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叙事策略研究

2023-11-04 11:21李志鹏
中国民族博览 2023年12期
关键词:山西革命受众

李志鹏

(山西传媒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

引言

革命历史影像具有“再现”历史的功能,是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山西省革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不同的革命历史时期形成了太行山精神、吕梁精神和右玉精神等红色文化。山西影视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受到众多限制,使得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类型主要集中在新闻和纪录片两种类型,几乎不存在故事片。后期以山西为故事背景的影视作品陆续出现,这些作品在充分调动文字叙事张力的前提下,借助视听语言让观众更好地接受对历史的“重构”,并且还能利用影像作品防止史料的遗失。本文从叙事策划、文本和效果三个维度分析当前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叙事策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和提升策略[1]。

一、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类型不断丰富,涌现出了一大批以山西革命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题材的影像作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在各方面更趋成熟,在质和量两方面均有了明显提高。山西革命历史影像按照题材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人物传记、历史事件和文化记录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并不是完全割裂,而是各有侧重,并相互融合。20 世纪70 年代末,受到解放思潮的影响,我国出现了大量的人物传记,通常将人物一生中的主要经历、主要阶段作为影像最终的对象,对该人物的历史功绩及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予以梳理和总结。人物传记题材是革命历史影像的主要创作类型,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革命历史影像作者凭借多元化的资料,深入挖掘人物故事,从而塑造更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如《足迹·山西90 年》《右玉的县委书记们》等,这些影像均具备鲜明的人物特色。20 世纪 60 年代,山西历史事件类影像的制作方法,一般是对之前新闻记录的二次剪辑。这也是山西革命历史影像中的主要类别,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表现战争的居多。当前,历史事件类文献依旧是影像文本创作的主要素材,是大众了解历史的关键途径。通常情况下,关于历史事件的描述需符合大众的认知,创作者既要还原事件的整个过程中,也要善于发现细节、放大细节,如《烽火丹青》《太行山上——武乡抗战风云录》《太行抗战密码》《共赴国难——太原会战记实》《火种》等。三晋大地历史悠久,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为革命历史影像塑造提供了文化素材。革命历史本身就是由事件、文化、人共同建构而成的,人物和事件交织呈现,同时也造就了文化记录类型。

二、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叙事策略存在的问题

(一)叙事策划阶段,类型意识较为模糊

山西革命历史影像与其他艺术作品一样,既要遵循一定的程式,又需要结合题材内容进行创新。这种程式是作者与受众之间的一种潜在默契,是双方均熟知的一些规则,主要包括标准化的人物形象、公认的观念、常规的语言套路、隐喻和流行的情节等,这些均属于影像作品的基本属性。创新则是区别各影像作品的重要标志。通过梳理20 世纪50 年代至今,山西革命历史影像作品不难发现,多数影像的叙事偏于程式化,自身的创新成分稍显缺乏,类型意识较为模糊。这种类型意识的模糊往往出现在人物传记和历史类型之间。通常来说,在受众的收视期待和制作经济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影像在叙事策划阶段就需要精准定位其类型。历史影像在杂糅和交叉时,主要类型和次要类型的界限模糊,甚至一些章节让人误以为是展现某个历史事件。虽然随着时代的发展,通常在制作影像时会采用部分其他类型题材的特点,但是必须一眼看出其属于哪种类型[2]。《太行抗战密码》在某些章节中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误让人觉得其是一部人物传记类型的影像。

(二)叙事文本阶段,影像的故事性和叙事遭到弱化

叙事文本是叙事策略的核心,其最终会通过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受众面前。叙事文本包括了影像画面的构图、镜头的应用以及视听节奏等多个方面,会让历史影像形成自己的风格。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叙事文本研究不难发现,多数影像的叙事性不强,对于一些系列影像,受众观看了开头基本就能猜中结尾,受众对于影像有较强的预见性,让受众失去了观看的热情,势必造成收视率的下降。在山西革命历史影像中,存在故事性和叙事张力较弱的通病,时常是抓住了故事的某个关键节点,但是未将关键节点放大,直至充分表现。例如《足迹·山西 90 年》这部影像,虽然将高君宇、贺昌、刘胡兰以及大寨群英、石圪节英雄、右玉群体等山西各个时期的典型形象一一展现出来,但是总体来说,故事性欠佳。虽然抓住了历史人物在山西的关键时间点,但是没有利用主要情节将故事放大,而是采用了平叙的方式,使其在受众覆盖方面上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由于叙事过程常常被限定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其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为了加快整个影像的叙事结构,经常会出现镜头和台词的不匹配的现象[3]。这是由于在影像中采用了较多的语言对白推进叙事情节的发展。这种单一、重复的叙事文本形式,会让传达的信息溢出。另外在多部影像中,均未使用画面表意,叙事手法的单一让其弱化体现得更加明显。

(三)叙事效果阶段,内容定位混乱并缺乏年代感

从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叙事效果来看,多数影像的定位不清,主要表现在受众定位不明确、内容表现形式单一以及内容的取向不明。在山西革命历史影像中,既有《足迹·山西 90 年》,也有系列纪录片等。这些影像在策划阶段,对于目标受众的定位不明确,到底是一部全民皆可的影像,还是更针对于学生或者党员、干部的教育影像。从实际的情况来看,这些革命历史影像的受众多为党员、干部,受众的覆盖面较小,而且播放的时间未形成规律,没有相关的专题。正因如此,影像内容的定位显得混乱。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由于定位的不准确,叙事的年代感未及时更新,导致其不能很好的吸引低龄青少年受众。影像的制作者未将具有年代感的类型元素运用于影像的叙事策略中,使其在形式上过于呆板,表现手法不足,影像的传播力下降。

