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战略背景与行业需求引领下的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思考

2023-11-03 17:07冷红栾佳艺袁青
城市设计 2023年2期
关键词:国家战略城市设计教学改革

冷红 栾佳艺 袁青

摘 要

城乡规划专业人才的高质量培养对于城乡建设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城市设计课程是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中的核心教学环节。面向新时代国家战略和行业转型的需求,为引领城乡规划专业研究生在未来成为承担新时代城乡建设工作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文提出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包括聚焦发展阶段需求、重视价值观传导、注重研究能力提升,并进一步提出多元目标情境的设计选题、过程主导的教学方法、新技术方法赋能以及课程思政融入等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策略和建议。

关键词:城市设计;国家战略;行业需求;教学改革

0 引 言

近年来,无论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城市设计的方针政策,还是住房和城乡建设建部开展的城市设计试点工作,以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明确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提高国土空间品质中的重要作用,都彰显出城市设计工作的重要性。建筑类高等学校培养的研究生规划设计人才是未来规划和建设行业领域从事城市设计工作重要的就业主体,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未来城乡空间环境的建设品质。而在研究生规划设计人才培养过程中,城市设计课程又是核心而重要的教学环节之一,其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研究生的设计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进而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国内学者曾针对国外城市设计教育经验做过有意义的分析,并探索提出适合我国城市设计教育的路径[1],针对中国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知识结构和教学计划进行系统研究[2]。随着中国发展进入新时代,传统以空间增长为导向的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的需求[3],国家战略和行业转型对建筑类高等学校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本文聚焦新时代国家战略和行业转型的发展需求,提出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思路,以期提升建筑类高校研究生规划设计人才培养质量,满足新形势下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

1 国家战略背景

规划始终与国家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其价值导向伴随不同发展阶段特征而不断演进更替[4]。城市设计作为提升人民生活空间品质的技术手段与公共政策,新时期国家战略的提出为其赋予了全新的使命担当。因此,应面向国家战略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调整相应的供给对策,从而促进和推动国家战略的实施。

1)新型城镇化——以人为核心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以人为核心”和“以提高质量”为导向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标志着我国城市发展的价值取向、模式与路径发生了根本性转变[4]。在社会、经济、政治要素变更的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设计对于塑造空间和提高空间质量的作用愈加凸显,更加注重“自下而上”的城市内生动力,并打破原有的精英模式和政府主导方向的市场模式[5]。如何有效应对新型城镇化为城市设计带来的诸多转变成为值得探讨的课题。

2)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也是重要的国家战略。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转型的重要目标。生态文明视域下的城市设计是寻求城市可持续发展,贯彻生态文明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应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形成以绿色发展为支撑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4],聚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坚持集约、智能、绿色、循环、低碳、韧性等发展理念,以设计的手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从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3)低碳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自“十二五”时期开始,“碳排放目标”便进入了我国的五年规划,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政府宣布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等文件明确了将双碳目标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需要以各级规划和城市设计作为支撑保障,通过优化建设用地功能、空间形态和生态环境等要素引领城市低碳发展。在后续的工作中,如何将“双碳”目标融入城市设计方法体系成为新时期亟须思考的关键问题。

4)文化强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城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和文化,是历史文脉的体现和延续,要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强化创新理念”。为实现2035 年建成文化强国目标,城市设计应高度重视人民对中华传统文化回归的诉求,通过文化导向的城市设计来引导城市内部更新,从而重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创造城市发展的新动力与价值。

5)健康中国——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并实施的《“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将健康城市和健康村镇建设作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抓手,这一战略部署表明了城乡建设在实施健康中国路径中的重要地位,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并促进城市与人民健康协调发展,应当将健康城市的发展理念融入城市设计,以此践行人口健康全覆盖、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全面完善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等要求[6]。

2 行业转型需求

进入新时代以来,城市建设逐渐从空间扩张向品质提升、从增量发展向存量优化进行转变,由经济增长导向到可持续与高质量发展导向的转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也得到了充分体现[4]。只有紧扣转型时期的城市发展阶段特征,精准把控城市设计革新方向[7],合理应对行业转型需求,才能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的重要作用(图1)。

1)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

随着国家发展从聚焦经济增长转向更多地关注民生福祉,城乡建设已逐步进入從外延快速扩张转向内涵提质增效的新阶段。城市设计作为城市发展与治理的重要抓手,其价值不再只局限于供给快速发展的城市系统,而是更关注城市空间和生活品质的提升。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城市高质量发展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强调“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发展理念。因此,新时期城市设计的核心任务应当是将党的路线方针等顶层设计通过空间的设计、转换与构建细致地铺展开来[8],一方面从空间角度积极探索高品质宜居、韧性、智慧城市的实践策略,另一方面将相应政策逐一落实到各项民生实践与社会建设中。

