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紫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 杭州 310000)
永嘉县,除山水秀丽,资源丰饶外,更是钟灵毓秀、文化荟萃之地。早在公元589 年,“永嘉”作为县名伊始于此时,中国戏曲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永嘉昆曲便应运而生[1]。永嘉昆曲经明朝万历年间昆曲传入永嘉,与本地戏曲声腔相互交融后,而逐渐形成的既包含南戏艺术特点,又融合地方戏曲剧种优点的一个珍惜剧种,是研究南戏的活化石[2]。
永嘉昆曲作为中国昆曲的一个重要流派,是浙江温州地区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过去的十余年时间里,永嘉昆曲剧团先后上演了《琵琶记》《荆钗记》《折桂记》等传统剧目大戏12 本,折子戏30 余出。其中,《张协状元》一剧在2016 年首届紫金京昆艺术群英会上荣获“紫金奖”。此外,20 个优秀传统折子戏也被中国昆曲博物馆收藏保存。永嘉县人民政府于2018 年在永嘉县文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中提出了开展传承永嘉昆曲的振兴工程。全方位、精准化地对永嘉昆曲剧目进行创新及强化其排演过程。同时,通过建立非遗博物馆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如“永嘉昆曲进校园、进社区、进文化礼堂”等活动;设立“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开设暑期少儿昆曲传承公益班等,为永嘉昆曲的传承与保护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昆曲艺术绵延至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除其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外,与一代代优秀昆曲艺术家间的心口相传是密不可分的。然而,随着老艺人的逐渐凋零,新艺人的演艺水平仍待锤炼,造成了永嘉昆曲的延续出现了断层。同时,在这样一个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中,以“微博”“抖音”“微信视频号”等为代表的自媒体宣传方式越来越受广大人民的喜爱,而永嘉昆曲则主要是通过线下剧院进行宣传,影响力度较小,因此难以为人们所知悉。此外,由于从业人员减少导致剧团规模受限;宣传路径较少,群众对永嘉昆曲认识不足;表演内容陈旧,剧目缺乏创新等原因,又随着新时代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娱乐文化逐渐占据大众市场,进一步迟滞了永嘉昆曲的良好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许多永嘉昆曲艺人逐渐意识到永嘉昆曲剧目数量较少,且内容陈旧,缺乏创意。因此2018 年永嘉昆剧团推出了一部叙写孟姜女风雪送寒衣的新剧目——永嘉昆曲《孟姜女送寒衣》(下文简称《孟》),该剧获得2018 年度国家艺术基金的资助,剧目题材源于南戏《永乐大典》中的保留剧目,依托古典文献与传统民间故事进行创新,于南戏演绎特色的基础上重新展开编排[3]。此剧虽为传统剧目,却特邀了年轻一代的编者进行改编,是永嘉昆曲走“青春版”路线的成功实践。同时,通过“话剧舞台”的表现手法,以现代化的方式进行演绎,让这部剧更具时代感。其特点体现于以下三方面。
孟姜女送寒衣作为中国传统民间故事,不同地域、不同剧种基本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演绎,如何为永嘉昆曲量身制定,创作出独具永嘉昆曲风格特色的剧本,是剧作者不可回避的问题。编剧俞妙兰用年轻人特有的当代意识,以微视角来直击人性,从普通女性的角度来诠释孟姜女千里寻夫的情感历程,以八段锦的叙事结构串联分散的事件,以孟姜女情感波澜为主线来推动剧情发展。将剧情由孟姜女思夫之情逐渐向家国情怀推进,使得该剧与传统的“孟姜女哭长城”相比,有了新的立意,让观众对于“修长城”、“殉长城”有了新的思考。这种改编让我们感受到,传统故事可以有新的视角、新的讲述。新的时代,观众的价值认同也是与时俱进的。该剧能够遵循这样的变化规律,并善于用传统故事阐述当代价值观,赢得观众的认可。