三、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叙事的提升策略

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叙事策略的提升需要重视受众主体的地位,让受众的需求成为影像叙事策略的制定依据。从影像的文本角度出发,必须具备独特性,不仅题材形式独特,影像的表现节奏、视听语言的表达都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使其独特,让其在新媒体时代适合多种媒介的传播。同时,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叙事应紧跟时代步伐,增加影像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让叙事的手法更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进一步扩大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受众面,提高其传播效率。

(一)充分展现历史题材,抓住传奇情节

在互联网上的各类影像中,关注社会民生的影像比例占到80%以上,革命历史类影像要想在传播过程中占领先机,需要充分发挥其历史题材的写实性,向受众提供一个了解山西革命历史的窗口。同时通过传奇情节的故事框架,将真实历史事件和人物中的具有英雄传奇效果的情节提炼出来,架起受众与影像之间沟通的桥梁。虽然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核心在于历史题材的展现,会竭尽全力还原历史真相,但是也不能忽视了历史事件与当下的年代差异,需要用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去营造影像与受众的共情,让受众感觉影像的年代不那么遥远。革命历史影像着力于还原事件的真实情况,但不能采用呆板的完全写实手法,更多需要展示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框架。既要让影像叙事的写实性体现在精准的人物定位和事件关系的叙事上,也要将一些当代主流意识通过虚构的文化和精神形式呈现出来,特别要注意不能将革命人物和历史事件生拉硬拽的绑定。传奇情节有助于通过视觉语言和虚化的故事情节将革命历史的精神层次拔高,有助于受众的理解,更有助于提升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传播效率[4]。当然革命历史影像必须保持其应有的严谨性,把握传奇情节的提炼尺度。既要通过恰当的艺术展现方式让历史题材得到转化和升华,又要向受众传递历史事件的真实感,这种真实感不单是记录,更是准确还原历史事件、传奇情节甚至包括英雄人物之间的关系。当然历史影像叙事策略的提升还需要在文本阶段进行敏锐捕捉历史发展的变化和受众的心理需求,这样更有利于将当前的现实热点和革命历史结合起来,让影像的叙事效果更佳。

(二)构建完整叙事系统,整合系列形态

不同类型的革命历史影像对应不同的叙事系统,从而也会采用不同的叙事策略。人物传记类、重大历史事件类和文化记录类对应的叙事策略差异较大,只有将影像的类型清晰定位,才能根据类型安排叙事人物。重点区分不同类型角色、类型空间和类型情节结构,通过它们构建影像完整的叙事系统。不同类型的影像要求的叙事功能和角色对于身份的认同性也大不相同。如果是人物传记类革命历史影像,其角色的主次很容易区分,其他两种类型的影像,需要在叙事文本阶段做好角色设置,这样让革命历史影像中的精神更容易展现出来。同时影像需要建立精确的类型空间,类型人物和类型空间相互作用。类型空间不是具体的场景,而是一个革命历史文化交汇的空间。对于典型的革命历史事件,可以将其转化为特定的地点,其中也会掺杂众多的意识形态,这属于类型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种类型影像的情节结构基本趋同,都是三幕式剧式。部分影像为了呈现效果或叙事结构更为合理,也可以采用倒序的方式。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多数采用了系列形态的呈现形式,这依然可以延续。通过不同类型影像之间的混合剪辑,可以整合成更新系列形态的影像,达到让受众眼前一亮的效果。

(三)呈现精致紧凑效果,展现影像叙事新篇章

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在呈现上采用了大量的原始影像资料,这些资料的影像精致程度不足,甚至有些图像未经现代技术处理,模糊不堪,不符合当代呈现效果的要求。由于使用活动影像叙事本身就是革命历史影像的特点,所以精致的画面必不可少。原始影像资料可以光线的重组和图像的重构,让影像更具艺术水准。多层次的画面效果虽然对播放屏幕的要求更高,但是运用光线和构图来提升影像叙事水平的思想不能丢,需要在光线的强度和角度细节上下功夫,构图上形成具备鲜明地域特色的风格。同时要注意影像叙事结构的紧凑性,由于时长和成本的限制,革命历史影像没有充分的时间来叙述漫长的故事,对核心人物塑造的篇幅一样有限,其叙事节奏应介于电影和电视剧之间,还要使用互联网时代传播节奏快、内容紧凑的规律[5]。当然革命历史影像还需要节奏的变化,用以推动整个叙事情节的发展。节奏的紧凑与否会直接决定革命历史影像的点击率。

四、结语

总之,山西革命历史影像是储存山西革命历史最重要且还原度最高的媒介,只有发现当前山西革命历史影像叙事策略中的问题,积极迎合互联网时代媒介传播的规律,才能及时调整和提升叙事策略,进一步制作出符合当代受众心理的革命历史影像,扩大受众的范围,让革命历史影像得到更多人的关注,提升山西革命历史影像的影响力。

猜你喜欢
山西革命受众
我在山西等你
山西老陈醋保护有法可依
山西:抓紧抓实春耕生产
山西叹五更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