2)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

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城镇化进程中部分城市的无序蔓延给新老城区带来了空间功能混乱、基础设施滞后、生态环境恶化和社会分化加剧等诸多问题[9]。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城镇化进程的趋缓,“存量优化”将逐步替代“增量扩张”作为未来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点,这也使得传统的以详细蓝图为导向、以物质空间形体为目标的城市设计已不再适应当下存量土地的更新需求[10]。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存量时代城市设计提出新要求,“按照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的思路,逐步调整城市用地结构,并鼓励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制订城市设计管理法规,完善相关技术导则”。在我国当前所处的传统更新动力和现代转型需求并存的特殊阶段,提升城市环境品质,追求空间特色和综合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逐渐成为城市设计革新的方向[10]。

3)国土空间规划的新语境。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变革为城市设计提出了新的发展语境。以往城市设计工作存在内容重点不突出、规划范围受限、技术方法单一、规划成果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11],《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明确了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总体原则、新内涵、新目标以及在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背景下的新要求[12](图2、图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城市设计等手段改进国土空间规划方法和提高规划编制水平,明确城市设计在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国土空间品质提升中的重要作用[13]。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变革的背景下,城市设计工作应全空间全层级融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从而使城市设计成为实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转型的工具和手段。

3 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指导思想

3.1 聚焦发展阶段需求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城市设计教学过程应注重对标国家和地方重大发展需求,强化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低碳发展、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的引领,关注行业转型带来的规模扩张转向品质提升、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以及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的新发展语境,加强对于设计选题、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多维度的深入研究,培养满足国家和地方建设需要的高层次规划设计人。

3.2 重视价值观传导

教育不仅只是对学生进行知识培养,也是价值传递的过程[14]。在城市设计专业知识传授的同时,需要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导,将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之一,探索将价值观导向与专业知识导向融合的途径,并在课程教学中灵活传递。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梦,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的重要思想基础和精神动力[15],维护公共利益并促进社会公正,建立文化自信并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等都是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目标,应将其融入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引导学生注重价值甄别,培养其独立的价值判断能力,进一步培养其立足生态文明、增强文化自信、关注社会公正、坚持以人为本等方面的职业精神,使得学生自觉增强作为未来规划工作者应秉持的正确价值取向和社会责任感[16]。

3.3 注重研究能力提升

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应注重教育和培养具有研究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復合型城市设计人才[17],以顺应社会发展的动态需求。与本科生阶段培养模式不同的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应更加注重研究能力的提升,一方面是加强城市设计教学中对新理念和新技术的引入,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根源,区别于仅仅关注现象的表面,而是更多注重培养挖掘现象背后机制的能力[18],从而促进创新思维和研究能力的同步提升。为了避免出现传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与学科前沿发展以及社会现实需求脱节等问题,城市设计教育应逐步与生态、环境、经济等多学科领域进行交叉和渗透[19],并在步入“以人机互动的数字技术方法工具变革”为核心特征的第四代城市设计阶段,培养学生通过数字化的设计方法进行革新性的城市空间认知和思考[20]。

4 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策略和建议

4.1 多元目标情境的设计选题

城市设计选题应紧密围绕新时代国家战略和行业转型对研究生规划设计人才培养存在的迫切需求,充分关注学科前沿与学术热点方向,建立多元目标情境的设计专题教学项目库。由于国家战略对高校人才模式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21],因此在设计选题过程中,应当向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低碳发展、文化强国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目标倾斜,同时更多关注行业转型的需求,研究城市用地从增量到存量、从规模扩张到品质提升,以及部分城市发展出现“收缩”现象给城市设计课程教学内容带来的变化。在规划体系变革背景下,城市设计如何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充分发挥作用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选题方向。此外,学校所处的地域条件、气候环境等特征都能够为设计选题提供重要依托。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所处的寒地城市为设计选题带来了独有的特殊气候条件,以气候适应性规划提升寒地城市人居环境质量也是设计选题的关注重点,同时,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域特征也可为选题提供历史文化保护和工业基地更新等方面丰富的实践载体。

