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锦凰
摘要:从我国现代农村建设发展来看,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现阶段人才振兴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进一步深入的关键力量。文章主要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从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基础条件以及“六合一”的培育模式对高素质农民培育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了“六合一”培育模式中存在的問题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具体的优化策略,希望有效地提高现代农民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技能,进而做好“三农”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高素质;农民;培育
文章编号:1674-7437(2023)04-0156-03 中国图书分类号:F323.6 文章标识码:A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2019年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明确指出,“各级党委应当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队伍,造就更多乡土人才。”[1]按照榆林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充分发挥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和林学院农林专业优势,搞好乡村振兴涉农专业人才培养,加大高素质农民培育力度。按照榆林市决策部署,榆林农校、农广校、农干校共同积极开展农民技能培训、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2年底,榆林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17 591人,占榆林市乡村从业人数的比例不足1.2%,这与榆林“打造全省现代农业先行区、乡村振兴示范区”的现代农业发展定位对人才的需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因此,加快推进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努力补齐乡村人才短板,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民,必须有“相互配合、协调对接、共建共享、优势互补、高效协作”的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从2014年开始,榆林市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经过不断探索,总结出“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的“六合一”培育模式[2]。在该模式的指导下,榆林市历经九年培育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不足。文章系统分析榆林市“六合一”培育模式,总结梳理了榆林市“六合一”培育模式优化的具体内容和项目,并提出相关对策及建议,为指导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3]。
1 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基础条件
1.1 健全的培训体系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健全的培训体系是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基础。榆林学院生命科学院、榆林职业技术学院农学院、榆林市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和县乡各级农广校是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基本依托,是定向培养高素质农民的主渠道、主力军。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已经形成了以高等院校、市级培训中心和县区农广校为主体的市县两级办学体系;形成了以本科院校、高职院校、榆林农业科学研究院、现代农业培训中心、县区农广校、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相配合的多元培训体系。其中榆阳区农业机械化学校、靖边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定边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子洲县农业机械化学校四校为全省标准化建设示范校,榆阳区农业机械化学校、靖边县农业机械化学校两校为全国标准化建设A级校。榆林市拥有涉农机构232个,涉农专业技术人员3 121人。这些都为高素质农民培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 丰富的实训资源推动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发展
榆林市农业实践实训资源丰富,为高素质农民培育打下良好的基础。据调研,榆林市有家庭农场10 458个,其中示范家庭农场省级438个、市级579个、县级331个;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0 929个,其中示范农民合作社国家级24个、省级151个、市级553个;有农业示范园区170个,其中国家级1个、省级47个、市级48个;龙头企业349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71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8家,其中省级12家、市级86家。在这些实践实训资源中,省级实训基地11家、市级116家。有57个实训基地或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了高素质农民理论教学工作,100个实训基地或农民田间学校开展了高素质农民现场教学工作,80个实训基地开展了高素质农民学员动手实操实训工作。22个实训基地直接承担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培训任务,49个实训基地承担了高素质农民培育工程实习实训任务,9个实训基地具有创业孵化功能,18个实训基地获得过农民教育培训相关的财政资金投入。在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实训基地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推动了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的健康发展[4]。
2 “六合一”培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一是培育模式的提出。2014年是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整市推进年,按照《陕西省农业厅陕西省财政厅关于印发2014年职业农民塑造工程项目指南的通知》,榆林市组织开展了中初级职业农民培训基地申报工作,通过申报答辩,省农业农村厅认定原榆林市农广校、榆林市农业学校、榆林市农业干部学校为全省中级职业农民培育基地,12所培训机构被认定为全省初级职业农民培育基地。同年出台的《榆林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榆林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的“六合一”培育模式。
二是培育模式的实践与探索。按照“理论授课、网络辅导、基地实训、认定管理、帮扶指导、扶持发展”的“六合一”培育模式的要求,2014年以来,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培训机构积极开展培育需求调研,结合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制定了切实可行的高素质农民培育实施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取得一定的成效。历经9年多的高素质职业农民培育实践,走出了一条符合榆林市特点的创新发展之路[5]。
3 “六合一”培育模式的现状
3.1 理论授课
