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鹏,王雅斐★,赵正梅,杜 鹏,王 震
(1.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护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推拿科,安徽 合肥 230000;3.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六科,安徽 合肥 230000)
颈性眩晕也叫颈源性眩晕,是指由于颈椎增生、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消失以及颈椎血管、肌肉等病变导致椎动脉供血不足而引发的眩晕。本病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头晕伴有颈部疼痛、头痛、恶心等,且这些症状往往好发于头颈转动或体位改变时,更有甚者可能会发生猝倒,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均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于“项痹”范畴,认为主要是由颈项部痹阻不通、经脉失养导致的。本研究分析探讨了项丛刺针法结合耳穴压豆治疗颈性眩晕的疗效,现具体汇报如下。
选取2020 年1 月至2021 年1 月期间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六科门诊及住院部符合条件的48 例颈性眩晕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 例。对照组中,男14 例,女10 例,年龄28 ~68 岁,平均(32.5±64.5)岁;病程0.2 ~5.3个月,平均(2.60±1.37)个月;观察组中,男11 例,女13 例,年龄24 ~65 岁,平均(32.75±60.25)岁;病程0.4 ~5.4 个月,平均(2.72±1.33)个月。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1)符合《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1]和《中医内科学》[2]中关于眩晕的诊断标准,且近半个月内未服用过相关治疗药物;(2)年龄20 ~70 岁;(3)对本研究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签订知情同意书;(4)能够积极配合医生完成整个治疗过程,且在治疗期间未擅自停药。
(1)由脑动脉硬化、外内耳疾病、大脑炎症、前庭功能异常、颅内肿瘤、全身性中毒、感染性疾病等导致的眩晕;(2)临床资料缺失;(3)对项丛刺针法或耳穴压豆治疗存在禁忌证。
1.4.1 对照组 给予本组西药抗眩晕药物治疗:口服磺酸倍他司汀片(生产厂家:卫材药业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40130;规格:6 mg/片),6 mg/次,3 次/d,连续治疗4 周。
1.4.2 观察组 本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项丛刺针法结合耳穴压豆治疗。项丛刺针法:穴取风府穴、天柱穴(双)、风池穴(双)、完骨穴(双),以《经络腧穴学》[3]中的相关内容为标准对穴位进行定位。患者取坐位,用75% 酒精对局部进行消毒,选用0.25 mm×25 mm 规格的一次性使用无菌不锈钢毫针(天协牌;生产厂家:苏州市天协针灸器械有限公司;批号:190602)进行针刺,风府穴向鼻尖方向直刺15 mm,天柱穴直刺15 mm,风池穴向鼻尖方向斜刺15 mm,完骨穴向下斜刺15 mm。以上穴位均施以左右捻转行针的方法予以平补平泻,每天治疗1 次,每次留针30 min,期间行针1 次,每周治疗6 d 休息1 d,连续治疗4 周。耳穴压豆:耳穴取交感穴、颈椎穴、额穴、枕穴、脑干穴。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在患者一侧耳穴上贴上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胶布(生产厂家:山东世纪通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型号:湘岳食药监械生产备20190035 号),并稍微用力按压使得耳穴部位产生酸胀和疼痛感,持续按压1 min 左右,嘱患者每日早中晚各按压3次,以达到局部酸胀为度。每次在一只耳上取穴,两只耳朵分开轮流替换,每3 d 一换,连续治疗4 周。
1.5.1 临床疗效 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制定疗效判定标准,具体细则如下:痊愈:经治疗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经治疗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较之前减轻;无效:经治疗患者眩晕、颈肩痛、头痛等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有些症状较之前加重。临床总有效率=(痊愈例数+好转例数)/总例数×100%。
1.5.2 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5]评分分别于治疗前后对患者进行ESCV 评分,该量表包含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五个项目,在问卷中分别占16 分、4 分、2 分、4 分、4 分,五项总分为30 分。其中眩晕是从程度(8 分)、频率(4 分)、持续时间(4 分)三个方面进行评分,眩晕的程度越严重得分越低,无症状为8 分;轻度眩晕,可忍受,能正常行走为6 分;中度眩晕,较难受,尚能行走为4 分;中度眩晕,较难受,尚能行走为2 分;剧烈眩晕,几乎无法忍受,需卧床为0 分。发生的频率越频繁得分越低,无症状为4 分,每月约1次为3 分,每周约1次为2 分,每天约1次为1 分,每天数次为0 分。持续时间越长得分越低,无症状为4 分,几秒至几分钟为3 分,几分钟至1小时为2 分,几小时为1 分,1天或以上为0 分。颈肩痛无症状为4 分,轻度可忍受为3 分,中度较难忍受为2 分,重度极难忍受为1 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为0 分。头痛无症状为2 分,轻度可忍受为1.5 分,中度较难忍受为1 分,重度极难忍受为0.5 分,剧烈几乎无法忍受为0 分。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分为发病期间日常生活需帮助情况和发病期间工作情况,各占2 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分为觉得闷闷不乐情绪低沉、比平时容易激动生气和烦躁、对自己的病情感到担心、睡眠比往常差、难像往常一样与人相处5 个部分,共占4 分。指导患者认真填写量表后,将得分进行汇总,得分越高说明患者病情越轻,反之则越重。