4.2 过程主导的教学方法

设计研究过程的训练是研究生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重点。通过建立完整的全过程设计教学体系,强化调研分析、案例借鉴、理念融入、功能定位、目标确立、空间设计和技术方法应用支持等教学环节,助力学生深入了解设计实践的不同阶段——从对空间认知、完成到提出方案、深化方案,直至最终方案的完成(图4)。在教学过程中设置多个汇报节点并开展互动研讨,以此强化学生的过程意识和对学习内容整体的把控能力。过程主导的培养旨在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前城乡规划转型背景的复杂性和任务的艰巨性,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学会针对相关问题利用理论工具和技术方法开展多元目标和情境下的城市设计研究,提升城市设计研究分析能力。同时,在设计过程中也需要培养学生未来作为规划师对政府、市场和市民结合的公众参与和治理的协调能力。

4.3 新技术赋能

当前,城市设计已步入以人机互动的数字技术方法工具变革为核心特征的阶段[20],人工智能与大数据能够给城市设计的技术理念、方法和技术创新提供强有力支撑,实现城市设计的人本化、精细化与智能化,因此新技术赋能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具有重要意义。新技术介入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应进行相应调整,其中教学目标应明确要求各阶段的设计内容具备科学数据作为论证与支撑,让设计概念趋于科学化与合理化[22],教学内容突出强调从数据研判到方案生成的数字化城市设计逻辑的形成,侧重学生对于大数据运用能力与数字化时代创新思维的培养,而非单纯操作技术的提升。培养学生运用大数据技术作为研究突破口来解释复杂的城市问题,除了进行空间分析之外,引导学生以“人”为核心,结合多源数据分析,深入研究城市物质空间背后各类人群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以及多样化需求,进而通过更为精细化的城市设计塑造宜人的城市空间环境。此外,面向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重构等行业变革对城市设计提出的新要求,新技术加持有助于人们以科学量化的研判结果提升城市设计编制和实施监督的质量,增强科学性。

4.4 課程思政融入

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未来将肩负起实施国家战略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其思想道德和价值取向直接关系到国家城乡建设的质量[16]。城市设计课程作为城乡规划人才培养过程的重要环节,亟需将设计的价值取向、职业道德、科学认知方法、辩证的思维方法等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23]。城市设计课程思政教育既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成为脱离课程教学的简单拼贴和说教,而是要将思政内容“润物细无声”地有效融入课程教学过程中。从城市设计学科发展历史、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等方面深入识别和发掘教学中潜在的思政元素和思政内涵,同时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并从各项政策文件、对学科建设具有重要贡献的人物事迹和城市设计重要案例成果等方面逐步完善课程思政资源库。通过创新思政教学方法和拓宽教学思路,将思政教育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能够真正成为新时代具有较高职业素养和思想道德水平的高层次专业复合型人才。

4.5 协同创新的联合教学方式

积极开展联合教学,建立校内跨学科联合、国际校际联合、校企校政联合等多个协同创新平台,研究协同合作机制,以创新和改革教学方式为手段,使学生在掌握城市设计方法与技能的同时,掌握相关行业国内外发展的前沿动态并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的综合能力,以此提高设计教学的实施效果。加强研究生跨学科联合培养能够拓宽学生视野并提升其处理城市设计现实问题的能力,近年来城市设计教育的重心逐渐向建筑学学科转移[24],因此教学中明确多元化跨学科培养目标,实施专业互补与专业协同的教学机制十分必要;同时加强国际交流机会,以国际校际联合的方式引入国际知名规划师和教授参与教学环节,使其能够站在国际前沿的角度来思考不同学科交互作用下城市设计前进的方向,以国际化的教学方法改革为手段,提高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和实施效果等;此外,通过政产学研协同建立与地方政府以及规划设计机构有效的联合互惠机制,拓宽学生多元开放性视野,推动科研创新与教学互促,从而避免教学与行业需求脱节,弥补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之间存在差距的薄弱环节,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发挥高校“创新型、实践型、服务型”的综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基地的作用。

4.6 师生互动的成果评价

城市设计教学往往需要学生组建团队,以团队为单位提交成果,但却需要针对学生个人评定成绩,为有效解决如何公正评判团队中每位学生成绩的问题,改革教学中单纯依靠教师打分的评价方式,构建适合于以学生团队为单位提交成果的规划设计成果评价体系,包括评分原则、评分机制、评价指标、评价权重等;采取过程式评价方式,课程成绩由考勤、各节点成果汇报、最终成果汇报等多个部分共同组成,以促进对节点质量的把控,有效实现全过程的质量监督;在成果评价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在教师点评的同时鼓励学生互评,以此促进团队之间的相互学习与反思,利于教师得到课程教学问题的反馈,同时也能保障成果评价的公平性。

