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耀州窑瓷器撷英

2023-11-04 13:14周叶青王莉
收藏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刻花耀州青釉

周叶青 王莉

关键字:耀州窑 陕西历史博物馆素胎黑釉点彩“官”字款

在中国陶瓷史上,陕西铜川耀州窑,占有重要一席。宋人王存《元丰九域志》卷三有“耀州华原郡土贡瓷器五十事”。南宋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耀州出青窑器,谓之越器,似以其类余姚秘色也。”明代李延宝修、乔世宁纂《耀州志》卷二《地理·同官古迹》中记载:

黄堡镇,一名黄堡镇、三堡镇,皆前时居民守御地也。黄堡在金时尤为重镇,地理志载焉:镇故有陶场,居人建紫极宫,祀其土神,宋熙宁中,知州阎作奏,以镇土山神,封德应侯,以陶冶著灵应故也,祀以晋人栢林配享,林盖传居人陶术者。今其地不陶,陶于陈炉,陈炉复庙祀德应侯如黄堡云。

遗存之耀州窑瓷器,品类丰富,造型多样,有着不同的用途与内涵。陕西历史博物馆收藏了相当数量的耀州窑瓷器。这些耀瓷,从唐代到金代,有些是经典的明星瓷,如国宝级青釉剔花牡丹纹倒流壶等;而有些器物或亮相不多,或深藏库房,不被大众所了解。为了弥补缺憾,本文拟对馆藏的耀瓷进行梳理,以飨同好。

一、馆藏历代耀瓷

(一)唐代

1.唐黑釉鸡首壶(图1)

高22.5厘米,口径9.3厘米,足径10厘米,1955年西安市东郊唐墓出土。盘口,短径,球腹,饼形足,足沿刮削修整内收,有刮削痕。肩上一侧凤首为流,另一侧贴塑双曲柄,两边贴塑花卉装饰。着黑釉,仅圈足处无釉。胎体厚重,胎灰白,胎质坚。

2.唐黑釉唾盂(图2)

高11.6厘米,口径14.9厘米,底径10厘米,1955年西安市东郊唐墓出土。盘口,束径,腹部下垂,大平底,玉璧形圈足,修足规整,并且在施釉后进行刮釉,防止釉面与底面粘连。通体黑釉,釉色稳重大方,胎灰白,质坚。器形规整,大气美观。

3.唐白瓷碗(图3)

口径14.8厘米,高3.9厘米,1955年西安东郊韩森寨出土。敞口,圆唇,斜腹微弧,平底,圈足宽矮,呈璧形。通体白釉,釉下施化妆土,釉色白中泛黄,内满釉,内底心留有三点支烧痕。胎色灰白,质地较粗。该碗为唐代耀州窑典型器物,在釉色和胎质方面和当时华北地区的邢窑、曲阳窑,中原地区的巩义窑均有一定的区别。

4.白釉绿彩炉(图4)

口径9厘米,底径4厘米,高5厘米,旧藏。直口,宽沿下斜,腹下折收,高足,平底,器底外沿旋削一圈。沿及腹施白釉,釉下施化妆土,沿施点状绿彩。胎微粉,质粗。此为香具,腹中承接香料,焚烧所用。香具这种器物早在汉代就已经存在,其中较为著名的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汉代鎏金银竹节铜熏炉。

5.茶叶末双耳罐(图5)

口径4.3厘米,高12.3厘米,1956年西安西郊小土门村出土。直口,直颈,圆肩,肩上双系接于器物两侧,深斜腹,腹部内收,饼形足,底内凹。施茶叶末釉至下腹部,足无釉,胎灰黄,胎质坚,素胎表面,并有小黑点。

6.素胎黑釉点彩钵(图6)

