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视角下的中国式现代化生成轨迹探析

2023-11-04 08:36李宜真
行政科学论坛 2023年8期
关键词: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李宜真

(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中国式现代化”是一个复合型理论概念,它既指关涉着通往民族复兴的伟大之路,也颂扬了中国百年发展获得的丰硕果实,更擘画出人民生活富裕和平的美好图景。它的生成并非先天先验或一蹴而就,而是动态发展的缓慢过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长期探索和实践中历经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重大成果。”[1]将中国式现代化置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百年奋斗历程之中回溯其生成轨迹,是研究这一学术问题或由其衍生出的其他学术问题的前提与基础。

一、中国现代化被动觉醒与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18世纪中后期,工业革命的开展,迅速推动了英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从而使其野心膨胀并开始在世界各国建立自己的殖民地。中国在这过程中未能幸免于难,国土、人民都遭受了重创,被迫裹挟至灾难中。鸦片战争以来,龚自珍、林则徐等人提出清军的武器根本抵不住西方,需在武器方面进行改革。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到“师夷长技以制夷。”李鸿章也提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2]19世纪六十年代,清政府开始自上而下的军事改革,把长矛变成大炮,企图通过兴办新式军事工业来自强。这一时期,在大兴军工之同时,洋务派创办了一些官办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湖北织布官局等。洋务运动时期清政府的这些举措表明,清政府被迫进行的一系列军事改革、经济改革,始终以防御西方的侵略为目标,以维护清朝的统治为基准,最终步入失败的境地也就成为必然。

1895年,中国军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再次战败,康有为与梁启超集结1300余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公车上书”被拒后,康有为没有停止上书,多次提出变法的请求并陈述变法的举措,希望光绪帝实行自上而下的政治变革,摆脱国家与民族的困境。光绪帝也认识到了政治改革的重要性,随即推行政治改良的主张。然而这些新政措施,由于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权贵利益以失败告终。1905年,孙中山提出:“不完全打倒目前极其腐败的统治而建立一个贤良政府,……实现任何改进就完全不可能的。”[3]随后,孙中山成立中国同盟会,推翻清朝的统治,建立“中华民国”。虽然辛亥革命最终没有改变当时我国的社会面貌,但现代意义上的政治体制机制的发展便从这里开始,中国的政治迈出从专制化向民主化的重要一步。

近代许多有识之士发起的诸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尝试,纷纷效仿国外的军械、制度、思想等,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在某种程度上也意味着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已经被迫开始,也迫切要求能有一个先进的政党提供坚强领导。这一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扛起了领导中国人民追寻现代化的庄严使命。

二、中国共产党以苏为鉴,在中国大地上开启现代化之路

新中国成立初期,受限于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的国情,中国共产党将目光聚焦在“把农业大国建设成工业强国”的目标上。1953年,新中国根据党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开始实行“一化三改”。在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在工业化建设方面,实施第一个以苏联援助的工业项目为核心内容的五年计划。此时的中国借鉴苏联的现代化模式,开始在工业化的道路上前进。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依照苏联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已在当时的中国初现雏形。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现代化模式也很快显露出弊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苏联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并愈发意识到不能直接将苏联的现代化模式照搬照抄,于是开始尝试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1954年9月,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周恩来指出:“如果我们不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穷。”这是“四个现代化”的首次提出,后来党的八大将其纳入总纲之中。在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正式将这些现代化目标统称为“四个现代化”,并提出分“两步走”实现这四个现代化的战略主张。

“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一个新阶段,中国对现代化的探索实现了从“以苏联为模版”到“以苏联为借鉴”的转变,还提出了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及国民经济发展“两步走”设想的宏伟蓝图。中国的工业体系建设突出了实现不同领域的多样化发展和递进式推进,我国工业化建设实现重大飞跃和突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脚步平稳向前。