导演俞鳗文在执导戏曲和话剧上都积累了一定经验。该剧能够清晰地看到,她对整部戏有明确定位。首先,她注重审美本体的把握,尊重昆曲艺术规律,通过与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和作曲家的合作,力求把全剧打造成一部纯正的昆剧,使得整部戏的唱念做打都非常规矩地道。其次,在舞台呈现上,她又结合现代舞台大写意的手法,空间转换、人物意象表现非常明确,有别于传统戏剧的舞台呈现。舞美设计简约优美,场景转换别具一格,服装道具注重细节,舞台布景手法抽象。再次,她尊重永嘉昆剧长期以来的特色定位,着力凸显永嘉昆剧的质朴本色和平民气息,让孟姜女这个人物以及剧中其他角色更加平民化,让观众更容易接近。俞鳗文导演表示:“‘古老故事的现代演绎’,唯有恪守传统,在体现剧种、剧团特色的基础上对古老的故事情节进行现代化演绎,方能脍炙人心。同时,舞美样式的产生及舞台空间的一切皆是因戏而生、因情而动,它始终是为戏、为人物服务,不会游离于戏曲之外。”
永嘉昆曲作为传统文化瑰宝,在其创新方面必须慎之又慎,避免使新剧目脱离永嘉昆曲基本的框架结构。根据永嘉昆曲《孟》的作曲者周雪华老师的介绍可知,这篇新作的作曲任务便是“既保留正昆音乐的风格,又发扬永嘉昆曲的音乐特色”。为此,周老师在作曲时保留了曲调中正昆的主腔,而在唱腔上则维持了永嘉昆曲的一些特色,使全曲节奏较南昆更快。同时,减缩了许多枝干腔的节拍,让曲子听起来更为流畅的同时,又不失昆曲的优雅与从容。
在场景音乐方面,新剧分别采用了长城主题与孟姜女主题,使旋律更为优雅、动人。此外,在第七场随着剧情的推进,情绪内容转换的加快,还启用了永嘉昆曲中的“九搭头”,这是永嘉昆曲的特色之一,即不用套曲,也可使得各个宫调的曲子以及南北曲调全部通用,几个宫调和南北曲都出现在同一场戏里,加快了节奏,缩减了枝干腔节拍,使得曲子流畅生动,极大地增强了新剧的表现效果。同时,永嘉昆曲的大戏中时刻传递着地方色彩,如唱词中出现的“老老”便为温州方言“老人”之意;“做生活”也让听众倍感温暖,犹如身临其境一般。
《孟》在公演时,以其独特的创意令观众们感受到了与之前传统戏曲所演绎的不同之处,其现代化的表演手法令人耳目一新。除永嘉昆曲演员优美的唱腔与文雅的唱词外,《孟》在服装造型、舞美设计、场景转换等方面,除旧增新,大胆地融入了许多现代化的演绎手段,如舞台布设时直接以“路”为景,向听众直观地表现出送衣路漫漫。此外,最后的锦尾设计通过石魂来将此剧的主题进行升华,直接将舞台效果推向顶峰,震撼全场,赢得台下一片叫好。
传统的昆曲剧目由于其内容陈旧,已无法满足现阶段主流受众群体的艺术需求。因此对于剧目的创新是永嘉昆曲亟待解决的问题。
永嘉昆曲的剧目分为文人创作与永嘉昆曲从业者自编自演两大类。据调查显示,随时代的更迭,永嘉昆曲剧目流失较多,现存剧目数约为120 多个。针对这一现状,有必要对已为数不多的传统剧目展开创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提升受众的关注度。正如上文所提及的新编《孟姜女送寒衣》一剧,可充分证明改编传统剧目这一方法的可行性,即与时代背景相结合,赋予其现实意义,合理拔高剧目立意。同时,笔者了解到上海越剧院借影视剧《甄嬛传》的热播,创编了越剧《甄嬛传》,从而吸引了大批《甄嬛传》爱好者们前来观看,并于次年(2014 年)获得了第三届中国越剧艺术节“优秀剧目奖”。因此,除创编传统剧目外,永嘉昆曲剧团也可参考现阶段的热门影视剧目并进行改编,以提升剧目的丰富程度。
在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以及快节奏的生活模式下,人们对于不感兴趣或不熟悉的领域、事物不会有较长时间的停留。为了使永嘉昆曲能够重新且迅速地进入大众视野,一方面需要提升其宣传力度,更重要的是要拓展其传播的途径[4]。上文所述的《孟姜女送寒衣》虽为新创编的剧目,表现手法与演绎方式都有了新的突破,但其宣传方式主要以线下剧院宣传为主,线上投放于哔哩哔哩平台为辅,影响力度不够。
笔者认为,永嘉昆剧团可通过制作永嘉昆曲宣传短片、音频,创建官方网站与媒体账号,同时与知名音乐类博主或网红大V 们合作,在当下如抖音、微博、哔哩哔哩、QQ 音乐以及网易云音乐等热门平台进行投放,并定期开展线上直播,提升永嘉昆曲的热度与观众之间的互动亲密度,让人们能够更加直观地体验永嘉昆曲的台前与幕后;此外,永嘉昆剧团可在原有线下的宣传基础上,结合当地的文化特征与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推广,由此在传播永嘉昆曲的同时,还可带动地方的旅游事业的发展;最后,笔者认为有必要将我国的优秀文化带向世界,因此可利用Facebook、Youtube、Ins 等平台,让世界共享这一文化盛宴。
