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嫣然,陈晓彤,杨金宇
(贵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同胞关系是指从认识对方开始,两个或多个同胞通过身体语言、行为,口头或非口头表达等方式,共享知识、态度和情感等方面的互动。[1]这种关系不单是一种友谊,更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交流。与其他社会关系不同的是,同胞关系在幼儿时期已经开始起作用,对幼儿一生发展有重要影响。[2]我国于2016年正式施行全面二孩政策,2021年开放三孩,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同胞家庭出现。在此背景下,同胞关系问题逐渐被社会关注,针对同胞关系的研究相继展开。同胞关系质量源于同胞关系及互动状态。[3]同胞之间相互提供心理支持和情感交流,传授社交技能,发展同理心和亲社会行为,在此过程中提高学业水平。[4]研究者指出,亲密的同胞关系能够促进同胞之间的倾听与表达、互相理解与支持,改善各自的情绪适应性。[5]当同胞发生冲突时,亲密的同胞也能够促进幼儿学会情绪的识别、表达和调节。[6]但现有同胞关系的研究对象多集中在青少年,较少关注儿童,特别是即将进入小学的幼儿。但幼儿时期是个体成长重要的起始阶段,也是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基于同胞关系的产生,以及国家对幼小衔接的高度重视,探究同胞关系和大班幼儿入学准备间的关系具有必要性。
入学准备指的是幼儿进入小学阶段接受正规教育并从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基本条件,主要包括成熟准备、学习准备、对学校的准备等。[7]入学准备是学龄前儿童必须具备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以便能够受益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8]根据生态学理论,幼儿入学准备不仅仅要考虑到幼儿个体的学习经历,还需关注家庭、学校和社区等多种因素。[9]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家庭和学校是入学准备的关键场所。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幼儿的作息时间、学习形式、学习环境和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会发生转变。因此,提高幼小衔接质量,对幼儿的身体素质、身心发展、学习习惯、社会生活适应、态度和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10]研究者指出,入学准备发展情况可以预测幼儿对未来学校的适应,做好入学准备对大班幼儿步入小学生活具有重要作用。[11]良好的入学准备不仅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还有利于幼儿从幼儿园平稳地过渡到小学。因此,重视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可以帮助幼儿迈好关键的一步。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幼儿小学阶段的同胞界定为大班幼儿的同胞,探究同胞关系质量与大班幼儿入学准备的关系,为多孩家庭大班幼儿入学准备提供数据支撑。
本研究以贵州省H市30所幼儿园大班幼儿的多孩家庭为研究对象,通过目的性抽样向符合条件的家庭发放问卷。回收问卷总数为517份,剔除无效问卷后,剩余456份,回收率为88.20%。大班幼儿的同胞中,5—6年级人数较少,为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满足各年级阶段比例一致,将回收到的问卷分为1—2年级、3—4年级、5—6年级三个层次,从各年级组随机抽取82人,共获得246份有效问卷。
1.同胞关系质量问卷
同胞关系问卷是用于测量儿童与其年龄差距最小的兄弟姐妹间关系质量的问卷。原问卷共有49道题目,包括同胞亲密、同胞竞争、同胞争胜行为三个维度。[12]朱静将同胞关系问卷修订为四个维度:同胞亲密(21题)、同胞相对地位(12题)、同胞冲突(9题)、同胞竞争(6题)。[13]本研究选取三个维度:同胞冲突(6题)、同胞友好(5题)、同胞相对地位(6题)。其中,同胞冲突包括争吵、打架、争抢和嫉妒,同胞友好包括让对方开心、彼此关心、共同分享、敬佩、尊重和友爱,同胞相对地位包括帮助、指导和教学。本问卷共包含17道题目,每个维度的问题采用五级评分制,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基本符合,“3”代表一般符合,“4”代表较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在此问卷中,各个维度的Cronbach’s α介于0.80至0.88之间,整个问卷的Cronbach’s α为0.84,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
2.入学准备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本研究设计了“贵州省H市家庭教育预备工作的现状调查问卷”,根据研究目的将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家庭背景信息;第二部分是家长关于幼儿入学准备实施的现状,分为身心准备(6题)、生活准备(4题)、学习准备(5题)和社会准备(4题)四个维度,共19道题。问卷题目均采用五级评分制,“1”代表完全不符合,“2”代表基本符合,“3”代表一般符合,“4”代表基本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该问卷各维度的Cronbach’s α均大于0.90,总问卷的Cronbach’s α为0.94,具有较好的内部一致性。
本研究所收集的数据使用SPSS 26进行分析。
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同胞年级差与入学准备中的学习准备呈负相关。同胞关系质量中的同胞友好、同胞相对地位与入学准备中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均呈正相关。同胞关系质量中的同胞冲突与入学准备中的生活准备呈正相关。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相关分析
