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清代墓葬考古发掘报告

2023-11-04 13:14北京市考古研究院
收藏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墓穴金丝器物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一、发掘概况

2020年4月19日至5月2日,为配合中关村南大街11号院项目的建设,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该项目占地范围内的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图1)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至中关村南大街,北至魏公村路,南至魏公村南街。该区域GPS定位坐标为(E116°19′00″、N39°57′13″)。

此次发掘清理古代墓葬共计11座(图2),发掘面积131平方米。

二、地层堆积

发掘区地势较为平坦;地层堆积简单,自上而下可分为两层。

第①层:现代回填土层,距地表深0~1.2米,浅黄色土,土质疏松,内含现代建筑垃圾等。

第②层:自然冲积土层,距地表深1.2~4.5米,黄褐色土,土质较硬,内含料礓石、细沙和胶泥。

以下为原生土。

三、墓葬及随葬器物

11座墓葬均为竖穴土坑墓,开口于①层下。按墓主人数量的多少,可分为单人葬墓、双人合葬墓和三人合葬墓三种类型。

(一)单人葬墓

共3座,为M9、M10、M11。平面均呈长方形。

1.M9(图3、图4)

位于发掘区中部,方向350°。墓圹南北长2.9米,东西宽1.4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墓口深1.5米,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葬具为木棺,腐朽较严重,长1.8米,宽0.64~0.74米,残高0.3米,残厚0.03~0.09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随葬器物有瓷罐1件,位于棺内北侧的中部。

瓷罐,1件。M9:1(图5、图6),直口,方圆唇,短束颈,圆肩鼓腹,腹最大径位于上部,下腹内收。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素面。轮制而成。口径8厘米,腹径12.8厘米,底径8.6厘米,通高14.1厘米。

2.M10(图7、图8)

位于发掘区中北部,南邻M11,方向275°。墓圹东西长2.5米,南北宽1米,墓口距地表深0.4米,墓底距墓口深1.1米。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葬具为木棺,已朽,残存痕迹东西长1.92米,南北宽0.48~0.6米,残高0.26米,棺痕厚0.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西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随葬器物有陶罐1件、铜钱5枚。

陶罐,1件。M10:1(图09.1),泥质红陶,敛口,折沿,圆唇,短束颈,溜肩,鼓腹,腹最大径位于上部。平底,略内凹。胎质较粗糙。素面。轮制而成。口径11.6厘米,腹径11.2厘米,底径7.0厘米,通高11.6厘米。

铜钱,共5枚。乾隆通宝,3枚。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标本M10:2-1(图09.2),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2.32厘米,穿径0.6厘米,郭厚0.25厘米。标本M10:2-2(图09.3),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23厘米,穿径0.54厘米,郭厚0.2厘米。标本M10:2-3(图09.4),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1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15厘米。咸丰通宝,1枚。标本M10:2-4,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咸丰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漫漶不清。钱径2.4厘米,穿径0.5厘米,郭厚0.35厘米。余1枚,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

3.M11(图10、图11)

位于发掘区中部,方向340°。墓圹南北长2.7米,东西宽1.7米,墓口距地表深1.2米,墓底距墓口深1米。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内残存木棺痕迹,长2米,宽0.6~0.8米,底部残存少量白灰。未发现人骨架及随葬器物,应为迁葬墓。

(二)双人合葬墓

共6座,为M1、M2、M3、M5、M6、M8。

1.M1(图12、图13)

位于发掘区中南部,方向234°。墓圹平面为梯形,东西长2.76~2.96米,南北宽1.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1.1~1.2米。该墓的南部打破M5,北侧墓穴打破南侧墓穴。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北侧墓穴,平面呈梯形,东西长2.76米,南北宽0.8~0.94米,深1.1米。葬具为木棺,棺长1.76米,宽0.34~0.45米,残高0.16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西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随葬器物有陶罐1件,位于棺外西南侧。南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96米,南北宽1.1米,深1.2米。葬具为木棺,长1.94米,宽0.64~0.74米,残高0.26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西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有铜钱、耳环、发簪、扁方。

陶罐,1件。M1:1(图14.1),泥质灰陶。侈口,短束颈,溜肩,鼓腹,腹最大径偏于上部。平底,略内凹。素面。口径10.7厘米,腹径11.6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10.4厘米。

