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之宁 潘增妹 (丽水学院附属高级中学 323000)
生命力劳动教育是学校缓解青少年心理健康危机的有益尝试,尽管家庭、社会和学校都关注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日趋严重的问题,但是缺乏有效的情感转化手段,生命力教育流于形式,把心理辅导混同于生命教育。鉴于此,在劳动教育中渗透生命力教育,学校应利用积极心理学中的PERMA 模型作为理论支架,开展生命力劳动课程的开发和实践。
目前,我国青少年群体面临着焦虑、抑郁、狂躁、自残甚至轻生等心理问题。这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也是家庭和学校的痛点。学生因心理问题造成的非正常死亡问题越发严重,而且呈现明显的低龄化趋势。通过调查,我们发现造成学生心理问题的因素有学业因素、身心发展因素、家庭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原因错综复杂,亟待引起社会各方面的足够重视。
生命教育现状:大部分学校关注到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危机,但缺乏情感转化的有效手段,生命教育也流于形式,把心理辅导混同于生命教育,缺少长效性和实效性。
劳动教育现状:小学尤其是初高中开展劳动教育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把课程中的实践部分混同于劳动教育,且开设的劳动课程存在内容空心化、形式化的问题。例如,单纯指导学生劳动技能,搞运动战,集中在几天内完成,宣传搞得轰轰烈烈,但缺乏学生劳动情感向积极的情感体验的转化。
学生劳动思想现状:在较为长期的应试环境的影响下,学生劳动意识普遍不强烈,片面地认为劳动对学习无帮助,把劳动课程当作教师布置的作业完成,缺少自身主体的体验感和参与感。
要解决生命力劳动教育的有效性问题,必须根据课程开发的要素,开发设计具有特色的生命力劳动教育体系,并进行科学的激励性评价,以提升校园生命力劳动教育的有效性。
目前,全国中小学劳动课程的开发主要集中在家庭生活技能的培养、农作物的耕种、义务劳动等传统项目,对于引入鲜活可爱、有生命的动物并开设基地进行生命力培养的劳动课程较少。学院附中充分利用学校依山傍水的天然环境优势,以“提升学生生命力”为宗旨,从以动物养殖为主的劳动课程入手,引领学生实践“科学喂养、尊重生命、珍爱生命”的劳动观念,进行融合心育的劳动课程开发与实施,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成长与价值,以期待达到学生情感高危因素转化效果,进而提升学生的生命力。
生命力指的是维持生命活动的能力和生存发展的能力,本文特指心理韧性。心理学家彭凯平教授将心理韧性通常分为三个境界:复原力,即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和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抗逆力,即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创伤后成长(PTG),指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
生命力教育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丰富他们的生命历程,激发潜力,促进成长,提高生命质量。
生命力劳动课程开设的目的:学院附中以劳动课程为载体,将动物引进校园,围绕动物的喂养及成长,开发一系列提升学生生命力的劳动课程。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劳动课程中感受劳动的付出与收获,体验生命成长的艰辛与意义,提升人际交往能力,获得独特的体验与感悟,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加蓬勃的生命力,过更加幸福的生活。
学院附中在开发和实施劳动课程中采用心理学理论PERMA 模型作为理论支持架构。
PERMA 模型是积极心理学中最为重要的理论之一,该模型从“积极情绪、投入、人际关系、意义和成就感”五个模块洞察人的积极品质,尝试挖掘人内心的积极力量,进而促进个人发展与个人与社会的融合,最终提升人们的生活幸福感。因此学院附中将该理论作为学校生命力劳动教育课程的支架,建立并完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实践性生命力劳动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以转变学生对生命力劳动教育的观念,并有效推进学校生命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劳动育人的实效性,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模型见图1)
图1 理论支架PERMA模型
研究表明:生命教育理念现阶段开始呈现多元化发展,更加关注个体生命的全面发展。生命力劳动教育的基础是关注学生生命的生存、舒张与发展,指导学生尊重、珍惜生命存在,关注生命生长,使学生的生命更具价值。它以劳动教育为平台承载生命意义之重,为学生提供在劳动中表现自我、反思自我和创造自我的机会,引导学生不断追寻并确证自我生命的意义,绘制自我生命精彩绽放的图景。为实现生命力劳动教育的入场,需对其价值向度进行剖析以便深层次把握,同时尝试探索生命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让其真正走入校园,实现生命力劳动教育的常态化开展。