高7.5厘米,口径15.5厘米,1952年西安市新市区工程处送交。口微敛,宽沿,弧腹,饼形足。内沿至器外腹下施化妆土,化妆土上绘黑色花叶纹与黑色圆点,两两相隔,器外下腹漏胎。胎色浅灰,质略粗。与之相似运用点彩进行器物装饰的有湖南长沙窑。长沙窑釉面施釉彩点画,器物表面施釉,并无素胎。

(二)五代

1.银扣青釉执壶(图7)

通高17.5厘米,底径7.5厘米,2009年陕西省西安市蓝田县吕氏家族墓地出土。小口,直颈,丰肩,鼓腹,圈足。长流弯曲置于肩上,流根部以龙首装饰。对侧扁条形曲柄,面饰草叶纹。流口、盖、圈足均用银扣包裹。灰白胎,青釉匀亮。流根部的龙首,神态严肃,大口微张,与唐代走龙形象的龙首相似,形象上应有一定传承关系。该壶出自吕氏家族墓地,墓地时代为北宋晚期;由此说明,银扣青釉执壶经传承使用,其珍贵程度可见一斑,使用银扣对壶身进行保护也是合情合理的。

2.天青釉“官”字款碗底残片(图8)

窑址出土,青釉裹足,足上有几个支烧痕迹,底阴刻“官”字。此碗底瓷片的烧制方法为满釉裹足支烧,是典型的五代耀州窑青瓷的支烧方式。

3.青釉剔花牡丹纹三足盖罐(图9)

高10厘米,口径4.5厘米,1954年彬县(今彬州市)洪龙河窖藏出土。折沿小盖,小口鼓腹,马蹄形三足。盖顶饰花茎,弯折向下,腹部剔花缠枝牡丹,并划出花叶细部结构。器物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胎色灰白。装饰上剔花有浮雕的效果,剔花部分顺应器物表面形态,纹饰与器物外形结合得浑然一体,细枝阔叶,叶片饱满,不同于北宋时期的装饰手法,具有典型的五代时期特征。

(三)北宋

1.耀州窑银扣刻花青釉花口钵(图10)

口径17厘米,高8厘米,吕氏家族墓出土。钵口十二瓣葵口,深弧腹,卧足,外底露胎。器物表面内外满工,器物内底饰折枝牡丹花叶纹,内壁饰折枝花卉纹,线条纤细;外壁口沿下饰弦纹,下腹十二葵瓣,每瓣剃刻缠枝牡丹花叶纹,底饰仰莲瓣纹。通体青釉,釉面闪玻璃光泽,器壁较薄,胎灰质坚,银扣覆于口上。这种现象在耀州窑尚属首次发现。

2.耀州窑青釉刻花钵(图11)

口径13.8厘米,发掘所得。直口,深弧腹,卧足。器壁外侧刻四朵缠枝花卉,工艺略显笨拙。通体施青釉,胎色灰白,胎土致密。

3.耀州窑青釉刻花瓶(图12)

通高19.5厘米,吕氏家族墓出土。直口翻沿,短直径,丰肩,鼓腹,下腹内收,圈足。腹部刻牡丹花纹,圈足处刻蕉叶纹。通体施青釉,圈足处釉层稀薄。胎色灰白。

4.耀州窑牡丹莲瓣纹青釉刻花花口瓶(图13)

高22厘米,底径7.5厘米,呂氏家族墓出土。口沿外撇,呈五瓣葵花形,束颈,折肩,直腹下收,圈足外撇。颈部两条弦纹及莲瓣纹,肩部以花瓣纹装饰,腹部呈瓜棱形,刻牡丹花叶纹。瓷瓶器形俊秀,釉色温润,胎色灰白,修足规整。

5.耀州窑花口瓜棱瓶(图14)

高16.8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5.2厘米,1991年陕西省考古所调拨。荷叶形卷沿,长颈,斜肩弧折,腹上部圆鼓,下收略有反弧,圈足外撇。花口,颈部饰两道弦纹,腹部呈瓜棱形,通体施青釉,釉面发黄,并有不同程度的侵蚀痕迹。胎色灰白。