银耳环,1件。M1:3(圖14.2、图15),环体呈圆环形,一侧为龙形,中部为龙头,口内含珠。环体最大直径2.7厘米,横截面宽0.2~0.5厘米。

发簪,1件。M1:4(图14.3、图16),铜和翡翠组合。簪首为一翡翠佛手,青色,手指圆而细长,拇指与食指合拢,作拈花状。颈部锈蚀较严重。簪体细长,末端残缺。残长14.9厘米。簪首高2.5厘米,宽0.6厘米。

银扁方,1件。M1:5(图14.4、图17),首部卷曲,主体呈长方形,尾呈圆弧形。首部饰蝙蝠纹,背面戳印“元成足纹”。长10.4厘米,宽2.2厘米。

铜钱,共4枚。康熙通宝,1枚。标本M1:2-1(图14.5),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康熙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76厘米,穿径0.6厘米,郭厚0.2厘米。咸丰重宝,1枚。标本M1:2-2(图14.6),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咸丰重宝”四字,对读。背面穿上为“当”,穿下为“十”,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3.31厘米,穿径0.77厘米,郭厚0.3厘米。同治重宝,1枚。标本M1:2-3(图14.7),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同治重宝”四字,对读。背面穿上为“当”,穿下为“十”,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2.62厘米,穿径0.7厘米,郭厚0.35厘米。余1枚,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

2.M2(图18、图19)

位于发掘区的中南部,南邻M1,方向270°。墓圹平面呈梯形,东西长2.3~2.4米,南北宽1.5~1.82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0.8~1米。北侧墓穴打破南侧墓穴。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北侧墓穴平面呈梯形,东西长2.4米,南北宽0.7~1米,深0.8米。葬具为木棺,长1.8米,宽0.54~0.7米,残高0.3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西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有发簪、铜币。南侧墓穴平面呈梯形,东西长1.95米,南北宽0.8~1.02米,深1米。葬具为木棺,长1.95米,宽0.56~0.7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西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随葬器物有鼻烟壶、顶戴花翎、玉扳指、铜币。

发簪,2件。M2:1(图20.1),银质。残,仅存簪体,细直。残长11.6厘米。M2:2(图20.2、图21),禅杖形铜簪,簪首为六面形禅杖,上套圆环。簪体细直,为锥形。簪首高2.4厘米,宽1.9厘米。通长11.9厘米。

鼻烟壶,1套。M2:4(图20.3、图22),由壶和勺组成。盖已失。直口微侈,方唇,短直颈,斜折肩,筒状深腹微束腰,矮圈足,足脊刮釉露胎,胎质细白。小平底。通体施白釉,釉上施矾红彩,脱落严重。底部饰矾红方框“道光年制”四字篆书款。另有骨质小勺1件,勺体呈圆柱状,勺头由打磨而成,椭圆状。壶,口径2.1厘米,圈足直径2.6厘米,高6.5厘米;勺长5.4厘米。

顶戴花翎,1套,由顶戴和翎管组成。顶戴,1件。M2:5-1(图20.4、图23),底部为铜质圆形,上面饰圆珠纹。中部为球形蓝宝石。顶部为铜质圆帽,上面饰镂空圆圈纹。这三部分的中心用螺栓。残高6.6厘米,宽3.3厘米。翎管,1件。M2:5-2(图20.5、图23),玉质,青色。圆柱形,中空。顶部有一半环形钮,上系铜丝。直径1.5厘米,高7.7厘米。

扳指,1件。M2:6(图20.6、图24),白玉质,圆环形。上端为斜面尖唇,下端为平面方唇。素面。外径2.85厘米,高2.54厘米,厚0.5厘米。

铜币,共4枚。光绪元宝,2枚。标本M2:3-1、M2:3-2(图20.7、8)形制、大小相同,皆圆形,正面中心铸“光绪元宝”,对读,边缘一周文字锈蚀漫漶不清。背面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钱径3.12厘米。余2枚(图20.9),形制、大小相同,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标本M2:7,钱径3.29厘米。

3.M3(图25、图26)