本次研究统计结果采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后,观察组24 例患者中痊愈14 例,好转8 例,无效2 例,临床总有效率为91.7%(22/24);对照组24 例患者中痊愈7 例,好转10 例,无效7 例,临床总有效率为70.8%(17/24)。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前,对照组ESCV 中的眩晕评分(1.75±1.51)分, 颈 肩 痛 评 分(1.38±0.77) 分, 头 痛 评 分(0.45±0.40)分,日常生活适应能力评分(1.00±0.83)分,心理及社会工作能力评分(0.71±0.66)分;观察组眩晕评分(1.96±1.37)分,颈肩痛评分(2.00±1.38)分,头痛评分(0.75±0.6)分,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评分(1.04±0.75)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评分(1.08±0.65)分。两组治疗前ESCV的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ESCV 中的眩晕评分(3.83±1.435)分,颈肩痛评分(1.88±0.77)分,头痛评分(1.27±0.61)分,日常生活适应能力评分(2.29±0.74)分,心理及社会工作能力评分(2.71±0.64)分,观察组眩晕评分(9.38±2.62)分,颈肩痛评分(3.17±0.91)分,头痛评分(1.83±0.29)分,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评分(3.08±0.97)分,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评分(3.38±0.71)分。治疗后,两组ESCV 中的眩晕、颈肩痛、头痛、日常生活与工作能力、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颈性眩晕在中医学中归属于“项痹”“眩晕”等范畴,多见于中老年人,但研究发现该病近年来呈现年轻化的趋势,可能与目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董杰等[6]研究显示,因为过度使用现代化设备加之作业工作等任务繁巨,导致伏案学习或工作时间过久,长期保持同一姿势,以致颈椎长时期处于曲张的状态,增加了颈椎病的患病风险。在颈性眩晕的治疗上,中医有其独到见解和疗效颇佳的治疗手段。中医学认为颈性眩晕的发病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有着紧密的联系,体质虚弱、劳累受损、脑髓失去濡养,复感风寒湿邪,进而出现气血瘀滞与寒凝血瘀,阻塞清窍,导致营养精微物质不能上荣头面,清窍失养则发为眩晕。项丛刺针法是由古籍所记载的“齐刺”法为基础发展而来,在后项部常用穴位施行针刺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经络传感效果显著、刺激量大且范围广的特点,其主要依据腧穴的“近部取穴”原则与现代颈部解剖和吞咽反射的原理。相关报道显示,项丛刺针法治疗颈性眩晕疗效显著[7]。究其原因在于,项丛刺针法一是运用“齐刺”的独特针法,二是选穴位置大多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足少阳胆经的循行部位上[8]。在取穴上,本研究选取了风府穴、天柱穴、风池穴、完骨穴。原因是:其一,风府穴属督脉,且为督脉与阳维脉的交会穴,主治一切风邪疾病,对于头痛、眩晕等症疗效极佳。《针灸指要赋》曰:“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其二,天柱穴属膀胱经穴,位于第2 颈椎棘突上缘,斜方肌的凹陷中。古籍记载,天柱主治颈项筋急、不可转头及头晕目眩等症状,因此被后世学者认为是治疗眩晕兼项强痛的重要穴位。其三,风池穴不仅是足少阳经脉上的正穴,也是手足少阳与阳维的交会穴,在中医学上被认为是治风之要穴,皇甫谧曾提到:“颈项强痛不得顾,风池主之”,且《针灸大成》中也提到风池穴治疗颈项疼痛、眩晕等效果良好,此穴具有极佳的祛风散邪、止晕定眩的作用。其四,完骨穴属足少阳胆经,且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之交会穴,《太平圣惠方》记载:“完骨穴主风眩、头痛、头强、寒热”。故完骨穴具有止晕、止痛的作用。对以上腧穴进行针刺可起到舒筋活络的功效,能够疏通头部经络,经络通畅则清气升,气血可以上荣,髓海充盈而眩晕得停。使用项丛刺针法对上述穴位进行针刺可以充分激发督脉、阳维脉调整阴阳的作用,继而使得气血运行顺畅,能够上荣于清窍,从而对于眩晕等症状能够更加快速有效的改善。从西医解剖及生理学的角度来看,以上四穴均属于颈枕区,该区域有着丰富的血管与神经通过,包括椎动脉、枕大小神经、迷走神经等。西医认为长时间坐姿不当、过度劳累等导致机体感受器出现了本体感觉信息的错误,这些错误信息传入大脑后由中枢系统进行分析,则会产生眩晕的症状[9-11]。采用项丛刺针法针刺颈枕部位的穴位能够达到放松肌肉的目的,解除神经血管的压迫,消除本体感觉异常信息,进而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12]。
耳穴压豆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但用于治疗颈性眩晕的相关报道较少。《黄帝内经》记载:“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药王”孙思邈也曾说:“心为脏神之府也,心气与舌窍相通,并寄于耳,荣华于耳。”由此可见,五脏六腑与耳有着密切联系。通过耳穴压豆治疗颈性眩晕通常选取颈椎穴、颈穴、枕穴、颞穴、交感穴等耳穴为主穴,并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辨证配穴,通过刺激穴位达到治疗眩晕的目的。陈英[13]在上述主穴的基础上辨证取穴,伴眩晕者加缘中穴、心穴、肝穴三个耳穴,有效缓解了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的症状,降低了病情的复发率。许海燕等[14]研究显示,额、枕耳穴具有调节大脑皮质、延脑中枢及机体平衡的作用,亦可迅速缓解椎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耳鸣等临床症状。张慧兰等[15]贴敷颈椎、枕等耳穴,并结合患者症状配合颈部的华佗夹脊穴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通过血流动力学观察发现可以有效调节血流动力学状态和血液流变的状态,从而可改善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眩晕头痛等不适反应。对于眩晕,中医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并且均有不错的疗效[16-20]。
本研究结果证实,项丛刺针法结合耳穴压豆相比单纯使用抗眩晕药物而言能更有效地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颈痛等症状,其相关机制可能与解除神经血管压迫使得本体感觉异常信息消除有关,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