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炳辉,仲小敏
(1.海南省儋州市教育研究培训院,海南 儋州 571700;2.天津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天津 300387)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 年版)》指出:“中学地理教师要积极开展户外地理实践,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这对改进地理教学方式、丰富课堂形式、提高课堂效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1]。所谓“研旅共同体”,是指“研究”与“旅行”的共同体。基于“研旅共同体”的中学地理课程资源开发是指中学地理教师以发掘、收集、研究并转化有价值的地理课程资源为目的组建共同体,通过任务式导向,进行旅行实践,依据一定的课程开发原则,把实践中的所闻所得整理为地理课堂资源,拓展地理课堂教学素材,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教师的研旅实践素养[2]。
本文基于“研旅共同体”理念,以海南省儋州市中学地理教师研旅实践为例,通过发掘研学旅行资源,开发相应的地理课堂素材,进而设计研学任务及教学环节,并进行教学实施(图1),以期提高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素养。
图1 基于“研旅共同体”的中学地理课程资源开发过程
无论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还是将课程资源转化为具体的课程实施,单个教师都难以胜任。因此,基于“研旅共同体”的课程资源开发,需要联合多方力量,协调跨校、跨学科的教师协作与交流。从研旅实践角度来看,可邀请对研旅地点环境较为熟悉的科研院所专家或导游作为成员,进行专业的研旅指导与培训。从课程资源开发角度来看,可邀请教研员、多学科教师以及师范院校专家等参与到地理课程资源的挖掘、分析与转化等全过程,保证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全面性、科学性与可操作性。
本次研旅活动的主体是中学地理教研员及地理教师,根据差异互补原则,地理教师成员的构成较为多样,从学段上,既有初中也有高中;从教龄上,既有新教师也有老教师。在此构成基础上,如能充分利用成员的差异性进行合理分工,则能使成员构成差异性转化为团队的优势,以更好促进研旅活动的开展。
“研旅共同体”下课程资源的开发,既要考虑中学地理课程体系,又要帮助确定地理教学内容和教学实施[3]。为此,既要保证课程资源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又要突出“研旅共同体”下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乡土性与共享性,提高师生的教与学效能。
(1)科学性原则
基于“研旅共同体”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必须秉持科学态度并适应学情。教师在对研旅素材进行选择、开发时,一方面,应确保其符合科学的地理原理,反映典型的区域问题,保证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和有效开发;另一方面,应适应学情,为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提供切实可行的课程资源。
(2)可操作性原则
基于“研旅共同体”的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目的是为地理教学提供更多可利用的资源。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转化应创设恰当的探究情境和探究活动,体现可操作性,以保证课程资源的实用性价值。
(3)乡土性原则
乡土地理是“研旅共同体”下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础。各地区的研旅课程资源有着鲜明的地域特色,以乡土地理为载体,可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围绕生活环境观察与研究熟悉的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教师在对研旅资源进行筛选时,要遴选出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研旅资源并将其转化为课程资源,例如,考察家乡产业区位因素的分析,调查家乡交通发展变化以及体现家乡人地协调的方法措施等[4]。
未经许可创作的演绎作品著作权保护探析.........................................................................杜牧真 李仁玉 12.68
(4)共享性原则
建立“研旅共同体”的共享机制,一方面,能够借助共同体内部成员的合力,提高所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的利用效率,拓宽课程资源在初高中甚至高等院校的应用范围;另一方面,也为“研旅共同体”的持续性与协同性发展提供基础,从而实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分析与转化的长效运行。
研旅活动重在“研”字,即地理教师借助研旅活动形式,积极研究并探讨有用的地理课程资源,讲究实用性和目的性。因此,为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研旅团队需研读地理课程标准,在研学实践中做到有意识的发掘指向课程标准的研旅课程资源,避免“重玩轻学”导致研学实践流于形式[5]。为此,任务驱动成为落实课程资源开发的针对性与有效性的动力,教师应将课程资源开发任务化,一方面,能够加强共同体内部成员对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所开发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指向性。
本次研旅活动中的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是海南省水网建设规划重点项目之一,该工程以工业供水、农业灌溉为主,兼顾发电等综合利用,在选址、设计、影响等方面均是较为典型的地理问题,教学价值较高。为有效发掘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的地理课程资源,研旅团队开展了本次活动。
依托地理学科(义务教育及高中)课程标准和核心素养要求,研旅团队设计了本次活动的主要任务(表1)。研学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共同整理了本次研旅成果,并据此建立起基于大型工程建设类问题的课程资源。
表1 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研旅任务及对应内容要求