位于发掘区的中南部,南邻M2,方向300°。墓圹平面呈梯形,东西长2.6~2.66米,南北宽1.4~1.8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0.5~0.8米。南侧墓穴打破北侧墓穴。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南侧墓穴平面呈梯形,东西残长2.6~2.64米,南北宽0.9~1米。葬具为木棺,腐朽严重,东西长1.84米,南北宽0.54~0.6米,残高0.1米,残存厚度0.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好,头骨位于西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随葬器物有玉扳指、鼻烟壶、铜币。北侧墓穴平面呈梯形,东西残长2.6米,南北宽0.68~0.8米。葬具为木棺,腐朽较严重,东西长1.7米,南北宽0.38~0.4米,棺木残高0.4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西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有铜币。

扳指,1件。M3:2(图27.1、图28),翡翠,圆环形。上端为斜面尖唇,下端为平面方唇。素面。外径3.5厘米,高2.6厘米,厚0.7厘米。

鼻煙壶,1件。M3:3(图27.2、图29),带盖,盖体为铜质圆形底座,顶部镶嵌红色料珠半颗。底部椎体连接一圆柱体骨质小勺。直口,方唇,短颈,折肩,筒状体微束腰,隐圈足微外撇,足脊刮釉露胎,胎质细白,小平底。通体施亮青釉,釉色莹润光亮。颈部饰青花弦纹两周。主体纹饰为青花松树人物垂钓纹,并饰有怪石、兰草、河流、游鱼等。青花发色淡雅,飘浮感强。口径1.9厘米,底径2.9厘米,壶体高8.2厘米;通高9.1厘米。盖、勺通长7.5厘米。

铜币,共5枚。光绪元宝,1枚。标本M3:1-1(图27.3),圆形,无穿,正面中间铸有“光绪元宝”,对读,钱文中心饰六瓣花朵图样,外圈边缘顶部铸有“湖北省造”,底部文字为“当十”。背面中心铸有蟠龙图案,边缘文字锈蚀严重,漫漶不清。钱径2.79厘米。大清铜币,2枚。标本M3:1-2(图27.4),圆形,无穿,正面中心铸有“大清铜币”,对读,边缘文字上端为满文“大清铜币”,满文两侧为“乙巳”,中间为“户部”,底部为“当制钱十文”。背面中间铸有蟠龙图案,边缘文字顶端为“光绪年造”,底部为英文“Tai-ChingTi-KuoCopperCoin”。钱径2.79厘米。M3:1-3(图27.5),圆形,无穿,正面中心铸有“大清铜币”,对读,边缘文字锈蚀漫漶不清,背面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钱径2.79厘米。中华铜币,2枚。标本M3:1-4和M3:1-5(图27.6、27.7),皆圆形,无穿,正面图案中间为交叉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边缘上部文字为“中华铜币”字样,下部为“当制钱十文”。背面中间铸有“壹枚”字样,边缘为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图样。钱径2.69厘米。

铜币共4枚。光绪元宝,2枚。标本M3:4-1(图27.8),圆形,无穿,正面中间铸有“光绪元宝”,对读,外圈边缘文字锈蚀,漫漶不清。背面中心铸有蟠龙图案,边缘文字锈蚀,漫漶不清。钱径2.76厘米。M3:4-2(图27.9),圆形,无穿,正面中间铸有“光绪元宝”,对读,中间为满文“宝奉”,外圈边缘文字锈蚀,漫漶不清。背面中心铸有蟠龙图案,边缘文字锈蚀,漫漶不清。钱径2.76厘米。大清铜币,1枚。标本M3:4-3(图27.10),圆形,无穿,正面中心铸有“大清铜币”,对读,边缘文字锈蚀,漫漶不清。背面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钱径2.79厘米。中华铜币,1枚。标本M3:4-4(图27.11),圆形,无穿,正面图案中间为交叉的十八星旗和五色旗,边缘文字锈蚀,漫漶不清。背面中间铸有“壹枚”字样,边缘为稻穗组成的嘉禾纹图样。钱径2.73厘米。

4.M5(图30、图31)