6.耀州窑青釉刻花净瓶(图15)

高18厘米,腹径6.2厘米,铜川市出土。小口,细长颈,颈腰上有荷叶形轮饰,圆肩,下腹内收并反弧撇出,大圈足。颈腰荷叶形轮饰以上划弦纹,腹部饰花叶纹,肩及圈足上刻划莲瓣纹。施青釉至圈足上,灰胎,胎裸露处有红色矿物析出。

7.耀州窑青釉贴塑龙纹瓶(图16)

高18厘米,口径6.2厘米,1974年咸阳市彬县(今彬州市)出土。盘口,束颈,折肩,肩颈上有双耳及贴塑龙饰,瘦腹,圈足外撇。颈上龙作行走状,浮雕式,口微张,两耳侧两龙,龙首龙尾贴于耳上,龙身贴附在颈上,双龙收尾相接绕行。腹部两道弦纹分隔开瓶子腹部,上腹部和下腹部分别饰一圈双层莲瓣纹。通体施青釉,釉色清亮,胎色灰白。

8.耀州窑青釉渣斗(图17)

高12.7厘米,底径6.7厘米,1955年西安市韩森寨出土。盘口,束颈,鼓腹,下腹内收,矮圈足。盘内划草叶纹,条带状分布,盘口沿下饰一道弦纹,余皆为素面。通体施青釉,胎灰白。渣斗,顾名思义是盛放食物残渣的器具。

9.耀州窑青釉刻花渣斗(图18)

通高9.5厘米,口径20厘米,吕氏家族墓出土。撇口,壁微弧,收颈,鼓腹,腹下内收,圈足。内壁中心对称,刻牡丹纹两朵,外壁刻支棱纹,腹部刻网格纹,通体施青釉,釉色莹润。

10.青釉柳斗纹托盏(图19)

托径13.3厘米,高8.2厘米,1954年彬县(今彬州市)洪龙河窖藏出土。器由盏、托两部分组成。盏直口,深腹圆鼓,造型饱满,口沿下饰一道弦纹,腹刻划柳条纹,圈足低平,横向一刀削出,圈足内有刮削痕,中心有一凸点。托平沿,浅盘,盘沿稍显六瓣,上划草叶纹;托心凸起,中有圆形浅槽,槽内划涡纹,托心外贴塑12枚莲瓣。器物通体青釉,胎体轻薄,致使整体器物较轻,胎质灰坚。

11.天青釉斗笠盏(图20)

口径11.5厘米,公安机关移交。敞口外侈,深弧腹,矮圈足。光素无纹,通体施天青釉,釉色莹亮,釉面有少量橘皮纹,胎质坚,浅灰白色。

12.酱釉斗笠盏(图21)

口径11厘米,高4.5厘米,旧藏。敞口外侈,深弧腹,矮圈足。通体施酱釉,釉面晶莹,釉至底沿,足沿旋削平整,外底无釉。灰胎,质坚。

(四)金代

1.月白釉贴花夔龙纹三足炉(图22)

口径19.6厘米,高26.7厘米,1959年陕西蓝田城关镇南寨金元窖藏出土。平沿,长方形立耳,束颈,鼓腹,腹下三足。颈部上下饰莲瓣纹与回纹,肩上饰一圈回纹,腹部仿青铜器贴花夔龙纹饰,两条夔龙之间分别用竹节形扉楞和瓦楞形扉楞装饰,三兽足兽首造型庄严,富有神韵。整器通体施月白釉,微微发青,釉色淡雅匀净,制作精良,是为陶瓷类型仿古器物的精品之作。

2.月白釉方炉(图23)

口径11.9厘米,通高23.3厘米,1959年陕西蓝田城关镇南寨金元窖藏出土。方口平沿,束颈,平肩,直腹微撇,下腹大角度内收,腹下四兽足,口沿两侧贴长方形立耳。釉色青重发白,除四足外器表未有其他装饰,尽显端庄素雅。此件器物为方形,相较同类圆形器物少见。