研旅课程资源可结合初中、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内容以及学情等,应用于导入、探究、习题编制等不同教学环节。
(1)初中地理
在学习湘教版(2013)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课时,利用本次活动素材,可设计如表2所示的新课导入。
表2 课程资源开发在初中地理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该导入以家乡素材吸引学生,通过图文资料,介绍北门江的气候特点,然后尝试分析河流的径流量变化特点,培养学生对水文特征的初步认识及区域认知能力,对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河流的水文特征,起到铺垫作用。
(2)高中地理
在学习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四章第一节“流域内协调发展”一课时,利用本次研旅素材,设计如表3所示的新课导入。
表3 课程资源开发在高中地理新课导入中的运用
该导入以天角潭鱼道工程的修建为导入点,利用当地的乡土地理资源设计新课导入,能使学生感同身受,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建设家乡的主人翁意识,厚植家国情怀,提高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为本节课的学习重点——说明流域内部协作开发水资源、保护环境的意义,做好学习铺垫。
(1)初中地理
在学习湘教版(2013)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课时,利用本次研旅素材,设计了如表4所示的探究案例。
表4 课程资源开发在初中地理案例探究中的运用
设置探究任务第一小题的主要目的是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难点——地形条件对河流大坝选址的影响。以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拍摄的地形图为材料,让学生结合图文,综合分析地形的优势条件以及其他因素对大坝选址的影响,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地理实践力及材料归纳能力。第二小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考察大坝选址的区位条件,学生除了分析地形因素,还分析气候、地质等其他因素,内容涉及对高中地理知识的考查,难度及深度有所加大,融入了高中地理知识,目的是为帮助学生加深对大坝选址区位因素的理解,使初、高中地理学习得到衔接,发挥初、高中地理教师在“研旅共同体”实践中的价值及其效应。
(2)高中地理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构造地貌的形成”一课的学习中,设计了如表5所示的探究案例。
表5 课程资源开发在高中地理案例探究中的运用
案例以当地典型的水利工程枢纽作为探究活动素材设置活动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活动任务考查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结合实例,解释内力和外力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并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学生结合图文材料,通过观察图片,判断出岩层的构造类型为背斜(岩层形态为向上隆起),有利于考查学生的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背斜在大坝选址中的作用,使学生意识到人类活动要遵循一定的自然规律,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尊重自然和人地协调观等核心素养。
课后习题的编制往往需要参考大量资料,以作为习题的材料来源和依据,选取具有乡土特色的资源,更能符合课程标准中关于“学习身边的地理”和地理实践力的考查。因此,研旅学习的成果是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
(1)初中地理
在学习湘教版(2013)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国的河流”一课时,利用本次研旅素材,设计了如表6所示的课后习题(选择题)。
表6 课程资源开发在初中地理习题编制中的运用
本题利用当地的水利枢纽建设作为背景材料,考查学生对河流的水文特征及河流流域开发的综合效益的掌握情况,有助于学生巩固新知以及了解区域特征,学会因地制宜开发资源,培养热爱家乡的人地协调观。
(2)高中地理
在高中地理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第二章第二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如表7所示的课后习题(综合题)。
表7 课程资源开发在高中地理习题编制中的运用
本题以当地天角潭水利枢纽工程为背景材料,促使学生思考在工程建设中人类如何实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该题考查了本节课的主干知识——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措施(工程措施)。覆盖网罩的目的,主要是减少流水、风力等外力作用对裸露山坡的侵蚀,促进植被的恢复和生长,从而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该命题材料体现了乡土特色,通过对工程建设环保措施的考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符合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课标认知,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及人地协调观。
基于“研旅共同体”的课程资源开发是提升中学地理教师综合素质及地理实践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古人的传统游学理念还不过时,也不会过时,我们要树立起游、思、学、研四位一体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观念,让教和学的思想不封闭、不禁锢;让教和学的活动更接地气、更可操作;让教和学的视野更宽阔、更清晰。中学地理教师借助“研旅共同体”的方式,积极开展研旅实践活动,依托课程标准发掘地理课程资源,改变地理课堂教学行为和方式,对促进中学地理教师教学素养的有效提升将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