位于发掘区的南部,方向345°。墓圹北部被M1打破,平面呈梯形,南北残长1.5~2.4米,东西残宽1.7~2.1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1.1~1.16米。东侧墓穴打破西侧墓穴。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东侧墓穴平面呈梯形,南北残长2.4米,东西残宽0.9~1.1米,深1.1米。葬具为木棺,残长1.94米,宽0.68~0.76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随葬器物为铜钱2枚。西侧墓穴平面呈梯形,南北残长1.9米,东西残宽0.8~1.1米,深1.6米。葬具为木棺,南北残长1.5米,东西残宽0.64~0.76米,残高0.2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已被破坏。葬式为侧身屈肢葬。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有铜钱1枚。

铜钱,3枚,均为乾隆通宝。皆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标本M5:1-1(图32.1),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2.25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厚0.2厘米。标本M5:1-2(图32.2),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22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厚0.2厘米。标本M5:1-3(图32.3),背面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钱径2.4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厚0.1厘米。

5.M6(图33、图34)

位于发掘区的中南部,南邻M2,方向270°。墓圹平面呈梯形,东西长2.56~2.6米,南北宽2米,墓口距地表深0.6米,墓底距墓口深1米。南侧墓穴打破北侧墓穴。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南侧墓穴平面呈梯形,东西残长2.56米,南北宽0.96~1米,深0.6米。葬具为木棺,已朽,东西长1.8米,南北宽0.58~0.62米,残高0.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好,头骨位于西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有发簪和铜钱。北侧墓穴平面呈梯形,东西残长2.6米,南北宽1.04~1.2米,深0.6米。葬具为木棺,已朽,东西长1.88米,南北宽0.54~0.62米,残高0.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且散乱,头骨位于西部。墓主人为男性。无随葬器物。

发簪,1件。标本M6:1(图35.1),铜质。仅存簪体,细长,末端尖细。残长11.7厘米,厚0.2厘米。

銅钱,1枚。标本M6:2,残损严重,钱文不可辨识。

6.M8(图36、图37)

位于发掘区的中部,方向350°。墓圹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3.7米,南北宽2.7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墓口深1.4米。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墓坑内存双棺,东西并排。西棺长2米,宽0.72~0.82米,残高0.3米。棺内未见人骨架及随葬器物。东棺长2.08米,宽0.7~0.8米,残高0.3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葬式为仰身屈肢葬。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有发簪、铜钱、戒指。

金簪,3件。

M8:1-1(图38.1、图39),簪体已残。簪首为一凤凰,以较粗的金丝为骨,凤凰、云朵等皆焊接于金骨之上,凤首以细金丝累成,凤尾、云朵和底部承托金叶系以金片锤揲而成,并焊接于一体,边缘镶以金丝,金丝上饰以阴刻细线条。凤体左侧镶嵌一颗红宝石。残长2.5厘米,簪首宽3.15厘米;重4.3克。

M8:1-2(图38.2、图40),残,仅存簪首,簪首中间锤揲、錾刻成花朵形,花朵中心镶嵌一块红宝石,周围环绕一圈金珠作点缀花蕊,外围为齿状花瓣,左右两侧均有一金叶片,右侧叶片金骨之上缠绕有三个金丝镂空金果。整个簪首以较粗金丝为骨,花瓣和叶片均以金片锤揲而成,焊接于金骨之上,球体为云纹细金丝累成,细部图案皆用较细金丝掐成。残长4.6厘米,残宽3.2厘米;重5.7克。

M8:2(图38.3、图41),云龙戏珠形簪首,簪体扁圆。簪首以较粗的金丝为骨,云朵焊接于金骨之上;龙作腾飞状,驾于云雾之上,龙须、龙爪亦以较粗金丝掐成,龙首、龙体鳞甲以细金丝掐成,焊于一体,龙尾、云朵系以金片锤揲而成,边缘镶以金丝,金丝上饰以阴刻细线条。簪首宽2.9厘米,高4.6厘米;通长10.3厘米,重7.7克。

银簪,2件。M8:3(图38.4),仅存簪体,体细直。残长6.7厘米,厚0.1厘米。M8:4(图38.5),仅存簪体,体扁平。残长13.9厘米,顶部宽0.8厘米。

戒指,1件。M8:6(图38.6、图42),金质,圆环形,中部较平,呈圆角长方形,两侧细窄处对接,戒面饰四条凸弦纹,两侧錾刻草叶纹。长7.8厘米,直径2.2厘米,重3.7克。