4.7 教学特色的优势传承

充分发挥学校既有人才培养优势,积极传承城市设计教学特色。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学校具有几十年的城市设计教学积淀,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以物质空间设计见长的规划设计人才。在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中,应注重传承优良传统、彰显专业特色与优势,积极关注本学科国际学术前沿,将前沿研究引入城市设计教学,提升研究生的科学研究能力并塑造其自主创新精神,拓宽其学术视野。同时立足地缘特点,将地域性与创新性结合,引导研究生开展地域特色与国际学术前沿相结合的课题研究,培养研究生开拓创新的能力,充分利用地处北方严寒地区的典型气候地域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特点,培养研究生对东北严寒地域空间及社会经济文化环境的分析研究能力。

5 结 语

新时代发展背景对城市设计教学提出新的要求,建筑类高校应当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以及行业转型的需求,积极开展城市设计教学改革研究,进一步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国家培养更多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够承担新时代城乡建设工作的高层次城市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春侠, 耿慧志. 城市设计教育体系的分析和建议:以美国高校的城市设计教育体系和核心课程为借鉴[J]. 城市规划学刊, 2017(1): 103-110.

[2] 金广君. 对城市设计专业教育的思考[J]. 城市设计,2018(3): 36-45.

[3] 罗小龙, 许璐. 城市品质: 城市规划的新焦点与新探索[J]. 规划师, 2017, 33(11): 5-9.

[4] 吴志强, 张悦, 陈天, 等.“面向未来: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学术笔谈[J]. 城市规划学刊, 2022(5):1-16.

[5] 王建国. 新型城镇化: 城市设计何去何从?[J]. 南方建筑, 2015(5): 4-5.

[6] 中国政府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 规划纲要》中央有关文件[EB/OL].[2022-12-28].http://www.gov.cn/zhengce/2016-10/25/content_5124174.htm.

[7] 卓伟德, 王泽坚, 张若冰. 转型时期我国城市设计供给对策思考[J]. 城市建筑, 2018(3): 44-48.

[8] 刘阳, 徐培祎. 城市品质提升规划: 人民城市理念下的规划编制重点探析[J]. 城市观察, 2022(4): 51-63,160-161.

[9] 刘荣增. 基于存量优化的城市空间治理与再组织:以郑州市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 2017, 24(9): 26-32.

[10] 梁思思. 存量更新视角下空间策划和城市设计联动机制思考[J]. 南方建筑, 2017(5): 15-19.

[11] 季松, 段进, 林莉, 等.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的总体城市设计方法研究: 以江苏溧阳为例[J]. 规划师,2022, 38(1): 104-110.

[12] 一图读懂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指南[EB/OL].[2023-04-25]. 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1/07/01/475277.html.

[13] 中國政府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EB/OL].[2022-12-27]. http://www.gov.cn/zhengce/2019-05/23/content_5394187.htm.

[14] 蔡忠原, 黄梅, 段德罡. 乡村规划教学的传承与实践[J]. 中国建筑教育, 2016(2): 67-72.

[15] 黄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维度: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核心价值观[J]. 思想教育研究, 2015(2): 31-35.

[16] 冷红, 袁青, 于婷婷. 国家战略背景下乡村规划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思考: 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J].高等建筑教育, 2022, 31(3): 96-101.

[17] 常玮. 多元融合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与实践探讨: 以厦门大学城市设计课程为例[J]. 城市建筑,2020, 17(19): 149-151.

[18] 匡松, 翟文雅. 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的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 以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为例[J]. 城市建筑, 2020, 17(1): 68-71.

[19] 唐燕. 政府机构改革影响下的城市设计: 与城乡规划管理的关系重构? [J]. 城市设计, 2018(6): 44-53.

[20] 王建国. 基于人机互动的数字化城市设计: 城市设计第四代范型刍议[J]. 国际城市规划, 2018, 33(1): 1-6.

[21] 胡万山. 五大发展理念视角下的高等教育改革思路[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9, 37(1): 1-5.

[22] 刘皆谊, 胡莹, 王依明, 等. 大数据赋能的建筑类研究生城市设计教学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 2021,30(2): 49-56.

[23] 何韶颖, 蒋嘉雯. 深度学习理论下的城市设计系列课程思政教学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20, 29(4):162-168.

[24] 金广君. 城市设计教育: 北美经验解析及中国的路径选择[J]. 建筑师, 2018(1): 24-30.

猜你喜欢
国家战略城市设计教学改革
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关系探讨
高铁车站站前广场城市设计探讨
城市设计视角下的街道绿化规划设计研究
上海科技创新中心战略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协同研究
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的协调与同步
建构创新强国的中国艺术设计发展战略与策略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