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芸
长期以来,《西双版纳报》积极致力于热带雨林保护,在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的新语境下,以故事化的形式表达保护热带雨林的价值。生动展示热带雨林动植物资源的神奇魅力,鲜活再现各族群众依托热带雨林生活所历练的精彩故事,全面彰显“人与雨林和谐共生”主流价值表达的创新实践。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犹如一颗璀璨的绿宝石,镶嵌在“北回归沙漠带”上,独领风骚。绿色波浪涌向天际,苍翠蓊郁,充满神奇。
神秘而博大的热带雨林,一直是中外媒体高度关注的焦点。作为边境地区主流媒体的《西双版纳报》,精心策划,倾心经营,全面创新报道方式,不断拓展报道领域。新语境下,精心“烹制”的雨林资源保护报道新鲜出炉,鲜活流动的音视频、清新真实的图片、生动可亲的文字……带着清新雨林气息、浓浓热土热风和浓郁民族风情,走进广大受众视野,特色浓郁,令人回味。
新语境下热带雨林的时代表达
热带雨林的博大和神奇,让一批又一批中外游客、专家学者纷至沓来,忘情其中,潜心品读,乐不思归。《西双版纳报》将广大受众的关注点与媒体传播特点有机结合,在“专”字上下功夫,在“特”字上深挖掘,通过全媒体传播,不断创新热带雨林报道的方式,找新意、选特色、挖深度,以新闻策划之“箭”,射时代关注之“的”。
近年来,《西双版纳报》向广大受众奉上了一大批微视频、微专题、组图和新闻报道。这些新闻中,有高高耸立于热带雨林的代表性植物——望天树;有见血封喉的巨毒树种——箭毒木;有展示植物世界残酷竞争的代表性现象——绞杀树;有第四纪冰川时代幸存的植物“活化石”——桫椤树;有再现热带植物家族“舞蹈家”——跳舞草……
《雨林世界的翩翩舞者》一文这样描写:跳舞草是热带雨林中独具特色的植物,只要有人在旁边唱歌,它那细嫩的叶片就会随歌舞动。导游带团游热带雨林时,导游唱起了傣语歌曲——《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伴随圆润的歌声,跳舞草那细嫩叶片翩翩起舞,分外妖娆,歌声一停,舞蹈戛然而止。游客许久才回过神来,有两位游客不禁又放声高歌,跳舞草又舞动叶片,为歌者伴舞。小小跳舞草,植物世界的“桑巴”王子,轻盈乖巧,令人难忘。
《雨林乎?“雨林”也!》一文这样记述:林子里树木层层叠叠,遮天蔽日,湿气逼人。树叶、花草、藤蔓,一切都是水灵灵的,不时有水点滴落下来,淅淅沥沥,如下小雨一般,水滴落在芭蕉叶上,落在大海芋的叶子上,“滴滴嗒嗒”“扑扑嘭嘭”与啁啾婉啭的鸟鸣声融汇在一起,弹奏出一曲和谐动听的森林乐章。知情者介绍,热带雨林中的雨、雾、露十分充沛,越是森林茂密处,湿度就越大。当湿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凝结成水珠,从植物上滴落下来,形成了“林外日出林内雨”的奇异景观。
西双版纳被誉为“动物王国”,莽莽苍苍的热带雨林,为种类繁多的动物提供了栖身之所。森林之静与动物之动,让热带雨林“活”了起来,热带雨林就在动静的更迭中展现出迷人的风采。
有“百鸟之王”美誉的孔雀撑开美丽羽屏悠闲穿梭山水间;有“水中桃花”美誉的桃花水母悠闲浮荡在生态良好的河流中;有小小白蚁建造的巨大“宫殿”惊现密林中;有生性敏捷的马鹿跃过山间小溪留下轻盈的身影;有被称为“大自然精灵”的蝴蝶轻盈飞舞,飘忽于春花秋林之间……灵动的热带野生动物跃然于西双版纳报上,字里行间展露着边境地区人民对野生动物的关爱情怀,洋溢着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生活的美好氛围。
这些可爱乖巧的动植物被边境地区新闻人以微专题、微视频、新闻特写等方式呈现给广大受众,让人宛如身临其境,以全新视角品味和感受热带雨林的神奇魅力。
亚洲象北上南归全媒体推送的有益尝试
浩瀚无际的西双版纳热带雨林,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亚洲象的主要栖息地。经过多年的关爱和保护,这片热带雨林中稀少而珍贵的亚洲象野外种群数量增长到了300多头。亚洲象生存状况及生活习性备受世人关注。2021年,“亚洲象北上南归”生态大事件成为了当年全球的高热度话题。
16头野生亚洲象组成象群,離开栖息地西双版纳,一路北上,过普洱、经红河、进玉溪、抵昆明,迁徙几百公里,经过多个州市。至其南归,时间跨度竟达一年多。这次“亚洲象北上南归”,瞬间吸引了世界的高度关注和民众惊奇的目光。
