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霞 (江苏省扬中市外国语小学教育集团 212200)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编排体系上以“学本化”为鲜明导向,构建起组织严密的助学系统:单元页明确提出“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分别精心设计课后习题和自学提示、语文园地指向单元语用实践。其中,精读课文后的课后习题是梳理和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教师关注习题类型,搭建有效支架,将课后习题转换为有效的学习活动,经历挑战性学习,从而有效达成单元语文要素,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统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语文要素是“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本单元分别精选“四大古典名著”中的经典篇目编排课文,这是学生第一次系统接触古典名著,重在引导学生初步掌握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编者在编排上,课文从原著改写到原著节选,内容安排体现出循序渐进,课后习题的设计也独具匠心。
解读本单元课后习题,有以下五种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1)理——整体把握,梳理情节。《草船借箭》设置了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故事内容,《景阳冈》要求提炼小标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概括。(2)猜——依托经验,猜测阅读。《景阳冈》课后提出: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猜一猜意思。(3)品——关注人物,品读形象。《草船借箭》书后有两个习题都是关于人物形象的,从文中主角到其他人物,从文中人物到书中人物。(4)析——重点情节,细致评析。《景阳冈》课后提出“用自己的话详细讲述武松打虎的部分,可以加上适当的语气、表情和动作”。关注到具体情节和描写方法。(5)拓——适时拓展,激发兴趣。《草船借箭》书后“阅读链接”,补充了与课文重点段落对应的原著内容;《景阳冈》则以“行者武松”拓展到《水浒传》中一百单八将的不同英雄形象,激发学生读整本书的欲望。
一是厘清脉络体现梯度。为了达成这一目标,编者在设计课后习题时循序渐进。《草船借箭》《景阳冈》课后均有梳理课文内容的习题,《草船借箭》要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一说故事内容,对故事情节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景阳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抓住关键词感知课文内容,更加关注故事的情节,抓住主要情节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进行概括。
二是品读形象体现深度。《草船借箭》课后有这样两道习题:一是“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课文中还有一些体现人物特点的语句,画出来和同学交流。”二是“读课文前,你对课文中的人物有什么了解? 读课文后,你对哪些人物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你还想了解《三国演义》中的哪些故事?”两道习题从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前后勾连体会文中主要角色的人物形象,到走进课文其他人物,抓住重点语句体会其他人物形象,再到学法迁移,走近书中其他人物,感受人物形象。在《景阳冈》课后,编者设置了习题“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说说你的理由。”这一要求由人物分析走向了人物评价,指向学生阅读中评价、思辨等高阶思维能力,将思维引向深度。
三是拓展激趣体现广度。对于阅读古典名著,仅仅拘泥于一两个故事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进行拓展阅读,课后习题指明了方向。《草船借箭》课后设置了“阅读链接”,提出要求:读下面的“阅读链接”,找出课文中对应的段落。这是将故事中重点段落用原著的形式呈现,学生借助已有阅读经验能基本读懂原著中的片段,从而对《三国演义》的原著产生阅读期待,教师在此基础上可以鼓励学生尝试阅读原著中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其他章节。《景阳冈》课后则提供了“资料袋”,对武松进行了简要介绍,图文并茂地呈现出武松及小说中有代表性的人物画像和名号,适时将《水浒传》这部古代长篇小说予以呈现,将学生的阅读期待从一个故事引向一本书,从一个英雄形象引向一群英雄好汉。
课后习题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习题往往通过问题的形式呈现,为学生提示了阅读思维的方式,提供了阅读策略和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课后习题不能直接作为课堂中的问题进行呈现,教师需要以课后习题为支架,在仔细研读编者编排意图的基础上,搭台转换成具体可操作性的教学环节,创设有效的学习活动。
课后习题的表述往往将多个目标进行融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顺应学情,将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分步实施,扎实训练,从而收获实效。
