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洋,何晓非
作者单位: 629000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帕金森病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死亡为主要病理改变,从而诱发纹状体多巴胺水平降低[1],但其病因至今无统一定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口增多,导致帕金森病发病率有所升高,且至今无根治疗法,但有研究指出,若能尽早干预治疗,可控制病情进展,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2]。研究表明,帕金森病早、中期,药物治疗可发挥一定作用,但进展到晚期后,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较差,症状难以控制,甚至会出现生活无法自理,以及并发呼吸衰竭等,从而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3]。多巴丝肼可经血—脑脊液屏障进入中枢神经,转变为多巴胺激动多巴胺受体,从而治疗帕金森病[4];普拉克索有完全内在活性,与D3受体亲和力较高,可直接刺激黑质纹状体的突触后膜受体,且不会导致脑内多巴胺水平升高,作用时间持久,还可减轻运动障碍,有较高的生物利用度[5-7],成为临床研究热点。现观察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2月遂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帕金森病患者90例,按照双色球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中男26例,女19例;年龄55~80(67.25±3.18)岁;病程1~12(4.85±1.13)年。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55~80(67.42±3.09)岁;病程1~12(4.73±1.28)年。2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符合帕金森病诊断标准[6];(2)临床资料完整;(3)年龄55~80岁;(4)入组前未接受相关药物治疗;(5)病程≥1年;(6)本人和/或家属愿意配合研究。排除标准:(1)严重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者;(2)严重躯体残疾或脏器严重病变者;(3)合并内分泌系统或血液系统疾病者;(4)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5)其他因素所致的继发性帕金森病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多巴丝肼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25~250 mg/次口服,2~3次/d,根据病情合理调整用药剂量。观察组予以多巴丝肼片联合盐酸普拉克索片(德国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多巴丝肼片用法用量与对照组相同,盐酸普拉克索片初始剂量0.25 mg/次口服,3次/d,之后逐渐增加剂量,最大剂量不超过2.5 mg/d。2组均连续治疗12周。
1.4 观察指标与方法 (1)症状缓解时间:比较2组入睡困难、早醒、噩梦、幻觉缓解时间。(2)负面情绪: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分别采用焦虑自评量表与抑郁自评量表[8]评价患者的焦虑与抑郁程度,量表均有20条目,临界值分别为50分与53分,超过临界值表明存在负面情绪,评分越高表明焦虑/抑郁越严重。(3)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治疗前与治疗12周后检测血清hs-CRP水平,采集患者晨起空腹静脉血5 ml,分离血清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4)不良反应。
1.5 疗效判定标准[7]治疗12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运动功能与肌张力等改善显著,能参与正常的工作、活动为显效;患者症状有所减轻,运动功能与肌张力有所提升,但无法完全参与正常的工作、活动为有效;未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1 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56% vs. 77.78%,χ2=6.154,P=0.013),见表1。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2.2 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观察组入睡困难、早醒、噩梦、幻觉缓解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见表2。
表2 对照组与观察组症状缓解时间比较
2.3 负面情绪比较 治疗前,2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3。
表3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相关评分比较分)
2.4 血清hs-CRP水平比较 治疗前,2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2组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1),见表4。
表4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比较
2.5 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发生食欲减退3例(6.67%),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发生心悸3例(6.67%),恶心3例(6.67%),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3.33%。观察组与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94,P=0.482)。
帕金森病也叫震颤麻痹,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中老年为主要发病群体。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帕金森病发病率为(15~328)/10万,但随着年龄升高,其发病率随之升高,其中>65岁老年人发病率约为1%[9]。该病病因与机制并不明确,可能与药物因素、社会因素、患者因素等有关[10]。该病病理改变主要是中脑黑质致密部与蓝斑神经元色素脱失,继而出现黑质色素变淡与路易小体出现;该病神经生化改变则主要是中脑黑质致密度与蓝斑神经元脱失造成这些部位及其神经末梢的多巴胺减少,当减少幅度不低于70%便可出现帕金森病相关临床表现,同时黑质纹状体中和多巴胺功能拮抗的乙酰胆碱相对亢进,导致二者紊乱。此外,随着临床研究深入发现,该病患者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可能与多种炎性因子有关,因释放过量的炎性因子,造成该病患者出现神经炎性反应。
帕金森病并无根治疗法,可通过积极治疗缓解症状,其中药物治疗是主要疗法。多巴丝肼属于复方制剂,包括左旋多巴与苄丝肼,其中左旋多巴是多巴胺合成前体能通过血—脑脊液屏障进入神经元转变为多巴胺,促进纹状体多巴胺升高。多巴胺产生调节作用后,可促进多巴胺和乙酰胆碱尽快恢复平衡,实现保护神经元的目的。在帕金森病治疗中,多巴丝肼是应用最为广泛的药物之一,但随着病情进展,需加大该药物的剂量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但这又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影响用药安全性。本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更高,入睡困难、早醒、噩梦、幻觉缓解时间更短,表明在多巴丝肼治疗基础上联合普拉克索治疗帕金森病能提高疗效,缩短症状缓解时间。普拉克索作为非麦角类多巴胺受体激动剂,能选择性作用于多巴胺D2与D3受体,D3受体亲和力较D2受体高7~10倍,但对乙酰胆碱受体、Q-肾上腺素能受体、多巴胺D1受体与D5受体等无明显作用,这可能与其具有抗焦虑、抗抑郁作用有关。
在国际运动障碍学会2011年循证医学研究中,将普拉克索推荐为唯一用于帕金森病并抑郁症治疗中的有效药物;《2014年中国帕金森病治疗指南》中则提出,普拉克索不仅可改善运动症状,而且还可改善抑郁情绪。基于此,针对帕金森病伴抑郁患者,采取普拉克索无疑是一种对症治疗药物,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抑郁状态。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观察组焦虑自评量表评分、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低于对照组,表明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可改善患者负面情绪。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12周后血清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可见普拉克索联合多巴丝肼治疗帕金森病可更好地减轻炎性反应。有研究指出,帕金森病(血管源性)发病机制与免疫炎性反应有关,这类患者体内有明显的血清hs-CRP升高现象,这种高水平hs-CRP可能与脑黑质发挥病理作用有关。经过联合治疗后,患者的血清hs-CRP水平显著下降,表明联合用药在改善免疫炎性反应上作用更好。本研究对治疗安全性分析,2组均有不良反应,但无统计学差异,表明相比单一应用多巴丝肼片治疗,加用普拉克索并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用药安全性较高。
综上所述,帕金森病患者在多巴丝肼治疗基础上联合普拉克索治疗,能进一步提高疗效,缩短症状缓解时间,还可更好地改善患者负面情绪,减轻炎性反应,但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值得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声明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