作为亚洲象栖息地的主流媒体,《西双版纳报》紧紧抓住“亚洲象北上南归”这一生态大事件,敏锐捕捉新闻题材,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将创意优质的“金点子”新闻策划融入一篇篇有力度、有看点、有新意的新闻报道中,生动解读“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有趣故事,着力营造人象和谐的良好氛围。这些新闻中,有西双版纳人象和谐的全景展示一一《让“象往”的家园更和谐》,有各族群众爱象护象生动故事的娓娓道来——《香烟箐,人象和谐故事多》,有各族群众建设生态家园的深度报道——《共筑人象和谐共生绿色家园》……还有“象群北上是迷路还是正常迁徙”“象群北上的主因是什么”“象群何时回家,人们怎样帮助它们”等受众渴盼知晓的新闻热点和有趣话题的鲜活解读。
《西双版纳报》注重全面开展人象和谐的新闻报道,在众多媒体“亚洲象北上南归”生态大事件报道中独领风骚。全媒体关注“亚洲象北上南归”的最新动态,西双版纳报邀请亚洲象专家解答广大受众种种疑虑,普及亚洲象的生存状况和生活习性;多角度记录亚洲象野外生存状况;集中报道西双版纳建立亚洲象预警机制、建设亚洲象食物源基地等新举措;积极报道西双版纳由政府低价位补偿向商业保险转变的野生动物保护的新模式,持续关注西双版纳缓解人象冲突、促进人象和谐的探索。这一系列报道一经刊发,人民网、新华网云南频道、云南网等主流媒体第一时间转载,引起受众广泛关注,掀起如何保护亚洲象、怎样建设亚洲象栖息地、怎样开展西双版纳生态建设等问题的热潮。
《西双版纳报》精心开展新闻策划,打造新闻精品。两位记者合作撰写的深度报道《新奇·生态·争鸣·和谐——亚洲象北移引发媒体空前关注透视》和新闻评论《从野象北上看人象和谐》,分别荣获中国地市报2021年度优秀新闻作品新闻论文类一等奖、中国地市报2021年度优秀新闻作品评论类一等奖。这两篇新闻作品引发了当地党委、政府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亚洲象生存现状的高度关注,及时开展了野象北移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调研,出台了多项强有力的措施,更好地保护亚洲象等热带雨林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了全社会的强烈共识。
边境地区民众热带雨林生活的全新展示
长期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众,与热带雨林贴得如此紧密,活脱脱就是热带雨林的一员。要是热带雨林中没有了炊烟,没有了人,不知要逊色多少,不知要寂寞多少。他们创造了风格独特的雨林民族文化,生态和谐,亮点频现。《西双版纳报》对此精心“垂钓”,钓起了一串串鲜活的“大鱼”,赢得了广大受众和新闻同行的赞扬。
一则图文并茂、音视频共振的新闻——《远山基诺人家》,生动呈现了生活在大山深处、森林环抱的基诺族群众悠闲而绿色的生活方式。原始森林里丰富的动植物为基诺族群众提供了丰富的食物来源。他们经常进山采野菜、采野果、打竹笋,涉入小溪抓山螃蟹、摸鱼……伴随基诺山歌,在缭绕的炊烟中,风味独特的基诺菜肴就呈现在人们眼前:素炒白花、酸包菜炖腊肉、包烧河鱼、爆炒梨板菜、苦笋蘸菜酱……一边吃着这些别具特色的佳肴,一边倾听具有浓郁基诺风格的山歌。山歌声声入耳,仿佛怀旧昨日消失的脚印,憧憬明天初升的太阳。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田种地,下河捕鱼,多少时光平静而去,基诺人的生活好像一部凝固的神话……
西双版纳边境地区民众依托热带雨林,性格爽朗豁达,心地纯朴和善,依靠自然又征服自然,创造生活又享受生活。他们爱美,非常善于从热带雨林中发现美。一篇《竹楼,雨林居民的审美发现》,呈现了傣族人民适应热带雨林生活的审美情趣。文章以傣族歌谣《造房歌》开头,娓娓讲述传说中的傣家智者教人们建盖竹楼的历史,展示了灵巧轻盈的竹楼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的美。
《西双版纳报》在挖掘雨林民族文化、展示雨林民族风情等方面狠下功夫,很多游记、散文和专题报道,尽现各族群众多彩的雨林文化和习俗。放孔明灯、赛龙舟、放高升、荡秋千、打陀螺……无一不是他们长期生活于热带雨林的审美发现和潜心创造。
一则题为《探寻傣族文身》的微专题,生动再现了傣族人民千百年来为适应热带雨林生活而形成并延续至今的文身习俗。傣族先民喜居水畔,常行舟涉游捕鱼,每每遭水族侵害,故文身以避之。傣族谚语云:“没有花纹算什么男人,不刺花纹谈得上什么真心”,反映了傣族少女追求异性伴侣的传统审美观,文身后来还成为象征身份等级的一种标志。现在,文身的实用和功利性慢慢消失,逐渐演变成为傣族的一种装饰美。