3.青釉花口尊(图24)

高8.5厘米,口径14.2厘米,捐赠所得。荷叶形花口,圆唇,长颈微束,浅腹,圈足。口部荷叶外翻,颈部以多道纵向刻花装饰,腹部划花。该件器物整体风格简练,虽在装饰手法上不及北宋,但整体风格依然明显,简单的雕刻依然保持了耀州窑的神韵。青釉,釉色莹润,有玉质感,胎质坚硬,胎色灰白,有红色矿物析出。

4.青釉荷叶盖罐(图25)

口径10厘米,高10.8厘米,蓝田县拨交。荷叶形盖,盖沿卷曲作荷叶状,圆鼓腹,玉璧形卧足。内外壁皆施青釉,釉面凝厚光亮,有冰裂纹。

5.月白釉钵(图26)

口径9.5厘米,高7厘米,1953年陕西省博物馆修建孔庙馆区时发现。敛口,鼓腹,卧足。施月白釉,釉色灰白,有冰裂纹。该件器物与青釉荷叶盖罐的腹部颇为相似。

6.青釉狮托灯盏(图27)

长12厘米,高11.8厘米,1972年陕西耀县(今耀州区)出土。由盘、狮、座三部分組成。盘折沿浅腹,狮呈直立状,昂首卷尾,张口露齿,鞍披于腰上,上托短柱,下踩方座。通体施青釉,釉色温润。该灯盏的狮子形象生动,组合巧妙,颇为难得。

7.青釉刻缠枝花卉纹盘(图28)

高4.5厘米,口径23.5厘米,陕西省米脂县出土。敞口,浅腹,矮圈足。釉色青中泛黄,灰褐色胎。盘内底三朵花卉呈品字形分布,其间刻划缠枝纹样。

8.青釉印花缠枝花卉纹碗(图29)

口径17厘米,高6厘米,发掘所得。侈口,腹下收,圈足,碗内底有涩圈,釉色青中泛黄,灰白胎。涩圈内釉面磨蚀严重,可能存在部分纹饰,涩圈外饰一圈缠枝花卉纹,口沿下以条带状菱形装饰。碗内布局合理,菱形装饰具有时代特点,缠枝花装饰部分虽占比有所减少,但是刻花工艺依然有较好的表现。

9.姜黄釉印花双鱼纹碟(图30)

口径12厘米,高2.5厘米,发掘所得。敞口,折沿,浅腹,矮圈足。釉色姜黄,釉面晶莹,胎色灰白。口沿下饰一圈三角几何纹,盏内底开窗,印荷塘游鱼纹样。碗内底纹饰在三角几何纹饰和开窗的衬托下,尽显灵动。

10.黑釉铁锈斑瓷碗(图31)

口径19.3厘米,高8厘米,1991年榆林市佳县调拨。大口微敛,圆唇,深弧腹,矮圈足。釉色黑亮,有玻璃质感,碗内五道铁锈斑均匀分布,凸显这一品类特色,胎质灰黄。

以上耀州窑瓷器,按所处时代、器物造型、釉色等要素选择馆藏说明。因篇幅所限,只能择其要点,进行介绍。

二、馆藏耀瓷特色

陕西历史博物馆藏有品类丰富的耀瓷,其来源多样,如出土、调拨、捐赠等。其中,出土耀瓷占比大,涉及墓葬、窖藏、窑址等。前述多次提到吕氏家族墓和彬县(今彬州市)窖藏器物。吕氏家族墓,经资料考证,是北宋时期吕大忠、吕大防、吕大均和吕大临的家族墓地,2其中吕大临是我国最早的金石学家,所撰《考古图》和《考古释文》两书,奠定了金石学的基础。彬县窖藏出土于1954年,同年10月21日,王冶秋、尹达、夏鼐等人至陕西省文管会考察、鉴赏这批窖藏瓷器,指出:“这是迄今为止新中国发现的最大的一次瓷器窖藏。”3这两地的耀州窑瓷器可作为了解耀州窑瓷的标准器,其数量大、精品多,为耀州窑极盛时期的产品,在耀瓷研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耀州窑瓷器在各个阶段都有不同的表现和特点,一些馆藏耀瓷也能反映不同地域窑口间的文化交流,如:唐代着眼本地情况烧制特色产品,晚唐五代时期学习先进技术并与本土相结合发展制瓷业等。这些就是耀州窑作为北方重要窑口的有力体现。