一是安排开班第一堂课。通过调研,榆林市大部分培训机构开始都能例行开班第一堂课制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极个别培训机构不再重视该环节。二是授课内容和学时的设置。榆林市大部分培训机构都能按照规范制定培育方案和计划,并按照方案和计划,科学制定阶段性培训工作指南并落实培育培训工作。但个别培训机构,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方案和教学计划,阶段性培训工作指南的制作与落实随意,具体表现在侧重专业技能课,忽略公共基础课和能力拓展课,学时也不能按照要求进行科学设置。三是理论授课地点的选择。理论授课地点多会选择县城酒店、校本部教室、租用的其它单位会议室及实训基地教室。在实训基地开展理论授课,对培训机构和学员而言,达到了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良好结合,增加了培训实效。在县城酒店或其它单位会议室开展农民学员理论授课工作,学习生活环境和条件好,但对学校而言培训的成本高,对学员而言,学员居住地距培训场所较远,交通不便,同时增加了差旅费压力。在校本部开展理论授课工作,对办学机构而言减少了培训场所租赁的费用,对学员而言,同样面临距离学习场所远以及差旅费压力增加的问题。
3.2 网络辅导环节
网络辅导环节是高素质农民接受线上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根据相关文件要求,各培训机构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手段,积极开展好高素质农民线上培训工作,积极加强学员线上自主学习工作。通过调研,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线上学习、网络辅导情况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积极组织本机构农民学员集中收聽或观看省厅网络直播节目;二是为学员提供中央农广校《致富早班车》《三农早报》《乡村大讲堂》《农广天地》学习资源,开展在校学员网络自学;三是为学员提供中国新型职业农民、中国农技推广、云上智农APP线上教学平台;四是神木县农机化学校建设“智慧农业”数字化平台,是榆林市网络教学的巨大创新;五是部分培训机构能够通过自制农业微课件,如榆林市定边、靖边、横山农广校,加强学员网络自学工作;六是能够把高素质农民公共基础课制作为课件,如榆阳分校;七是部分培训机构能与当地电视台共同联合打造高素质农民教育节目,扩大宣传范围;八是通过建立学员学习交流群组,开展学员网络自学互动工作[6]。
3.3 基地实训环节
基地实训环节是高素质农民培育机构组织学员在实训基地开展学员实践教学环节的活动。榆林市高素质农民基地实训工作表现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部分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在省市县认定的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园区、农业企业等正规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学员基地实训工作,但有少数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在还未认定的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学员基地实训工作;二是大部分培训机构在省市县已经认定的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里开展基地实训工作,极少部分培训机构在非省市县认定的高素质农民实训基地里开展学员基地实训工作;三是极少部分培训机构能够在本培训机构认定的田间学校和实训基地里开展学员基地实训工作,如榆林农校和榆林市农广校;四是大部分培训机构采取参观学习的方式开展学员基地实训工作,由培训机构指定、聘请的实训指导老师或由新型经营主体指定的实训指导老师,组织带领学员以一边参观、一边讲解、一边提问、一边回答的方式完成学员基地实训工作,缺乏学员具体的实践操作训练和动手能力训练。五是部分培训机构组织学员开展区外实训,借鉴区外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农民学员反响良好。
4 “六合一”培育模式优化的途径与方向
4.1 加强财政支持力度
投入专项资金,聚焦家庭农场主、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农产品电商达人等高素质农民,实施农民素质提升培养专项培训行动。为了加强“实训基地+教室+农技人员+培育机构”田间学校模式实训基地建设,建议设立专项建设资金,每个市建立1~2个田间学校模式的实训基地。为了加强网络辅导环节,可以设立标准化网络辅导视频室专项建设资金,支持农广校建立标准化网络辅导视频室。
4.2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实施方案
在培育工作开展前,各培育实施机构要充分做好培育需求调研,依据调研,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育方向、培育专业、培养对象、培育模式各环节内容,以及培育实施步骤和方法,并结合政府培训规范文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育实施方案。
第一,要精心推选培训对象。全面调查摸底各乡镇、行政村高素质农民培育需求,摸清培育对象基本情况,建立高素质农民资源库。第二,创新培育模式,根据各县区资源差异化,结合榆林“4+X”主导产业优势,开发更多的线上学习资源,重视现场教学和参观学习,使培训取得实效。第三,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发挥“土专家”“田秀才”“传统艺人”作用,优化讲师团成员,提升组织管理、教学教研、开拓创新能力,探索“师傅带徒弟”培养模式,形成可复制推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第四,强化技术指导和跟踪服务工作,持续跟踪农民训后产业发展情况,做好政策宣讲、项目推介、技术指导等延伸服务。
4.3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
理论授课环节要在科学制定培育方案和计划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培育方案和教学计划,制定科学合理的阶段性培训工作指南。理论授课内容和学时要符合总的培育方案和教学计划,授课时间要结合农忙的特点,授课地点要坚持方便农民、减少开支的原则,授课老师的选聘要坚持“理论与实践”并举、为农民所喜闻乐见的原则。
网络辅导环节方面要积极争取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榆林市培训机构标准化双向视频室,为学员开展集中网络辅导教学打下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学习群,以及充分利用云上智农APP、中央农广校微信公众号等已有的线上资源,加强学员线上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 结束语
高素质农民的培育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紧要环节。文章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榆林市培育高素质农民的模式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指出培育高素质农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榆林市应多措并举推进高素质农民的培育工作的对策建议,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EB/OL].(2019-09-01)[2019-09-01].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9/01/content_5426319.htm.
[2]王梓萌.榆林培育1.75万名新型职业农民[N].陕西日报,2022-01-24(12).
[3]梁宇.乡村振兴视域下新时代高素质农民培育策略分析[J].黑龙江粮食,2022(12):113-115.
[4]李军.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政策支持探究[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7):91-92.
[5]曹国涛.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对高素质农民培育模式优化策略[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24):89+95.
[6]宋云云,王芳,张峰.乡村振兴战略下高素质农民培育的路径[J].农业工程技术,2022,42(18):9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