一项技艺的传承或是一门行业的兴衰,人的因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永嘉昆曲目前便面临因人才紧缺而导致的剧团青黄不接、技艺难以传承等一系列问题。由此导致永嘉昆剧团难以编排较大的演出剧目,同时也影响了永嘉昆曲的对外宣传力度。
现阶段的永嘉昆剧团的日常运作及其从业人员的工资费用主要依靠政府的补助。然而,永嘉县地处山区,资源及发展前景均无法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相提并论。使得永嘉昆剧团在难以维持现状的同时还伴随着人才流失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过加大政府的引导与扶持力度,才可有效地改善人才缺失这一问题。笔者认为,政府及相关文化部门首先应严格落实国家各项保护昆曲艺术政策,开设永嘉昆曲艺术专项扶持资金,并对剧团的日常运营的费用方面提供一定的优惠政策,设立相关奖励机制,通过组织展演、新剧编写的等评比活动,提升剧团的活跃度与积极性;在人才培育方面笔者的建议如下:(1)在中小学阶段,运用多媒体技术,向中小学生传播永嘉昆曲文化,潜移默化的让他们感受到永嘉昆曲的魅力;定期开展永嘉昆曲走进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关注。(2)每周面向全县人民开放永嘉昆曲公益班,以一传百,让更多人能“零距离”感受昆曲的魅力,并且政府应给予大力的资金支持。3、创办永嘉昆曲培训机构,横向对比其他行业时可以发现,相声有德云社,武术也有许多培训机构,而永嘉昆曲却少有知名的培训机构,永嘉昆曲想要进一步的得到发展,需要呼吁各大永嘉昆曲从业人员与新时代挂钩创办属于永嘉昆曲的培训学校,吸纳对于永嘉昆曲有所兴趣的学员,从小抓起,从根本上影响一代人,培养对永嘉昆曲的热情。
永嘉昆曲所面临的传承危机,仅仅只是众多中华文化传承当中的一个缩影,笔者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对于文化自信的缺失。文化自信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5]。文化与民族血脉相融,是人民不可磨灭的精神家园。因此,只有提升人民的文化自信,才可从根本上解决我国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问题。笔者结合永嘉昆曲的传承现状,就如何提升当代人民的文化自信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建立鲜明的文化价值导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肯定我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地位,积极推动其创新与发展。
(2)建立深厚的内涵提升体系,既要“不忘本来”,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追根溯源,充分认同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也要“不忘初心”,即拓展思路,将传统与现代相互融合。
(3)建立开放的对外交流平台,增强对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使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最终提升民族文化自信。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而非遗永嘉昆曲则是永嘉县的“木之根”、“水之源”。笔者认为,在当今文化多元化的浪潮中,永嘉昆曲的发展在未来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需抓准时机,顺应时代的潮流,着手剧目创编、加大扶持力度、拓展传播途径,以及提升人们的文化自信,从而助力永嘉昆曲的保护、传承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