铜钱,2枚,均为雍正通宝。皆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雍正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标本M8:5-1(图38.7),钱径2.55厘米,穿径0.63厘米,郭厚0.2厘米。M8:5-2(图38.8),钱径2.6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35厘米。

(三)三人合葬墓

共2座,为M4、M7。

1.M4(图43、图44)

位于发掘区的南部,方向5°。墓圹平面为长方形,南北长2.8米,东西宽3米,墓口距地表深0.5米,墓底距墓口深1.2~1.5米。西侧墓穴打破中部墓穴,中部墓穴打破东侧墓穴。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西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宽1.2米,深1.2米。葬具为木棺,长2.14米,宽0.6~0.8米,残高0.3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男性。中部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宽1.1米,深1.5米。葬具为木棺,长2米,宽0.76~0.86米,残高0.5米。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东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8米,宽1.2米,深1.5米。葬具为木棺,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头骨位于北部。葬式为仰身直肢葬。墓主人为女性。随葬器物有发簪、手镯、瓷罐、耳环、铜钱等。

金簪,11件。

M4:2(图45.1、图46),簪首为掐金丝镂空不规则多面体。顶部和四周中心为菱形,各有一金累丝“福”字,菱形四角均焊接有一金珠,外围边缘均有四个金累丝卷曲状祥云纹图案。簪体上部为螺纹,是一体制成的锥形金条。通长11.8厘米;簪首宽1.5厘米,高1.6厘米;重7.5克。

M4:3(图45.2、图47),簪首为鸡冠花形,整个簪首以较粗金丝为骨,花、叶、昆虫皆以金片锤揲而成,焊于金骨之上,细部图案皆用较细金丝掐成。叶片上焊接金片拼接的蝈蝈样式昆虫,触角前伸,后肢弯曲。叶片旁边底托由掐丝金线饰之,镶嵌物已佚。簪体细长,一体制成,呈扁平状。通长9.65厘米;簪首宽2.1厘米,高2.5厘米;重5.1克。

M4:4(图45.3、图48),云龙戏珠形簪首,簪体扁圆,簪首镀金,保存较为完好。簪首以较粗的金丝为骨,云朵焊接于金骨之上;龙作腾飞状,驾于云雾之上,龙须、龙爪亦以较粗金丝掐成,龙首、龙体鳞甲以细金丝掐成,焊于一体,龙尾、云朵系以金片锤揲而成,边缘镶以金丝,金丝上饰以阴刻细线条,尾部旁镶嵌珍珠。簪体细长,为锥形。通长10.6厘米;簪首宽2.8厘米,高3.4厘米;重5.8克。

M4:5(图45.4、图49),簪首为花盆样式,盆身中间镶嵌宝石已佚。兰花、梅花皆为金片锤揲而成,焊于花盆之中,中心镶嵌金珠作为花蕊。两侧叶片和祥云装饰均为金片锤揲而成。簪体细长,为锥形。通长9.7厘米;簪首宽2.75厘米,高2厘米,厚0.4厘米;重6.6克。

M4:6(图45.5、图50),云龙戏珠形簪首,簪体扁圆,簪首镀金,保存较为完好。簪首以较粗的金丝为骨,云朵焊接于金骨之上;龙作腾飞状,驾于云雾之上,龙须、龙爪亦以较粗金丝掐成,龙首、龙体鳞甲以细金丝掐成,焊于一体,龙尾、云朵系以金片锤揲而成,边缘镶以金丝,金丝上饰以阴刻细线条,尾部镶嵌珍珠。簪体细长,为锥形。通长10.8厘米;簪首宽2.4厘米,高3.6厘米;重5.8克。

M4:7-1(图45.6、图51),簪首以较粗的金丝为骨,细金丝掐成镂空底托,梅花鹿、祥云皆用薄金片锤揲而成,并焊接于一体,鹿作回头状。底部有一底托,镶嵌物已佚。簪体细直,为锥形。通长10.2厘米;簪首宽2.42厘米,高2.88厘米,厚0.77厘米;重6.8克。