三、中国共产党依据国情,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改革开放进程的徐徐展开,将我国现代化的探索推入具有转折意义的崭新阶段。1979年,邓小平提出:“我们定的目标是在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的概念与西方不同,我姑且用个新说法,叫做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4]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命题的首次提出,它彰显出我国领导人对现代化建设的谋定,已经逐步上升至更高和更全面的地步,使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努力从过去学习、借鉴和模仿他国现代化道路,转变为走适合中国国情的“自己的路”。不仅如此,邓小平还用“小康社会”的概念描绘“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理想图景,并据此制定出适合我国情况的现代化目标。此后,邓小平通过吸取和反思过去现代化建设的经验教训,在会议、视察等多个场合中多次对现代化建设提出要求:“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5]“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对现代化的探索解构了过去对苏联模式的全盘效仿借鉴,廓清了现代化建设必须基于本国国情这一基本原则,在西方现代化迷雾所笼罩的世界中闯出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

其实,从党的十二大开始,历次代表大会的议题都包含着对现代化问题的探索,都围绕此提出了相应且适合的要求。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中央领导人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视作当时阶段党的任务,“小康社会”“物质文明”等词语都成为形容现代化的热词;党的十三大,党中央审时度势,根据当时我国发展的情况特点,适时提出10年、20年、50年的“三步走”规划,并将“基本实现现代化”作为规划的最高目标,这就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时期拉伸延长至百年,这些战略规划和方针政策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参考;党的十四大对“三步走”战略作出充分肯定;党的十五大对“三步走”战略中的“第三步”作出更加详细的谋划,将其分解为三个阶段性目标;党的十六大对现代化建设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全面、系统地对现代化相关问题作出了回应等等。

这一阶段,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重大命题,中国开始自主独立地基于中国实际情况与当时面临的时代特征,通过递进式战略部署而建设现代化。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内涵逐渐丰富和清晰,目标也从一个百年目标拓展到两个百年目标等等。这些都代表中国共产党人对现代化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彰显出中国共产党人奋力勾画、描绘和填充着关于现代化的美好图景。

四、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中国式现代化”迎来全面突破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心系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系统、深入、全面的部署和阐释,引领中国的现代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共同迈入更高层次的崭新阶段。

在实践方面,这一阶段国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大“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程度和范围,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打下经济基础;加强党的领导,全面从严治党,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的口号,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政治方面的保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出台相应政策措施,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制度方面的保障。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6]。这规范了各个治理主体,促进形成良性循环的治理系统,有利于克服现代化强国建设当中的障碍和阻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两步走”战略安排等,从多个维度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繁荣发展。所有这些串联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对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详细且系统的战略部署,提出更多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在实践层面推进和拓展了我国现代化建设。

在理论方面,通过对其他国家现代化过程的反思、对我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获得经验的总结,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认识更加清晰、全面、系统、深入。尤其在党的二十大报告这一纲领性文献中,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总体上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初步建构起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掌握了解释中国式现代化的话语权[7]。其一,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打破了长久盛行于理论界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错误观点。西方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片面夸大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优势,忽视或诋毁其他国家的现代化道路和理论,将西方现代化视作“普世模式”,这就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错误地将西方所走的道路看作唯一正确的现代化道路,在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与现代化之间画上等号。当前,中国综合国力的高速提升、中国百姓生活的和平富裕等,已经在实践方面毫无争议地明晰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8]这就在理论层面有效回应了长久盛行的“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的错误观点。其二,在理论方面厘清了中国式现代化概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中国式现代化不是由“资本”所支配的、以攫取资本为目的现代化,而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着眼于每个人真实需要,面向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存在着与其他现代化相同的“共性”,比如工业化、城市化等,在这一层面上的现代化意味着区别于过去生产力低下的“传统社会”。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内嵌着有别于其他种类现代化的“个性”。具体而言,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的五大特征[9]。其三,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为我国现代化建设锚定了基础理论框架。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中心任务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做出详细战略部署,为把中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切实可行、系统全面、科学有效的“规划图”。

这一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无数中华儿女的不懈奋斗,使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式迈入更高层次的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曾明确指出:“经过十八大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突破,我们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10]中国式现代化聚焦人民的真实合理需要,践行和平、公正、民主、自由、绿色的方法手段,目标指向人民的“共同富裕”和“全面发展”,指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仅真正打破了长久以来西方对现代化话语的垄断,也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实现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提供了重要选择,向全世界展现出“中国智慧”,并展示出“中国力量”。

猜你喜欢
中国式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