因在于随着经济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超大型城市资源禀赋充分发挥,创新型、主导性产业增多,带动了城市经济发展。

五、进一步研究

(一)中介效应分析

本文采用逐步回归法检验中介效应,共分三步进行。第一步,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即对式(3)的检验,这与表3的意义相同;第二步,检验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即对式(4)的检验;第三步,检验中介效应是否存在,即对式(5)的检验。得到的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以技术创新为被解释变量时,产业集聚的系数为0.664,说明产业集聚对技术创新有显著促进作用,验证了本文的假说2。以区域经济韧性为被解释变量、技术创新为中介变量时,技术创新的系数为0.434,产业集聚的系数为0.586,说明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韧性有显著促进作用,并证明技术创新在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关系中起到正向的中介作用,验证了本文的假说3、假说4。此外,α1的系数显著为正,说明技术创新起到部分中介效应,具体来看,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为0.586,间接影响为b1和α2的乘积,约为0.288,总效应为0.874,刚好为影响程度与间接效应之和。由此说明,产业集聚影响区域经济韧性存在多个传导路径,技术创新是其中的重要路径。具体来说,产业集聚为技术创新提供资金、技术与环境支撑,有利于区域内技术创新,进而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

(二)门槛效应分析

基准回归模型只是探究了产业集聚是否对区域经济韧性存在影响,随着地区间非均衡发展,各城市创新能力存在差异,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非线性特征。技术创新作为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技术创新水平是否会影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此外,根据异质性分析得出,各城市产业集聚对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差别较大,那么不同城市规模下技术创新的门槛效应是否存在差异?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文采用Hansen提出的门槛模型进一步回归分析。构建具体门槛模型如下:

RESit=α0+α1AGGit×I{INNit≤γ1}+

α2AGGit×I{γ1

α3AGGit×I{INNit>γ2}+α4Xit+εit

(10)

式中:γ为未知门槛值,I{·}表示函数,括号内的条件满足时I{·}取值为1,不满足条件时取值为0。本文选择技术创新为门槛变量,式(10)显示的是双门槛模型,若存在多门槛值,其门槛模型与此类似。

首先,检验是否存在门槛效应以及存在的个数。由异质性分析结果可知,各城市规模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不同,为了探究城市技术创新对其产生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总体城市技术创新门槛值,并对比不同城市规模的门槛情况,结果见表8。表8结果显示,技术创新的单门槛与双门槛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但未通过三门槛效应检验,说明在技术创新的异质性条件下,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

其次,确定门槛值和置信区间,结果见表9。表9显示,以整体城市为例,技术创新的双重门槛值分别为0.340和0.449,置信区间分别为0.319—0.355与0.445—0.464。分城市规模来看,超大型城市技术创新的门槛值最高,中小型城市技术创新的门槛值最低,说明超大型城市创新能力强,大型城市技术创新的门槛较低但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较大,表明大型城市更具发展潜力。

最后,对门槛回归结果进行分析。表10回归结果显示,技术创新为门槛变量时,在跨越第一个门槛值0.340之前,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为0.360;技术创新水平在第一个门槛值与第二个门槛值之间时,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为0.509;在技术创新跨越第二个门槛值之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为0.656。通过对比三个数值可以看出,技术创新水平越高,对产业集聚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越有利。分城市规模来看,超大型城市的技术创新在跨越门槛值前起到的促进作用较小,且显著性不强,这也验证了异质性分析的结论,在技术创新水平较低时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较小。此外,对比另外两类城市,大型城市技术创新水平在低于门槛值时,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强,大于门槛值时促进作用小于超大型城市,但仍高于中小型城市。

六、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本文选用长三角地区41个城市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首先运用综合指标法测算区域经济韧性水平,采用区位商测算产业集聚水平,其次运用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集聚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稳健性检验和内生性处理均显著,说明该结论比较可靠。(2)中介效应检验结果显示,产业集聚能够促进技术创新,技术创新能够促进区域经济韧性提升,即产业集聚能够通过技术创新进而影响区域经济韧性。(3)异质性检验表明,各城市规模的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超大型城市的促进作用最大,其次是大型城市与中小型城市。(4)门槛回归显示,技术创新存在双重门槛效应,技术创新水平提高,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表明现阶段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的正向效应占据主导地位。

(二)政策建议

根据研究结论得出以下启示:

第一,加快发展长三角区域产业集聚,提高产业发展水平。从基准回归结果来看,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韧性具有正“U”型相关关系。合理的产业集聚水平能够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政府应根据当地集聚区企业数量、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制定合理政策,提高产业集聚水平。区域经济韧性的提升可以通过区域内产业高水平的发展,形成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减少交易费用和信息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生产效率,从而提高区域经济应对外部风险的能力。一方面,大力发展区域内支柱产业,同时向配套产业延伸,完善产业链,形成多样化的产业集聚;另一方面,制定合理政策,鼓励跨界融合,促进多种产业并存,推动集聚区内产业分散发展。

第二,鼓励跨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异质性回归结果来看,产业集聚水平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因城市规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因此,提高区域经济韧性应根据城市规模制定相应发展策略,有效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大型城市应制定创新发展战略,鼓励跨区域合作,促进产业多样化发展;超大型城市需制定产业规划,利用优惠政策围绕产业规划吸引投资;中小型城市不仅要转变发展方式,培育新型产业,提高城市创新能力,还要拓宽产业发展渠道,鼓励区域协调合作。

第三,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从中介效应回归结果来看,技术创新能够在产业集聚提升区域经济韧性中发挥积极作用,故应提高城市创新能力。政府层面,可以通过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创新;产业层面,可以通过产业间协调发展,使高附加值产业通过投入产出关系提升相关产业创新能力;企业层面,可以通过企业合作促进学习和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企业创新水平。此外,从门槛效应回归结果来看,技术创新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影响程度,技术创新水平在跨越第二门槛后,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韧性的促进作用最大。城市在提高创新能力的同时,应充分考虑该城市规模和产业集聚水平。因此,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差异性策略,使技术创新达到对提升区域经济韧性最有利的水平。

猜你喜欢
门槛韧性效应
拆除不必要的“年龄门槛”势在必行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今日农业(2022年16期)2022-09-22 05:37:46
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
懒马效应
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 14:16:52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中国外汇(2019年22期)2019-05-21 03:15:08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中华家教(2018年11期)2018-12-03 08:08:20
应变效应及其应用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特别文摘(2016年15期)2016-08-15 22:04:26
让乡亲们“零门槛”读书
中国火炬(2015年3期)2015-07-31 17:39:20
异地高考岂能不断提高门槛?
教育与职业(2014年1期)2014-01-14 02: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