(一)器形

1.黑釉鸡首壶

以流口为鸡这种动物形象而得名,以立体的动物形象装饰在陶瓷器上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旧石器时代,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藏贴塑蛇纹罐和贴塑壁虎纹罐等陶器。而瓷器中,以立体的动物形象装饰的器物,在两晋时期的南方地区以越窑为首的青瓷中多见,如南京博物院藏东晋青瓷盘口天鸡壶。这种立体的动物形象装饰起初仅作为器物的装饰出现。随着器形的演变和陶瓷装饰工艺的发展,装饰物与器物实用部件相结合,孕育出具有实用价值且美观的优秀陶瓷制品。

2.青釉刻花净瓶

净瓶,梵语为军迟,是佛教重要法器,其材质多为金属、陶瓷两种。在《十诵律》卷五六中记载:

水瓶法者,佛听畜水瓶,好净洁畜,是名水瓶法。常用水瓶法者,亦应净洁畜水瓶水,盖亦如是,是名常用水瓶法。

从文献了解,净瓶的功能用于存水,作清洁用。净瓶作为宗教用具,按器形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为单瓶口,如青釉刻花净瓶;另一类为双瓶口,其中一口位于长颈顶端,另一口在上腹。唐宋时期作为法器的净瓶器形庄严,宗教色彩浓重;金元时期,净瓶逐渐简化,器形如壶,但有流无鎜。到了明清时期,釉上彩和釉下彩烧制技术趋于成熟,釉面出现了更多的宗教文化符号,这一进步使净瓶焕发出了新风采。

3.贴塑龙纹瓶

这种颈部贴塑龙纹的瓶子在耀州窑瓷器中较为少见,实用器的主体纹饰通常集中在腹部,而该件器物腹部刻莲瓣纹,莲瓣纹通常出现在器物底沿。颈部贴塑的龙纹是此瓶主要的纹饰,这种装饰布局是有意为之,与常见的实用器不同。与之相似的是魂瓶,属明器,腹部装饰少或并无装饰,主要流行于南方地区,该件贴塑龙纹瓶可能也作为明器使用。

4.青釉柳斗纹托盏

该托盏与通常所见到的托盏有所区别。常见的盏,如天青釉斗笠盏,形如斗笠,敞口,深腹,矮圈足,多为茶器。柳斗盏,圆形钵状,造型浑圆饱满。器形的不同可能代表了其功用的不同。对于这种钵形盏的功用有两种说法:其一,同类造型的银质柳斗盏皆见于宋辽时期,可知这类青瓷柳斗盏模仿金银质酒具;5其二,在北宋张岷墓出土的形如钵状盏,胎体轻薄,质坚,不适合斗茶,当为点茶器无误,与出土报告定名一致。6以上两种说法均有其道理,而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可能更符合器物发展规律,并且陶瓷器模仿金属器物的造型是有先例的。如陕西历史博物館藏三彩龙首杯,其外形就是仿造中亚地区的饮酒器来通杯所制作的。

(二)字款

从现有资料可以看出,五代黄堡窑址出土的器物上有一些当时的题刻文字,从内容上看有姓氏、数字编号、火位标记和“官”字款等。7“官”字款字形多样,多出现在碗盘一类的容器底部。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官”字款瓷片与五代黄堡窑中E型Ⅵ式碗86ⅥT3②:1“官”字,8字形相同,苍劲有力。“官”字代表的含义应该跟官府和进贡有关。这种向上层进贡的现象,在唐代就已经存在,如邢窑的“盈”字款瓷器是唐代皇家私库,大盈库所藏器物。越窑的“官”字款瓷器应用于进贡。