M4:7-2(图45.7、图52),簪首以较粗的金丝为骨,细金丝掐成镂空底托,狮身、花朵和叶片皆用薄金片锤揲而成,并焊接于一体,花蕊镶嵌金珠,有一圆形底托,镶嵌物已佚。簪首宽2.5厘米,高1.8厘米,厚0.4厘米;重5克。

M4:8(图45.8、图53),簪首以较粗的金丝为骨,细金丝掐成镂空底托,中间镶嵌四朵以金丝为骨向外伸出的祥云,中部镶嵌物已佚。簪体细直,为圆锥形。通长9.9厘米;簪首宽2.36厘米,高2.4厘米,厚0.7厘米;重5.8克。

M4:9(图45.9、图54),簪首为鸡冠花形,整个簪首以较粗金丝为骨,花、叶、昆虫皆以金片锤揲而成,焊于金骨之上,细部图案皆用较细金丝掐成。叶片上焊接金片拼接的蝈蝈样式昆虫,触角前伸,后肢弯曲。叶片旁边底托由掐丝金线饰之,镶嵌珍珠。簪体细长,一体制成,呈扁平状。通长9.7厘米;簪首宽2厘米,高2.57厘米;重4.5克。

M4:10(图45.10、图55),簪首为花盆样式,盆身中间镶嵌宝石已佚。兰花、梅花皆为金片锤揲而成,焊于花盆之中,中心镶嵌金珠作为花蕊。两侧叶片和祥云装饰均为金片锤揲而成。簪体细长,为锥形。通长9.7厘米;簪首宽2.8厘米,高1.7厘米,厚0.4厘米;重6.4克。

M4:11(图45.11、图56),簪首为掐金丝镂空不规则多面体。顶部和四周中心为菱形,各有一金累丝“福”字,菱形四角均焊接有一金珠,外围边缘均有四个金累丝卷曲状祥云纹图案。簪体上部为螺纹,是一体制成的锥形金条。通长11.5厘米;簪首宽1.34厘米,高1.47厘米;重7.4克。

银簪,10件。M4:16(图57.1),残,仅存簪体,体细直,为锥形,顶部为圆弧形,缠绕银条。残长6.9厘米,厚0.15厘米。M4:17(图57.2),残,仅存簪体,体细直,为锥形,顶部缠绕银条。长8.7厘米,宽0.5厘米,厚0.1厘米。M4:18(图57.3),残,仅存簪体,体细直,顶部有圆孔。残长6.9厘米,厚0.15厘米。M4:19(图57.4),残,仅存簪体。残长5.4厘米,厚0.2~0.4厘米。M4:20(图57.5、图58),簪首卷曲,簪体扁平。素面。通长16.9厘米,宽1厘米,厚0.1~0.6厘米。M4:21(图57.6),残,仅存簪体,体细直,为锥形,顶部缠绕银条。通长8.8厘米,宽0.4厘米,厚0.1厘米。M4:22(图57.7),残,仅存簪体,体细直,为锥形。残长9.8厘米,厚0.5厘米。M4:25(图57.8),簪首卷曲,簪体扁平。素面。通长16.2厘米,宽0.9厘米,厚0.1~0.6厘米。M4:26(图57.9、图59),簪首为花瓣形,花叶用累丝表示脉络,体细直,为锥形。残长16厘米,寬1.6厘米。M4:27(图57.10),簪首为花瓣形,花叶用累丝表示脉络,体细直,为锥形。残长18厘米,宽2.2厘米。

银手镯(图61),4件。形制相同,皆呈圆形,素面,大小不同。M4:12(图60.1),直径6.4~7.1厘米,周长20.5厘米,厚0.5厘米。M4:13(图60.2),直径6.3~7.2厘米,周长20.5厘米,厚0.5厘米。M4:14(图60.3),直径6.5~7.2厘米,周长20.7厘米,厚0.5厘米。M4:15(图60.4),直径6.5~7.2厘米,周长20.9厘米,厚0.5厘米。

金耳环(图62),6件。形制相同,均为圆环形,素面,大小不同。M4:24(图60.5),两件,直径1.4厘米,厚0.2厘米,周长4.2厘米。M4:29(图60.6),两件,直径1.3厘米,厚0.2厘米,周长4.1厘米。M4:30(图60.7),两件,直径1.3厘米,厚0.2厘米,周长4.2厘米。