在《景阳冈》一文编者设计了“梳理故事情节”的习题。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如果直接让学生补充关键词,说出课文内容,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教师应依据学情进行任务分解:(1)在学习《草船借箭》时,我们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出了故事的主要内容,默读课文,试着用这样的方法说说《景阳冈》的主要内容;(2)课文比较长,有些关键情节不能遗漏,能不能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梳理一下故事的主要情节呢? 比如,课文第一部分主要写了武松干什么? 接下来又写了他干什么呢? 试着将每部分内容提炼关键词。喝酒→( )→( )→( )(3)借助小标题,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这一教学环节,借助书后习题,对“提炼关键词,梳理故事情节”的目标进行了分步训练,既巩固了前一课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概括故事内容,又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抓住关键情节,用小标题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既完整又简洁。
本单元课文所描述的故事背景离学生较为遥远,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拉近学生和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走进文中角色,设身处地去体验、去感悟,从而更加直观地体会人物形象。
《草船借箭》课后设计了这样一道习题:“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里的问题。”这句话将诸葛亮和周瑜不同的言行呈现出来,对于同一阵营的两人来说,这样的表现看似矛盾,实则言为心声,各怀心思。
在这一环节,教师设计让学生体验角色的任务:(1)分一分:同桌两人,分好角色,一人是诸葛亮,一人是周瑜;(2)找一找:故事中一言一行都反映出诸葛亮和周瑜内心的缜密心思,画出描写他们言行的语句;(3)说一说:你能真正读懂这一言一行背后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吗? 试着说一说内心独白。
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进而表达内心真实想法,顾全大局、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和妒才忌能、用心险恶的周瑜,这二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本单元课后习题指向阅读方法,教师在借助习题进行教学重构时,不仅要立足于知识本位,更要以人为本,眼中有学生,应尊重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拓宽其学习的渠道,将学生引向更广阔的天地。
《景阳冈》一文在语言上以白话文的方式呈现,对于第一次接触的学生来说,既新鲜又略显生涩,书后有这样一道习题:“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词语,如‘梢棒、筛酒’,可以猜一猜意思。”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这样的教学环节进行突破:一是联系上下文。将“梢棒”“筛酒”等生涩的词语放在具体语境中多读几遍,进行猜想,就能大体读懂意思。二是调动生活经验。在理解“请勿自误”时结合生活中常说的“请勿吸烟”“请勿大声喧哗”等公共场合的提示语,读懂“勿”是不要的意思。三是结合看过的影视作品。学生结合看过的古装影视作品,有些语言就不难理解了,如“客官”“俺家”“那厮”“榜文”等,有的是特定的称谓,有的是专用名词。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打开思路,延展语文学习的外延,将单一的内容拓展为灵活有趣的阅读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
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往往是多元而充满矛盾的,这正是小说的独特表达方式和魅力所在。不同学生在阅读时往往对同一个人物会有不同的评价,这正是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教师应该特别珍视并创设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尽情表达。
在《景阳冈》课后有一道关于人物评价的练习:“对课文中的武松,人们有不同的评价。你有什么看法? 说说你的理由。”这道习题的处理如果只是让学生在课上轻描淡写一说而过,则过于浅尝辄止,不妨利用“武松是不是英雄”开展一个小小辩论会。
为了参与辩论会,学生在文本中找寻描写武松言行的语句,挖掘其性格特征;学生不满足于《景阳冈》一个故事中的素材,会主动阅读《水浒传》中的其他关于武松的故事;学生能带着问题去思考、审视生活中的人和事,从而更加客观地评价武松这一形象,更加清晰地领悟到为人处世的正确选择。
课后“阅读链接”“资料袋”以及“快乐读书吧”都有意识地引领学生读整本的书。学生有了初步的古典名著阅读体验后,举行有趣的阅读PK 赛,能有效检验阅读成果,激发其进一步阅读整本名著的兴趣。
“四大名著阅读PK 赛”尽量做到形式多样,内容浅显。在形式上,教师可以借鉴“诗词大会”节目的形式,以“必答题、抢答题、风险题”为主要类型,题型以判断题、选择题为主;内容可以包括简单的文学常识、人物竞猜、故事猜猜猜等,旨在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把阅读延伸开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