(三)釉

耀州窑瓷器以青釉刻花装饰为主流,在最为鼎盛的北宋时期向外传播,进而影响周边的地方窑口。但耀州窑不单单只有青釉刻花出彩,其他的釉色也富有特色,如黑釉、茶叶末釉、黑釉点彩、白釉绿彩等。

1.黑釉

与青釉耀瓷相比较,黑釉瓷在耀州窑多个时期有出现。唐代耀州窑黑釉瓷器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品类,且烧造技术成熟,有别于北方诸多白瓷窑口。耀州窑黑瓷,釉色乌黑光亮,造型端庄规整大气,具有地方特色,胎质细腻坚实,而耀州窑博物馆藏黑釉塔式罐是此类中的精品。

2.黑釉褐彩

黑釉褐彩器物如金代黑釉铁锈斑瓷碗,此类装饰主要出现在金元时期,装饰方式是在黑釉瓷器上画铁锈花,铁锈花装饰在碗内一般呈条带状均等分布。受地域文化交流影响,山西地区的小口球腹圜底“嘟噜瓶”的腹部,也出现此类铁锈花装饰,颇具动感,粗狂流畅,以写意的凤鸟纹、花叶纹多见。

3.黑釉点彩

唐代前期,国力强盛,经济繁荣,东西方交流频繁。强盛的国力促使经济与文化交流更加频繁,态度也更加包容。这一时期唐代耀州窑学习吸收各先进窑口的经验,再实行“本地化”。韩钊女士在《试论唐黄堡窑装饰艺术中的伊斯兰风格》一文中提到,素胎黑釉点彩装饰的器物受到伊斯兰陶器的影响。文中提到工艺的借鉴主要表现在唐黄堡窑瓷器加黑彩上。9我国瓷器的加彩装饰可以追溯到三国两晋时期,南京吴墓出土的瓷器已有彩饰,10到东晋、南朝时期吴墓出现青瓷褐斑彩,11这些器物仅个别出现,而唐代瓷器的主体风格依然以器形和釉色为主要特点。《册府元龟》卷九百七十载:“永徽二年(651)八月,大食国始遣使朝贡。”在此之后大食国多次来朝,进而促进两地文化交流。西安地区出土文物中有阿拉伯金币,并且也有粟特贵族的墓葬在西安地区发现,这些可以作为西亚人士来唐的证据。西亚人在唐长安城生活,会受到本地文化的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留下自己的文化痕迹。由此可见,这些器物有可能是为了服务于住在长安的阿拉伯人所烧制的。

4.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器物的胎质与同时期黑釉瓷的胎质差别不大。这种釉色名称可能与唐代吃茶习俗有关,唐人习惯将茶碾碎,加入调料,入锅中烹煮,锅中茶汤的颜色呈棕黄色,此釉如茶汤一般,釉色名称由此而来。

5天青釉

天青釉创烧于五代时期,釉色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深受当时贵族的喜爱。上文中“官”字款残片,就是五代时期天青色瓷器的重要标本。天青釉在北宋时期也有烧制,釉色虽为天青色,但釉面清亮,与五代时期不同,五代时期釉面有乳浊感。

6.白釉绿彩

白釉在唐代的北方地区占据主要位置,以河北邢窑最为出名。前文白釉绿彩炉属于耀州窑特色产品,白釉釉面莹润,釉下施化妆土,绿彩点在炉沿上,并有晕散的感觉,富有特点。绿彩的晕散可能与唐代耀州窑烧制三彩制品存在一定关系。