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傣、哈尼、布朗、基诺、拉祜等各族群众,生于斯,长于斯,几乎与热带雨林融为一体,他们的衣食住行、审美情趣与热带雨林休戚相关。《西双版纳报》见证并记录他们,倾力展示其习俗、文化和民族风情,并从他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感知和把握热带雨林的独有风采,使西双版纳多彩的民俗风情得以更好地展示、传播。
人与雨林和谐共生的主流价值表达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多得的宝贵生态资源。近年来,热带雨林资源被严重破坏的现状受到关注,保护西双版纳热带雨林已经成为全世界广泛关注的话题。探索人与热带雨林和谐发展、有效保护好这片中国面积最大的热带雨林,成为了边境地区主流媒体不容回避,必须探索的时代课题。
《西双版纳报》以各民族延续至今的生态观为着力点,大力营造“保护热带雨林就是保护家园”的火热氛围。“有森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千百年的古训,朴素的生态观,影响了一代代世居西双版纳的民众。傣家人居住在热带雨林,却把种植热带速生树—一黑心树(铁刀木)并做薪碳林的故事上演了千百年。黑心树长了又砍,砍了又长,傣家人生活不断,炊烟不断。延续至今,健康、生态的生活方式,善待和呵护了热带雨林,使其得以完好保护。
《西双版纳报》以这些良好生态观为出发点,分析了社会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冲突,探索人与热带雨林和谐共生的创新表达,推出了《呵,我们的热带雨林》《倾听热带雨林生命的顫音》等一批有力度、有影响的新闻,好评如潮,受众对热带雨林的关注度持续攀升。
多年来,《西双版纳报》积极探索在新语境下,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的呈现方式。傣族叙事长诗《巴塔麻嘎捧尚罗》中把大象称做“掌月朗宛”,意为威猛刚直、镇天定地的神。西双版纳报守正创新,选择契合时代特征的案例以故事化的形式展示人与野生动物和谐相处。这些故事中,有勐腊县瑶族青年李金平冒着生命危险给野象喂食,替野象治伤,使野象重新恢复健康,返回森林;有香烟箐几代村民与野象半个世纪和谐相处、友好为邻的情景再现:有商人孔黔及妻子姚红面对即将惨遭厄运的一条96公斤大蟒蛇,毫不犹豫掏出数千元钱将其买下,然后送进森林,放蟒归“家”;更有村民把自家口粮田让给大象作“食堂”的感人故事……
随着茶叶等经济作物价格的持续攀升,不少不法人员将黑手伸向雨林,大肆破坏。作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地方主流媒体,《西双版纳报》派出精干记者,深入现场,调查了解,用心用情,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谴责破坏热带雨林的不法行径,推出了《植胶热的冷思考》《雨林亮剑》《阵痛·复苏》等一篇篇旗帜鲜明的新闻综述,正确引导人与雨林和谐共生的主流舆论。《西双版纳报》工作者深知,热带雨林要得到完好保护和永续利用,仅仅靠政府、部门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保护热带雨林的运行机制和行为模式,让“保护热带雨林”的观念深入人心,让人与热带雨林和谐共生的观念指导全社会的行动。近年来,《西双版纳报》一直致力于此项工作,创新主流价值表达,追踪国际热带雨林项目在热带雨林保护中迈出的实质性步伐,密切关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倾情热带雨林的感人事迹,及时曝光破坏热带雨林和生态环境的事件,推出一大批有力度、有厚度、有温度的新闻报道,及时化解危机,引导舆论,为党委、政府决策部署提供第一手资料,成为新时代有责任、有担当的传媒人,媒体的社会责任得到充分体现。
在全方位、深层次、多角度的新语境下,以故事化的形式呈现热带雨林保护,是时代所需、人与自然和谐所需、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所需。《西双版纳报》将继续致力于“人与雨林和谐共生”主流价值表达的创新实践。
(作者单位:西双版纳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