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子钰
阅读焦虑也许是物质丰富的代价,书籍匮乏的时代,人们对阅读的渴望不是格外强烈吗?以前,人们互相借书阅读,甚至有人在书店里偷书。但今天有了各式各样的电子阅读器,蹲坐在地上读书的场景却并不多见了。对读书和文学的提倡,似乎变成了人文情怀对技术时代的一种抵抗。在这个时代,占据人们大量时间的是网络和短视频,人们需要的是超快速的阅读和娱乐。罗兰·巴特曾经批评书籍内封上的内容简介,而对于当代读者来说它已经老掉牙了。网络时代需要的似乎不是读者,而是观众。
吊诡的是,人们越是渴望用速度换一点痛快,就越是难以满足。速度是一种瘾,它从未提供人们本来希望在其中得到的快乐。拿读书来说,读书所占据的时间和所收获的充实是等价的。相当于我买来一块肉,用火和盐把它加工成一道可口的晚餐,它们的营养变成了我身体的一部分。而加速过的知识像是什么呢?像是之前流行的所谓“科技与狠活”,充满了工业佐料的味道。每本书的内容都要被强行塞进一分钟以内,变成一盒一盒的罐头。营养大打折扣不说,还很容易掺假。
当然,读书是可以加速的。提高阅读速度不是坏事,把知识缩进短视频本身也不是坏事。就像快餐的出现解决了城市居民繁忙工作间隙的进食问题,快餐式阅读也让人们在无所事事的时间里至少还能通过阅读获得一点快乐,而短视频则通过让阅读可视的方法令快乐加倍。但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区分快餐和正餐,如果在不需要吃快餐的时候依然图省事,长此以往就会营养不良,而这才是我们需要警惕的。
比起当代生活的“快”,传统阅读的“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书籍中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有坚持“慢”才能获得。学习知识可以越来越快,但是体会情感却要越来越慢。好书不仅要慢慢读,而且值得反复读。所有能够速读的作品基本都是速朽的,而所有美妙的书籍都值得并且只值得慢慢地读。从某种程度上说,慢阅读也是为了与自己相遇,与自己对话,让每个人都能看清自己,感受到自己。
读书的目的,除了娱乐,当然就是获得教育,迅速获得知识方面的典型自然是人工智能。在ChatGPT依然热门的时刻,我们总要为之降降温。之前扎克伯格试图用元宇宙来提供人工智能的教育服务,但遭到了各种质疑,其中之一是:如果算法提供给每个人适合学习的知识,那人们怎么才能学到自己本来不想学,但是应该学习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全面的人,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给人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让人类被人工智能代替。而正是那些不能被代替的部分,让人可以称之为人。所以也可以这样说,阅读正是为了让人成为人。
其实人工智能目前最大的缺陷之一,是它能提供答案,但不能解决问题。比如我们可以向它提问,ChatGPT有哪些缺陷,它得出的答案和人类得出的答案是一致的。也就是说,除非它已经有了相关和足够数量的数据,否则就无法给出答案。然而我们真正需要的并不是对旧问题的解释,而是对新问题的解决方案。另外,人工智能没有道德和情感。我们没法和人工智能一起读一本书,也没法分享彼此的幼稚和困惑。而这些情感,都是我们在阅读时最快乐的体验。通过读书,自己获得了新知识,这当然是令人愉悦的。通过读书,把自己读到的体验分享给朋友,或者是用自己的知识帮助别人解决了困惑,这样的收获却是翻倍的。
所以,阅读并不仅仅是为了快感,也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知识,阅读是一种共同生活。我相信,最有趣的书并不是关于宇宙、关于历史、关于量子、关于战争,而是用它所讲述的内容让我们在阅读中辨认出彼此。无论是读一首诗,一条新闻,还是读一篇科学论文,无论它们是关于人类还是关于人類之外的一切,我们都应该感到一种生生不息。这大概就是今日我们依然需要阅读的理由。
摘自微信公众号“文艺报1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