如表2所示,同胞关系中的同胞相对地位、同胞友好、同胞冲突对大班幼儿的身心准备的解释比例为39.1%,同胞相对地位、同胞友好对大班幼儿的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的解释比例分别为24.1%、34.5%和39.2%,同胞相对地位、同胞友好与入学准备的四个方面均存在相关。除此之外,同胞冲突与身心准备有关。因此,关注入学准备中的身心准备时,应重点关注同胞冲突。
表2 逐步回归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同胞关系中,同胞友好、同胞相对地位与入学准备中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均呈正相关。以往研究表明,年长的同胞是幼儿模仿的对象和学习的榜样。[14]年长的同胞能促进幼儿对情绪的理解,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提高幼儿的问题沟通水平。[15]幼儿能在与同胞的交流中锻炼和提升沟通的技巧。良好的同胞关系能够促使幼儿更有效地应对社交挑战,实现自我价值。同胞关系在幼儿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同胞地位高者通过频繁的共享游戏和互补性互动,向幼儿传授社交技巧,与幼儿一同进行亲社会行为,共同发展同理心,共同提高学业水平。同胞关系中的同胞友好、同胞相对地位与幼儿的社会性发展间呈正相关,其中同胞友好能够正向预测幼儿的社会性发展水平。[16]另外,温暖和谐的同胞关系能正向预测幼儿分享行为的发展水平。综上,同胞之间的友好关系能够正向预测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同胞关系越友好,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水平越高。
学习准备与同胞年级差间呈负相关,说明同胞就读的年级越高,大班幼儿入学准备中的学习准备越差。其原因可能是随着同胞年级的升高,课业负担加重,课余时间缩短,让幼儿对进入小学的恐慌感增加。在二孩或多孩家庭中,家长对待两个孩子的方式总是不同的,没有两个孩子会经历完全一样的教养环境。这种对待方式的不同体现在,家长对两个孩子是否存在差别对待。所谓差别对待,是指家长在情感、投入或者管教等方面更多地指向某个孩子,而更少地指向另一个孩子的方式,包括情感差别、纪律规范差别、同胞特权的差别、家务分配差别以及与家长一起活动时间上的差别等。[17]幼儿年幼时,考虑到他相对大孩来说,需要更多的照料,因此超过一半的家长在情感投入、时间投入、精力投入上更多地关注和照顾幼儿。随着同胞就读年级的升高、课业压力的增大,部分家长的时间投入、精力投入发生了偏移,家庭教育的态度发生了变化,给予幼儿的关注和投入较之前少,这对幼儿的学习准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再加上同胞年龄差距较大带来的个人继续社会化的时代差异、同胞隔阂[17],使同胞年级差越大,幼儿的学习准备越差。
同胞关系质量中,同胞冲突与生活准备呈正相关。这一结论说明同胞冲突越多,生活准备水平越高。这与普遍认为的观点不一致,部分研究者认为同胞冲突会存在建设性与破坏性两种作用,例如,幼儿经历的冲突种类越多,就有越多机会学习解决冲突的方式,因此,同胞冲突与幼儿的生活准备存在正相关。[18]由此可以看出,同伴冲突并不一定会带来消极效果,适当的同胞冲突也有利于正向发展。
同胞关系中,同胞友好、同胞相对地位与大班幼儿的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学习准备均呈现正相关。同胞年级差与学习准备之间呈现负相关。同胞冲突与生活准备之间呈负相关。
上述数据表明,同胞关系质量与大班幼儿入学准备存在相关性。为提升幼儿入学准备水平,本研究提出以下具体建议。
1.正确处理同胞冲突
同胞冲突过程可看作适应他人特质的过程,伴随着坚持、妥协、沟通和解决问题等化解冲突的步骤。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将逐渐习得以上技能并应用在未来的社会交往中。[19]母亲在调节同胞关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20]在冲突发生时,母亲可以不去立刻阻止,而是让同胞间先尝试解决,让幼儿在冲突中成长。同时,母亲可以通过共同制定家庭规则促进同胞关系。[21]因此,母亲可以引导同胞共同协商,制定相应家庭规则以促进同胞间的情感互动,减少冲突。
2.培养积极同胞关系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行为是通过观察、模仿与强化而习得的。[22]幼儿在与同胞的交流互动中,会无意识地观察、模仿同胞的做事风格和思考方式,并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不自觉地应用于社会交往中。换言之,同胞关系为幼儿创造了更加便利的学习条件。同胞在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过程中起到积极作用,因此,家长应引导与促进同胞间的直接交往。第一,根据同胞间的实际情况,调整交流互动的方式,引导同胞形成友爱、亲密的同胞关系。第二,家长要引导同胞间的观念大体保持一致,使大班幼儿对小学产生向往,增强步入小学的信心。交叠影响域理论表明,家庭、学校与社区三大环境在幼儿的成长中会产生交互叠加的作用。[23]如果教育主体的经验、价值观和行为趋为一致,就会形成相互叠加的效果,促进幼儿的发展。换句话说,若幼儿的外部环境教育趋于一致,那么三者叠加将会产生更大的效果,促使幼儿更好发展。第三,通过说理、讲故事等方式引导幼儿进行反思,促进良好同胞关系的形成。
3.营造和谐教育氛围
同胞年级升高,课业负担逐渐加重,同胞年级差影响着幼儿入学准备。由此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家长应当对期望的实现程度展开针对性评估,对自身的教育行为进行优化,为幼儿提供有效指导,降低自己及幼儿的焦虑情绪;第二,家长适当安排幼儿的课余时间,充分利用闲暇时间开展家庭亲子活动,在亲子活动过程中家长与幼儿积极交流合作;第三,家长要从客观角度看待幼儿间的差异,了解各个幼儿的长处和不足,从现实情况出发,为幼儿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