学院附中利用学校依山傍水的地理优势,创新劳动教育的形式,将动物引进校园,搭建“与鲤同行”“温柔的羔羊”“吉祥的梅花鹿”“呆萌的兔子”“骄傲的孔雀”“和平的鸽子”“奔跑的鸵鸟”“机智的白狐”“高贵的黑天鹅”“优雅的凤头鸭”等15个主题劳动教育基地。
在此基础上,挖掘和利用我校对劳动教育感兴趣、有经验的学科教师资源,依托谢瑞波教授心理学专家团队、丽水市农科院专家团队,组建理论导师、实践导师和专家导师团队。针对我校生命力劳动课程开发存在的具体困难和现实需求,开展师资培训,撰写课程方案,确定课程目标,融合劳动实践课程及心理学科的特点,开展以体验式为主的生命力劳动课程教学设计,在教学设计中增设挫折体验、吃苦耐劳生活体验、发现和解决问题、生命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凸显生命力感悟体验的教育环节,将学生日常的心理压力及时地得以释放,有序列地开发出包括微课程在内的生命力劳动课程教学资源,构建生命力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范式。
课程开发具体流程见图2:
图2 生命力劳动课程开发流程图
以下是一个基于PERMA 模型的生命力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案例:
根据团队所开发的课程,开展生命力劳动课程实践,在实施中不断成熟。课程实施分为每日常规劳动实践、每周一次导师授课、不定期专家授课三大类,同时保证劳动教育师资,以理论导师和实践导师为授课主体。课程实施重体验,重感悟,重分享、重引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强化学生劳动参与的自愿自觉,拟建立以班级为主、个人、志愿者三位一体的劳动课程实践主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劳动课程中来,确保劳动教育不仅仅停留在课堂中、书本上,而是真实地呈现在校园里,让生命力劳动教育课程在学生的亲身实践中鲜活起来。将积极心理学融入课堂,通过项目理论知识、劳动实践、观察体验,实验探索、实践总结等方面实施劳动课程,结合校园文化节、劳动节、校运会等,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劳动教育活动,如主题营销义卖、科创文创活动、管理创新等活动,提升学生自我认知,提升学生生命力。
生命力劳动课程的有效实施需要评价的支持引导。附中劳动教育实践表明:将动物引进劳动课程,不仅要解决“如何养殖”的问题,更要关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给学生带来了怎样的体验与收获”。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如何在劳动课程实施过程中渗透生命力理念,设计有效环节,真正提升学生在与活体动物接触中的真实体验感,让课程真正有效实施,让学生更好地感知生命力,收获蓬勃生命力需要评价体系的支持。附中的劳动课程中采用了实证法进行研究:其中自变量为生命力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劳动实践活动等。因变量为学生的焦虑分、抑郁分、幸福感等。效果评估主要采取对比研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幸福感量表等作为评价指标,分别于实验前后进行测量,就测量结果进行研究对比,获得实验的效果评估。并以评价的结果来引导课程的开发、实施的下一步方向。
听听一朵花、一只羊、一片云、一个灵魂的声音。校园应该是一个充满各种美好的地方,每一个人都会记得青春时校园中的各种美好,包括那些少年时的梦想和校园里发生的那些美好的人和那些美好的事,正因如此,我们也希望附中这个校园给我们同学留下各种美好,比如繁忙的学习之余,每天都能看到校园的色彩斑斓,感受每处校园的生机勃勃。
漫步于菁菁校园,迎面奔跑而来的是无忧无虑的小白狐图图,瞬时把学生一天学习的疲惫驱散;坐在杏坛之上的石凳上,想想孔老夫子的教诲,遇到挫折焦虑之时,去喂一喂温柔的羔羊、吉祥的梅花鹿,看看奔跑的鸵鸟,欣赏一下清池游动的锦鲤,嗅一嗅兰菊的清香,坐在纯洁如玉石般的多肉跟前发呆,清新的、萌萌的,治愈你的灵魂。以下分享几段学生的劳动叙事:
温暖午后,撷几缕阳光,摘几片菜叶,割一茬青草,去喂一喂羔羊吧。看着羔羊津津有味地享用着佳肴,听着它们温顺动情的咩叫声。我想,这就是生活的意义吧!
听说,每一颗羊粪都是有价值的。于是我们每天都会很认真地清理羊圈,把一颗颗黑色的“珍珠”埋藏在地里,待到发酵腐熟,期待羊圈周围的牵牛花爬上围网,开出纯净的花朵。
深秋的黄昏,金色的阳光经过综合楼旁那一排排挺拔葱郁的大树的枝叶筛滤,在草地上落下斑斑驳驳的树影,日影斜沉,微云舒卷,日落光辉映下,昏黄的霞光渲染着云朵的衣裳,在樱园中漫步,与鸽子为伴,纵享着繁忙学业中宁静美好的闲暇时光。
每当心中感到浮躁焦虑的时候,走进樱园,逗逗鸽子,心中的烦闷就能瞬间烟消云散,每当在这日复一日的繁忙学业中感到无聊空虚,看看鸽子,给它们喂点饲料,鸽子就能带来无限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