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栋 胡加萍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大国,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一代代人造就了丰富多样的乡土文化样态。对学生来说,乡土记忆是根植在祖辈血脉中的、温暖亲切的、朴实的回忆,它既是“有形”的物质存在,也是“无形”的意识形态。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美术教师开展美育的重要资源。作为美术教师,要充分利用乡土资源,通过美的内容、美的形式,激活学生对乡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并促使其实现自我成长。
“唤醒乡土记忆”的美育是指依靠乡土资源,立足乡村大地,通过美育范式的构建,唤醒学生对乡土的民风民俗、自然资源、非遗传承、民歌童谣、县志传说等记忆,激活学生对乡土的情感,来达到美育与情感的共生,促使学生热爱家乡。“唤醒乡土记忆”的美育用其内容丰富的文化形态、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涵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丰富了学校美育的内涵,推动了学校美育的发展。“唤醒乡土记忆”的美育的过程是学生欣赏艺术美、获得艺术享受、进行艺术表现、学会创意实践,形成文化理解的过程。
在寻找“唤醒乡土记忆”的美育资源时,我们首先对当地的乡土资源进行了研判,从育人的角度整合资源,注重多元化、科学性与适切性。之后,设计与学生的经验、社会现实和乡土文化资源相关联的学习任务,采用项目化、单元化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如皋自古被称为雉水大地,直通长江的龙游河是如皋的母亲河,如皋人在它的滋养下繁衍生息,形成了如皋特有的乡风民俗、乡音俚语,留下了很多有趣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形成了丰富的非遗文化。基于此,我们以“寻根龙游河”为主线,将农耕文化、地方特色建筑、传统手工、地方游戏与传统美食作为研究方向,以课标为指导,从学生的核心素养出发设计了不同的课型和活动内容。(见表1)
表1 唤醒乡土记忆之“农耕文化”活动目标与内容(部分)
“唤醒乡土记忆”的美育不能停留在课堂上,它应根植于生活实践中,因此,我们制订了“近乡土”“进乡土”“浸乡土”三步走策略。例如,在“农耕文化”实践中,我们按照季节轮换、时间节序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农村,看庄稼的长势,帮长辈做农活,画喜欢的农作物,写乡间的见闻。我们将如皋的平原池村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基地,师生定期走进平原池村,了解民俗文化,进行农事体验,帮助村民建立农耕民俗文化馆,助力乡村振兴。
亲近乡土自然愿意走进乡土,学生熟悉自己生活的这片土地,爱上这片土地,才能对这片土地上衍生出来的各种乡土文化产生兴趣,才愿意走进其中。如皋当地盛产一种茅草,农民用这种茅草编织各种生活用品,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经济价值。于是,我们组织师生走出校园去体验拔茅草、晒茅草、染茅草的过程,将手艺人请进课堂传授茅草编织的技巧,并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在作品的表现形式和表现内容上发挥创意,最后将作品汇集举行“爱心义卖”活动。
走进乡土才能沉浸乡土、浸润乡土。我们在校园内开辟了劳动实践基地,由班级承包,学生顺应节气种植各种植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劳动实践基地,学生可以和生物教师研究植物的生长,探寻不同植物的细胞结构,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和语文教师一起探寻诗词中的植物;和美术教师一起用各种艺术手法留住植物的美……学生走进乡土,在动手实践中涵养浓厚的乡情。
新课标要求突出课程综合,强调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挥协调育人的功能。笔者在进行“唤醒乡土记忆”的美育实践研究时注重将地方文化资源、物质资源与音乐、美术、语文、思品等学科内容进行整合,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合适的教学模式、适切的教学策略展开教学,以促进学生内心情感的引发、思想认识的深化、引导学生关注文化和生活、注重创新和实践,实现身心健康发展。
以九年级上册《古城镇美术文化考察为例》,我们利用如皋老街——东大街,结合语文教材中余光中先生的《乡愁》,设计了美术综合实践活动“老街里的乡愁”美术综合实践活动。学生通过查历史、阅资料、探老街、访居民等活动,了解老街的历史文化风貌,寻迹星光熠熠的前辈先贤,唤醒家乡记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写调查报告、著锦绣文章、绘古街风貌、塑古朴巷弄、展优秀作品。活动中,学生虽然考察的是古老的城镇,写作的是对家乡的依恋,梳理的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唤醒的却是对美好家乡的记忆,展现的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