7.酱釉

北宋时期酱釉的耀州窑器物俗称“耀州红”,酱釉瓷数量仅次于青瓷,是宋代耀州窑出现的新品种,器类丰富。12酱釉的耀州窑器物在装饰方面以素面为主,不同于同时期耀州窑青瓷会以刻划花装饰为主。同时期青瓷釉面清透莹亮,而酱釉瓷器釉面匀净,并伴有少量金属光泽,富有特色。胎釉相接处见“火石红”析出。

三、结语

耀州窑在唐代前中期还是以一个地方窑的形象展现,它顺应时代,在三彩器的烧造上頗有建树,本地生产的黑釉瓷质量上乘,地方特色显著,素面黑花器物独树一帜。此时的耀州窑没有驻足不前,而是积极学习其他先进窑口的瓷器制作工艺,在晚唐五代时期迅速崛起。这一现象的出现应与李唐复辟、长安重回政治文化中心有关。13到了五代时期,耀州窑制瓷技术逐渐精进,烧制出天青色瓷器,清新淡雅,为北方制瓷业带来了一抹青绿。耀州窑址“官”字款的出土,直观地说明社会上层对耀州窑的认可,使之成为了北方地区不可小觑的窑场。

北宋时期的耀州窑对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收藏品类。此时的耀州窑自成一派,改变了历史格局。刻花、划花手法让装饰工艺更加丰富,刻花题材种类繁多,手法精巧,画面颇具活力。釉色大多呈橄榄青,胎色灰白,胎质细腻。随着刻花工艺的发展,这一类型的瓷器需求增大,刻花工艺衍生出了印花工艺,印花可以高效快捷地翻印出大量的同类型产品,提高产量,进而迅速传播。

金代耀州窑,沿袭宋代耀州窑的制作工艺,继续发展。此时的耀州窑创烧出月白釉这一全新的釉色,釉色白中泛灰或发青,釉质肥厚如凝脂,温润如玉。造型浑厚、端庄,深受当时人的喜爱。前文中提到的月白釉贴花夔龙纹三足炉和月白釉方炉,仿照同时期或更早时期的铜器制作,这种情况与当时的好古、喜古有关,此类器物多端庄雄浑,仿古装饰明显,属于较为重要的器物。鼎式炉通常用作供器,有单独一炉出现或一炉与二烛台组合出现的方式,使用地点或是宗教大堂,或是家族祠堂,供奉宗教神仙、族内宗亲等,用于插香礼仪,属礼器。由此可见,在造型方面瓷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铜器的影响。金代的青釉瓷器,釉色青绿,青中泛黄,胎质与北宋时期耀州窑相比略粗,器壁整体变厚,给人以浑圆的感觉。装饰以刻花、印花为主,或单独出现,或组合使用,纹样题材多承袭北宋,但画面结构宽松,刻花手法粗犷,在一些器物上使用贴塑和开窗的手法装饰。

耀州窑充分学习优秀窑口的先进技术,结合自身优势,并创新发展,奠定了北方青瓷不可替代的地位。因篇幅关系,本文介绍了31件耀瓷,着重于不同时代的各类器形与釉色以及“官”字款等,基本能够反映耀州窑在唐至金的发展历程与成就。馆藏中大众熟知的明星瓷也较多,但细部了解不够,如彬县窖藏柳斗纹托盏的不同部位的构造等。对文物细部的充分认识能让我们更加了解文物,更容易地看清那个隐匿在历史烟尘中的灿烂文化。

猜你喜欢
刻花耀州青釉
浅谈青瓷刻花装饰艺术的现代表现形式与图案创新
西夏黑釉剔刻花瓷与宋元黑釉剔刻花瓷的对比研究*
哥窑青釉双耳彝炉
知足(竹)常乐
我在景德镇遥望耀州瓷——两个“瓷都”相距千里
耀州瓷走在“十字路口”——向左是传统,向右是时尚
耀州瓷:时光雕刻千年——你的美一缕如烟,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耀州瓷刻花装饰手法与创新
耀州瓷
浅谈毡包青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