瓷罐,1件。M4:23(图60.8、图63),直口,圆唇,短束颈,溜肩,圆腹,下腹弧收,近底部折收,平底略内凹。通体施青釉。素面。轮制而成。口径8.1厘米,腹径12.2厘米,底径8.2厘米,通高13.8厘米。

铜钱,共3枚。雍正通宝,2枚。皆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雍正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纪局名“宝泉”。标本M4:1(图60.9),钱径2.46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厚0.25厘米。标本M4:28(图60.10),钱径2.55厘米,穿径0.56厘米,郭厚0.3厘米。另外1枚,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

2.M7(图64、图65)

位于发掘区中部,方向325°。墓圹平面呈梯形,南北长2.7~2.9米,东西宽3米,墓口距地表深1米,墓底距墓口深1.3~1.4米。东侧墓穴和西侧墓穴分别打破中部墓穴。墓坑内填五花土,土质较松。东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长2.9米,宽1.1米,深1.4米。葬具为木棺,长2.06米,宽0.65~0.72米,残高0.15米。棺内未见人骨架及随葬器物,底板上残存少许白灰,厚约0.5厘米。西侧墓穴平面呈长方形,长2.8米,宽1.1米,深1.3米。葬具为木棺,长2.02米,宽0.5~0.64米,残高0.15米,棺内底板上残存少许白灰,南部残存零星脚指骨。未见随葬器物。中部墓穴平面呈长方形,长2.7米,宽1米,深1.4米。葬具为木棺,长1.94米,宽0.56~0.68米,残高0.15米,棺内底板上铺有白灰,厚约0.8厘米,南部残存腿骨。随葬器物有铜钱、铜烟锅、发簪。

铜烟锅,1件。M7:2(图66.1),由嘴、颈、杆三部分组成。嘴为圆形,中空,颈内弯,杆为木制。残长9.9厘米,锅口直径2.05厘米。

发簪,1件。M7:3(图66.2、图67),银质鎏金,簪首为如意形,簪体细直,錾刻缠枝花纹。通长13.7厘米;簪首直径2.3厘米,厚0.1~0.7厘米。

铜钱,共6枚。乾隆通宝,5枚。圆形,方穿,宽郭,正面钱文楷书“乾隆通宝”四字,对读。背面穿左右为满文。标本M7:1-1(图66.3),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53厘米,穿径0.55厘米,郭厚0.25厘米。标本M7:1-2(图66.4),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5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25厘米。标本M7:1-3(图66.5),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泉”。钱径2.48厘米,穿径0.6厘米,郭厚0.25厘米。标本M7:1-4(图66.6),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2.4厘米,穿径0.6厘米,郭厚0.25厘米。标本M7:1-5(图66.7),背面满文,纪局名“宝源”。钱径2.48厘米,穿径0.58厘米,郭厚0.35厘米。另外1枚,锈蚀严重,字迹不可辨识。

四、墓葬及随藏器物简析

(一)墓葬形制

此次发掘的11座墓葬,均开口于①层下;形制上较为单一,均为竖穴土圹墓,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墓葬以南北方向为主,包括M3、M4、M5、M7、M8、M9、M11,共7座。东西方向的墓葬4座,分别为M1、M2、M6、M10。墓葬方向的不同,很可能与墓主人族属的差异有关。

按照其所葬墓主人和葬具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单人(单棺)葬墓、双人(双棺)合葬墓和三人(三棺)合葬墓。埋葬人数的不同,很可能与家庭成员数量、构成的差异有关。

葬式以仰身直肢葬为主,仅M5西侧女性人骨为侧身屈肢葬、M8东侧女性人骨为仰身屈肢葬;另有M6北侧人骨架保存状况较差且散乱,葬式不明。总体而言,葬式较为统一,具体的差别可能与墓主人的死亡状况有关。

另外,M11的棺木、M8的西棺和M7的东棺均有残存,铺底白灰也有残留,墓内填土扰乱较严重,并且未见人骨和随葬器物,推断为墓主人迁出另葬。这种现象可能与墓主人或其所属家庭的人员关系变动有关。

(二)随葬器物

从随葬器物的数量、种类和材质等方面来看,墓葬之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同,这应是墓主人及所属家庭生前社会地位与财富差异的反映。

随葬器物有陶罐、瓷罐、鼻烟壶、首饰、铜钱等。其中M4和M8出土的金簪、金耳环、金戒指等器物材质贵重,多为黄金制品;造型别致生动,装饰图案精美,寓意吉祥美好;制作工艺复杂多样,采用掐丝、累丝、锤打、焊接、镶嵌、镂雕、錾刻等多种技法。综合而言,其年代基本可定为乾隆朝以前。

M4:2和M4:11为五福镂空祥云纹金簪。“云”同“运”,云纹有“平步青云”的寓意。又因其形似如意,又有吉祥的寓意。根据《尚书·洪范》所記,五福为“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1即长寿、富贵、安康、好德、善终。《新论·离事篇》中五福的标准改作“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2五福的内涵代表了古代人们心所向往的生活理想,因此五福和祥云出现在首饰的设计上也代表了吉祥的寓意。

M4:3和M4:9为鸡冠花蝈蝈纹金簪。“蝈”字谐音“国”,一只蝈蝈安静地呆在簪钗上,寓意着“国安”。鸡冠花作为常见的植物,也是经常出现在瓷器上和书画中的花卉类型,单独出现,寓意为鸿运当头。其与蝈蝈搭配,便是寓意“冠上加冠”,谐音“官上加官”,以祝步步高升。

M4:5和M4:10为兰花嵌宝石花盆金簪,兰花和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花中君子”的称号,象征着高洁、独立、幽香。兰花寓意着淡泊高雅的精神,而梅花也有传春报喜的吉祥寓意,都是传统植物纹饰的代表。

M4:7-1和M4:7-2为祥云雕花瑞兽纹金簪。前者为“梅花鹿”图案。鹿与“禄”同音,代表高位,也有着长寿、富贵、吉祥的美好寓意。后者为“狮子”图案。狮子为百兽之王,是佛教中震慑邪魔、护卫佛法的神兽,并具有辟邪、祥瑞等寓意。另外,“狮”同“师”,古代官制中有太师、少师,都是辅佐皇帝的重要职位,所以狮子的图案,也象征着官运亨通。

这批发簪大多采用了累丝工艺,即利用花丝工艺将纹样掐捏出来,勾勒、堆累并焊接固定出装饰图案的主体轮廓和样式,如文字、花卉、动物、花篮纹样等,从而构成了一种镂空感的网格状,体现出了一种精致的审美内涵。再用宝石和珍珠进行装饰,让发簪看起来更加高贵典雅,色彩更加丰富绚丽。这批金簪的制作承袭明朝金累丝嵌珠宝的做法,以金累丝工艺为主,镶嵌珠宝为辅。但是在呈现“镂空”的效果方面,与明代金累丝簪钗的厚重感觉相比,则更加精致、灵巧,这是清代金质发簪在使用、审美与技艺等多方面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另外M4出土的6件金耳环,与满族女子一只耳朵上扎三个耳洞,分别挂有三件圆环的习俗相符合。明末清初的叶梦珠在《阅世编》里记载有当时满族人的衣着服饰:“与耳上金环,向惟礼服用之,于今亦然。其满装耳环,则多用金圈连环贯耳,其数多寡不等,与汉服之环异。”3这种“一耳三钳”的妆饰是满族传统的反映,也是当时区分满、汉女子的重要标志之一。

(三)墓葬年代

根据开口层位、形制结构及随葬器物等综合判断,这批墓葬主要为清代墓葬。其年代最早的可到清雍正时期,大部分为乾隆到光绪时期,最晚的为中华民国时期。此次发掘为了解和认识北京西北部地区清代社会的文化面貌和丧葬习俗提供了较为重要的实物资料。

猜你喜欢
墓穴金丝器物
官员们说,加拿大原住民学校成千上万的儿童或许被埋在了无名墓穴里
《镶金丝祥龙壶》
2010年新郑市郭店镇工业园区墓葬出土器物
听古器物讲“孝文化”
Easter Island
恣意浪漫的楚国器物
醉鬼遇到醉鬼
古文字“丙”與古器物“房”
金丝草化学成分及其体外抗HBV 活性
低产“金丝4号”小枣密植园的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